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創科
摘 要:東莞可園博物館是一座園林類專題性博物館,既有古建園林區,又有展館區,近年來其逐步成為廣東、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外廣大游客的必游之地。隨著博物館游客增多,客流量也逐年增加,有效實施客流風險管控以保證人員安全、文物安全、財物安全成為博物館研究課題。本文基于客流風險管控必要性、高峰期危險性分析以及管控對策探討可園博物館客流風險管控機制,以期為園林類博物館安全開放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客流風險管控;客流高峰期;東莞可園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到博物館了解歷史,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藝術成為生活新時尚。可園博物館作為園林類博物館,除了具備博物館文化陳展,還有園林區域,是廣大游客旅游觀光、休閑學習的好去處。
博物館游客的增多,一方面凸顯了社會對博物館的認可以及人們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博物館負荷,各種風險逐漸增多,如文物保護、人員安全以及觀眾舒適度等。如何做好風險評估,有效控制客流量,切實保證文物安全、人員安全乃至游客有效參觀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基于此,筆者通過對可園博物館客流風險管控進行分析,提出相關措施,進而有效保證人、財、物的安全。

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物質生活不再是唯一需求,精神生活變得更加重要,人們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博物館是游客最喜歡造訪的地方之一,因此可園博物館受到了游客的廣泛關注。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博物館的壓力陡然劇升。因此,要有效控制高峰期客流量,提供優質服務,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人員安全保障的客觀需要
隨著可園博物館環境的優化,節假日游客量逐漸增多,更多的游客到博物館參觀學習,獲得嶺南傳統園林建筑與嶺南書畫藝術的知識。但是到館參觀游客不是均勻而至,而是時常出現爆發式、階段性、突發性的極限客流量,重要節假日人流量更加集中,密度較大。可園博物館原為私家園林,現轉為公眾園林。有限的空間內,游客爆滿,一旦發生推搡、擁擠或火災等突發事件,容易出現人員傷亡的惡性事故。近年來,各地時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只有有效控制人流量,加強引導,才能保證游客人身安全。
(二)文物安全保障的客觀需要
可園博物館是以東莞可園園林建筑為依托,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園林建筑、嶺南派文物作品,傳播嶺南建筑文化和嶺南畫派藝術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區包括古建筑區域、園林區域以及展館區域,古建筑區域與展館區域為安全核心區域。近年游客人數節節攀升,2019年接待游客總量約90萬人次。
東莞可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嶺南畫派的重要策源地,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之一。其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園內亭臺樓閣、山水橋榭以及廳堂軒院一應俱全,縝密布局,設計精巧。園中蜃樓懸閣,廊廡縈回,亭臺點綴,疊山曲水,極盡園趣。所有建筑均沿外圍邊線成群、成組布置,“連房廣廈”圍成一個外封閉內開放的大庭園空間,集居住、休閑、游玩于一體,住宅與園林有機結合。古建筑區面積約2 200平方米,是游客最關注的核心區域。有限的空間接納無序增長的游客量,容易加重古建筑承受力,造成建筑材料性能疲勞等,對文物本體影響較大,文物保護顯得更為迫切。
(三)游客舒適度保障的客觀需要
游客到可園參觀游覽,一方面可以了解東莞可園張氏家族歷史,獲得嶺南傳統園林建筑知識、嶺南畫派書畫藝術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休閑放松以獲得高度舒適感。舒適度會直接影響游客參觀游覽的體驗效果,影響舒適度的因素有氣溫、濕度、噪音以及環境等,而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他因素會隨之變化。由于客流量增多,在有限空間里,氣溫會隨之升高,噪音增加,嚴重影響游客游覽的舒適度。國家制定了相應的行業標準以有效控制客流量,從而提升游客的體驗感與舒適度。
