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 劉溶 嚴健梅 朱琳 張佳珠
摘 要:民宿是新型的旅游住宿模式,有著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現在體驗個性化、服務溫情化、主客共享化、文化主題化。民宿目前發展狀態處于上升階段,用戶主要以年輕客戶群體和近距離客戶居多。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管理、特色、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需要政府加強引導和監管,同時還需民宿經營者自我提升,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具有良好品質和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民宿;發展路徑;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592;F719.2;F323 文獻標識碼:A
(一)體驗個性化
個性化經營是民宿客棧的主要特征,表現在產品要有故事、店要有故事、人要有故事、地方要有故事[1]。除此之外,民宿通常在其建筑設計與裝修風格上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或經營者的個人特色,成為吸引當代年輕人的一大亮點。與傳統酒店相比,民宿更注重體驗感,通常可以提供戶外野餐、K歌房、露天電影、茶話會等體驗性項目。在充分滿足基本住宿條件的同時,民宿的發展也是以“旅游+個性體驗”作為其核心內容,其中個性體驗主要包括人文民宿、傳統風情美食、歷史典故、美學修養、環保健康等。
(二)服務溫情化
民宿不僅僅局限于住宿和簡單的餐食,更注重顧客的體驗感。民宿的經營者一般都是民宿的主人,他們將自己對生活和旅行的獨特見解及熱情融入民宿的經營中,愿意與客人共享生活,分享生活經歷。對于顧客而言,民宿區別于傳統酒店的地方不僅提供“住”服務,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渲染和提供溫情化服務使顧客身心舒展。民宿主人的親和力和用心已經成為民宿旅游消費的重要吸引力[2]。
(三)主客共享化
“家人”是對整個客戶關系最準確的解讀,也是最好的詮釋,住民宿相當于“回家了”,顧客可以在民宿中感受到溫馨舒適、輕松自在。民宿和傳統酒店的本質差異在于一個民宿所需要凸顯出來的對象是“民”,而酒店的真實主角卻是“客”。民宿主人精心營造的環境更多的是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其蘊藏著一種精神境界,追求一種個性。“民”居于此的目的并非單純的以宿為宿,而是在“宿”的這一段時光中,“民”能夠盡情地享受其現實生活中體驗不到的各種精神產品,民宿“家”的感受與情懷也將會發展成為其長久的市場競爭力。
(四)文化主題化
民宿最初可以說是從旅游目的而發展起來的,民宿可謂是家外之家,能夠充分滿足現代人們對綠色、健康、自然、詩意生活的向往,體驗到東方美學雅集。與其他傳統酒店相比,其沒有固定的整體裝飾設計風格,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標準空間,也沒有售后服務規范。大部分民宿都包含了其特有的傳統文化主題和設計風格,卡通動漫主題、簡約北歐風、自然田園風、懷舊復古風等,不同的設計主題都蘊藏著當地特有的文化,也象征著顧客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在給當地顧客帶來體驗感的同時也成為發揚和傳承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推手。
(一)民宿規模擴大呈上升趨勢
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民宿短租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諸如愛彼迎、木鳥民宿、途家民宿、小豬民宿等,這類提供民宿服務的App競相出現,這些App所提供的房源數量也越來越多。木鳥民宿在2020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民宿行業在現階段依舊處于上升階段。2016年木鳥民宿在市場上開始出現到2020年底其房源數量竟突破了110萬,在國內國外總計700多個城市都有木鳥民宿的存在。從這一現象中明顯看出民宿規模的擴大上升趨勢。
(二)民宿用戶偏年輕化
根據木鳥民宿公布的用戶類型數據來看,年齡和性別是分析用戶群體最明顯的兩個特征。從用戶年齡來看,18~24歲的用戶占整體用戶的53%,25~31歲的用戶占整體人群的28%,32~38歲的用戶占整體人群的15%,39歲以上的僅為整體人群的4%。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民宿現階段的主要用戶群體就集中于90后和00后。這一現象充分表現了民宿用戶偏向于年輕化的特征。
(三)民宿客源以近距離客戶為主
