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萬清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休閑消費行為隨之發生差異性的變化,民宿消費也出現多樣性的發展。文章對民宿現狀進行調研分析,根據提供的休閑方式的不同對民宿進行分類,對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挖掘建筑自身特點在設計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地文化如何融入民宿產品中,使民宿回歸原有本質等方面提出策略,目的是改變設計同質化現象,為民宿能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浙江 民宿 類型 同質化 設計 本質
中圖分類號:JO-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4-0062-04
引言
浙江省鄉村旅游歷經十多年的黃金發展期,已成為旅游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各種類型民宿不斷涌現為其注入新活力。隨著鄉村旅游開發不斷深入,消費者追求不同休閑旅游方式而出現行為差異化,繼而推動民宿的多元化發展。以體驗民宿空間為唯一消費目的行為的出現,顛覆大眾原有的消費觀,民宿從只具有單一休憩功能的場所逐漸向多功能和體驗型空間發展。
一、民宿的類型
在“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的當下,浙江省改造成果已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由此掀起全域性的鄉村休閑旅游熱,浙江發達的經濟和百姓富裕的生活推動體驗經濟潮流到來休閑消費行為也發生了差異性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不再局限于物質條件的滿足,而是開始追求個性化消費、情感釋放和自我體驗。民宿消費作為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需求變化而改變,從最初的“吃農家飯,住農民房”單一經營空間向多元化沉浸式體驗空間轉變,不同休閑方式需要對應的空間來實現,根據休閑方式不同可以歸類為以下四種類型民宿:
(一)農家樂型民宿:“農家樂”發展初期為餐飲娛樂型模式,是為游客提供飲食和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而后根據需求發展為“食為主、宿為輔”農家樂型民宿。基本的特點是:保持建筑物外立面和周邊景觀原貌,只是將自己閑置房間更換部分家具,根據自己喜好加以視覺上點綴后作為客房出售,并為前來住宿的游客提供一日三餐。消費者基本上以周邊城市家庭自駕游為主,追求的是家庭和好友之間的相聚時光和感受鄉村生活氣息。目前農家樂型民宿已在全省遍地開花,成為接待鄉村休閑旅游的重要陣地。比較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湖州長興縣的水口鄉和安吉的大溪村,如圖1、2。
(二)旅游目的地型:旅游目的地型民宿由地處熱門景區周邊地帶民居改造而成,周邊配套設施齊全,如餐飲、超市和娛樂場所等。由于民居在建造時只是滿足家庭內部基本生活需求,室內格局基本上屬于緊湊,導致改造后的客房面積也十分局促。選擇此類民宿消費者的基本行為軌跡為白天參加各類的旅游項目,夜間回到民宿休息,因此,大多數民宿沒有設置太大的公共休閑空間。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杭州青芝塢民宿聚集區和嘉興的烏鎮民宿聚集區,如表1。
(三)體驗人文景觀型:體驗人文景觀型民宿一般由地處偏僻、歷史悠久古民居改造而成,改造時保留建筑物外部原始風貌,如瓦片墻和黃泥夯土墻等。室內空間保留大部分建筑的原有肌理,并加以表層的固化處理,室內根據現代生活需求,配備相當于高星級酒店的品質設施和家具,新與舊的碰撞讓客人在享受現代休閑生活的同時,又能體驗到古老村落帶來歷史氛圍,抬頭能仰望的是經過歲月洗禮的、斑斑駁駁的夯土墻,低頭俯瞰炊煙裊裊的村莊,讓人真正感受古老山村帶來的寧靜和安詳,前來體驗的游客基本上是找尋往昔記憶或體驗父輩們曾經的生活氣息。
由于周邊基本配套缺失,民宿內配置如餐廳、咖啡館、書吧、茶室等休閑空間,保證游客日常生活需求。由于改造施工難度大、投入成本高、同類產品少等因素,使該類型民宿價格定位超過五星級酒店,如浦江縣的不舍一野馬嶺和松陽縣的飛蔦集民宿,如圖3、4。
民居的基本屬性居住和生活,但經過歲月的流逝,增加了記憶的功能,每一個時期的建筑都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每一棟建筑都承載不同時代人的記憶,身處其中能喚起人的某些特殊的聯想,這種體驗型民宿在民宿大量重復建設的當下,為其發展增添新的發展方向。