可園博物館不同于一般綜合性博物館,既有古建筑區域,也有展館區,并且兩個區域之間還有過渡區——園林區。各個區域各有特點,但也相對存在一定安全風險。
(一)古建筑區域客流高峰期危險性分析
古建筑區占地面積2 200多平方米,為核心區域,共有3個出入口。內部設置有亭臺樓閣、廳堂軒院,古建筑種類齊全,非常豐富,以繁雜多樣的個體建筑為基礎,單體建筑以回廊相連接,形成連房廣廈布局;院落之間成片相連,布局密集。嶺南傳統園林一般為私家園林,面積較小,生活區、游玩區糅合一起,布局緊湊,沒有青云巷或者現代化疏散通道,一旦有突發事件,極不利于人員疏散;古建筑內部樓梯為磚木結構,寬度多為0.63米~0.94米,適宜單向通行;樓梯較為陡峭,依靠自然采光,部分區域能見度較低,極易摔倒進而引發踩踏事件。
(二)展館區客流高峰期危險性分析
展館區于2008年建成開放,占地面積約6 000平方米,設置有6個展廳,為免費區域,客流量長期高于古建筑區。其建成時通過消防驗收,各類消防設施、疏散標識齊全,消防通道寬度符合要求,具有較好疏散功能。但展館區設計理念借鑒了嶺南傳統園林布局、要素,建筑體量較小,亭臺、疊山、理水,相對一般性公共場所,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中庭設置亭臺,周邊為水池,觀賞風景、投喂錦鯉、憑欄而坐的人游客較多,且以老人、兒童等自救能力較弱群體最多。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容易影響疏散,人流擠壓或者落水等。展廳面積不大,以200~300平方米空間為主,人流量增多,嚴重影響舒適度;同時為了陳展效果,光線較暗,且展柜較多,容易發生疏散不暢、碰撞展柜,進而引發踩踏事件等。
(三)園林區域客流高峰期危險性分析
古建筑區域與展館區域之間為園林區域,是游客喜歡停留、欣賞湖景、觀天鵝、賞金魚的地方。此區域有大面積湖泊及環湖綠化帶,其中湖泊占地約14 000平方米,連接古建筑區和展館區,沿湖小路種植各種綠植。此區域是整個園區集中休閑區域,游客多喜歡在此閑坐、賞景,此處長期有大量游客停留,經常有游客越過綠化帶在湖邊投喂錦鯉,如果家長看護不力極易發生落水事件;個別家長為滿足孩子好奇心嘗試撈取湖中金魚,稍不留神極易落水。
根據區域危險性分析,可園博物館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后采取針對性措施,并取得良好實效。客流風險管控工作一般從游客預約入園提前了解客流信息、實時統計園區人數、分流引導疏散人群、高峰期分時截流控制園區總人數等多個方面入手。高峰期客流風險管控以游客的參觀質量、保證文物安全、避免人滿為患、安全事故隱患為目標,在日常的運營管理中,應該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科學測算最大承載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四十五條提出“景區接待旅游者不得超過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景區應當公布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1]。確定景區最大承載量是開啟客流風險管控的依據[2]。開展客流風險管控工作,不僅有利于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加強景區客流量控制,提升游客旅游體驗舒適度,保障游客人身安全[3]。
根據《廣東省旅游局關于開展旅游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工作通知》,為準確掌握館區有效參觀游覽面積,可園博物館于2017年7月10日邀請東莞市測繪局對館區包括建筑物、湖面、綠化等進行全面科學測量,并以此為依據核算館區、各區域以及重點部位的最大承載量。
經測量,館區建筑面積總計約41 682平方米,其中建筑、湖面、綠地、停車場、北門廣場等非有效游覽面積約37 142平方米,有效游覽面積約4 540平方米。有效面積中,古建筑區、綜合館區(展館區、園林區)的有效可游覽面積分別約2 046平方米、2 494平方米,根據以上數據測算可園博物館最大承載量。

館區瞬時承載量為1 500人,日承載量為6 000人(其中古建筑區瞬時承載量為700人,日承載量為2 800人;綜合館區瞬時承載量為800人,日承載量為3 200人)。
(二)完善客流風險管控系統
