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宇 韓舒淋

2021年4月5日,外籍超大型LNG輪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新奧(舟山)LNG項目配套碼頭卸載天然氣。圖/人民視覺
王玉鎖創建的新奧集團是中國天然氣分銷行業的龍頭,2020年,集團旗下的新奧能源(2688.HK)凈利潤62.78億元,是行業里最賺錢的公司。
銷售天然氣依賴管網,管網具有自然壟斷屬性,一個城市很難建設若干張氣網。因此,居民端的供氣實行特許經營,由市政府授權一家城市燃氣公司提供服務,一般是30年,氣價政府制定。在工業端,競爭有限展開,價格有差別但不大,氣源和管網是決定性因素。
天然氣是一種剛需產品,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都離不開,國內產量嚴重不足,超過四成用氣依賴進口,因此整個行業的日子過得都不錯。
這種情況下最容易陷入舒適區,一旦發生變局,溫水里的青蛙就無力掙扎。
王玉鎖是行業里最早認識到不能停留在舒適區的人,2010年他就提出“泛能網”概念,推廣多種能源協同互動的用能模式;2014年提出要做能源互聯網,之后又提數字化能源運營平臺、能源生態智能系統、能源產業全場景服務。志不在燃氣,而在整個能源產業的數字化賦能。
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王玉鎖干了一件大事,把從事下游分銷業務的港股公司新奧能源,裝入從事上游氣源業務的A股公司新奧股份(600803.SH),令后者成為上下游一體化的公司。王玉鎖認為,一體化是提供全場景服務的前提。
重組旗下上市公司的同時,王玉鎖還將集團總部更名為新奧新智,以彰顯做綜合能源智能運營商的決心。他的目標是,到2024年,新奧的數字化智能業務商業模式成熟;到2029年,數字化業務和天然氣業務對集團的收入貢獻達到1∶1。

王玉鎖。圖/視覺中國
包括新奧員工在內,很多人都聽不懂王玉鎖在說什么,但是行業已然在發生巨變。
2020年,用“三桶油”管網資產組建的國家油氣管網公司向行業開放,以“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為宗旨的油氣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市場化改革破除了天然氣產業上游和中游的壟斷,身處下游的城市燃氣公司獲得更大發展空間,一城一氣相安無事的行業格局被打破,贏家通吃固然不可能,但競爭之下,市場份額勢必向強手集中。
2020年底,碳達峰(2030年)、碳中和(2060年)正式成為國家目標,首當其沖的就是排碳大戶能源行業。在煤油氣這三大化石能源中,天然氣的碳排放最低,是石油的三分之二,不到煤的一半,因此業內普遍樂觀,認為天然氣到2030年占中國能源消費總量15%這個“十三五”的規劃目標不會改變,目前只有不到9%,還有可觀增長空間。
但更長遠的未來則不好預測,相比煤油,天然氣是低排放,相比風光電等零碳能源,天然氣仍然是高排放。歐盟已決定在2021年年底停止為化石能源項目提供資金,在中國政府最新版的綠色債券目錄中,也刪除了化石能源項目。
減碳不僅要求轉換用能結構,也要求革新用能觀念,在某種意義上,節能就是最好的減排手段,但節能不只是觀念,更是技術。對于工業企業或產業園區來說,節能意味著將冷熱電氣等多種用能協同管理,從而達成最佳能效,實現最優成本,這里要用到大量數字化技術,也需要一個綜合能源管理的數字化平臺。而這些正是新奧正在做的事情。
王玉鎖多年來的“囈語”,忽然間變成了先見。
新奧基于天然氣主業的數字化業務已頗具規模,做天然氣買賣的“好氣網”、做天然氣物流的“運途云”,2020年交易規模合計超過700億元,國內大約70%的LNG槽車接入了“運途云”平臺。
新奧要做的不僅是天然氣領域的數字化,其泛能網是想服務所有需要能效管理的企業。目前,泛能網的用戶還主要是內部客戶,但王玉鎖認為,基于泛能網的數字化業務是新奧未來10年-15年的藍海。
王玉鎖說,未來十年只有兩種企業活得好,一種是生產產業智能的企業,一種是靠產業智能生產的企業,新奧希望成為前者。
4月8日,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新奧新智總裁周支柱、新奧股份總裁鄭洪弢、新奧數能科技總裁汪一鳴在新奧廊坊總部聯合接受了《財經》記者專訪。
以下為專訪節錄。
《財經》:來的路上我們查了一下咱們兩家上市公司的股價,昨天(4月7日)收盤,新奧股份是18.18元,比公告重組的2019年8月30日翻了將近一番(97.82%),新奧能源是127.1港元,漲了將近一半(44.76%)。同期上證指數只漲了20.58%,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只漲了9.8%。其實兩家公司的業務都沒變化,就是把資產關系重組了一下,股價就大幅上漲,我們很好奇這是什么原理?
