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



編者按
川劇有300多年的歷史,聲腔來源復雜,傳統劇目眾多,表演技藝、絕活、程式、手段異常豐富。在巴蜀大地上,歷代名家、名伶共同創造了璀璨的川劇歷史文化,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現代藝術》作為四川文藝宣傳輿論主陣地,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推廣川劇作品和人才方面,主動作為,自覺擔當,持續發聲。2017年-2021年,《現代藝術》共推出川劇藝術工作者30多位,其中有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二度梅”獲得者,有藝術高校的川劇表演推廣者,有市州川劇表演藝術家,青年川劇工作者,戲劇編劇工作者,還有新一代“00后”的川劇后浪……繼《現代藝術》2021年2期“方陣”欄目推出的市州川劇方陣之后,《現代藝術》本期“人物”欄目特別呈現川劇大家楊昌林的藝術人生。
楊昌林
YANG CHANGLIN
四川省川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川劇代表性傳承人。
曾主演了川劇《八一風暴》中方達來,《臥虎令》中董宣,《詩酒長安》中李白,《夕照祁山》中諸葛亮。曾出赴東歐,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泰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演出了其代表作《臥虎令》《宋江殺惜》,深受國內外友人好評。
錄制有《臥虎令》《詩酒長安》《投莊殺奢》《宋江殺惜>《燭影搖紅》《賣畫拍門》《八件衣》《新轅門》等40余個音像制品,發行海內外。
一腔一調,一板一眼,
一招一式,一悲一喜。
川劇,讓藝術的呈現變得更加靈動。
在中國的戲曲舞臺上,有一位耄耋長者,為了川劇的傳承、發展,至今依然活躍在舞臺和講臺上。他盡心盡力,把一生奉獻給了川劇事業,他就是四川省川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一一楊昌林。在四川藝術界,大家都親切地叫他“楊老漢”(“老漢”是四川人對長者的尊稱和親稱)。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川劇老漢楊昌林的藝術人生。
投身川劇奉獻一生
1941年,楊昌林老師出生在川劇名流薈萃、群芳競艷、熱鬧繁華的水陸碼頭——德陽市什邡縣洛水鎮。楊家世居洛水,其父楊永發亦商亦農,卻喜愛川劇,能司鼓坐唱,與諸多川劇名家交流甚密。楊昌林自幼隨父親“打圍鼓”耳濡目染,擔任娃娃生角色。由于他的嗓音特別高亢洪亮、圓潤,很快就引起川劇名家與鄉鄰們的重視與關注。
1955年5月,什邡縣實驗川劇團來到洛水鎮演出,鄉鄰推薦楊昌林參加了劇團學校。楊昌林師從川劇名家趙炳益先生,專攻生角。1957年,劇團成立以學員為主的青年演出隊,楊昌林從此挑起了大梁,演出了許多三國戲、列國戲和現代戲,自此小有名氣。
1960年初,成都舉辦了全省川劇老藝人匯報演出大會,全省各地劇團也借這個機會派出青中年演員觀摩學習,楊昌林有幸成為觀摩代表中的一員。楊老師在學習期間,參加了匯報演出,并幸運地與左碧華、左清飛等8位青中年演員留下來和成都市青年演員中的曉艇、筱舫、汪洋、任庭芳等人組成隊伍,參加時任成都市長李宗林組建的川劇青少年演出隊。演出隊由陽友鶴、唐笑吾、熊正堃、李笑非等名師坐堂指導,排演了《白蛇傳》《文成公主》《鴛鴦譜》等大幕戲,楊老師在劇中都擔任了重要角色。期間,為準備晉京獻禮演出,熊方堃老師還為楊老師排練了《陽河堂》《燒棉山》《三擊掌》等戲。這對楊老師來說,無疑是一次藝術上的升華。
川劇青少年演出隊解散后,楊老師回到德陽市什邡縣,隨后又調到了溫江專區川劇團。1964年,楊老師在西南地區現代戲匯演時表演了現代川劇《金鑰匙》一劇,被長影曾未之導演看中,并拍為電影戲劇片。時年24歲的楊老師飾演了影片中的主角“老保管”。