為切實掌握客流實際動態發展規律與變化,必須借助技術設備。監控設備主要包括前端(視頻監控設備)、終端(計算機信息系統)以及相關配套設備如戶外顯示屏、預約系統、環園廣播等[4]。可園博物館在現有安防系統項目上增設了館區人流量統計前端設備及戶外顯示屏,更新完善了安全防范應用系統。以智能設備代替過去人工記錄,更為準確、快速地掌握館區客流數據,經計算機管理系統對館區及指定區域客流數據實時統計、分析,提供客流量的預警機制,進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在實際工作中,博物館可以根據客流變化情況,找出客流量增減規律,提前做好人員安排 ,以便于及時進行高峰期分流管控。
安裝客流統計系統設備具體情況如下。第一,古建筑區設置客流信息統計系統設備,包括3個主出入口安裝3套客流統計系統設備;重點部位包括邀山閣2樓樓梯口,綠綺樓兩入口各安裝1套游客信息統計系統設備,獨立統計邀山閣、綠綺樓游客進出人數;第一、二展覽廳門口與樓梯口處各安裝1套客流信息統計系統設備,統計展廳人員進出人數。第二,古建筑區域與園林區域交界處安裝4套客流信息統計系統,統計兩個區域之間人員進出情況。第三,展館區域展廳、公共區域設置客流信息統計系統,包括“居巢居廉與可園”展廳進入門口、通道以及“嶺南傳統園林與民居”兩個展廳出入口、通道安裝7套客流信息統計系統設備,以統計展廳進出的人數。
館區共安裝18套前端客流統計系統設備,終端設備安裝在監控中心,對客流數據進行分析、統計、預警,并進行二次開發軟件開發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數據,相關數據在監控中心顯示屏以及必要數據于各主要入口LED顯示屏對外公示[5]。第四,園區設置環園廣播一套,對園區客流溫馨提示以及及時引導、宣傳等。第五,設置LED屏幕6塊以及宣傳欄3處,其作為日常對外宣傳教育、公示告知以及客流控制的及時性,增加透明度,加強與游客的溝通。
(三)完善應急預案
為有效開展高峰期客流監控以及引導,最大程度降低事故發生率,可園博物館不斷制定各種應急預案,其中包括《客流高峰期應急預案》。制定預案的目的是落實責任,有效提高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建立統一指揮、反應迅速、職責明確、處置有力、運轉有序的應急處理體系,維護和確保博物館的安全,構建和諧有序、安全舒適的旅游環境。
可園博物館客流高峰期有以下特點,第一,從時間來看,一年為周期,主要集中法定節假日或者特定節日免費參觀時間;從單個重要節假日來看,主要集中假期中間時間段,假期開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游客較少;從一天時間來看,主要集于上午10~12點、下午2~4點半之間。第二,從空間來看,從大區域來說主要集中古建筑區、展館區以及沿湖通道;從每個區域來講,古建筑區域主要集中于邀山閣、可堂、綠綺樓以及中間院落等;園林區域主要集中紫藤廊沿湖通道;展館區主要集中于展廳與中庭。
根據歷年統計數據以及每次重要節假日管控經驗,應該重點關注重點日期、重點時間段以及重點部位,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重點日期、重點時間段應增加工作人員,加強監控與疏導;重點部位嚴控人數,如邀山閣、綠綺樓等,嚴格控制人數為20~35人。一旦達到預警值立即啟動客流風險管控方案,一方面通過LED顯示屏實時顯示園區人數(包含最大承載量),古建筑一樓以上區域開啟單向通行,邀山閣二樓分批放行,環園廣播對游客進行引導,有序參觀;另一方面對入口游客實行逐步放行,門口排隊、增加引導,古建筑區與園林區交界處實施單向入院,增加溫馨提示。
在完善應急預案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日常培訓以及演練。在演練中,設置不同背景以及內容,使演練更加切合實際,不斷提高員工實際應急能力與水平。培訓演練方式以專項演練與日常培訓方式相結合,重要節假日前舉辦專項演練,日常按月開展培訓,2020年可園博物館組織客流風險管控應急培訓共8場,約400人參加,取得較好效果。
高峰期客流監控是安全和文物保護問題,也是關系游客舒適度、體驗感乃至人性化的問題,特別是客流量高峰期防止人員扎堆尤顯迫切。客流高峰危險性分析可以明晰其中潛在的風險,進而開展館區有效承載量的核算、客流監控系統的設置、應急方案的制定完善以及日常的培訓演練,保證館區人、財、物的安全。
[1] 法律出版社大眾出版編委會,況杰,周君.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M].法律出版社,2013:16.
[2] 國家旅游局.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3] 金華彪.淺析博物館客容量的計算與客流的管理[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7):1-3.
[4] 李海梅.漳州市博物館智慧管理初探[J].福建文博,2017(1):86-89.
[5] 張新.“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的智慧管理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