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聰 李瓊
摘 要: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是保證研學旅行課程可持續推進的核心環節,小學階段主要注重開發以鄉土鄉情為主要目的的研學課程。本文以常德市為例,從研學資源、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評價等方面通過文獻分析法與實地調研法探究了生態文明背景下常德市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探索以“海綿城市”教育為主題的研學課程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海綿城市;研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F592.7;G639.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小學生階段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步養成熱愛生活的態度。常德市2019年發布《常德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課程方案(試行)》中指出,將研學實踐作為理想信念教育、國情教育、綜合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突出祖國大好河山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有針對性地開發具有常德特色、家鄉特點的自然類、地理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中小學逐步建立以鄉土鄉情為主的不同層次和多種類型的研學實踐活動課程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重點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小學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后續主力軍,如何提升其相應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能力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研學課程如何通過其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亦值得探究。文明教育進課堂是善行善思、功德千秋的工作。各地依托生態資源進行生態文明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思想與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從事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與實踐[1]。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教育發展戰略,與研學活動相結合,既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性質和功能所決定的[2]。
(一)常德市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生態文明教育是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角度出發來培養理性生態人的活動,主要包含基本知識與自然規律、環境狀況、生態文明價值觀及其綠色精神等4個方面的教育[3]。常德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哺育”相輔相成[3]。從農耕社會開始,人們的生活與自然便密不可分。早期鄉村聚落的形成主要依循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隨鄉村聚落的發展逐漸形成小型城鎮,并受經濟、文化、交通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了如今的城市[4]。常德市作為我國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之一。海綿城市是常德市推進美麗城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常德河街為代表的穿紫河沿線開發項目,在國內率先引進歐洲先進治污理念,結合海綿城市建設,使穿紫河水系全面凈化、美化、亮化,體現了常德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果,為常德市打造了一張生態宜居的城市名片,成為中國水環境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典范。老西門葫蘆口廣場與護城河相匯,自成靜水一泓,展現了常德海綿城市建設成果。湖南文理學院是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核心區域的核心院落,學校響應國家構建綠色校園的號召,創造了建筑與自然共生、協調謙和的新時代校園形象,為踐行低碳生活走出戶外提供了場所。
(二)海綿城市的建設內容及意義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而從生態系統服務出發,通過跨尺度構建水生態基礎設施,并結合多類具體技術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是海綿城市的核心。在新形勢下,海綿城市是推動綠色建筑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創新表現,是新時代特色背景下現代綠色新技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的有機結合。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際上也是為了讓大家養成一種環保、可持續的思維模式,低影響開發理念要從小抓起,從底層開始落實。
(三)城頭山海綿城市資源
城頭山,作為中國最早的城市,是中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年代最早、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完成的古城遺址,被稱為中華城池之母。同時也被評為第四批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研學基地。遺址中展示出了古代先民城市建設、軍事防御、房屋布局等方面的超前智慧,體現了古人安居樂業,保護古人家園的和諧場景。城頭山考古遺址博物館中有城頭山遺址的全景沙盤。展示“城”與“池”組成的雙重防御體系,生動地展示了城的功能作用。城內功能分區齊備合理,表明城頭山已經具備了早期城市的雛形,體現了城對人穩定生活的保障。登高望遠從城的外圍眺望這座古城的形狀及規模。也能直觀地感受到“水與城的關系”,通過對古代防澇原理實驗探究,從城頭山城與護城河的關系出發,其布局合理符合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原理,是觀察最原始狀態的“海綿城市”地點。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校與家長對于研學旅行課程的需求,筆者通過“問卷星”借助微信和QQ平臺發布了分別針對常德市的學校教師與家長的問卷調查。被調查教師中,城區教師占比34.62%,鄉鎮教師占比42.31%,區域分布均衡;其中,84.62%的被調查教師擁有擔任班主任的經驗,保障了數據的有效性與可信度。在參與問卷調查的家長中,有88.24%的家長的孩子正處于小學階段學習,因此他們對研學旅行課程的態度、要求和建議對課程開發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筆者通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在常德市開展研學旅行,實施研學課程教學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②常德市家長對研學旅行課程類型主要傾向于知識科普型(42.5%)及體驗考察型(25.78%);而常德市教師則更強調知識科普(67.12%)在研學旅行課程中的作用。鑒于此,設計“以知識科普為中心”的綜合型課程顯然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需要。③50.77%的常德市家長希望子女通過研學課程的學習可以起到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作用;常德市教師則更希望學生能通過研學課程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健康生活習慣。鑒于此,“知識體系+核心能力+意識培養”的課程目標設計顯然更能滿足研學旅行課程需要。