(四)休閑度假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旅游休閑方式,逐漸開始尋求高品質的休閑度假生活,不以游玩景點為目的,而是追求休閑度假、放松心情的生活方式。
休閑型民宿基本上位于依山或濱水,擁有良好的視野和秀麗的風景,各種休閑娛樂設施齊全,且客房空間和公共休閑空間面積都較大。與旅游目的地民宿和農家樂民宿不同是不僅提供食宿,還能提供山水美景、休閑娛樂等多維度的綜合服務。其代表的是傳統高端民宿聚集地——莫干山區塊和散落在全省各地的風景秀麗的傍山或臨水民宿,如表2。
二、民宿設計存在的問題
浙江省民宿經過近十余年的黃金期,特別是2015-20l了年爆炸式的發展,民宿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由于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行業門檻較低,發展中出現民宿品質良莠不齊的現象,各類問題也暴露出來,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追求視覺改觀,不求質變:農家樂型民宿由農家樂升級而來的,大部分民宅在建造之時建筑外觀參考周邊的建筑,或政府統一規劃,導致眾多建筑外觀極其相似,造成外觀識別度不高。在改造時沒有經過專業的設計,外觀基本保留原貌,室內各功能區也保持不變,只是主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原有的空間上稍微加以裝飾,如增加一些壁紙和裝飾品等。追求的是視覺感官和原來的民宅有所不同,其功能也只是滿足游客的基本居住需求,缺少的體驗鄉村生活的活動空間。這種不強調消費體驗空間設計,已經造成發展泛濫和供給與需求脫節現象,已很難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圖5。
(二)建筑格局雷同,設計趨同化:旅游目的地型民宿是依托熱門景區旅游資源,大都是民居改造而成,因同一區域內的民房建筑外觀和室內的基本格局大徑相同,如有民宿進行有個性化設計就很會被復制和抄襲,最終出現民宿同質化和無序競爭的現象。
人文景觀型民宿目前開發的基本上都是臨海古漁村和傍山古村落,村落雖具有較深厚的歷史底蘊,但周邊類似的村落不在少數,類似建筑更是不計其數,只是該類型民宿改造難度大、施工復雜、資金投入大等因素,暫時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開發,但隨著鄉村休閑旅游不斷推進和資本不斷涌入民宿行業,也已出現設計抄襲現象。
(三)酒店化設計,脫離民宿本質:休閑度假型民宿大多選址在風景秀麗的地方,其特點是:建筑形式新穎、體量大、功能齊全,具有不可復制的唯一性,前期的市場認可度較高,但由于自身特點也造成了諸多的詬病:一是獨特的建筑外觀雖能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在眾多的民宿中脫穎而出,但很多建筑失去江南建筑所應有的特色,很難和周邊環境協調;二是內部空間完全按照度假酒店模式進行設置,包括裝飾材料使用情況,完全失去了民宿所應具有地域特色。如德清的來野一莫干山民宿、桐廬過云山居民宿等,如圖6、7。
三、民宿設計發展趨勢
民宿發展初期,消費者懷著新鮮感選擇民宿消費,隨著休閑旅游行為的大眾化、日常化,對民宿產品的感覺歷經好奇、審美疲勞和最后的不滿與失落,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單一化的食宿服務、雷同空間設計的數量堆積和脫離在地文化的設計。民宿設計如何擺脫目前的困境有以下對策:
(一)消費升級的設計對策:農家樂民宿大多數是以“吃”為主“宿”為輔,這種單一的經營模式決定了功能空間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其處于民宿消費市場的底端。農家樂這個“樂”其中的最精華的部分,不僅僅是農家菜帶來的味蕾上的愉悅,而是整個農家樂休閑生活帶來的歡樂,這種歡樂需要極具鄉土氣息的建筑空間、舒適且富有特色客房空間和參與體驗田園文化的戶外空間等實現。唯有改變原有的空間格局,深挖鄉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并加入到空間設計中,讓消費者在鄉村氛圍中吃得滿意、住得舒心、玩得開心才是其正確發展的方向。如莫干山窩舍民宿在改造升級中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莫干山窩舍原為21世紀初所建民宅,建筑外觀和周邊民居一樣都是瓷磚貼面,毫無特色可言,在改造過程中為找回江南民居的原有風貌,外立面采用木材進行排列裝飾,屋頂用茅草替代原有的紅色瓦片,庭院的入口處增加木質門樓,將整個院子打營造成鄉間草堂的感覺。在后廚連接處專門設置土灶廚房供游客使用,讓游客感受到鄉村氛圍的同時又能沉浸式的體驗到江南農村煙火氣,這種體驗應是農家樂民宿脫離單一經營模式的途徑之一。客房部分不再以視覺改觀為主,而是滿足客人消費體驗為準則,以現代客房為方向,打造成適合現代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的休憩空間。改變原有多房32的格局做到一房一衛,在營造現代客房的同時加入當地民居特色元素,如采用木質假梁代替原來單調的石膏板吊頂,還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江南民居風貌。空間裝飾上采用當地的天然材料,如竹質的吊頂和杉木材質的護墻板,這種有機材料的原色可以增加空間的自然親和力,如圖8。
