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河南省鄭州締萊美醫療美容醫院美容皮膚科 鄭州450015)
黃褐斑是一種常見于中年女性的皮膚色素代謝障礙性疾病,主要以面部皮膚出現淡褐色斑片為主要特征,斑片大小、形態各不相同,除了斑片外無其他癥狀,病程長[1]。 目前臨床對于該病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妊娠、內分泌、藥物、化妝品、紫外線、遺傳、皮膚微生態平衡破壞等因素有密切的相關性[2]。 還有研究認為引起黃褐斑的主要原因為紫外線、內分泌等因素引起黑素細胞活性增加[3]。 雖然黃褐斑有一定的自然緩解率,但是病程較長,對患者的面部美觀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尋找一種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美容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臨床醫學對于黃褐斑的治療方法主要為藥物和物理治療,不同方法有著不同的效果[4]。 本研究主要針對雙波長染料激光聯合超分子水楊酸在血管型黃褐斑中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90 例醫院收治血管型黃褐斑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 例。 觀察組男4 例,女41 例;年齡24~52 歲,平均(36.4±8.6)歲。 對照組男3 例,女42例;年齡26~55 歲,平均(35.2±9.2)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55 歲,診斷為血管型黃褐斑的患者;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激光治療禁忌證,對超分子水楊酸過敏,合并嚴重心、腦、肝、腎器質性疾病,本研究前3 個月使用過激光治療,其他疾病引起色素沉著。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前使用相同洗面奶清潔皮膚并穿戴好眼罩。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激光治療。 采用雙波長染料激光(Cynergy 雙波長激光系統,賽諾秀公司),波長595 nm,脈寬0.5 ms,光斑直徑7 mm,能量密度7.0~8.0 J/cm2;YAG 激光波長為1 064 nm, 脈寬15ms,光斑直徑7 mm,能量密度25~50 J/cm2,中等延遲。 根據患者的年齡、斑片位置、斑片顏色深度調整能量,激光照射之后斑片顏色加深淺灰,2~4 min 后變為紫色。 術后給予面膜冷敷20~30 min 并外涂金霉素眼膏,緩解疼痛;叮囑患者保持創面干凈、整潔,治療后24 h 不能沾水且注意防曬,治療期間不能使用外用類美白產品,治療3 d 后避免各種化妝品、機械刺激和熱刺激。 7~10 d 后可觀察治療部位結痂或褪色、斑片顏色情況。 治療間隔時間為2~3 個月,共治療1~3 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超分子水楊酸治療,雙波長染料激光治療方法同對照組,超分子水楊酸治療:先用凡士林涂抹面部,然后將30%超分子水楊酸涂在面部并加用2~3 ml 純水輕輕按摩面部,持續10~30 min,觀察患者面部有無紅斑或刺痛感。 若出現紅斑和刺痛感需要用純水擦拭面部并停用超分子水楊酸。 涂抹完之后使用人膠原蛋白面膜冷敷30 min。 每2 周治療1 次,連續治療10 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治療前后黃褐斑面積變化, 并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臨床療效: 顯效為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面部斑片顏色變淺且面積縮小>80%;有效為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 面部斑片面積縮小40%~80%;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黃褐斑面積總分為24 分,分數越高代表病情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黃褐斑面積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黃褐斑面積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黃褐斑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黃褐斑面積比較(cm2,±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黃褐斑面積比較(cm2,±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45 45 t P 5.8±2.6 6.0±2.7 1.485 0.139 1.6±1.0 2.6±1.5 5.284 0.042
2.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激光治療時兩組患者均主訴有疼痛感,但未使用麻醉藥物;部分患者治療部位出現紅腫、灼痛等癥狀,但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水皰、滲血、結痂等嚴重不良反應。
血管型黃褐斑是一種常見于女性的皮膚病,以面部色素沉著形成塊狀斑片為主要特征,該病的發生機制復雜,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因此缺乏統一的治療方法。 激光治療是黃褐斑治療常用方法,激光治療主要利用選擇性光熱原理將黑素作為靶基質。 雙波長染料激光被認為是目前治療血管性疾病中最好的激光類型,能夠連續性發射脈沖染料激光以及YAG 激光, 從而有效祛除淺表血管,同時能夠深入真皮內部,清除藍色血管,協同其他物理治療方法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并且在臨床實驗中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5]。 但是由于該病發生機制復雜,部分患者治療時間較長且容易復發,導致患者治療信心下降,因此需要尋找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法。
水楊酸是一種天然活性成分,具有醫療與美容雙重作用,在化妝品與非處方藥物中均有廣泛使用,具有抗炎、鎮痛、止癢、剝脫角質等作用,在痤瘡、皮膚色素沉著以及其他皮膚病中具有廣泛應用[6~7]。 超分子水楊酸是指利用超分子自組裝技術制成的水楊酸凝膠,不需要使用酒精和有機溶劑,因此能夠減少過敏反應和刺激性[8]。 超分子水楊酸還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環以及美白的效果, 在面部涂抹之后通過緩慢按摩可逐漸滲入毛孔并溶解衰老的角質細胞,改善色素沉著,加強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9~10]。
本研究中,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93.3%和77.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黃褐斑面積分別為(5.8±2.6)cm2和(6.0±2.7)cm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黃褐斑面積分別為(1.6±1.0)cm2和(2.6±1.5)cm2,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雙波長染料激光聯合超分子水楊酸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血管型黃褐斑的臨床療效。 激光治療時兩組患者均主訴有疼痛感,但未使用麻藥;部分患者治療部位出現紅腫、灼痛等癥狀,但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水皰、滲血、結痂等不良反應,說明雙波長染料激光聯合超分子水楊酸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雙波長染料激光聯合超分子水楊酸治療具有較好的協同治療效果,能夠縮短患者治療周期,對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無影響,相比于單用激光治療來說,具有更好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雙波長染料激光聯合超分子水楊酸在血管型黃褐斑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療效與安全性,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