民宿的迅速發展運營和居民短途、短租出游思想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目前,用戶的出游思想發生了變化,為了安全用戶會縮小自己的出游范圍,使得周邊游興盛起來。從木鳥民宿發布的數據來看,有將近70%的用戶選擇在200千米以內的地方出游,選擇在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出游的用戶僅占30%。從用戶下單天數來看,入住1~2天的用戶占整體用戶的70%,入住3~4天的用戶占整體用戶的20%,剩下10%的用戶都選擇入住4天以上。綜合考慮這兩組數據不難看出,大多數用戶都選擇在200千米以內的地區游玩1~2天,攜家人朋友進行短途短租的旅游體驗活動。而且除了周邊游,2020年鄉村民宿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項目。目前,人們的出游方式多趨向于自駕游,而自駕游的一大特點也正是短途短租去鄉村體驗風土人情。仍以木鳥民宿軟件為例,2020年平臺的鄉村民宿房源規模增加率已超過了300%,累計接待住宿房客400萬人次,所以相較于城市中的星級酒店、連鎖酒店,民宿的發展和運營覆蓋范圍也較為廣泛,不僅可以在城市的霓虹中為廣大游客提供優質舒適的住宿服務,在鄉村的寧靜中也同樣可以為廣大游客提供如家的舒適感。
(一)管理不夠成熟
民宿作為旅游發展的新型載體,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略顯稚嫩。由于大部分民宿的經營者在文化素養和政治思想上認識有限,經營者和其他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也參差不齊,雖然也存在部分具有高學歷、新思想、新理念的新一代經營者,但是大部分民宿經營者仍是以旅游景區周邊村民為主,這樣的經營者往往缺乏對業務的思考,服務意識較弱,文化意識淡薄,很多民宿沒有很好地將本土文化融入民宿中。
(二)特色不明顯
民宿旅游業尚處于自我發展階段,對周邊的生態和文化整合利用力度不夠,出現了同質化現象,人文特色不明顯。近年來,由于民宿產業進入門檻較低,各地民宿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許多倉促“跟風”的民宿重模仿輕創意,主題不突出,特色不明顯,導致顧客沒有新鮮感,常常出現“節假日人滿為患,平時關燈打烊”的現象。
(三)發展無序
民宿經濟作為新生業態正處于自我發展階段,各經營主體存在各自為政的分散經營狀態。很多偏遠地區的民宿因為缺乏政府的引導和監管,對民宿開設的范圍、行業發展定位及規劃都沒有統一標準,導致一些偏遠地區的民宿無序發展,很難形成具有規模化的民宿集聚發展區域。在這種無序狀態發展起來的小型民宿,多數與區域科學布局以及合理適度發展相矛盾。
(四)隱患較多
大多數民宿都處于“無監管”狀態,沒有跟治安、消防系統互相連接。有的民宿為了提高旅客入住率,甚至出現住宿登記不用身份證以及離店不開發票的情況。有的民宿裝飾材料質量不合格,電器設施陳舊,消防器械設備配備不足,從業人員缺乏消防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存在很大的消防、治安的安全隱患。有的民宿衛生條件較差,沒有實行規范的滅菌消毒以及對疾病防范的措施。
(五)配套設施薄弱
民宿的發展不僅與民宿自身的建設有關,與之相對應的配套設施也很重要。大多數民宿主要依托于景區,有些落戶于村落中,這些地區由于資金匱乏、思想觀念落后以及部分民宿處于交通不便的地區,導致當前我國部分民宿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完善,未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3]。
(一)加強政府引導
民宿作為新型的旅游住宿模式,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做好宏觀調控和全面規劃,有利于其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政府應當根據市場現狀和科學經驗,制定當地的民宿管理條例和監督管理辦法,讓民宿發展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民宿監管體制,樹立行業標準。其次,政府應積極完善相關的政策,給予民宿充分的政策支持,鼓勵和支持民宿行業的發展。最后,政府部門需要為民宿經營者提供咨詢服務,切實提高服務水平。
(二)保持原有傳統,突出特色
民宿的創新業態發展需要不斷突出其自身特色,進行轉型升級改造,抓住民宿客戶不斷追求提高住宿品質和入住體驗的需求心理。其應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農業經濟特色,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旅游服務。一方面民宿主人要有意識地尋求恢復和傳承當地的生產生活文化方式,并且還需要高度重視其信息可視化、有形化和可參與化。另一方面,民宿主人也應該深入關注和充分了解顧客的各種個性化的住宿需求,注重與顧客的溝通,提供一種更適合不同類型顧客的民宿產品和配套服務。
(三)強化硬指標,提升安全性