(二)挖掘自身特色,脫離同質化設計:2012-2015年民宿市場的火爆和投資的高回報率,使眾多民間資本進入民宿市場,盲目入市后經濟上追求是短期利益,在設計上采用跟風復制的模式,最后導致民宿嚴重的同質化。經過多年的市場運營,他們明白只有精確的市場定位,并結合地域特征所打造出來富有特色的民宿產品,才能保證民宿可持續的發展。于是,越來越多的民宿主人開始挖掘自身的特色,找尋適合自身建筑的空間設計。
如位于青芝塢的青墅聽泉民宿,2013年第一次改造采用和周邊民宿相似的青旅混搭風格,在當時市場狂熱的情況下出現供不應求現象,但隨著消費升級,同質化弊端就突顯出來,經營情況每況愈下。經過市場檢驗后才明白,空間設計唯有立足于室內建筑特點,結合室外空間環境,從消費者的體驗出發,為其提供適配的生活休閑空間,才能在眾多民宿中脫穎而出。室外空間是代表當地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讓游客感受當地的民風、建筑和自然環境的重要場所。室外空間主要包含民宿周邊的“自然空間”、“建筑空間”與民宿院落的“生活空間”。
該民宿在2019年重新改造時,根據青芝塢優美環境的特點進行重新設計,利用植物園樹林被懷抱和門口的泉水等得天獨厚“自然空間”,將其定位為城市景觀民宿。把周邊自然環境作為改造和設計的重要依據和民宿空間的組成部分,做到“自然空間”和“生活空間”的融合和互動,最終將民宿打造成種在森林里的感覺。改造過程中擴大開窗面積將植物園的梅園景色引入到室內,擴大陽臺面積,設置成可觀泉水、聞泉聲的休閑空間,做到內外空間上的互動,這個獨樹一幟的設計深得消費者的喜愛。同時,根據消費升級需求增加客房面積,客房數量由原來的14個改成了個,將寢區和衛區的面積比例由原先4:1提升到2:1,并配備浴缸,寬敞明亮的浴區大大提高升了盥洗的舒適度,科學研究表明洗澡會增加人的新陳代謝,可以大大消除疲勞。由于巧妙地將周邊自然環境融入富有特色的空間設計中,該民宿在2020年被評為浙江省銀宿級別民宿,如圖9。
(三)回歸民宿本質的設計:現在民宿的定義越來越廣,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民宿作為和酒店有相似功能的場所,因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特殊性,空間設計應和酒店有所區別,但很多新建型度假酒店雖冠以民宿之名,卻無民宿之實。對于其擁有的秀美的風景、獨特的建筑造型、配套齊全的功能空間和設施高檔等方面需加以肯定,如其能提取在地文化中的特有元素加入民宿產品中,做到地理環境、居住空間和人文環境有機融合就更加完美。在地文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建筑歷史性、鄉土材料和地域人文符號。
1.建筑歷史延續設計。建筑能反映出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是在地文化重要表現之一。意大利新理論主義建筑師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曾經說到,“實際上建筑是由其整個歷史伴隨形成的;建筑產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過這種生存過程,建筑才能與它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民宿在改造過程中,應對當地建筑進行分析,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周邊的地理環境、人文背景和審美水平,建造具有在地性的建筑物。如由五十年代的倉庫和幾棟新建建筑組成德清原舍一依田民宿,新建筑借鑒旁邊倉庫雙坡頂的建筑形式,并加以解構重組,使建筑外觀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又在該區域建筑群中不顯得突兀,做到新舊建筑在碰撞中融合。老廠房的外立面基本保留原來的歷史風貌,在局部加大窗洞面積以增加室內空間的視線開闊性,對于外立面五十年代的標語予以保留,使建筑物具有一定代表性,又表現出歷史的延續性,如圖10。
