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穴位貼敷在老年慢性便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老年科住院且伴有便秘癥狀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時間的前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同期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藥穴位貼敷。對比兩組便秘患者臨床療效,便秘生存質量評分量表(PAC-QOL)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便秘的總效率優于對照組,便秘生存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穴位貼敷對老年便秘患者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操作簡單、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藥穴位貼敷法;老年慢性便秘;臨床療效;便秘生存質量
慢性便秘是老年患者臨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表現為排便困難、排便次數少、大便干結、排便不盡感或者肛門墜脹感。有研究顯示便秘與年齡成正相關性,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機能的減退、器官退化、活動量減少、藥物使用等原因,更容易發生便秘。我國部分地區老年患者便秘的發病率高達16%~20%[1]。便秘不及時治療,會增加肛裂、痔瘡、腸梗阻等疾病的發生率,同時也會增加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致死率[2]。當老年便秘患者用力排便的時候,會增加腹壓,心血管收縮增強,會誘發心絞痛、高血壓、腦血管等突發疾病,嚴重者會死亡。中醫學認為便秘系因氣血虧虛,津虧腸燥,或腎陽不足,腸失溫潤所致。西醫治療多對癥治療,短期見效快,但副作用大,后期藥物依賴性大。中藥穴位貼敷基于“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的原理,具有簡單、價廉等優勢,深受老年便秘患者的喜愛[3]。本研究通過對30例老年便秘患者在給予老年科護理常規的同時,給予中藥學位貼敷,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具體實施過程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老年科住院且伴有便秘癥狀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時間的前后順序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5.84±4.58)歲;平均便秘的時間4~7d,平均時間(4.9±1.2)d;對照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齡59~80歲,平均年齡(64.85±4.23)歲;平均便秘的時間3~8d,平均時間(5.3±1.9)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便秘時間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無臨床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入組標準:(1)患者均符合慢性便秘的診斷;(2)患者年齡≥60歲;(3)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不伴有嚴重心、肝、腎、造血系統疾病;(4)排除炎癥性腸道疾病、腸結核、結腸息肉等疾病;(5)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研究方法
2.1 兩組老年患者均給予老年科便秘的護理常規,指導患者營養均衡,進食物富含粗纖維、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食用油盡量選用菜籽油、芝麻油等,多食用韭菜、豆類、蘿卜等可產氣的食物,因為依托氣體運動促進老年患者腸道蠕動。避免食用刺激、辛辣食物,防止耗傷津液,加重便秘。每日飲水量保持在1000ml以上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一般選在餐后排便,餐后人體胃、結腸反射強烈,直腸容量降低,直腸壁張力增強,對排便有利。每次排便的時間控制在5min左右,養成排便反射[4]。
2.2 觀察組30例患者在老年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貼敷,通過中醫四診合參對患者實施辨證施護。臨床老年便秘常分為邪滯胃腸導致的便秘和腸失潤養、推動無力導致的便秘,就是臨床常說的實癥與虛癥。針對不同癥型的便秘患者,實施不同中醫操作,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便秘實證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口干口臭、心煩面紅、舌紅、苔黃燥、脈搏滑數、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腹痛腹脹。中藥穴位貼敷根據中醫外治即是內治之理,將穴位貼敷貼到對應穴位上,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氣達到行積化滯、活血化瘀的臨床效果[5]。本研究中選取的主穴為神闕穴、足三里,配穴為天樞、氣海。神闕穴俗稱肚臍,位于腹部中央,是五臟六腑之本,沖脈循行之地,介于中、下焦之間,為經脈之樞紐,通過刺激神闕穴可以疏通三焦氣息,使藥直通陽明大腸,從而達到通便潤腸、調達肺腑的作用。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當犢鼻下3寸,為足陽明經之合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的作用。
(2)便秘虛癥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面色無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搏細、大便干結、排便無力。本研究中針對老年便秘虛癥患者選取的穴位為天樞、氣海、關元、神闕,配穴為足三里。天樞穴位于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作用理氣行滯、調節腸道蠕動的作用;神闕穴具有調理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氣海穴與關元穴具有補益元氣、培元固本、調節肺腑的作用。
2.3 穴位貼敷注意事項
評估患者的皮膚情況及有無過敏史,選擇正確穴位,用生理鹽水予局部消毒貼敷部位,等皮膚變干,將穴位貼貼敷予穴位,貼敷時間為6~8h,可根據病情、年齡、皮膚情況做適當調整。每日一更換,7d為一個療程,貼敷期間觀察患者的皮膚情況,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及時終止。
3臨床評價指標
3.1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2d以內能排便,且大便質地轉潤,排便通暢,無臨床伴隨癥狀;顯效:2d以內能排便,且大便質地轉潤,排便欠通暢 ,臨床癥狀稍緩解;有效:3d以內能排便,便質先硬后軟,排便欠通暢 ,伴臨床癥狀稍緩解;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無任何改變[6]。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患者總人數。
3.2 應用便秘生存質量量表(PAC-QOL)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身體狀況、社會心理狀況、滿意度、焦慮和擔心等,總計28個條目,分別賦予1~5分,滿分為140分,分數越高說明便秘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越大。
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采集的數據由雙人負責錄入EXCELL表,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的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查,應用n(%)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應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結果
5.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見表1
5.2 應用便秘生活質量量表(PAC-QOL)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 ,具體見表2
6結果分析與討論
老年便秘的發病機制復雜,普遍學者認為與年老體弱、飲食結構不合理、精神心理、運動減少有關。臨床胃腸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疾病,便秘多屬于功能性范疇。中醫學認為便秘屬“虛秘”,病位在腸,與胃、肺、腸、腎、肝等功能失調有關。脾虛則氣血匱乏,運行無力,津液不足,使陰血氣虛;腎、肺主水液,臟腑虧虛則傳導無力,導致大便干結,排便困難[7]。中醫采用辨證施護、治病求本的原則。應用中醫特色技術---中藥穴位貼敷,以中國傳統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起到調節肺腑,通化積滯的作用。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30例患者實施中藥穴位貼敷,在藥物刺激穴位的同時,使藥物通過皮膚的滲透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臨床效果顯著,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便秘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在實施中藥穴位貼敷的同時,對觀察組的患者予情志護理和膳食指導,觀察組患者便秘生存質量評分低于觀察組,P<0.05,比較差異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對老年便秘患者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操作簡單、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謝卜超,許彥偉,郭喜軍.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肝郁氣滯型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21,36(02):37-39.
[2]孫娟,胡道紅,邱必蘭.心理護理聯合穴位貼敷干預在老年便秘患者中的療效觀察[J].心理月刊,2021,16(08):39-40.
[3]王章生.中醫益氣養陰法治療老年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12):31-34.
[4]李婭,曹志群.中醫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21,40(03):153-155.
[5]谷文龍,吳夢晗,王增榮,杜宇征.中醫治療中風后便秘的研究現狀[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08):191-192+195.
[6]宋佳.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21,29(04):63-65.
[7]李婷.穴位貼敷聯合補中益氣湯治療帕金森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0,41(1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