王玉鎖:是嗎?你說的這股價我都沒看。我覺得你講的這個數據說明市場非常認可新奧這次重組,這次重組確實也符合大趨勢,新奧股份的使命愿景就是做天然氣產業的智能生態運營商。
具體我感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這符合國家能源產業市場化改革的大勢。天然氣管網從“三桶油”獨立之后,燃氣企業就有了自己買氣,并且買便宜氣的機會。但企業必須成為上下游一體化的公司,才能抓住改革的機會。此前,新奧能源主攻天然氣下游市場,新奧股份主攻天然氣上游市場,雖同屬一個集團,但兩家是各自獨立運營的上市公司。在上下游產業需要合作協同發展時,需要集團用行政手段去推動,大大影響效率。重組之后,兩家公司變成了母子公司關系,協同發展更加順暢。
第二,從2014年開始做數字化發展戰略以來,我深刻感到搭建一個覆蓋能源全場景的企業非常重要。未來10年甚至不到10年,就只有兩種企業活得好:一是生產產業智能的企業,二是靠著產業智能生產的企業。我們當然希望做第一種企業。第一種企業要求必須全產業鏈、全場景。規模不一定很大,但場景必須是完整的。場景完整才會有經驗,才會有模型。再加上算力算法,智能化才能發展出來,產品才會越來越聰明。所以,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給新奧的重組帶來很大的推動力。
第三個動力來自于我的夢想和情懷。我的人生目標是想做一個大型能源企業,這次重組完成后,我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了。
鄭洪弢:重組后,新奧把旗下的幾塊天然氣業務連通了。原來各個業務分屬于兩家上市公司,兩家上市公司都要按照各自的邏輯發展。現在,我們是一體化、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公司。比如,一家客戶有天然氣工程建設、下游銷售等多種需求,我們現在同一家公司內部協調就可滿足它的各種需求。概括講,就是重組把“天然氣產業智能生態運營商”這幾個詞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發揮出“1+1大于2”的作用。

資料來源:《財經》記者據公開資料整理。制表:張玲
《財經》:重組完成后,整個新奧集團新的戰略構想是怎樣的?
王玉鎖:市場最看重的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新奧目前的現金流、利潤,以及市場增長都很好,因此,我們有推動智能產業業務的基礎。未來新奧的整體戰略構想分三步實施:現在是第一步,在把現有業務做好的同時,搭建能源產業全場景的業務構架,發展數字化技術。第二步,產業智能業務的運營團隊成熟穩定,商業模式發展到成熟階段。第三步,我們面向未來的技術儲備項目,深層地熱、緊湊型核聚變業務開始進入產業化階段,這些儲備技術我們準備花10年-15年去孵化。世界的變化都是靠新的動力來推動發展的,蒸汽機推動了英國為核心的歐洲發展,電氣化推動了美國的發展。未來中國靠什么?我覺得就是靠聚變技術。

國內大約70%的LNG槽車已接入了新奧的天然氣數字化業務“運途云”平臺。圖/視覺中國
新奧是民營企業,體制機制比較靈活。即便如此,新奧在推動改革的時候也面臨很大的難度。危機下的改革易行,但在繁盛期改革就難。傳統能源行業活得挺好,因此我深知新奧推行改革的難度。但新奧具備改革基礎:良好的資金狀況,整體規模不算特別大,再加上人才積累,以及公司的運營商基因,所以我覺得新奧在新業務領域勝出的可能性很大。
《財經》:全場景智能化業態,這個概念下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王玉鎖:全場景業務必須要有主線,我們確定的主線是能源工程建設,覆蓋項目規劃、設計、建造、運營、檢修的全過程。傳統規劃是平面的,從這端到那端。智能規劃需要先搜集整理數據,再用數字系統做仿真模擬,做一個立體的、基于未來運營的長遠規劃。在建造過程中就可以達到智能建造、智能運維,從安全到整個的物料平衡等等。這就把我們的上中下游都連起來了。
全場景的第二個含義是指對能源系統的整體規劃。對一個項目來說,很難在一個點上說你用何種能源最優,它一定是在一個系統之下去評判如何實現最優。一個全場景的能源系統,是在規劃階段就用智能化手段去綜合評估。
以新建一個工業園區為例,新奧已經在很多園區建設了泛能網。第一步是客戶認知,即搞清楚整個園區工業戶的類別以及其用能需求。第二步,要摸清園區所在地的能源稟賦,比如說太陽能資源如何、有沒有地熱能等,要因地制宜。第三步,將以上兩者相匹配,用仿真系統做出智能設計,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在做規劃的同時,我們會把所有的點實施數字物聯,將物理信號變成數字信號。計算出什么時候能生產、什么時候不能生產,需輸入多少能源。在規劃期間就會形成運行期間的相關數據,實現預測式運維。這克服了原來的豎井式能源規劃、各自為政的弊端,做到電、氣、熱等相關能源產品系統性、精細化管理。
對于下游用戶,新奧會提供綜合能源管理,而不僅提供單一的燃氣產品。在中游,管道、非管道、碼頭、槽車運輸等各種業態我們也都具備。上游的煤制氣、常規氣,包括國際貿易等業務,新奧都有完整的、全場景業務鏈。
我們在做全場景產業時,還會吸引不同的合作者,共同培育產業智能。未來,每一個工廠、每一個地方的企業都會形成一個數據鏈,形成智能產業鏈,并且相互分享。
《財經》:這些想法您以前就有過,新奧現在的落地情況如何?
