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珍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鄭州450016)
顱內感染為神經外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約為2.7%,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XDR-Ab)為主要致病菌。相關研究顯示,XDR-Ab 所引發院內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高達10.9%,死亡率33.3%,需及時給予有效干預治療[1~2]。 既往臨床多采用碳青霉烯類藥物治療,但相關研究顯示,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對XDR-Ab 耐藥性高達78.00%, 無法徹底清除[3]。近年來抗菌藥物腦室內注射及鞘內注射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并取得較好成果。 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注射用硫酸多粘菌素B 雙途徑給藥對重癥腦出血術后XDR-Ab 顱內感染患者療效、康復進程及微生物學水平等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重癥腦出血術后XDR-Ab 顱內感染患者63 例, 按照治療方案分為靜脈組30 例和雙途徑組33 例。 靜脈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3~76 歲,平均(55.16±3.16)歲;合并糖尿病13 例,心血管疾病15 例, 神經系統疾病10 例。 雙途徑組男21 例,女12 例;年齡45~78 歲,平均(56.12±3.24)歲;合并糖尿病15 例,心血管疾病12 例,神經系統疾病12 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CT、MRI、TCD 檢查確診為重癥腦出血;經細菌培養XDR-Ab為陽性;顱內感染;無凝血障礙;無認知、溝通障礙;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混合顱內感染;非XDR-Ab 感染;非重癥腦出血術后XDR-Ab 顱內感染;神經系統外惡性腫瘤。
1.3 治療方法
1.3.1 靜脈組 給予注射用硫酸多粘菌素B(國藥準字H31022631),靜脈注射,45 萬單位/12 h。治療7 d。
1.3.2 雙途徑組 在靜脈組基礎上采用腦室內注射硫酸多粘菌素B 5 萬單位/d,回抽2 ml 腦脊液丟棄, 將5 萬單位多粘菌素B 化至2 ml 生理鹽水中,注射后夾管2 h,治療7 d。
1.4 評估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各生化指標、影像學、病原學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實驗室各生化指標、影像學、病原學檢查改善,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未達至上述標準。 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2)兩組康復進程(體溫恢復時間、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比較。(3)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生化指標(有核細胞、氯、葡萄糖、腺苷脫氫酶)比較。(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雙途徑組總有效率為90.91%,高于靜脈組的70.00%(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康復進程比較 雙途徑組體溫恢復時間、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較靜脈組短(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進程比較(d,±s)

表2 兩組康復進程比較(d,±s)
組別 n 體溫恢復時間 感染控制時間 住院時間雙途徑組靜脈組33 30 4.05±0.68 3.51±0.52 8.23±1.18 5.56±0.72 4.13±0.58 16.25±1.34 t P 8.560 4.474 25.260<0.001<0.001<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雙途徑組腦脊液有核細胞、氯、腺苷脫氫酶水平較靜脈組低,葡萄糖水平較靜脈組高(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生化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生化指標水平比較(±s)
腺苷脫氫酶(U/L)治療前 治療后雙途徑組靜脈組組別 n 有核細胞(×109/L)治療前 治療后氯(mmol/L)治療前 治療后葡萄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33 30 t P 4.23±1.02 4.29±1.08 0.227 0.821 1.83±0.67 2.89±0.73 6.010<0.001 73.53±31.05 74.48±31.32 0.121 0.904 75.28±32.45 77.28±33.07 0.810<0.001 3.34±0.52 3.29±0.60 0.354 0.724 4.88±0.73 4.01±0.67 4.912<0.001 2.46±0.42 2.53±0.37 0.699 0.487 1.76±0.27 2.15±0.23 6.140<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且未見局部給藥引發抽搐、昏迷等并發癥。
顱內感染起病急、病程進展迅速、病情復雜、不易控制,造成診斷難度較大,臨床治療較為棘手[4]。嚴重顱內感染若形成腦膿腫,即使采取手術治療,病死率仍高達10%~15%[5]。 因此,采用合理藥物控制顱內感染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多粘菌素B 常用于泌尿系統感染、 腦膜炎、皮膚黏膜感染等治療,且療效顯著。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注射用硫酸多粘菌素B 雙途徑給藥,觀察治療重癥腦出血術后XDR-Ab 顱內感染效果, 結果顯示,雙途徑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靜脈組高,體溫恢復時間、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較靜脈組短(P<0.05),可見硫酸多粘菌素B 雙途徑給藥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體溫恢復時間、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 主要因注射用硫酸多粘菌素B 來于多粘桿菌培養液中,由脂肪酸與多粘芽孢桿菌產生的氨基酸所構成的堿性環多肽抗生素,通過與革蘭陰性菌外膜脂相結合,對大多數革蘭陰性菌具有殺傷作用。 單純采用靜脈注射多粘菌素B 時,腦脊液內藥物濃度為血漿濃度5%~10%,而雙途徑給藥方式可明顯提高腦脊液中多粘菌素血藥濃度,能有效預防外周血單核細胞釋放炎癥介質,促進粘菌素滲入中樞神經系統,從而提高抗感染效果,改善患者顱內感染情況,促進體溫恢復正常,加速患者康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6~7]。多粘菌素B 為活性藥物,進入機體后可直接起到殺菌效果,且不受腦脊液水解影響,有助于促進腦脊液中生化指標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雙途徑組腦脊液有核細胞、氯、腺苷脫氫酶水平較靜脈組低,葡萄糖水平較靜脈組高(P<0.05),表明采用注射用硫酸多粘菌素B 雙途徑給藥治療重癥腦出血術后XDR-Ab 顱內感染患者, 可明顯改善其腦脊液中生化指標水平,從而進一步證實多粘菌素B 雙途徑給藥有效性。
綜上所述,注射用硫酸多粘菌素B 雙途徑給藥方式治療重癥腦出血術后XDR-Ab 顱內感染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腦脊液標本中有核細胞、腺苷脫氫酶、葡萄糖、氯水平,縮短患者體溫恢復時間、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及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