1971年,二炮部隊來地方選招文藝兵,楊老師被特殊調干入伍到云南邊陲,專門在京劇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中飾演李玉如、楊子榮。1975年,在時任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南的幫助下,楊老師于1975年5月5日,從部隊轉業回到四川省川劇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時,四川省川劇院進京演出,楊老師與川劇表演藝術家楊淑英老師一起為鄧小平主席演出了《營門斬子》。小平主席到后臺接見演員時問:“今晚這個《營門斬子》的薛丁山不是司徒慧聰哈?”川劇“四大名丑”之一的周企何老師急忙解釋說:“不是,是我們的青年演員楊昌林同志演的?!毙∑街飨终f:“不錯,不錯,跟淑英還配得起,演得好?!?/p>
1979年,四川省川劇院排演新編歷史大劇《臥虎令》,周企何老師對楊昌林說:“你不是要演行當嘛,這個董宣是個多側面的人物,他大智若愚,不畏權勢,他把湖陽公主都玩轉了,所以你要跨行當來演,花臉、丑角的表演你都可以借用?!币虼?,我們看到楊昌林塑造的這個董宣,確實非同凡響。當年,楊老師主演的《臥虎令》晉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慶祝演出,一炮而紅,央視曾多次向全國轉播此劇,楊老師也因此名聲大噪。
1981年,四川省川劇院首赴香港演出,帶去了大幕川劇《白蛇傳》《臥虎令》和一臺折子戲。這次演出,楊老師主演的《臥虎令》,也是轟動香港。隨后,四川省川劇院又遠赴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演出,楊老師仍主演《臥虎令》,并在《忘娘灘》里飾演聶郎,受到了國外友人高度評價。在這之后,四川省川劇院還應邀前往寶島臺灣演出,開鑼戲便是楊老師主演的《宋江殺惜》。
“我能取得這些成績,都是受益于師長們的耳提面命?!睏罾蠋熣f。除了鐘愛一生的川劇之外,楊老師還應邀出演過一批電視劇,主演了《縣令外傳》《梨園情》《瀟瀟石窟情》《黃埔情》等。電視劇《三喜臨門》,就是由楊昌林組織策劃、制作,并邀請四川著名喜劇演員劉德一、沈伐、李伯清領銜主演的。此外,楊昌林曾為四川電視臺執導了電視片《川劇絕技觀賞》,為川劇在海外交流作出了貢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書畫同源、戲畫同源。作為川劇表演藝術家,楊老師的生活和工作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愛好,那就是中國傳統書畫。他稱自己為“硯邊玩友”。雖然是“硯邊玩友”,楊老師卻在研習中國書畫藝術方面投入了相當的精力。談起自己喜愛并鉆研書畫,楊老師表示源于1982年,張愛萍將軍觀看了由其飾演李白的川劇《詩酒長安》,演出后,將軍給楊老師指出:“你扮演的李白,無論是形象、唱作、表演都還說得過去,但少了幾分書卷氣。編劇寫他過多干預朝政不可愛,應該還原詩人的面貌。不能把李白寫成周恩來,應該讓他成為郭沫若嘛?!贝撕?,為了將一代書仙塑造成功,楊老師不僅從外形氣質上將這位曠世文豪表現出來,還將自己與角色的距離盡可能地拉近,這就需要從修養內涵中來提升自己。當時楊老師就想到了學習書畫,用筆墨來“武裝”自己。
1983年,楊老師先后拜著名花鳥畫家丁紹先、譚昌镕先生為師,在演藝之余苦習書畫。楊老師始終認為,藝術是相通的,戲畫同源、觸類旁通。對書畫藝術的探尋,實際上是順其自然,但又與自己幾十年來的川劇藝術積淀不無關系。川劇藝術的積累,其實是書畫藝術的基本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川劇藝術跨界書畫藝術有先天優勢。川劇藝術與書畫藝術有很多相通之處,書畫講究虛實結合,川劇一桌二椅,也是寫意的表現方式。書畫藝術是用筆墨來講故事,而川劇藝術靠演員的肢體語言來傳情達意,譚昌镕老師書贈我的《戲者動的畫,畫者靜的戲》就是這個道理?!睏罾蠋熣f道。
傳承川劇使命擔當