2.鄉土材料在空間設計中的運用。鄉土材料是人和當地自然長期互存共生后的選擇,其因取材方便價、廉物美而形成的明顯的在地性特征,也是影響建筑空間風格的重要因素,浙江民居建筑材料多采用竹、木、磚、石、泥等當地材料,如沿海漁村的石頭房和內陸山區的夯土房等。在民宿設計中運用現代美學的設計手法對鄉土材料的形狀、色彩、肌理進行提取和運用,使其具有實用功能和藝術性,為消費者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感受不一樣的地域風情和鄉土氣息,這應是民宿所具備的基本魅力。鄉土材料包括就地取材的新材料和包含歲月痕跡的老材料。
新材料指就地取材,運用當地生產的竹質、木、石等材料。其運用不是在空間中所有地方都使用,而是在創造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做到物盡其用,與混凝土、鋼材和玻璃等現代建材相結合,形成極具地域風格和特殊的表面張力的空間。如老廠房改造而成的德清大樂之野民宿,為減少工業風帶來的堅硬感,對部分墻體進行裝飾,采用當地所產的毛竹材料進行排列裝飾,將竹子加工后利用竹節自身不同的形狀進行形式美感上的構成組合,使每一面裝飾墻具有唯一性又不失當地特性。這種帶有在地文化特性的材料的使用不僅體現在地文化內涵,關鍵的是讓游客能更好地體驗在地文化帶來的美感。同時,天然材料和工業化材料搭配使用,可以體現鮮明的冷暖視覺對比、冰冷和溫馨觸感對比,使民宿空間顯得更加協調和蘊含變化,如圖11。
老材料是經過人類長期使用后留下使用痕跡的材料,它飽含著歷史滄桑感和情感記憶,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唯一性。通過具有現代語境的設計語言結合老物料的固有歷史肌理進行再設計,在空間中對磚、石、木等傳統老物料的再運用,能使不同年代的材質產生時空上的碰撞,游客既享受了現代民宿服務,同時又能感受到老材料所表現出的滄桑變化,這是民宿獨有的魅力。例如德清清境-原舍民宿在室內界面設計中,多選取瓦片作為墻面裝飾材料,地板則采用回收的老木板加工鋪設而成,墻面的白色與原木的顏色構成室內的主色調,使整個民宿室內空間協調統一又富有細節裝飾美感,更重要的是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和年代感,圖12。
3.地域文化符號的延續。悠久的中華文化是唯一沒有間斷的文化,文化的傳承更顯得重要,地域文化符號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反映一個地區所特有歷史文化的一種特殊符號,需在各種更新中不斷傳承延續,如有地域特色的圖騰和內含歷史典故的背街小巷名稱等。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許多的背街小巷面臨消亡,名字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通過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讓包含歲月故事的歷史基因得以延續。在如臨海的余豐里民宿,主體建筑原名為“余同豐”當鋪,具有上百年的歷史,取名為“余豐里”是對地域文化傳承的一種體現。“余同豐”原為人名,去掉中間的輩分剩“余豐”兩字,意為“年年有余、五谷豐登”,非常符合中國人追求吉祥寓意;“里”字為里弄之詞,為街坊鄰居之意,表明民宿處在民宅群落中。同時,為彰顯臨海久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房間名上采用當地的名勝古跡或小巷名,如“天寧”取自千年古剎一天寧寺、“友蘭”取自古街友蘭街、“三撫”取自三撫基,而三撫基的名字源自一家出現三個巡撫。
民宿自身的產生是以在地性文化為基礎,在設計應根據基地所處的區域特點,找尋出所特有的在地文化,其包括風土人情,歷史典故、鄉土材料和文化符號等,通過設計理念、風格、手法和裝飾材料等來體現出來,是民宿回歸本質的主要途徑之一。
休閑旅游作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休閑方式體現不一樣的生活態度,消費行為的差異化勢必要求產生與之匹配的消費產品,民宿作為休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類型的民宿的出現很好地闡釋了這種現象。面對消費升級帶來差異化的消費需求,民宿設計需立足于自身的地理環境,利用地域特色結合專業的設計,采用精致化、情調化、輕奢化的處理手法,創造適應當下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民宿產品。營造一種精神享受和文化的感受的氛圍,達到“物”與“我”的共鳴,來滿足消費者在追求的身份歸屬感和精神需求。
本文作者以一位設計師和品牌連鎖民宿的實際管理者角度出發,認為:民宿產品不僅僅是簡單運用設計技巧做空間設計,而是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的成果,從市場出發了解從消費者的需求,以空間為載體、以設計美學為基礎、以傳播地域文化己任,為消費者營造能真正享受自然、體驗鄉土風情的休閑度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