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旭 李新
(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江蘇蘇州 215000)
榜樣德育課程是以榜樣為價值載體,激勵和引導學生自我內化,生成自我價值觀念、道德人格和創新行為方式的德育課程。它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榜樣為價值載體,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內化榜樣素養,生成自我價值觀念。
榜樣德育課程是一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塑造學生的優秀品格和培養合格公民為目標的德育課程。榜樣德育課程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等。課程緊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生活問題為出發點,視學生的生活為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品格成長的規律,按照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能力及情感發展水平,幫助中小學生培養應具備的基礎品格,設計不同層次的體驗活動,循序漸進地實施階梯式培養方案,引導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
榜樣德育課程結合所在區域的品格教育發展要求,在學校“發現教育”理念的引領下,以塑造學生的優秀品格和培養合格公民為目標,圍繞課程主題開展榜樣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認識榜樣人物、學習榜樣人物的品質,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的設計應遵循學生道德學習的三個階段,關注目標的層級性,在榜樣學習過程中圍繞明理、達情、篤行三個主題建構彰顯區域特色、校本特點、教師特長的品德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榜樣德育課程;在校園、家庭生活中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提高學生的行為表達能力。
課程內容從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十八種品質、四個領域進行建構。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結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品格形成規律,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出發,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中梳理出當代中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品格,每一個素養又細化為三類品格。其中,人文底蘊細化為明禮、誠信、仁愛;科學精神細化為質疑、明辨、求真;學會學習細化為專注、主動、堅持;健康生活細化為節儉、寬容、感恩;責任擔當細化為友善、守約、盡責;實踐創新細化為勤勞、進取、創意。從家校、社區、國家、國際四個領域,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選取具備各類品格的典型榜樣。

表1 榜樣德育課程的課程實施(以中年級課程板塊為例)
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劃分為發現問題階段、榜樣對照階段和行動落實階段。在發現問題階段,給予學生實證調查研究的機會,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嘗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榜樣對照階段,分析和交流榜樣人物及其事跡,引導學生多元評價榜樣人物,能夠判斷其優良品質與行為習慣,并反思自己,深入認識自我;行動落實階段是榜樣德育課程的關鍵,該階段注重問題情境的設置、活動環節的處理,關注學生道德行為的踐行程度,在實踐活動中反思德育工作成效。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發現問題、榜樣對照和行動落實這三個階段細化為“五一模式”,即找一找、說一說、查一查、比一比、做一做。在發現問題階段,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的環節,讓學生親身經歷調研工作,并能夠與同學分享個人或團隊的調查報告。在榜樣對照階段,通過查一查、比一比的環節,進一步增進學生對榜樣的認識,在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數據收集與分析的能力,同時豐富對榜樣人物的認識。在行動落實階段,通過做一做的環節,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正地踐行道德教育,切實提升道德素養。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概念教學與實踐行動相結合,發揚民主式教學,當好提升學生品德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行動,積極創新;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素材;合理地運用學校資源、家長資源、社區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可采取多主體、多形式、多維度的課程評價方式,做到自評與他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發揮評價導向功能,真正做到以評價促發展。
1.對課程知識的評價。榜樣德育課程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對自我成長、個人生活的理解與認識,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與生活。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榜樣的整體認識與學習,對良好品質的理解與踐行,不停留在書面教學、簡單的表面熟知;要注重從整體上引導學生認知自我,通過榜樣學習,揚長避短,實現自我良好發展。對課程知識的評價,要盡量融合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
2.對活動過程的評價。活動的重要目標是體驗過程、落實道德行為、深化道德教育、增加自身認識。具體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實際踐行的行動力、合作交流等方面。
3.對活動態度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課程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后的反思,如學生是否能全面認識榜樣人物、客觀分析榜樣人物素養、認真踐行所學知識;是否在活動過程中積極關注、認真探索;是否初步養成與他人交流、分享與協作的習慣;是否初步形成與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