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
(河南省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 安陽455000)
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因交通事故造成的骨折發生率居高不下,而四肢骨折作為骨折中最常見的類型,多因暴力因素或間接作用于機體四肢長骨所致,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也主要取決于骨折的部位,上肢骨折后患者操作能力喪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下肢骨折可使其活動受限[1]。 目前,對于四肢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但此法對患者的損傷較大,增加了感染風險[2]。Krettek 于1997 年首次提出經皮微創內固定(Mippo)術,并將其應用于四肢長骨骨折的治療中,療效令人滿意[3]。本研究將微創Liss 鋼板Mippo 技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應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中,旨在探討不同術式對患者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四肢骨折患者98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 對照組男26 例,女23例;年齡20~65 歲,平均(35.69±6.47)歲;上肢骨折23 例,下肢骨折26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21 例;年齡19~65 歲,平均(35.82±6.33)歲;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4 例。 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具備手術適應證;自愿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者;伴惡病變者。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一期先行止血搶救,全麻下徹底清創并予以消腫以及骨牽引治療;二期患者取仰臥位,握住患肢牽拉,矯正移位各骨折角,通過X 線機和C 型臂觀察復位情況,切開皮膚,暴露骨質,插入鋼板(外側L 型,內側T 型), 螺釘固定后縫合切口。 觀察組給予微創Liss 鋼板Mippo 技術治療, 一期操作與對照組相同,二期全麻后取仰臥位,于患處作一3 cm 弧形切口, 在C 型臂X 光機下采用骨牽引加手法復位,用拉力螺釘或克氏針固定,借助X 光透視選擇合適的Liss 鋼板插入,吻合內外鋼板,擰入自攻螺釘,安置負壓引流管后縫合傷口。兩組術后均行抗感染、抗骨質疏松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圍術期指標, 包括手術用時、骨痂形成時間、骨折愈合用時、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 分別于術后第3、6、9 周對兩組患者的關節活動度進行評價。于兩組患者出院前采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定肢體運動功能[4],采用膝關節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 評分、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Harris)以及Neer 肩關節評分(Neer)評價各關節功能,總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功能越佳。 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內固定松動、切口感染、骨折不愈、畸形愈合。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用時、骨痂形成時間、骨折愈合用時、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用時(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骨痂形成時間(周) 骨折愈合用時(周)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49 49 9.35±1.88 7.53±1.30 138.47±28.14 92.58±21.35 9.094 0.000 200.55±35.62 95.22±12.00 19.616 0.000 9.25±1.78 19.48±6.00 4.14±1.26 5.82±0.80 7.28±1.20 16.58±5.14 t P 16.114 7.842 6.424 2.569 0.000 0.000 0.000 0.012
2.2 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 觀察組術后第3、6、9周的關節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s)
組別 n 術后第3 周 術后第6 周 術后第9 周對照組觀察組49 49 97.25±9.58 115.68±8.26 86.98±11.69 98.25±12.22 4.665 0.000 104.32±12.66 120.69±9.30 t P 3.117 2.819 0.002 0.006
2.3 兩組出院前運動功能及各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出院前觀察組Fugl-Meyer 評分、HSS 評分、Harris 評分及Neer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出院前運動、膝關節、髖關節及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出院前運動、膝關節、髖關節及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Fugl-Meyer 評分 HSS 評分 Harris 評分 Neer 評分對照組觀察組49 49 75.25±5.20 84.36±4.98 t P 8.857 0.000 74.32±5.96 85.39±6.12 9.071 0.000 78.47±5.48 89.72±5.58 10.069 0.000 77.36±6.58 89.22±5.00 10.046 0.000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四肢骨折通常伴有骨外露、缺損以及軟組織損傷等情況,傷情較為復雜,若處理不當,易引起感染、骨髓炎等,加重病情。 既往針對四肢骨折多采取以AO 技術為代表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 從骨折處建立開放式切口,擴大術野,使得術者能夠對骨折處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根據具體受損情況實施復位以及固定[5]。 但其為了維持骨折端間的牢靠固定,部分情況下需進行廣泛剝離,對周圍血供損害巨大,導致固定端骨質疏松、骨折延遲愈合。鑒于AO 技術的缺陷,醫學界隨之提出了BO 理念,強調骨折的治療應著重于骨折穩定性和軟組織完整性之間的一種平衡,重視骨的生物學特性,不破壞骨生長發育的正常生理環境。在BO 理念的基礎上,醫學界發展創新了Mippo 技術, 其核心是避免骨折端直接暴露在外,保護骨折碎片的活力,術中經皮插入Liss 鋼板作為內固定器,不僅可有效進行復位、固定,還將對骨膜以及骨周圍血管網的破壞降至最小, 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較好的生物學環境[6]。
本研究將微創Liss 鋼板Mippo 技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中, 發現觀察組手術用時、骨痂形成時間、骨折愈合用時、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微創Liss 鋼板Mippo 技術較切開內固定術而言,對患者損傷較小,在手術過程中,只需作一3 cm 左右的小切口,不需要完全暴露骨質, 可更好地保護骨折周圍的軟組織以及血供,防止插入鋼板造成血管壞死,為后期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條件,降低感染風險,術后并發癥發生較少[7]。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第3、6、9 周的關節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 且運動功能及各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微創Liss 鋼板Mippo技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 使其在術后能夠盡早開展關節功能鍛煉, 促進恢復。 綜上所述, 將微創Liss 鋼板Mippo 技術應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中,能明顯改善圍術期各指標,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提高其運動功能及各關節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