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對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術界對此問題的關注更需要在系統整理基層黨建工作地方性實踐的基礎上,注重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的拓展。在全面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既要注意在實踐維度對基層黨建的問題總結和經驗凝練,從黨建引領的視角貫穿基層黨組織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中的核心作用,又要在“三農”問題的發展脈絡下進行理論思考,為哲學與社會科學的本體化提供經驗反思和理論支撐。
關鍵詞:基層黨建;鄉村振興;“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1)03-0156-05
收稿日期:2021-01-19"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3.17
作者簡介:張龍,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農村社會研究。
通信作者
2020年11月21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辦的“第二屆新時代全國基層黨組織建設理論研討會”在楊凌召開。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科院、青海省社科院、蘭州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會。本次研討會緊扣新時代全國基層黨組織建設主題,重點討論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并圍繞鄉村治理、精準扶貧與全面小康建設等專題進行了研討,體現出理論觀照現實、實踐呼應理論的新特點。同時,各個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出發,對當下新熱點進行新的思考和解讀,勾勒出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發展圖景。
一、基層黨建的實踐與發展
當前,我國處于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的關鍵時期,使基層黨組織有體系、有制度、有力量、有能力,充分發揮引領社會治理作用,走好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最后一公里”,是夯實黨的統治基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面對基層黨組織建設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困境,需要我們理論結合實際,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思想引領作用的前提下,立足實踐,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協調好黨建與區域社會治理、地方發展水平的關系,將 “互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于農村基層治理。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戴焰軍教授對“農村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應當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他認為基層黨組織具備的動員組織功能、服務功能、政治功能、溝通功能、把方向功能,是 “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關鍵。同時,他還強調了當下基層黨建工作面臨的黨員本身能力不足、法治保障有待強化、社會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這是對當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系統梳理與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目前農村黨建面臨的新形勢與新挑戰。
當下,我們進入了“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學者們圍繞“新”也展開了大量討論和探究。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田改偉研究員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農村黨建的新風貌、新突破和新進展,認為農村黨組織建設在制定黨建法規、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建立新型合作社、整頓非法宗教組織、促進人才下鄉等方面還有待深入發展,以應對基層黨組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挑戰。針對“新”背景下農村黨組織建設的新特點,中南民族大學易新濤教授對當下大力推行的農村村級組織負責人黨政“一肩挑”進行了基于歷史和現實的考量,他從概念辨析角度,以農村基層黨建中兩個“一肩挑”的區別為切入點,從設立背景、目的、理念、主客體、執行程序方面對“兩委負責人一肩挑”和“黨委書記一肩挑”予以分析,明確指出兩者的不同,為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的新形式、新思路作出了新展望。
近年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非常突出。民族地區依然是我國發展的重點、難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習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調研時提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為民族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張立群教授認真分析了青海省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指出民族地區存在基層服務面積大、少數民族占比高、社會發育程度低等基層黨建面臨的難點問題,她認為強制度、強建設、抓意識形態、抓隊伍建設是有效解決民族地區黨建痛難點的關鍵。她結合自身下基層調研的真實經歷和體悟,指出推進民族地區黨組織建設的基本原則,即立足民族地區特點,建立黨建工作長效機制,另外,人才隊伍建設也是為民族地區黨建賦能的關鍵一環。近年來,民族地區發展的經驗表明:只有牢牢把握黨中央有關少數民族地區黨建工作的相關方針,在困局之中發現破局之機,找準布局之時,著力在解困、破局、布局上下功夫,精準發力,久久為功,才能巧妙破題,推動民族地區發展,全面開啟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新的熱點是催生新視角的基礎,新的視角和新的范式是一個學科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本次研討會還集中討論了基層黨支部建設與“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的融合發展趨勢。學者們圍繞高校黨建、老少邊窮地區黨建、樣板黨支部建設等熱點問題,分別從技術層次、歷史維度、海外視角、個案調研等新視角切入,嘗試對新熱點作出新解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組織部黨銀俠副研究員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樣板黨支部建設的探索為例,深入分析了農林高校黨支部建設面臨的五個典型困境與挑戰:國際環境及新思潮給高校思想陣地的沖擊;重學科輕黨建現象沒有全面的改觀;黨支部運行機制不夠健全;黨支部的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黨員教育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她提出了推動農林院校樣板黨支部建設的“六個過硬”實踐之策:即打造過硬的政治工程,淬煉過硬的思想工程,創新過硬的隊伍工程,建立過硬的保障機制,建立過硬的服務機制,鍛造過硬的能力水平。燕智文助教以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藝術設計系黨支部為例,介紹了新時代高職院校基層黨建工作品牌建設的相關經驗,以個案研究來透視當下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相關情況,為我們了解農林高校、高職院校黨組織發揮思想引領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研室主任黃威威副教授從數字化視閾出發,指出在“互聯網+”時代萬物互聯互通的特點下,新興的“區塊鏈”技術將在數字信息時代具備不可阻擋的發展應用潛力。她認為,通過黨員信息上鏈,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全國9 000多萬黨員的能力和效率,并可以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實現隱私保護。通過“智能合約”可以實現黨務工作上鏈,重復性、繁重的基礎工作可由計算機完成,有助于為基層黨務工作人員有效減負。此外,黨費的收繳、使用及管理也可以通過“區塊鏈”實現透明化和高效率。黃威威副教授則展望若干“區塊鏈”技術的未來應用場景,提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背景下數字黨建的若干新趨向,勾勒了新技術為黨建工作賦能的圖景。只有把握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優化思路、優化方式,優化手段,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地提高理解、應用、創造新技術的能力,才有助于實現新技術落地生根,有助于推動新技術、新創造、新發明為社會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西安理工大學邊景景博士系統梳理了2011-2020年發表在核心期刊的623篇以“黨的建設”為篇名核心詞的論文,運用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V對最近十年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做出一個更加全面、更具時效性的判斷,并運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手段對互聯網時代的黨建工作進行了展望。