提到傳承川劇,楊老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楊老師認為,川劇傳統戲良莠參半,不乏瑕疵。他這一代川劇人,應該為傳統戲“打掃清潔衛生”,但在加工整理過程中,更應該知道“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道理。楊老師借朱熹的話用到這里,是強調川劇藝術之根、之源的重要性。筆墨當隨時代。在改革創新川劇的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本末倒置,除了把傳統戲中冗長的、不合理的、唱詞“水”的部分給予處理,還要對原來交代不清的部分“添油加醋”,以達到脈絡清晰,拉近距離,適宜今人欣賞。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楊老師總結并提出了自己的演唱原則:情在曲先、曲因情新、有情曲生、無情曲死、以情持聲、聲情并茂。對“楊派”之譽,楊老師說,他自己并不十分注重流派,反而認為川劇應重“流”,而不重“派”。他說:“我的表演,連業師也不全像,但在我的藝術血液里,無不流淌著他們的藝術精髓?!彼鲝垈鞒袑W戲,開始要亦步亦趨,以師承為拐杖;而學有所成后就要拋開拐杖,轉益多師為我師,方能集諸家之大成,進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作為川劇傳承人,楊老師在劉萍藝術學校,為學生們傳授了《殺奢》《訪白袍》《坐賬請降》《臥虎令》等聲腔唱段,為學生們打好唱腔基礎。在收徒傳藝方面,楊老師非常謹慎,用他的話說他是好人為師,不是好為人師。他收了9個弟子,主張弟子們轉益多師為我師,從無門戶之見。他創立的楊派唱腔從八十年代起就被全川的專業演員和愛好者們模仿,為了讓弟子們學到真本事,他常常揮汗如雨,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做示范。楊老師為徒弟南充市川劇團胡瑜斌傳承排練了《賣畫拍門》《八件衣》,胡瑜斌由此獲得了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為瀘州沈敬東傳授了《臨江宴》《坐帳請降》;為陽軍傳授了《燭影搖紅》《宋江殺惜》;為廣安蔣曉明傳授了《八件衣》《宋江殺惜》;為廣元市川劇團陸洪濤、文武傳承排練了《投莊殺奢》(片段),在參加四川省川劇青中年演員的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為徒弟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蔡少波的專場演出,傳承排練了《曹甫走雪》《醉寫沉香》;為四川省川劇院鄭德勝傳承排練了《燭影搖紅》;為徒弟瀘州市川劇團沈敬東傳承排練了《出棠邑》《趙奢收賦》;為徒弟瀘州市川劇團楊軍傳承排練了《燭影搖紅》等。除了為學生弟子后生們傳承排練,楊老師還多次受邀在省內外大專藝術院校、名人講堂傳藝講學,弘揚川劇文化藝術。
雖然楊老師從四川省川劇院的演出一線退了下來,但楊老師從來沒有離開過川劇戲臺,仍然是川劇的活躍分子。除了將自己幾十年來的藝術積累傳承教育外,一旦有機會,幾乎各種川劇演出活動,他都樂此不疲。用楊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是幫幫忙,二是順便也過把癮,三是回報熱愛川劇的觀眾,是他們的鮮花和掌聲成就了現在的楊昌林?!?/p>
從1955年5月5日正式踏入德陽市什邡縣實驗川劇團至今,楊老師的戲劇生涯已經走過了65個年頭,他覺得很慶幸,能將自己的人生與川劇藝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楊老師說:“只要故宮不改成夜總會,長城不改為高爾夫球場,川劇就要與他們共存亡!川劇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本圣經,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念、去保護、去弘揚、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