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辮辮 賈德剛

67%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中國“就業穩定”。圖/法新
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于2021年3月開展的一季度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一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延續回升態勢,其中,即期經濟景氣指數在越過臨界點以后明顯提升,預期經濟景氣指數繼續處于高位水平,表明經濟學家認為我國經濟復蘇形勢持續向好。
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全球貿易恢復性回升,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有所分化;預期未來半年我國就業形勢穩中趨好,消費價格逐步回升,生產價格繼續上行,消費和投資需求穩步改善,出口形勢總體較好。
2021年一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151.5,比上季度提高9.3點。其中,即期經濟景氣指數為131.3,在上季度越過臨界點(100)以后明顯回升27.2點,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表明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繼續回暖;預期經濟景氣指數為171.7,雖比上季度降低8.7點,但連續三個季度處于高位區間,表明經濟學家對未來經濟走勢持續樂觀(見圖1)。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制圖:顏斌
具體看,34%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好”,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63%認為“還可以”,降低5個百分點;3%認為“差”,降低11個百分點。展望未來六個月,75%的經濟學家預期我國經濟形勢“好轉”,比重比上季度降低8個百分點;22%預期“大致持平”,提高7個百分點;3%預期“變差”,提高1個百分點。
對于2021年全球經濟復蘇進程,調查結果顯示,62%的經濟學家認為會“有所加快”,21%認為會“總體平穩”,16%認為會“相對曲折”,1%認為全球經濟會“再度下滑”。
對于未來六個月全球貨物貿易額,83%的經濟學家預期“上升”,比重比上季度提高32個百分點;16%預期“持平”,降低16個百分點;1%預期“下降”,降低16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全球服務貿易額,62%的經濟學家預期“上升”,比重比上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32%預期“持平”,略降1個百分點;6%預期“下降”,降低20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全球外商直接投資,60%的經濟學家預期“上升”,比重比上季度提高20個百分點;33%預期“持平”,提高9個百分點;7%預期“下降”,降低29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71%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重比上季度提高26個百分點;27%預期“基本穩定”,降低5個百分點;2%預期“變差”,降低21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美國經濟走勢,76%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重比上季度提高32個百分點;21%預期“基本穩定”,降低8個百分點;3%預期“變差”,降低24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歐元區經濟走勢,66%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重比上季度提高23個百分點;27%預期“基本穩定”,降低3個百分點;7%預期“變差”,降低20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日本經濟走勢,59%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39%預期“基本穩定”,降低10個百分點;2%預期“變差”,降低7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走勢,53%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39%預期“基本穩定”,降低7個百分點;8%預期“變差”,降低6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俄羅斯經濟走勢,45%的經濟學家預期“基本穩定”,比重比上季度降低3個百分點;40%預期“改善”,提高6個百分點;15%預期“變差”,降低3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印度經濟走勢,40%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重比上季度提高9個百分點;38%預期“基本穩定”,提高8個百分點;22%預期“變差”,降低17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巴西經濟走勢,45%的經濟學家預期“基本穩定”,與上季度持平;32%預期“改善”,比重比上季度提高4個百分點;23%預期“變差”,降低4個百分點(見圖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預期就業形勢穩中趨好。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就業狀況,67%的經濟學家預期“就業穩定”,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2個百分點;28%預期“失業率下降”,降低5個百分點;5%預期“失業率上升”,降低7個百分點。
預期居民消費價格逐步回升。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CPI走勢,52%的經濟學家預期“逐步上升”,比重比上季度提高25個百分點;42%預期“窄幅波動”,降低15個百分點;6%預期“逐步下降”,降低10個百分點。
預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繼續上行。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PPI走勢,78%的經濟學家預期“逐步上升”,比重比上季度提高20個百分點;22%預期“窄幅波動”,降低17個百分點;沒有經濟學家預期“逐步下降”,上季度其比重為3%(見圖3)。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預期消費需求繼續好轉。對于當前消費形勢,65%的經濟學家認為“還可以”,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15%認為“好”,提高9個百分點;20%認為“差”,降低26個百分點。展望未來六個月,70%的經濟學家預期消費需求“好轉”,比重比上季度降低7個百分點;28%預期“大致持平”,提高6個百分點;2%預期“變差”,提高1個百分點。
