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新衛
(河南省欒川縣人民醫院骨科 欒川471500)
脛骨干骨折指脛骨平臺至踝上部分發生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骨折類型,多因車禍、重物打擊等造成,占比全身骨折發生率的13.7%,占比下肢骨折發生率的17%[1~2]。 臨床針對脛骨干骨折治療多采用鋼板及髓內釘、外固定架為主,脛骨髓內釘內固定具有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骨折愈合快等優點,同時,能獲得堅強內固定,使患者在術后早期可進行功能鍛煉,且符合“AO 治療原則”,為臨床脛骨中下段骨折治療“金標準”[3]。 目前脛骨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脛骨中下段骨折有髕下入路、髕上入路、髕旁入路等不同方式,臨床采用哪種入路方式對其治療效果較優有待印證[4]。 本研究選取我院脛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旨在探討髕上入路脛骨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7 年3 月~2019 年5 月我院治療的92 例脛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手術方案不同分為A 組和B 組,各46 例。A 組男28 例,女18 例;年齡21~69 歲,平均(45.25±7.26)歲;骨折類型:21 例左側閉合性骨折,25 例右側閉合性骨折;AO 分型:41-A3 型26 例,41-A2 型20 例。 B 組男29 例,女17 例;年齡22~71 歲,平均(44.18±6.93)歲;骨折類型:19 例左側閉合性骨折,27 例右側閉合性骨折;AO 分型:41-A3 型24 例,41-A2 型22 例。 兩組基線資料(AO 分型、年齡、骨折類型、性別)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X 線片診斷為脛骨中下段骨折;單側閉合性骨折;手術指征明確;可耐受手術;骨折后24 h 內就診。(2)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髕下軟組織損傷;合并心、肝、腎、肺功能不全;骨折前膝關節功能障礙。
1.3 手術方法 兩組均行全麻,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術后徹底止血并予以止疼藥。
1.3.1 B 組 采用髕下入路脛骨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屈曲膝關節至120°~130°,于髕骨下緣至脛骨結節處作縱向切口5 cm, 沿髕骨內側緣逐層切開,暴露脛骨最高點,插入向導針于最高點髓腔,確認髓腔軸線與開口錐角度是否平行后,開口擴髓,插入骨折復位器(C 型臂透視儀輔助),測量髓腔長度,沿導向針插入髓內釘后逐層關閉切口。
1.3.2 A 組 采用髕上入路脛骨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 屈曲膝關節至15°~30°,作縱向切口2~3 cm于髕骨上大腿中線處, 銳性分離股四頭肌肌腱至髕骨上囊, 經切口放置保護套、 導向針于脛骨骨折近端,進針點于脛骨髁間嵴外側嵴的內側(C 型臂透視儀輔助);開口擴髓,采用小鋼板、阻擋釘輔助,采用合適吸管吸取擴髓腔骨碎屑,髓內釘、導向針通過保護套送至脛骨近端;徹底灌洗傷口,逐層縫合股四頭肌肌腱、韌帶層及切口,并逐層封閉。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圍術期指標,包括住院時間、累計透視時間、手術時間及透視次數、 術中出血量。(2)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兩組術后3 d、6 d、12 d 膝前疼痛程度,滿分10 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輕。(3)以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評估兩組術后3個月、6 個月、9 個月、12 個月膝關節功能, 滿分100分,分值越低,膝關節功能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圍術期指標、骨折愈合時間、HSS、VAS 評分)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骨折愈合時間對比 A 組術中出血量、透視次數明顯少于B 組,術后住院時間、累計透視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B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累計透視時間(s) 透視次數(次)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骨折愈合時間(d)A 組B 組46 46 2.84±1.48 17.15±3.82 12.92±5.18 16.72±5.08 3.552<0.001 80.25±4.16 3.62±1.61 25.62±4.01 83.61±4.75 t P 2.419 10.373 3.609 0.018<0.001 125.62±58.73 153.81±60.52 2.267 0.026 118.75±37.58 139.27±42.51 2.453 0.016<0.001
2.2 兩組術后HSS 評分對比 兩組術后1 個月、3個月、6 個月HSS 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與B 組相比,A 組術后9 個月HSS 評分明顯更高(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HSS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術后HSS 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 術后9 個月A 組B 組46 46 t P 66.58±6.24 65.99±6.11 0.458 0.648 71.52±6.17 70.84±6.03 0.535 0.594 78.48±4.72 77.91±4.15 0.615 0.540 82.16±5.91 77.34±5.28 4.125<0.001
2.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 與B 組相比,A 組術后3 d、6 d、12 d VAS 評分明顯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術后3 d 術后6 d 術后12 d A 組B 組46 46 3.88±0.48 3.24±0.31 1.59±0.25 4.35±0.51 3.82±0.48 2.41±0.37 t P 4.552 6.884 12.455<0.001<0.001<0.001
脛骨中下段骨折為常見下肢骨折,脛骨為下肢承重骨,由于其位置較為表淺,外力等因素能對其造成直接暴力損傷,臨床治療多采用脛骨髓內釘內固定治療[5]。
髕下入路脛骨髓內釘內固定是屈曲膝關節至120°~130°,于髕韌帶后方將髕韌帶切開,同時拉向兩側,會對患者髕韌帶來較大損傷,對術后恢復不利,且在極致屈曲角度下進行斷端復位,極易導致骨折“二次轉移”,進而延長手術時間[6]。 與髕下入路手術方式相比,髕上入路手術方式具有以下優勢:(1)屈曲膝關節15°~30°, 采用阻擋釘沿規劃方向進入,能提高髓內釘放置準確性,同時對軟組織損傷較小,利于術后恢復;(2)半伸直位消除骨折端縱向剪切應力,不易成角及縮短骨折端,骨折復位簡單,利于術中操作,可有效縮短手術、投照時間,減少投照次數;(3)大量沖洗擴髓所產生的骨碎屑,能避免創傷性關節感染發生,降低患者術后膝前疼痛程度,利于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7]。 本研究結果表明,A 組術中出血量、透視次數少于B 組,住院時間、累計透視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B 組,術后9 個月HSS 評分高于B 組,術后3 d、6 d、12 d VAS 評分低于B 組(P<0.05),由此可見,與髕下入路脛骨髓內釘內固定相比, 髕上入路手術方式治療脛骨中下段骨折效果更為顯著, 降低術中出血量及透視次數更為明顯,住院時間、累計透視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更短,對于緩解膝前疼痛、術后9 個月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更佳。
行髕上入路脛骨髓內釘內固定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操作應嚴格按照手術方案進行,避免對患者造成醫源性損傷;(2)術中對擴髓產生骨碎屑應徹底沖洗,避免術后關節感染發生;(3)使用阻擋釘時,應注意“銳角原則”,以提高髓內釘放置準確性,避免骨折發生“二次轉移”。
綜上所述, 髕上入路脛骨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脛骨中下段骨折效果顯著, 可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緩解膝前疼痛,促進術后恢復,減少術中出血量及透視次數,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