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昆明 650031)
現在漢語動態助詞“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一直是學習者學習和習得的難題之一。眾所周知,動態助詞“了”的用法是最復雜的,僅僅表示一個動作行為出現了或者說實現了,至于該動作出現后是立即結束還是一直延續下去,要看動作行為的本質以句子特定的語境。不僅如此,即使是過去發生的動作,是否使用動態助詞“了”還要根據其他一切與他有關的因素而定。
漢語和蒙古語是分別屬于兩個不同語系的。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是孤立語的一種,而漢字是用來表義的文字;蒙古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是黏著語的一種,蒙文屬于表音文字,它是在一個詞上可以一個接一個地加上幾個后綴,后綴表示某種詞匯意義或語法意義。所以蒙古國漢語學習者在習得這一語法點時,就會有困難。目前許多漢語研究者及專家學者也都意識到虛詞“了”的復雜性。
本文主要分析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動態助詞“了”的偏誤現象及其原因,對此提出一些方法對策,以期為蒙古國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提供幫助,同時也能為對外漢語教師提供教學方法,本文作者從蒙古國漢語學習者平時作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偏誤的例句,將例句與蒙語譯文進行對照,并將例句進行如下分類:
“了”的誤加在本文中主要指在不該用“了”的時候使用“了”。這種偏誤常出現在初級階段和中高級階段,尤其以中高級最為突出。學生剛好學習了所有“了”的用法,但是又對規則掌握不清,所以出現此類錯誤。例如學生常造出這樣的錯句:


例句(1)中不含表示事件發生變化或出現新情況的語義,只是陳述事實,與動態助詞“了”的語義相違背。例句(2)涉及到“了”的否定形式,“沒/沒有+V”,例如“我喝了水”的否定式應該是“我沒喝水”,而不是“*我沒喝了水”。例句(3)在動詞“決定”后面的“去中國”是動賓短語,謂語動詞后面不能加“了”,且“決定”做某事與“了”的完成性語義特征相違背,所以應改為“我決定去中國”。例句(4)中表達的“哥哥剛來北京,還不適應這里”,不是表達完整的事件或已經完成、實現的事件,與“了”的語法意義相違背,所以不能加“了”。
該用“了”而沒用是指“了”的遺漏。蒙古國漢語學習者經常造出這樣的錯句,例如:

在以上例句中,所有事件發生在過去的時間里,事件已經完成且具有完整性,所以應該在句子末尾加上完成體標記“了”。例句(6)如果要表達的是還未發生的事件,那應該是“我們班要來一位新同學”,如果已經發生了,那么就應該在動詞后加體標記“了”,改為“我們班來了一位新老師”,表示事件已經實現。例句(7)同上。
“了”的錯序是指“了”的位置不當。


例如:在例句(8)例句(9)中,表達出關于“了”的“V+了+數量短語/形容詞/代詞+賓語”格式,學生把“給我”和“工作”整體當做了謂語動詞,所以把“了”放在了謂賓結構后,應該改為“老師一年來給了我很多關心。”和“姐姐工作一個月了”。例句(10)應該將“了”,放在重疊動詞之間,是學生不清楚“了”的“V+了+V”用法導致的,應該改為“我們看了看很喜歡。”
從現代漢語動態助詞“了”的本體研究方面來看,其語法形式靈活多變。目前,國內外不同專家學者對“了”的共時和歷時都做了研究,但是在語法意義層面,仍然存在分歧。漢語語法既靈活又難以掌控,因此需要對外漢語研究者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夠很好的規范漢語語法規則。
蒙古國很多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都已開設漢語課程,一二年級專門聘請的華僑老師任教,有的學校使用國內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來作為漢語教材。許多蒙古國漢語學習者在大腦中已經有了固定的母語語言規則。部分蒙古國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過程中過分依賴母語,由于蒙語“ ”經常防在動詞后面,表示過去時態,所以學習者才會簡單的把“了”與表示過去時態對應起來,造成偏誤。
蒙古國漢語學習者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常常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以自己現階段水平,將漢語語法知識隨意概括和總結,形成自己固有的想法思考,所產生的偏誤現象在蒙古語中沒有相似的知識,蒙古國漢語學習者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學生簡單地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出錯誤的語法規則,以偏概全,認為所有的“了”有關的句子都不能使用否定副詞,故而產生偏誤。
漢語教師作為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知識文化的傳播者,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生學習掌握語法的效率與教學質量是緊密相關。教師在講解語法的過程中,不能只用教材里面的原因進行講解,教師和課堂教學設計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幫助蒙古國學生正確學習漢語語言規則和使用方法,并在這些規則和方法的指導下,在去指導語言實踐。教師在教授“了”用法之后,可以給出一個情景,根據情況舉例句,讓學生用剛學到的語法結構進行對話交流。
深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對于提高漢語教學有很好的推進作用,這需要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的學習態度也發生極大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也會隨著其感情因素而變化。這里學習者自身對漢語學習的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這一主觀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語際、語內對比教學的方法尤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的母語和漢語進行對比。因為部分蒙古國學生在學習漢語動態助詞“了”的時候,由于受母語的影響,或者是受正在學習的語言規則影響,在漢語語法規則的習得過程中,學生學習語言時會把母語的語法規則遷移到目的語,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影響學生掌握語法的效果。
動態助詞“了”是現代漢語教學中使用最多的一個虛詞,以往的漢語教師使用對比法進行漢語教學時,基本都是直接找出兩種語言的共性和差異,為了讓學生能快速理解,教師將其直接翻譯出來展現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遇到“了”的句子首先對譯蒙古語的句子,不利于蒙古國漢語學習者擺脫母語思維。然而經過教學實踐分析發現,學生在習得過程中易于接受兩種語言間的相同點勝過不同點,優先起到作用的往往是前者。
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針對動態助詞“了”的教學,需大量對比例句的漢蒙語形式,重點突出“了”與蒙古語過去時的不對等義,給出學生大量“了”與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搭配的例句,要讓學生明白,漢語虛詞“了”除了用于過去時,表示動作的實現或完成,還可用于將來時,表示動作在將來的某段時間內完成。要學會讓學生建立新的語言思維,掌握用“漢語”學漢語的語言思維能力,而不僅僅是一味地用母語翻譯漢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教師選擇一本正確的教材就是完成工作的第一步,但是在蒙古國并沒有統一的漢語教材,不同種類的漢語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但也會存在一些缺點。經過教材整理研究發現學生出現動態助詞“了”的偏誤很大原因是受課本編排的影響。教師在講解動態助詞“了”這一語言點時,應該舉出相對典型的例子,而不是“吃了”這種具有爭議性的句子作為例句,與此同時,書本上也應該盡量補充完整使用動態助詞“了”的時候一些注意事項,使學生掌握的與法規則更加完善。
因此,漢語教材的編寫要具有實用性,這樣漢語學習者才會感覺到“學有所用”,教材的語體形式應該是書面語與口語相結合。教材應該引起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而不是枯燥。最后按照趣味性編寫蒙古國大學使用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經過上述的研究發現,動態助詞“了”的確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語法項目。因此,本文著重研究蒙古國漢語學習者“了”字句使用中的偏誤問題,以便對蒙古國漢語學習者漢語教學研究提供幫助。實際上,蒙古國漢語學習者的口語和書面語,對于動態助詞這一塊的使用錯誤頻率都很高,在對其本體研究的基礎上,揭示出這些助詞的教學重點,希望對蒙古國漢語學習者的漢語動態助詞“了”的教學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