安全、衛生、環保應該是民宿發展的硬指標,是民宿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業主應加強對民宿的治安管理和監督,在門外走廊安裝監控,在不觸犯隱私的前提下掌握周邊情況,保障客人安全,也可以在房屋內安裝煙霧報警器、煤氣報警器等。此外,房間內硬件設施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應定期檢修維護。只有各方面都保障好,游客才可以住的踏實,睡得安穩,玩得盡興,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旅游資源,為民宿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交通的順暢程度影響著每位游客的心情,在民宿的周圍應當具有良好的交通設施,可以設置中英文路標,為游客指明道路,設置方便游客的停車場,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提供行李接送服務。民宿可以提前給游客提供房源位置、房間情況、交通路線以及周邊信息。在互聯網發展的時代,通信網絡設施也應當齊全,保障游客可以隨時隨地通信和上網[4]。
(一)以生態保護為基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5]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產和生活壓力劇增,人們渴望遠離鬧市,向往簡單、寧靜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成為人們的詩和遠方,人們不僅從身體健康層面追求自然,而且提升到精神世界的高度閱讀自然,生態熱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時尚。生態民宿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原生態的歷史人文,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集生態和生活為一體,吸引了眾多游客。在綠色產品、簡單寧靜而且美麗的生態環境中感受自然生活的美好,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境界。生態民宿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風光,還原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真正做到讓人們與大自然的零接觸,做大自然的保護者和好朋友。
(二)以民俗文化為核心,打造文化特色民宿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深挖本土文化資源,將本土民俗文化、歷史人文融入自然景觀中,對于打造特色民宿是非常重要的。民宿經營者應當加強對當地建筑、服飾、習俗、語言、節日活動以及生活習慣的保護和利用,深度挖掘本地歷史和鄉土風情,讓游客不但感受到本土的淳樸民風、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而且可以體驗當地各類特色的風俗活動和各種美食,盡情地參與到本地文化活動中,讓當地文化更加生動。充分利用當地文化和技術手段打造文化民宿,凸顯地域文化,提高民宿的吸引力。
(三)以品質服務為保障,樹立良好品牌效應
隨著民宿在旅游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很多人開始關注民宿的質量,國家及相關機構也開始陸續推出民宿服務監管的行業標準。民宿經營者應當遵守規定,保障民宿的質量達到標準要求。民宿經營者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優秀成功的民宿案例,吸收經驗,完善設施,提高民宿的質量,還可以聘請專家或者相關專業人員對民宿的建設和發展提出建議,加強對服務人員的培訓,運用互聯網平臺學習建設知識,提高服務意識和自覺性,給游客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1] 郭芊孜.我國民宿發展現狀與未來前景[J].魅力中國,2018(24):273.
[2] 張季云,闞志霞.南通民宿業發展的路徑探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8(6):74-76.
[3] 李亮.國內鄉村民宿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視界,2016(22):140,146.
[4] 郭麗麗,秦志玉.日照民宿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問題及實現路徑[J].人文天下,2020(22):56-62.
[5] 楊思源.重慶巴渝民宿與傳統村落保護協同發展問題思考[J].農業與技術,2021(2):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