王玉鎖:原來的數字化不是系統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以前,建造階段考慮建造階段的問題,至于未來運營期的數字化是另外的事。現在,我們在做規劃時,就做了物聯埋點,以獲取數據信息。但新奧把數據集中起來,不會侵犯別人的數據主權,我們只是獲取其產生的信息反饋。有了信息反饋以后,就能夠平衡設施的利用效率,達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當然這也很好地解決了用戶的能源安全問題。
其實,新奧想要打造清潔、安全、高效、便捷、綠色的能源系統,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講,但一直實現不了。不僅新奧此前實現不了,整個行業此前都無法實現。為什么現在可以實現,就是因為數字技術的進步。
中央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更堅定了我們做智能生態運營商的信念。我們全場景業務的最終追求,就是要實現節能,以及更優的能效管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每一家企業都能清楚自己的碳足跡,能管理自己的碳足跡,國家的“雙碳”目標才能實現。
《財經》:新奧有自己的碳達峰、碳中和計劃嗎?
王玉鎖:碳達峰今年我們肯定能做到了,新奧碳中和的詳細方案會在今年6月制定出來。具體的數據和時間表還在測算之中,我的預期是要在國家完成碳達峰的時候我們完成自身運營的碳中和,也就是2030年前。
新奧要實現碳中和,首先要把天然氣的跑冒滴漏問題解決了。其次,要多種樹,我們正在制定一個詳細的種樹計劃。第三,我們正在研發CCUS(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重點布局的技術路線是將二氧化碳變成精細化工材料。
對于整個國家要實現的“兩碳”目標,我認為有幾個關鍵詞:第一,要以需求側為牽引,挖掘需求側的潛力,提高能效。第二,要依靠數字技術,因為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都需要有數值測算,若靠傳統計劃經濟的模式去分配減碳指標,會事倍功半。第三,要掌握碳足跡。碳足跡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算法,加入時間因素,基于數字留痕去計算。

資料來源: Wind。制圖:張玲

資料來源: Wind
《財經》:“兩碳”目標提出來之后,對于天然氣行業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
王玉鎖:我覺得總體來說還是利好更多。首先,在化石能源里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含碳率最低,發展天然氣的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從中國國情來講,我們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比發達國家短很多,最現實的路徑就是氣代煤。而且中國的經濟還要繼續增長,能源消費也會繼續增加,只有以天然氣替代煤炭,才能既滿足能源需求,又滿足減碳目標。
其次,太陽能、風能都是間歇性的,需要有調峰設施與其匹配,天然氣發電是最適合的調峰設施。氣電機組開關自如,只需15秒鐘就可啟動。而且天然氣不僅能發電調峰,還能起儲能的作用。
第三,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天然氣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整。利用現有的天然氣基礎設施,大力發展天然氣,有助于以最經濟的手段實現雙碳目標,降低社會成本。
現在新奧走的是熱電一體的道路,將天然氣的能量做全價值鏈的開發,讓天然氣不僅發電,還可以供熱和提供高溫蒸汽。天然氣發電的內燃機可達到600攝氏度的高溫,品質非常高。所以,天然氣的利用不是簡單地界定哪個最好,最好的是全價值鏈開發。
中國此前制定的天然氣發展目標是:到 2030年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提高到 15%左右,實現這一目標沒有問題。目前天然氣的占比還不到9%,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不過,超過15%以后再繼續提升的難度就比較大了,因為能源消費總量的基數已經增加了。天然氣在能源結構里的占比還要繼續提高的話,就需要有更大的政策等外部因素去推動。至于更長遠的未來,中國會不會出現天然氣供應過剩?這是我們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鄭洪弢:從短期來看,在電力需求繼續增長的情況下,要實現兩碳目標,必須要增加天然氣發電,現在已經看到了氣電增長的苗頭。
從每一個行業的全生命周期來看,新能源發電項目需要耗費較多的工業產品,特別是水泥,而水泥等工業產品的生產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從全生命周期來看,天然氣生產、利用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并不見得比風電光電多很多。
《財經》:去年冬天中國部分地區又出現了天然氣短缺,您覺得未來還會再出現氣荒嗎?
