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體育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對人類生命帶來了威脅,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新增確診病例仍然未清零,這場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繼續。大學生是接受基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主要群體。面對疫情帶來的生命威脅和精神壓迫,大學生對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對自身健康更加重視。經臨床試驗,進行一定運動鍛煉的人群處于高免疫病毒狀態,體育鍛煉對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冠狀病毒具有明顯作用。體育鍛煉行為是促進身體健康為目的,在閑暇時間進行的具有一定鍛煉強度、鍛煉時間及鍛煉頻率的身體活動。因此,培養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持續的體育鍛煉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以武漢市在讀大學生為研究總體,對疫情期間、疫情后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展開問卷調查,旨分析疫情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為后疫情時代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
問卷以疫情前鍛煉情況為參考對象,對武漢市370名大學生疫情期間、疫情后的鍛煉指標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剔除5.1%無效問卷后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大學生在不同時期的鍛煉情況。

表1:大學生疫情期間體育鍛煉情況及效果評價調查(單位:人)
疫情期間進行了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占全部調查對象的71.79%,參與度較低,其中56.7%的大學生認為疫情期間沒有達到預期鍛煉效果。疫情期間大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是體育意識素養和體育行為素養的博弈,可見其較高體育意識素養與較低體育行為素養呈現不匹配情況。未進行體育鍛煉、未達到鍛煉效果的大學生主要原因在于自制力較差、沒有鍛煉欲望等主觀因素,體育設施和場地、家庭氛圍等客觀因素所占比重較少,即體育意識在體育行為培養中占據主導地位,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時要側重學生體育意識素養的培養。

表2:疫情后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調查(單位:人)
疫情后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數量較多,在全部調查對象中91.17%的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進行了體育鍛煉,比疫情期間鍛煉人數高出19.38%,參與度較高。在疫情影響及封閉式管理模式下,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對體育鍛煉的態度有了較大提升,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大幅度上升。
對疫情期間與疫情后大學生鍛煉強度、鍛煉頻次、鍛煉時長、鍛煉內容等體育鍛煉行為指標變化進行對比分析。
1.3.1 鍛煉強度

圖1:疫情期間與疫情后鍛煉強度對比
相比疫情前,疫情期間有52.78%的大學生降低鍛煉強度,疫情后48.15%的大學生提高了鍛煉強度。疫情期間進行鍛煉且降低鍛煉強度的大學生占比最高,疫情期間鍛煉強度降低、疫情后鍛煉強度提高的大學生占比最大,所占百分比為59.70%,即疫情期間鍛煉強度低的大學生,在疫情結束后普遍提高了鍛煉強度。
1.3.2 鍛煉頻次
疫情期間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有48.81%存在鍛煉頻次減少情況,疫情后47.58%的大學生增加了鍛煉頻次。疫情期間鍛煉頻次減少、現在鍛煉頻次提高的大學生占比最大,所占百分比為63.90%。疫情期間、疫情后都維持疫情前鍛煉頻次的大學生占比43.10%,情況比較樂觀,說明部分大學生鍛煉頻次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小,維持在固定頻次。

圖2:疫情期間與疫情后鍛煉頻次對比
1.3.3 鍛煉時長

圖3:疫情期間與疫情后鍛煉時長對比
相比疫情前,疫情期間有53.17%的大學生存在鍛煉時長減少情況,疫情后45.58%的大學生增加了鍛煉時長。在維持疫情前鍛煉時長的大學生中,疫情期間改變鍛煉時長的人數比較平均。疫情期間鍛煉時長減少、現在鍛煉時長增加的大學生在綜合調查結果中占比最大,占比為68.50%,說明疫情期間減少鍛煉時長的大學生在后疫情時代的現在普遍增加了鍛煉時長。
1.3.4 鍛煉內容

圖4:疫情期間與疫情后鍛煉內容變化的對比
在進行鍛煉的大學生中對疫情期間鍛煉內容情況進行調查后,結果顯示有55.95%的大學生鍛煉內容變簡易,疫情后48.15%的大學生豐富了鍛煉內容。疫情期間鍛煉內容簡易、現在鍛煉內容豐富的大學生占比最大,占比為66.70%,學校豐富的體育設施、運動項目更能滿足滿足學生鍛煉訴求。
對大學生疫情前后不同鍛煉指標進行卡方檢驗后可以發現,疫情期間的鍛煉強度與現在的鍛煉強度之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即鍛煉強度的變化與疫情和現在兩者的時間點無關。疫情期間的鍛煉頻次、鍛煉內容、鍛煉時長與現在的鍛煉頻次、鍛煉內容、鍛煉時長之間的差異顯著,P值均小于0.000,說明鍛煉頻次、鍛煉內容、鍛煉時長的變化與疫情期間和疫情后兩者的時間點有關,即疫情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具有重要影響。
截至2020年3月1日,9.04億網民中20-29歲網民占比較高,學生群體占比最多。疫情期間,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只局限在互聯網平臺,手機媒體己成為當代高校大學生關注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體育信息種類多樣,其信息質量直接影響大學生的體育價值觀。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不良體育信息傳播的監管,提高網絡平臺體育信息的發布質量,為高校大學生獲取積極健康的體育信息保駕護航。
面對疫情的消極形勢、病毒的未知恐懼、延遲開學的焦慮等,大學生心理方面受到較大的影響和打擊。后疫情時代,要積極宣傳體育健康知識,提高當代高校大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倡導大學生通過體育鍛煉活動提高免疫力、預防病毒侵襲,提高個體的體質健康水平,促進終身體育價值觀的建立。
高校在做好防范措施的基礎上,擴大體育場館的開放力度,加強體育設施的維護和供給,為學生開展體育活動提供良好鍛煉環境和形式多樣、項目齊全的平臺,迎合學生體育行為的需求。同時應鼓勵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策劃、組織、主持體育賽事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真切體會、融入感受體育賽事的競爭合作的比賽精神、組織承辦賽事的工作氛圍下,真實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提高自身體育鍛煉積極性及主動性。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時代要求的變化,我國大學體育應該緊緊圍繞學生自主需求,始終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體育教師可以在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選用學生們普遍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多途徑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多樣化、豐富化。同時,高校還要注重培養大學生鍛煉計劃的科學制定能力和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自制力,追蹤課后自主鍛煉情況,為將來踏入社會后的獨立生活終身運動的習慣奠定基礎。
體育教師的教學模式應隨著時代的更新而進行創新和發展。目前仍存在疫情再次爆發的風險,所以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和學習,提高將現代教育技術與現實教育水平相融合的能力,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學科教學中。高校體育理論教學課程可以在單一線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現實課程需求進行轉型,使線上教育作為高校面對面授課的補充,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
疫情暴露出高校在大學生體育行為教育方面的缺失,加速推動了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成熟和穩定。面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與體育鍛煉行為的不匹配問題,高校要肩負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促使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與體育鍛煉行為同步,提高自主開展體育鍛煉的能力,養成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真正發揮體育的重要作用,為大學生進行健康學習、工作、生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