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洋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急診科 河南鄭州450007)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可在任何年齡段發生,患者臨床表現為燒心、胸痛、反酸等,內鏡檢查可見食管糜爛、潰瘍[1]。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加強對患者的有效治療干預十分必要。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可抑制胃酸分泌,避免食道黏膜損害加重[2~3]。 但是質子泵抑制劑治療也會影響患者的消化功能,導致食物長時間在胃部停留,增加疾病的復發率[4]。 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莫沙必利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中應用,也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探討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8 年5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計算機隨機化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 實驗組年齡23~70 歲,平均(43.78±5.79)歲;病程3個月~3 年,平均(1.12±0.58)年;男30 例,女20例。 對照組年齡22~69 歲,平均(44.09±5.82)歲;病程4 個月~3 年,平均(1.09±0.63)年;男32 例,女18 例。 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且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經胃鏡等檢查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且存在胸骨后燒灼痛、燒心、反酸痛等癥狀;研究前1 個月未接受促動力藥物、制酸藥物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精神、智力異常者;食管重度糜爛者;應激性潰瘍者;存在急性消化道損傷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肝、腎、心等功能嚴重障礙者;藥物過敏史者;難以對本研究積極配合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常規接受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抗感染等治療,同時接受健康指導,囑其不可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煙戒酒,并保持充足的休息。對照組給予埃索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46379) 治療,20 mg/次,1 次/d,晨起空腹用藥,連續治療2 周。實驗組給予埃索美拉唑與莫沙必利(國藥準字H19990317)聯合治療,埃索美拉唑用藥方案與對照組一致,莫沙必利5 mg/次,3 次/d,餐前30 min 口服,連續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癥狀評分、食管動力學指標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示食道上皮黏膜損傷改善明顯;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胃鏡檢查示食道上皮黏膜損傷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相較于治療前改善不明顯, 或出現癥狀加重的情況。 顯效+有效=總有效。 食管動力學指標:立位反流時間比、臥位反流時間比、食管括約肌壓力、總反流時間比。癥狀評分:對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難、胃燒灼感、泛酸等癥狀進行量化評分, 每項0~3 分,0 分代表無癥狀;1 分為輕度癥狀;2 分為中度癥狀;3 分為重度癥狀。 不良反應:便秘、頭暈、惡心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食管動力學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立位反流時間比、臥位反流時間比、總反流時間比均低于治療前,食管括約肌壓力均高于治療前,P<0.05;實驗組治療后立位反流時間比、臥位反流時間比、總反流時間比均低于對照組, 食管括約肌壓力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食管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食管動力學指標比較(±s)
食管括約肌壓力(kPa)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立位反流時間比(%)治療前 治療后臥位反流時間比(%)治療前 治療后總反流時間比(%)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 P 8.36±1.04 8.34±1.05 0.096 0.924 1.80±0.23 4.28±0.46 34.098 0.001 12.41±1.98 12.39±2.08 0.049 0.961 1.54±0.23 5.37±0.45 53.589 0.001 10.25±1.45 10.19±1.47 0.205 0.838 1.68±0.27 4.66±0.59 32.476 0.001 1.44±0.34 1.45±0.32 0.151 0.880 3.31±0.59 2.02±0.49 11.894 0.001
2.3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難、胃燒灼感、泛酸等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實驗組治療后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難、胃燒灼感、泛酸等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泛酸(分)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胸骨后灼痛(分)治療前 治療后吞咽困難(分)治療前 治療后胃燒灼感(分)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 P 2.48±1.02 2.51±0.79 0.164 0.870 0.76±0.39 1.36±0.57 6.143 0.001 2.32±0.69 2.33±0.55 0.080 0.936 1.08±0.34 1.68±0.53 6.738 0.001 2.66±1.02 2.68±0.87 0.105 0.916 1.21±0.58 2.15±0.76 6.952 0.001 2.26±0.67 2.30±0.63 0.308 0.759 1.21±0.47 1.85±0.41 7.256 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胸痛、燒心、反酸等癥狀[5],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臨床治療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采用內科綜合治療干預,治療目的是減輕反流癥狀以及反流物對食管的刺激和腐蝕,因此需要實施胃酸中和干預,控制胃蛋白酶的活性。
埃索美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的一種,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治療中應用均可獲得一定的效果。 埃索美拉唑能夠共價結合胃壁細胞中的相關H+、K+-ATP 酶,抑制其活性,發揮抑制胃酸的效果。 埃索美拉唑還能夠中和胃酸,控制食道黏膜酸蝕,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 但是單獨實施埃索美拉唑治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化的過程,降低胃腸平滑肌的蠕動速度,導致患者較易出現便秘等不良反應。莫沙必利是選擇性5-羥色胺4 受體激動劑,能夠促進乙酰膽堿水平的提高,增強患者食管下部括約肌張力,增強食管蠕動,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莫沙必利與埃索美拉唑聯合應用,可起到協同的作用,提高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立位反流時間比、臥位反流時間比、總反流時間比均低于對照組,食管括約肌壓力高于對照組,P<0.05; 實驗組治療后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難、胃燒灼感、泛酸等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這表明埃索美拉唑與莫沙必利聯合應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療中, 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疾病癥狀的減輕,改善食管動力學指標,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綜上所述,埃索美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效果確切,對患者預后的改善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