基于地域文化,開發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既滿足了新課標對地理實踐力的需要,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3]。筆者基于以上市場調研分析可得,研學課程以“海綿城市”研學主題的知識科普型課程,符合市場需求。針對小學4~6年級學生,結合學生課本,為研學課程注入科技力量,促進書本知識和實驗探究的深度融合,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意識。
(一)研學課程原則及目標
研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程設計原則遵循教育性原則,堅持教育為先,寓學于游;安全性原則,完善建制追責,確保學生安全;實踐性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強化課程“代入感”;生活性原則,堅持著眼于生活實際的觀察視角;體驗性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活動為主。
課程目標確立與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與低碳生活理念的培養相結合。課程設計以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為導向,引導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激發其對家鄉的熱愛。同時提高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學生學習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課程目標以提高研學課程質量為原則,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與趣味性,因地制宜,呈現常德“海綿城市”的地域特色,引領學生在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設計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研學課程。基于此,常德市“海綿城市”研學課程總體目標如表1所示。
(二)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設計將以“熱愛城市,低碳生活”為主題,針對常德地區小學4~6年級的學生,圍繞“知識體系+核心能力+意識培養”的思路,設計知識科普型的研學旅行課程。
(三)研學課程設計
本課程以及常德市作為湖南省最早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藍本,可提供豐富的“海綿城市”課題研學資源,科普價值較高。課程具體開展將拆分為“熱愛城市”“低碳生活”兩個大主題日,圍繞澧縣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研學基地與常德市城區景區研學基地進行。
1.熱愛城市
第一天主題為:熱愛城市,選擇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基地,基于“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的理念,分為兩個小主題。主題一,“人以城為家”——我是城市觀察員。教師帶領學生走進“中華城池之母”城頭山,利用基地資源,讓學生認識“城”的兩大功能,抵御外敵、應對天災,導入“有城才有家”的意識。最后以護城河結尾,引發學生對“水與城關系”的思考。主題二,“城以人為本”——我是海綿城市小學員。通過古今城市所起的作用,引導學生對“城以人為水利系統建設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從古至今城市建設對人類安居樂業”理念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熱愛城市的意識。
2.低碳生活
第二天主題為:低碳生活,基于第一天學生形成的熱愛城市理念,課程將從6 000年前的城頭山出發,回到現代新城常德,引領學生用心感受常德變化。我們選擇常德老西門和常德文理學院作為研學基地,基于“水美城宜居,愛護城市家”的思路,對課程進行細分。主題三:“水美城宜居”——我是城市建設探索者,來到常德新地標老西門,探究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成果——雨水花園,并通過體驗老西門社區空間,感受家鄉建設的匠心巧思,產生對家鄉的自豪感,激發學生城市保護意識。主題四:“愛護城市家”——我是低碳生活踐行者,帶領學生走進湖南文理學院低碳課堂,了解高碳生活的危害,灌輸低碳健康生活、理念,鼓勵學生放下手機,走出戶外,邁出低碳生活第一步,成為低碳生活踐行者。具體課程安排如表2所示。
(四)研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研學課程評價應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要想有效評價學生在研學課程中的學習表現,激勵學生進一步發展,使研學課程的開展達到預期效果,就必須建立科學全面的學生評價體系[5]。本文結合研學目標與研學課程中動手實踐表現制定的研學旅行評價分為研學過程評價與研學課后評價兩部分。
1.研學過程評價
海綿城市的原理可簡單歸結為“滲、滯、蓄、凈、用、排”六個字,研學過程中,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營造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例如,學生學習完海綿城市的建設原理、設計,讓學生畫原理設施平面圖,并在平面圖上以文字的形式寫出自己對相關結構的理解。
2.研學課后評價

①開展研學主題班會,將研學心得進行分享;②觀看研學情景劇《救城計中計》;③家長與老師對創意物化成果進行投票評價,通過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家長評價,為研學效果進行等級評定。同時為了更好地達到低碳環保理念這一研學目標,設計一周4次的低碳生活行動任務,要求學生在研學后的兩周時間內去體驗和實踐。家長參照“課后行程評價標準”,在“研學課后行為記錄卡”上填寫完成與否,對研學效果進行檢測。研學課程的設置以及任務卡的布置,讓家長也參與研學成果的驗收以及評價,通過任務卡的布置檢驗課程的質量,接收最直接的反饋信息。
隨著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不斷深入,中小學生的研學課程設計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從當下流行的科學技術與發展需要入手,重視學生的興趣與發展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科學核心素質,打造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1] 李星明,雷雯,陳芷涵,等.基于水土之美的生態文明研學旅行開發研究:以武漢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624-631,669.
[2] 俞麗萍.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研學活動中[J].青海教育,2020(11):52-53.
[3] 楊紅娟,屈彤彤.中小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2):45-51.
[4] 林飛燕.地域文化視域下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以《嶺南龍舟文化》為例[J].地理教育,2019(S2):30-31.
[5] 黃怡.小學研學課程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