王玉鎖:借助數字技術,我相信天然氣市場將不會再出現嚴重的短缺。通過數據系統的分析,我們可以預測天然氣市場的供需關系。此前是客戶給我們報需求,現在我們主動采集客戶的生產數據,以預判市場需求。舉個例子,去年9月,我到新奧的廣東、浙江公司去調研,發現當地的客戶需求十分強勁。 基于數字化運營系統,我們預判到年底天然氣供應會變得很緊張,因此提前做了增加供應的預案,比如增加LNG(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不過,天然氣的儲存能力有限,全行業都無法實現跨季調峰。但只要大家通過數字技術,對需求側的變化信號多做響應,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就會得到緩解。
還有一個重要利好是,隨著國家管網公司成立,中游管網設施已實現公平開放,天然氣產業的效率在提高,這也有助于解決天然氣產業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財經》: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對新奧產生了哪些實質影響?
王玉鎖:影響很大。首先,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直接推動我下決心重組新奧集團。從天然氣產業鏈上來說,我已經對掌握天然氣上游資源有了新想法。在十幾二十幾年前,掌握氣源非常重要,因此我在2004年布局了煤制氣業務,這項業務直到現在我們都在持有。但現在我們已經不準備再擴大上游項目的規模了,因為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從國外進口天然氣。而且在國際貿易通道打開之后,我發現進口成本低于自己在上游搞生產。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各個進口LNG接收站的周轉率提高了。新奧以自營的舟山LNG接收站為支點,可以打通國內的各個區域市場。
我認為新奧再往上游走,除了煤制氣有優勢,其他的都沒有優勢,所以就不要再發展上游了。從行業的發展趨勢看,天然氣上游業務可能也將在十幾年后走下坡路。

單位:億元。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注:中國為2020年數據。資料來源:中國數據來自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其他國家數據由《財經》記者根據BP統計年鑒計算
鄭洪弢:國家管網公司成立之后,整個天然氣行業的發展更加市場化。不管是中石油、中石化還是國家管網公司的中游管網設施,我們都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我們在市場里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權。
現在,我們利用國內外上游資源兩條腿走路的空間更寬廣。國際市場來說,液化天然氣已逐漸演變為一個大宗能源商品,變成了一個流動性很強的市場。20年前,國際LNG市場現貨比例不到5%,現在現貨的比例已提高到30%,而且還將繼續提高。鑒于此,新奧進口LNG采取動態原則,不固化長協和現貨的比例,而是根據市場行情靈活采購。去年現貨價格較低,所以我們全年的現貨比例提高至約50%。 新奧簽訂的長協LNG價格也不高,在中國市場具有較高競爭力。
《財經》: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前景如何?
鄭洪弢:氣價從國家政策來看,基本上工商業用氣,價格是在市場化過程中,民用氣價,我估計還會繼續管制。
王玉鎖:氣價不可能完全放開,特別是民用氣肯定要管制的。工商業現在算是放開價格了,當然各省的價格不一樣,政府會給一個價格上限,但工商業用氣已經形成競爭格局,基本上不會碰到那個價格。
《財經》:天然氣行業的利潤率整體呈下降趨勢,新奧的應對之策是什么?
