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國 郭會軍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 河南鄭州450007;2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鄭州450000)
房顫即心房顫動,屬于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隨著病情不斷進展,可引發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嚴重后果,甚至導致患者死亡[1]。 目前,臨床上對于房顫的治療已不僅僅局限于控制患者發病率及病死率,還應積極預防及治療陣發性房顫,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消除心室重構,延緩心房重建,避免陣發性房顫發展為持續性房顫[2]。 近年來,中醫藥在房顫的治療中廣泛應用,且取得良好的成效。 本研究主要探討定悸方聯合西藥治療氣陰兩虛證陣發性房顫的臨床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 年10 月~2018 年3 月接受治療的陣發性房顫患者98 例,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2 例;年齡61~82 歲,平均年齡(72.06±4.73)歲;體質量指數19~26 kg/m2, 平均體質量指數(22.56±1.06)kg/m2;病程2~8 年,平均病程(4.19±1.14)年。 觀察組男26 例, 女23 例; 年齡60~81 歲, 平均年齡(71.93±4.67)歲;體質量指數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61±1.09)kg/m2;病程2~9 年,平均病程(4.23±1.18)年。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考《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15》[3]中陣發性房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制定,辨證為氣陰兩虛證,主證:心悸、神疲乏力、失眠;次證:氣短、懶言、口干煩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房顫持續時間不超過7d;簽署知情同意書;精神正常可正常交流。 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取營養支持、降壓、降糖、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基礎治療。 對照組采用胺碘酮(國藥準字H36020916)治療,初始劑量:0.2 g/ 次,3 次/d;5 d 后劑量:0.2 g/ 次,2 次/d;10 d 后劑量:0.2 g/次,1 次/d,并維持。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定悸方治療,藥方組成:黃芪30 g,太子參15 g,麥門冬15 g,五味子9 g,丹參30 g,川芎15 g,赤芍15 g,紅花9 g,黃連10 g,佛手9 g,香附9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 1 劑/d,水煎,取汁250~3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 兩組均治療8 周。
1.5 觀察指標 (1)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將兩組治療前后主證及次證進行量化評分,主證根據輕、中、重計為2 分、4分、6 分,次證根據癥狀輕、中、重計為1 分、2 分、3分,計算總分。(2)炎癥介質:采集兩組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3~5 ml,通過貝克曼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3)療效。
1.6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 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檢查明顯改善, 中醫證候積分降低至少9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檢查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至少70%;無效:臨床癥狀、心電圖、中醫證候積分均無改善或者加重。 臨床總有效=顯效+有效。
1.7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5.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8 周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49 49 19.895 25.673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8 周后 t P 27.12±3.54 26.87±3.43 0.355 0.723 14.38±2.75 11.26±2.52 5.855 0.000
2.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8 周后, 兩組hs-CRP、IL-6 及TNF-α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TNF-α(pg/ml)治療前 治療8 周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8 周后IL-6(pg/ml)治療前 治療8 周后49 49 t P 15.76±4.28 16.03±4.17 0.316 0.753 8.29±2.24*6.38±1.89*4.562 0.000 17.13±4.35 16.82±4.23 0.358 0.721 10.49±2.64*8.23±2.15*4.647 0.000 3.16±0.72 3.22±0.74 0.407 0.685 2.88±0.56*2.04±0.53*4.903 0.000
房顫屬于心律失常的一種,其發生與炎癥、心房結構改變、心肌缺血、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異常等密切相關[5]。 房顫在中醫中屬“心悸、怔仲”等范疇,多由外感、內傷共同引發,常見病因包括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情志抑郁、外邪侵襲等,致氣血陰陽受損,病變日久累及心,致心氣虛,病久則氣陰兩虛,心陽不足,若持續惡化,還可造成心陽暴脫、厥脫等[6],因此治療應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為主。
相關研究指出,血清炎癥介質水平與房顫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7]。 hs-CRP 屬于炎癥反應敏感因子, 其水平升高將加重炎癥反應;IL-6 屬于促炎因子,可介導炎癥進展、防御及細胞損傷,其水平與房顫持續時間呈正相關;TNF-α 水平升高可引發血管局部急性炎癥反應,對內皮細胞造成損傷,引發心肌纖維化[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及hs-CRP、IL-6、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定悸方聯合西藥治療氣陰兩虛證陣發性房顫的臨床效果更佳, 且可降低中醫證候積分及炎癥反應。 究其原因為定悸方中重用黃芪,與太子參、麥門冬及五味子配伍共奏補氣益氣之功;丹參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川芎可活血祛瘀、祛風、行氣止痛;赤芍活血祛瘀、清熱涼血;紅花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效;黃連可瀉火燥濕、清熱解毒;佛手、香附可理氣寬胸、止痛;佐以生龍骨、生牡蠣可清熱益陰、鎮定安神。 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之效。 且動物實驗研究指出,黃芪總黃酮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及心律失常具有保護作用[9]。 現代藥理研究指出,丹參具有抗纖維化、抗炎、改善心肌缺血損傷等作用[10]。綜上所述,氣陰兩虛證陣發性房顫采用定悸方與西藥聯合治療可提升臨床療效,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