預期投資需求逐步回暖。對于當前投資形勢,29%的經濟學家認為投資需求“好”,比重比上季度提高8個百分點;58%認為“還可以”,與上季度持平;13%認為“差”,降低8個百分點。展望未來六個月,64%的經濟學家預期投資需求“好轉”,比重比上季度降低5個百分點;30%預期“大致持平”,提高6個百分點;6%預期“變差”,降低1個百分點。
預期出口形勢總體較好。對于未來六個月貨物出口形勢,51%的經濟學家預期“好轉”,比重比上季度提高5個百分點;35%預期“大致持平”,降低10個百分點;14%預期“變差”,提高5個百分點。對于未來六個月貨物進口形勢,52%的經濟學家預期“好轉”,比重比上季度提高6個百分點;45%預期“大致持平”,降低1個百分點;3%預期“變差”,降低5個百分點(見圖4)。對于未來六個月貨物貿易平衡情況,47%的經濟學家預期“順差增加”,15%預期順差“不變”,37%預期“順差減少”,僅1%預期“出現逆差”。

標題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預期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形勢好轉。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形勢,54%的經濟學家預期“好轉”,比重比上季度提高了9個百分點;42%預期“大致持平”,略降1個百分點;4%預期“變差”,降低了8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ODI)形勢,44%的經濟學家預期“好轉”,比重比上季度提高22個百分點;43%預期“大致持平”,降低9個百分點;13%預期“變差”,降低13個百分點。
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向穩定。對于未來六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36%的經濟學家預期升值,比重比上季度降低22個百分點,其中33%預期“升值3%以內”,3%預期“升值3%以上”;39%預期“基本穩定”,提高3個百分點;25%預期“貶值3%以內”,提高19個百分點;沒有經濟學家預期“貶值3%以上”。
預期長端國債利率穩中趨升。對于未來六個月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42%的經濟學家預期“上升”,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48%預期“大致持平”,降低10個百分點;10%預期“下降”,略降1個百分點。
預期股票市場指數小幅波動。對于未來三個月國內股票市場指數趨勢,67%的經濟學家預期“小幅波動”,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21%預期“上升”,降低16個百分點;12%預期“下跌”,提高5個百分點。
關于房價走勢,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54%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房價“持平”,41%預期“上漲”,5%預期“下跌”,各項比重較上季度變化不大。對于省會城市,51%的經濟學家預期房價“持平”,比重比上季度降低5個百分點;36%預期“上漲”,提高9個百分點;13%預期“下跌”,降低4個百分點。對于其他城市,43%的經濟學家預期房價“下跌”,比重比上季度降低4個百分點;40%預期“持平”,降低5個百分點;17%預期“上漲”,提高9個百分點(見圖5)。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關于房地產銷量,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54%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銷量“持平”,比重比上季度提高4個百分點;34%預期“上升”,提高3個百分點;12%預期“下降”,降低7個百分點。對于省會城市,56%的經濟學家預期銷量“持平”,比重比上季度提高6個百分點;36%預期“上升”,提高5個百分點;8%預期“下降”,降低11個百分點。對于其他城市,39%的經濟學家預期銷量“下降”,比重比上季度降低8個百分點;44%預期“持平”,提高9個百分點;17%預期“上升”,略降1個百分點。
一是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加快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對于今年加大保市場主體支持力度應優先采取的政策措施,經濟學家選擇比重最高的是“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其他依次為“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繼續放寬市場準入”和“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其余是“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稅舉措”、“用改革辦法減低企業用能、用網、物流及不合理收費等各項成本”和“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擴大范圍”等。
二是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對于2021年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最為有效的措施,經濟學家選擇比重最高的是“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其他依次為“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給予必要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和“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其余是“繼續對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擴大失業保險返還等階段性穩崗政策惠及范圍”、“完成職業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三年行動目標”、“繼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和“拓寬職業技能培訓資金使用范圍”等。
三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持續優化消費模式,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對于2021年中國穩定和擴大消費最為有效的政策措施,經濟學家選擇比重最高的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其他依次為“發展健康、文化、旅游、體育等服務消費”、“健全城鄉流通體系,加快電商、快遞進農村”、“深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和“改善居民消費環境”。其余是“增加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保障小店商鋪等便民服務業有序運營”、“調整優化汽車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和“鼓勵企業創新,便利新產品市場準入”等。
(作者供職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