王玉鎖:天然氣行業的發展將進入薄利多銷階段。去年,由于天然氣價格下調,新奧的銷售收入減少了120多億元。今年的價格應該會稍有回調,但整體來說,天然氣行業難再出現此前的高價、高增長了,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新奧要提高在天然氣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就要增強規模效應,同時更要創新商業模式。以泛能網為核心的用能體系就是我們創新商業模式的基礎,我們會基于客戶的產業特點、用能需求,提供綜合用能方案,有可能用天然氣,也有可能用太陽能、風能、地熱。這樣新奧就真的成為一家綜合能源企業,而不僅是天然氣銷售公司了。
周支柱:我們永遠不會嫌客戶多,我們會繼續拓展客戶,但是客戶多了以后,我們不僅給他們賣天然氣,還可以提供更經濟、更高效的綜合能源運營服務,提供最優的用能解決方案,這是跟傳統天然氣分銷商的本質不同,我們提供的是增值服務,不是單一的商品買賣關系,我們給客戶創造價值以后,我們再從中分享一部分。
《財經》:新奧如何平衡天然氣業務與其他業務的關系?
王玉鎖:按照原來的商業邏輯,新奧要以多銷售天然氣為最大目標,但能源轉型的方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隨著技術的進步,商業模式也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如今,我們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為客戶提供清潔能源優先的綜合能源解決方案。具體講就是:全價值鏈開發、因地制宜、清潔能源優先,供用能一體。雖然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化石能源,但仍然不是零碳排放的,所以,我們優先使用零碳能源,不夠的話再用天然氣。
這就是說,數字技術為新奧帶來了新業務和新商業模式,使我們有能力以客戶能效最優為目標來開展業務,而不是把業務局限在以天然氣銷量最大化的目標下。
我認為現代能源體系包含三個特點:一是可再生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這里的化石能源主要是指氣體能源。二是分布式為主,集中式為輔。三是用能供能一體,全價值鏈開發。基于此,我們搭建的用能模型一定是清潔能源優先的,以泛能網為核心的綜合用能模式肯定會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財經》:新奧數字化業務有商業模式了嗎?
王玉鎖:這個非常重要,現在很多單純的物聯網企業、人工智能企業,是看不到商業模式的,而恰恰跟產業結合,商業模式就出來了。
首先,我們強調不創造價值就不分享價值的理念。比如用氣,有的工業企業燒一噸蒸汽要用81方氣,用我們的智能方案就只用65方氣,省了將近五分之一。此外,有了智慧運維的數據之后,可以進行預測性維護,這也創造了價值。客戶可以跟我們分享這個收益。分成比例并不固定,一事一議。

資料來源:《財經》記者根據BP統計年鑒計算

資料來源:新奧集團
第二,用戶在進行預測性維護的時候,需要提前備品備件,找工程公司,那我可以去創建生態,引入供應鏈和工程公司進來對接,起到導流的作用,可以向供應商收導流費。
第三,通過智能運維,我們對用戶的用能需求比較了解,同時也清楚市場價格,可以告訴他什么時候買能源最合適。并且我們進行全價值鏈開發,高能量的能源去發電,中能量的做工業供熱,低能量的做生活供熱,有的用戶只用電不用熱,我們就可以去把產生的熱賣給其他用戶,產生交易價差。
總之,不創值不分享。
汪一鳴:用能企業的痛點是綜合能效管理,現在可能還有碳中和相關需求。企業需要很多生態伙伴來輔助它,這就是泛能網第一類生態伙伴:專業能力提供商,它們往往作為我們整合方案的一部分推給客戶。這些專業能力提供商在做專家規劃方面是有經驗的,但在人工智能方面經常搞不定,我們幫它做智能化這一塊,從中可以收算法的費用、搭平臺的服務費用。專業服務商本身也依賴新奧這種運維商,我們通過軟件給它賦能,收取一部分軟件服務費。
泛能網第二類生態伙伴是上游供能方。新奧自己有豐富的能源解決方案,有全套光伏技術、深層地熱、分布式能源站等,泛能網也支持給客戶提供清潔能源用能互補,這個生態里,新奧幫供能方對接用能方,從供能方獲得分成。
政府也是生態的參與者,他們要治理和監管所有的生態方。
如果生態合作伙伴和用能企業不僅需要項目服務,還希望完成自身的數字化轉型,那新奧可以給它們提供轉型解決方案,相當于一個輕量級ERP軟件。
所以,泛能網是圍繞能源產業鏈的各個生態方,圍繞它們的痛點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不同的解決方案會有不同的盈利模式。
《財經》:所以新奧是想做一個能源行業及相關園區的數字化綜合能力集成商?
