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孫雪梅
(南通市通州區植保站,江蘇 南通 226300)
蠶豆是南通市通州區主要的春花作物之一,蠶豆蚜蟲是制約蠶豆生產的因素之一,在通州,蠶豆上主要以苜蓿蚜為主[1]。2019年入冬以來,氣溫偏高、雨水較少,蚜蟲種群數量較高。蚜蟲繁殖力極強,多群集蠶豆頂端嫩葉為害,致使產量下降,并傳播病毒,大大影響了蠶豆的產量和品質,發生嚴重時可致蠶豆全株枯死[2]。為尋找高效安全藥劑,保障農戶種植效益和蠶豆質量安全,2020年按照江蘇省農藥總站的部署,開展了蠶豆蚜蟲田間藥劑篩選試驗[3],現將試驗結果整理報導如下。
試驗藥劑有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阿維吡蟲啉乳油、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和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防治對象為蠶豆蚜蟲。
試驗設4個藥劑處理,667 m2用藥劑量分別是: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8 g,2%阿維吡蟲啉乳油60 mL,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 g,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6 g;以清水為對照(CK)。小區面積10 m2,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除藥劑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試驗于4月2日用藥1次,667 m2用藥液量50 kg。用藥時田間蚜蟲已大量為害。
整個試驗期間(4月2—16日)平均氣溫12.7 ℃,降雨日2 d,總降雨量7.2 mm,平均相對濕度67.1%。
防效調查。分別于藥前、藥后1、5、7和14 d,共調查5次。每個小區定點調查20株,記錄20株蚜量,計算防治效果。
作物安全性觀察。施藥后不定期觀察蠶豆生長情況,調查有無藥害現象發生。
表1表明,藥后1 d,殺蟲效果以阿維吡蟲啉處理的最好,防效達97.0%,其次為噻蟲嗪和啶蟲脒處理,防效均達90%以上,以上3種藥劑的速效性較好;吡蟲啉處理的速效性較差,僅47.4%。藥后5 d,除吡蟲啉處理尚存少量活蟲外,其余3個藥劑處理均未查見活蟲,殺蟲效果均達100%。藥后7、14 d,仍以噻蟲嗪、阿維吡蟲啉、啶蟲脒3種藥劑處理為好,殺蟲效果均保持在98%以上,而吡蟲啉處理的殺蟲效果較藥后7 d稍有下降,但仍能保持在85%左右。

表1 4種藥劑處理殺蚜蟲效果表現
藥后14 d,對照區由于未作防治,蚜蟲量較高,蠶豆植株出現明顯的龍頭株現象,造成部分植株即將枯死。藥后18 d對照區由于植株枯死,蟲量已無法準確調查,試驗只調查到藥后14 d。
藥后不定期觀測,各藥劑處理均未出現藥害現象,蠶豆生長正常,可見各藥劑在試驗劑量下對蠶豆生長無影響,可安全使用。
試驗結果表明,667 m2用2%阿維吡蟲啉乳油60 mL處理對蚜蟲的速殺效果最好,藥后1 d殺蟲效果即達97.0%,其次為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8 g和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6 g,殺蟲效果均達90%以上;藥后5、7、14 d,以上3種藥劑殺蟲效果均達95%以上。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 g防治蠶豆蚜蟲,速效性較差,藥后1 d的殺蟲效果僅47.4%,藥后5 d殺蟲效果明顯上升,但藥后7、14 d,藥效又有所下降,僅保持在85%左右。提高用藥量是否能提高殺蟲效果有待進一步試驗。
試驗中4個藥劑處理對蠶豆生長沒有影響,各小區蠶豆生長正常,未見有藥害發生,可見各藥劑在試驗劑量下對蠶豆生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