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張芳
(1.南通市通州區植保站,江蘇 南通 226300;2.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江蘇 南京 210036)
豌豆潛葉蠅是南通地區豌豆生產上的主要蟲害,近幾年發生比較嚴重,大大影響了豌豆的產量和品質。為尋找高效安全藥劑,提高豌豆潛葉蠅的防治效果,保障農戶種植效益和豌豆質量安全,2019年按照江蘇省植保站的部署,在豌豆初花期開展了豌豆潛葉蠅田間藥劑篩選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藥劑共4種: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50%滅蠅胺可濕性粉劑,1.8%阿維菌素乳油,30%噻蟲嗪懸浮劑。防治對象豌豆潛葉蠅。
試驗共設6個藥劑處理,667 m2藥劑用量分別為: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5 mL;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18 mL;50%滅蠅胺可濕性粉劑25 g;1.8%阿維菌素乳油100 mL;1.8%阿維菌素乳油120 mL;30%噻蟲嗪懸浮劑25 mL;以清水為對照(CK)。小區面積12 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試驗于豌豆開花初期(4月4日)第1次用藥,間隔10 d(4月15日)第2次用藥。667 m2用藥液量50 kg,豌豆植株上下均噴透。除藥劑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整個試驗期間平均氣溫15.3 ℃,降雨日7 d,總降雨量65.8 mm,平均相對濕度76.1%。
防效調查。分別于藥前、第2次用藥后7、14、21 d,共調查4次。每個小區隨機查5株,調查所有葉片殘留蟲量和葉片被害情況,計算殺蟲和保葉效果。葉片病情分級標準:1級,病斑面積占葉片表面積的10%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葉片表面積的10%~20%;3級,病斑面積占葉片表面積的20%~30%;4級,病斑面積占葉片表面積的30%~40%;5級,病斑面積占葉片表面積的40%以上。
安全性調查。施藥后不定期觀察豌豆生長情況,調查有無藥害現象發生。
表1表明,藥后7 d,各藥劑處理的保葉效果呈現很大差異,以667 m2溴氰蟲酰胺25 mL處理的保葉效果最好,達99.3%,其次為阿維菌素120、100 mL 2個處理,分別達98.5%、96.8%;溴氰蟲酰胺18 mL處理為88.3%,與以上3個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但極顯著高于滅蠅胺25 g、噻蟲嗪25 mL 2個處理。藥后14 d各處理保葉效果與藥后7 d相同。藥后21 d調查,由于施藥間隔期較長,植株中、上部葉片又開始有新蟲侵入為害,防效較藥后7、14 d有所下降,保葉效果仍以溴氰蟲酰胺25 mL處理最好,達82.5%;阿維菌素的2個處理在70%以上;其余各處理防效均在70%以下。

表1 豌豆不同藥劑處理的保葉和殺蟲效果
表1表明,藥后7 d,各藥劑處理的殺蟲效果與保葉效果呈相同趨勢,以667 m2溴氰蟲酰胺25 mL處理的殺蟲效果最好,達99.5%;其次為阿維菌素120、100 mL 2個處理,分別達99.2%、98.9%,稍低于溴氰蟲酰胺25 mL處理,但差異不顯著;溴氰蟲酰胺18 mL處理達89.8%,與以上3個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但極顯著高于滅蠅胺25 g、噻蟲嗪25 mL 2個處理。藥后14 d各處理殺蟲效果與藥后7 d呈相同趨勢。藥后21 d,由于新蟲的侵入為害,各處理殘蟲量較藥后14 d有所上升,殺蟲效果阿維菌素100 mL處理稍好,為84.7%,其余各處理均在80%以下。
通過藥后不定期觀測,各藥劑處理豌豆生長無異常現象,可見各藥劑在試驗劑量下對豌豆生長無影響,比較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用于防治豌豆潛葉蠅,其保葉效果與殺蟲效果理想,667 m225 mL藥后7、14 d保葉效果均98%以上,與1.8%阿維菌素乳油100、120 mL效果相當,差異不顯著。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藥后14 d保葉和殺蟲效果仍達98%以上,可見其殘效期至少達14 d。藥后21 d有新蟲再入侵,防效下降,但由于豌豆莢已近飽滿,新蟲的入侵對豌豆產量和品質影響不大,因此,在豌豆初花后連續用藥2次,能很好控制豌豆潛葉蠅對豌豆的為害。建議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667 m2使用劑量25 mL。
667 m250%滅蠅胺可濕性粉劑25 g與30%噻蟲嗪懸浮劑25 mL 2個處理對豌豆潛葉蠅的保葉效果和殺蟲效果都較差,該劑量不建議使用,提高劑量是否能提高效果,有待進一步試驗。
本試驗中各藥劑處理對豌豆生長沒有影響,各處理豌豆生長正常,未見有藥害發生,可見各藥劑在試驗劑量下對豌豆生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