王玉鎖:沒錯。新奧本來就是能源運營商,原來就是做集成和服務的,只不過現在加入了數字化技術。這份工作如果不是一個運營商來做的話,挑戰會很大。
《財經》:目前數字化、智能化業務仍然是由燃氣業務去補貼?
王玉鎖:其實沒有補貼。兩個層面:首先不是靠燃氣業務補貼,是大股東用自己的分紅去投資。第二,上市公司新奧股份自己也需要數字化、智能化。
周支柱:新奧集團的產業無論是否上市,它本身就有數字化轉型的需要,同時集團層面的新奧新智要做智能平臺,就需要種子客戶,這個種子客戶就是集團下面的子公司、上市公司。既然能給種子客戶賦能,也就能給市場里的其他生態方賦能。這兩個都搞定了以后,基于新奧新智的物聯網平臺就能夠把種子客戶和第三方的市場打通。
《財經》:各行各業都有公司想做本行業甚至跨行業的數字化賦能者,競爭很激烈,新奧靠什么勝出?
王玉鎖:這是我天天要問自己的,為什么是新奧?我的答案是:第一,新奧最大的特點是運營商思維,跟工業企業是不一樣的。新奧一直是運營商,之前氣是買“三桶油”的,管道是買管道企業的,閥門買閥門企業的。最后通過運營把客戶的需求和我們的供給結合起來,這就是運營商思維。

單位:十億立方米。資料來源:BP 能源展望2020
第二,能源行業非常復雜,規模巨大,在其中做智能化帶來的價值也巨大。而且很多能源公司的現金流都比較好,容易安于現狀,不愿意主動變化。我們主動求變,機會就更大。
第三就是體制機制的問題。新奧是民營企業,改革動作更快,而且新奧的規模還不算龐大,動作還算靈活,相比行業巨頭們更有優勢。
周支柱:我們理念就是安全、高效、經濟、清潔、便捷這十個字。現在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平臺,已經能做一項或兩項,假以時日,這五項十個字全部實現,它的價值就出來了。
《財經》:一鳴您從阿里過來,其實阿里云也提供這些園區數字化的服務,跟新奧不構成競爭嗎?
汪一鳴:我們的商業模式完全不一樣。我們做能源行業的各種業務解決方案,阿里云提供底層的技術和物聯平臺,我們可以在阿里云的平臺上做解決方案,雙方合作共贏。另外,我們的客戶會面臨多種不同的云環境,比如客戶有自己的私有云,同時它們外采的軟件可能部署在某個公有云上,我們為了幫助客戶解決多種云環境的協同和管理,推出了聯邦云這個服務型產品。
《財經》:有沒有出現過新奧和阿里云同時競爭一個客戶的情況?
汪一鳴:目前還沒有。因為阿里云更想做通用的云服務,一般很少做客戶的定制化服務,但對于To B的行業來說,定制化是個常態,我們恰好滿足了客戶這類訴求。我們不光做底層物聯,給客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還會滿足客戶定制化的需求。我們也樂于在其他公司的物聯平臺之上做我們的解決方案。
《財經》:現在新奧整個數字化業務的營收是多少?規模如何?
王玉鎖:我做這件事的時候,先提理念。因為新東西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所以基本上是上市公司做成熟業務,新理念我在外面孵化,智能產業這一塊產生的收入還沒有并入上市公司。
第二,新奧是兩塊數字化的業務。一是數能科技,去年完成了5000多萬元營收,平臺交易量要遠大于這個營收數。另一個是新奧股份中和天然氣相關的智能運營業務,其中一是好氣網,是基于天然氣的買賣生態;一個是運途云,是基于天然氣的配送生態。這兩個加起來,交易規模超過700億元。
新奧已確定了天然氣產業智能運營商的愿景,真正實現大概還得兩三年的時間,整體的數字化到2024年能夠讓大家看到比較清晰的圖景。
《財經》:能不能先大致勾勒一下這個圖景?
王玉鎖:我對新奧的整體構想是,現在的燃氣業務是一代產業,我們用技術來優化現有業務。第二,未來的10年-15年一定是產業智能的時代,新奧會成為這個時代的賦能者,幫助客戶變得智能。第三個是儲備階段,就是深層地熱、小型核聚變等更新一代的能源,這個方向進入產業化階段要到10年-15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