陳龍霞
上學期,我接了一個“安靜”的新班。課堂上,我在臺上激情澎湃地“演講”,孩子們在臺下全神貫注地傾聽,一片和諧。我感覺這樣的課堂缺了點什么。
一次,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溫度》一課。課前,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五站”式層層遞進。乘上了“溫度”這趟“列車”,我準備穩穩地駛入課堂……課堂上,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是重要的教學環節。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操作體驗、比較發現、分享交流,都是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體驗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合作探究的成功。
“列車”到達第三站:溫度測量站。“誰愿意與大家分享你了解到的關于溫度計的知識?”我期待孩子們高高舉手,搶著回答這個問題。但整個教室只有5只小手慢慢地從他們的右側舉起。
“你們昨天都預習了嗎?”“預習了。”“除了5名同學,還有誰愿意和大家分享?”30秒過去了,沒有第六只小手舉起。
“老師想在沒有舉手的同學中選一名來試試!”我走到第二組第三排的一個男生座位旁。他膽怯地站起來,一個字也沒說,眼淚就往下流。我沒有直接讓他回答問題,而是問:“你之前回答過問題嗎?” “一年級有幾次。” “三年級呢?”“基本沒有。”我意識到,這個孩子是不是被老師關注得太少了?
“不要緊張,你能說多少說多少。”
他不語。
“那老師說一句,你照著說一遍,好嗎?”他點頭。我說一句,他照讀一遍,聲音很小,但完成了。“你能不能把老師剛才教你的自己說一遍?”這一次,他提高了音量,全班同學都聽到了他回答的內容。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課上的這一段小插曲,讓我有了現場采訪的想法。“孩子們,你今天有收獲嗎?”
“老師,謝謝您!我以后敢大膽舉手發言了。”
“你們現在的樣子好美,老師喜歡!”
“老師,我以后也要積極發言!”這時,我看到舉手的人數超過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