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抗日戰爭時期,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是冀東八路軍英勇殺敵的戰場,留下了很多動人故事和紅色遺跡。五一假期,該鎮打造的“十里紅色文化長廊”接待了大批游客。游人從劉莊子村爨嶺廟烈士陵園出發,徒步穿行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抵達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青山嶺戰備洞,全程5公里,都是當年八路軍及武工隊常走的山野土路。一路下來,既重溫從抗日戰爭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又體驗了下營鎮走綠色發展之路,全面鄉村振興的奮進藍圖和生動實踐。
下營鎮黨委書記劉學政說,紅色景區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謀獨立、為民族求解放的永恒記憶。下營打造“十里紅色文化長廊”,通過傳承紅色資源凝聚的精神與信仰力量,激勵我們不忘初心擔當使命,擔負起全面振興鄉村新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
進入新發展階段,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凝聚奮進力量,精準對接全面鄉村振興,成為許多地方特別是有紅色資源的地方,譬如河北、陜西、山西、山東、河南、貴州、湖南、江西、江蘇等省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少地方充分利用革命老區紅色資源,選取在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的紅色遺址遺跡,整合資源,建設紅色文化小鎮或景區,不斷完善紅色景區基礎設施,活躍了旅游經濟;也有地方將紀念館、展覽館等建設和重大文化工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結合,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全面振興鄉村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既收獲了精神與信仰的力量,又采摘了經濟發展碩果。
與其他形式的旅游業態不同,紅色旅游融合歷史與景觀,匯聚精神與物質,在精神與信仰的激勵下,擔負起“為人民謀幸福”的時代重任。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員干部紛紛走進革命圣地、紅色景區,學習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回顧黨領導人民百年奮斗征程,增信、明理、崇德、力行,為群眾辦實事、解民憂、促發展,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業績,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與一些景區大手筆投資建設,在景區堆砌鋼筋水泥不同,下營鎮打造的是土味濃郁的“山野”紅色旅游線路。整條游路沿著八路軍活動范圍及路線,簡單整理,“素顏”開發。通過現代化音響手段,在每個關鍵節點,自動播講當年八路軍在這一帶的戰斗故事及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從而將紅色故事有機銜入鄉村旅游。游客在鄉間羊腸小路上,一路領略田園風光,享受農家味道,一路學習黨的歷史,進而深化對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讓游客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汲取當初革命先輩們櫛風沐雨、奔走山林、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力量。
紅色景區旅游開發要創新也能創新,也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下營鎮以這樣獨特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旅游,可謂深刻領悟了百年黨史學習教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