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意畫一直以來不著眼于詳盡如實、細針密縷地摹寫現實,而著重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客觀物象的神韻和抒寫畫家主觀的情致。而寫意人物創作則不太一樣,尤其是現實題材人物創作,強調人物嚴謹的造型,放棄很多寫意的成分,這中間的取舍是水墨人物創作的重點。
水墨人物在于即時造型,也是寫意人物有難度的部分,不只是需要造型能力,更要造型過程的邏輯性,這個邏輯要清晰,和繪畫技巧有一定的關系,通過技法表現,但不是技巧套路,而是對物象清晰理解后,主觀塑造過程的章法性,是造型邏輯即時表現的過程,這是寫意人物畫的精髓。
水墨人物創作中造型是很重要的,可以理解成兩個方面,一是對客觀人物的塑造,可以完全地對客觀存在還原出來。二是主觀的人物塑造。這個塑造是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主觀尋求表現,帶有主觀意識,根據客觀真實存在的被動畫面主觀地營造出來。這里的被動畫面是指畫面構成不具備完整性,人物在畫面中的構成成分不足,比如光線對塑造的影響,需要主觀地把握造型,主觀地建立黑白灰的關系、線和面的關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等,來完成畫面的構成。在這里我把人物造型中筆墨關系看作是以上人物塑造種種關系的總匯,造型也可以總結為筆墨架構的種種構成方式。
水墨人物造型中對人物結構的認識是水墨人物畫必須要練習的,結構不能是照搬照抄,而是表現結構。畫人物要結構準確,但水墨表現起來卻是活的,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人物結構并沒有變,只是光的改變導致要表現結構的方式變了,所以要隨光的感覺和模特的感覺落筆。表現結構是活的,也是在說筆墨是活的,但筆墨是隨著結構的,也局限在結構里,更局限在構圖里,是在反復繪畫的過程中慢慢地建立自己對人物結構的筆墨架構。
水墨人物造型中的結構筆墨、固有色筆墨、光影筆墨是建立水墨人物畫的三種方式,我強調三者的穿插融合,單獨哪一種雖然都可以建立畫面,但是對于人物創作來說顯得單調。對于水墨人物畫一直以來強調光影轉變結構,也是在說學院體系里的結構素描,通過對結構的理解,可以融入到水墨畫中并且發展中國水墨人物畫。當今,可能最缺失的一環就是固有色,固有色是色彩中的詞匯,很少涉及寫意人物畫,這里所說的固有色不是固有顏色的運用設色,而是在素描人物練習中除了對結構、光影的理解以外,還有人物本身顏色的固有深淺,這是刻畫人物最生動的部分,是表現人物形象那種活生生的狀態的方式,也是人物畫到最后最能表達情感的部分,在我看來水墨人物畫里固有色是不能缺失的,是融合到結構和光影里的,這三者的關系是要重新理解的,對我來說結合筆墨運用這三者的關系是我未來的技法課題。


寫生對創作的幫助很大,寫生能直接感受最細微的東西,那種真實感很容易就把人帶入到那種自然環境中。用眼睛觀察,感受溫度,聆聽安靜或是嘈雜,聞到不同的味道,都是能刺激到創作的靈感,這種靈感來得更快更有激情,也更簡單直接。寫生可以有新的表達欲望,畫面不再死板套路,而是活躍的,沒有規律的,在亂象中找章法,在陌生中找和創作聯系起來的深層次關系。寫生不用太考慮表達出來的思想,盡管去畫,無論怎樣去更多的表達,都比不上那種赤裸裸的坦白,那種回饋讓我感到渺小,不敢不去老老實實地畫它本來的面目,甚至覺得自己的一點想法是多么庸俗。
人物寫生不光是造型塑造、筆墨架構,更是求變、求意的拓展方式,不斷嘗試筆、墨、水、紙變化的獨特性質,豐富在人物塑造上的技法,豐富在創作中的表現張力。
人物寫生和人物創作是截然不同的,是重復遞進的關系。寫生畫得好不一定創作畫得好,一張大創作的構成是復雜的,單個人物造型的筆墨關系要為整張作品舍棄,始終以整體關系為最終關系,筆墨要為畫面做出犧牲。如單人立法,黑白灰關系確立,線與面關系確立,疏密關系確立。如果說建立美的要素確立,那一定沒有辦法再進行創作,因為單人筆墨關系需要給予再創作的空間,不能全畫滿,要有所保留,需要把握全局,把握大的章法。單個人只是作為全局的一個構成而已,舍棄對于單個人的處理方式,劃入整體,在整體的章法關系上推敲單人的處理方式,這必然會打破單個人一貫運用的處理方法,被迫因為整體章法而改變個體章法,這是要為創作而必須改變的。


創作是在整體中深入推進的過程,隨時調整,隨時制造小的矛盾,融入大的矛盾,在大的章法中找到小的矛盾關系,以小的矛盾成就大的矛盾,不失整體節奏,這個過程是摸索的,在反復的構成中確立自己的風格。
創作的內容才是靈魂,技法只是更好地表現內容。以更好的視角切入內容,從而更好地認識繪畫本身,都是繪畫觀念的表現,無論是賦予它的觀念,還是它本身存在的觀念,都是對人和物、人和人之間深層次的關系表達。繪畫,具有絕對特征的表現形式,一直以來都從作者的角度來挖掘發現著繪畫的藝術精神。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著前人的美學范式,即便是今天也對美學構成挑戰。我們或是接受或是拒絕這些美學范式下的種種理論。在一個新的社會格局里開啟新的美學范式,似乎在當今,是一個討論的重點話題。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苦思著新社會格局下的秩序,都在這些美學亦或是哲學、社會學上的理論中對平衡的呼吁做著個人化理解。這些矛盾的探索性的言論在社會實踐中可能帶有嚴重的不可行性。而這些問題必然是下一個社會構成的一部分。時下融會貫通看似是打開新社會格局的鑰匙,卻似乎沒那么純粹,一定是長時間積累沉淀后才能在一個新生態格局中逐漸生成。從歷史的角度去挖掘,美學的構成方式慢慢地在被滲透中進行,被一步一步引入到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而這將是不期而遇的。

1989年生于河北滄州。自幼隨父親(范建宇)學習繪畫。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師從陳鈺銘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