二、“三農”問題的深挖與重構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回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是解決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蘭州大學劉先春教授循著歷史脈絡分別對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的“三農”問題做了詳細梳理,并對“三農”問題的本質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認為,農民問題是階級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群體問題;農業問題是產業問題,也是經濟問題;而農村則是社會問題。這三個問題各有側重,如果不從黨的領導上全面來協調的話,可能就會跑偏,可能就會單打一。他結合個人觀察實踐做出判斷: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從上到下整體性地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才是真正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所在。同時,劉先春教授指出:黨的領導不僅僅是解決“三農”問題,更是解決一個黨的執政基礎問題。要做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橫向到邊,豎向到底,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缺位;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方向;要在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方面下功夫、想辦法。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久久為功,著力解決深層次發展問題。堅持統籌規劃頂層設計,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他認為“三農”問題是一個涉及頂層設計和實踐邏輯的復合性、系統性問題,其解決與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繁榮程度密切相關。無論是已有體制的改革突破,還是新機制新體系的建立完善,都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應當把當下“三農”問題的解決與鄉村振興的推動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并用長時段的視角來觀察,探索根本性解決“三農”問題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理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新境界。
“三農”問題連續多年作為中央一號文件,顯示出黨中央對相關工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三農”問題的解決在理論上開辟了新境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拓寬了實踐路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方建斌教授分別從國家現代化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視角解構了“三農”問題,指出新時代背景破解“三農”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意義,并分析了解決“三農”問題在思想基礎、頂層設計、物質基礎、經驗積累、社會合力具備的優勢條件。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論述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破題之作。總書記以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考,是黨中央解決推進三農問題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實踐特征和現實意蘊上體現出廣泛的人民性、鮮明的問題導向和明確的目的性,不僅僅具有理論的指導意義,更具有鮮明的實踐性。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論述的系統性梳理總結,是宏觀理論視野下對鄉村振興進行展望的新嘗試。贛南師范大學熊小青教授則以“鄉村善治”為切入點,強調不能脫離國家現代化大背景來談“鄉村善治”和“鄉村的黨組織建設”,應當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為依循,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全面領導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此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曉曉同學將黨對“三農”問題的探索過程放在建黨100周年的較長時段中予以考量,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啟示”,勾勒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百年奮斗圖景。
三、扶貧工作的梳理與展望
當前,我們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擺脫貧困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一步。西南大學崔健研究員從理論層面上對中國的制度優勢予以分析,圍繞黨領導下的政治優勢、實踐優勢和價值優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闡釋。他認為,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躍遷,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方位,充分展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優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世界視域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優勢。他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出發,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為新時代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提供了理論參考。華中農業大學霍軍亮副教授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出發,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的重要論述做了簡要梳理。他認為要發揮好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的力量;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堅持從嚴考核,確保脫貧成效。
精準扶貧關鍵在“準”,各級黨組織如何將政策精確落實?一線扶貧干部如何精準發力?吃透理論、活用政策是關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周紅云副教授指出,精準扶貧方略內涵著精準幫扶和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基本要求,精準幫扶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策略符合減貧事業本質和事物聯系發展規律,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為推進鄉村振興和減貧工作提供了借鑒。她總結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提出了精準扶貧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實施策略,在實踐層面為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供了理論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扶貧辦王增信副主任系統介紹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涉農高校助力地方脫貧攻堅的“西農模式”。西南政法大學胡利華同學通過對歷史發展邏輯的闡釋與基本經驗的總結,認為民族地區扶貧政策的演進邏輯經歷了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式扶貧、開發式扶貧、綜合性扶貧和精準扶貧五個階段,并從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角度對民族地區扶貧成就和基本經驗做了分析和總結。西安科技大學周斌、趙繼琛、高盟則從陜南扶貧工作的實踐困境出發,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視域關照現實,剖析了生態扶貧概念的內涵和生成邏輯,并結合實地調研考察給出策略,體現了較強的問題意識。西安理工大學冶剛博士則從實踐出發,以個案研究的角度考察了陜西省F縣的轉型蛻變之路。
四、制度、理論的創新與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持續夯實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新時期,要加強對中國制度和理論的研究探索,發現和展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西安科技大學何江新教授回顧了中國抗疫過程的基本措施,分析了中國抗疫的實踐經驗與國際抗疫的短板及原因,指出中國抗疫實踐經驗對國際抗疫合作的啟示,并對中西方抗疫工作進行了系統的比較研究,對目前世界范圍內的抗疫工作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西南科技大學李群山教授則從文化的視角出發,探討了腐敗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揭示了腐敗文化的形成過程和機制,并為尋找治理腐敗的文化路徑做了有益嘗試。內江師范學院蘭永海教授從黨的創建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脫貧攻堅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三個階段出發,從歷史的邏輯和現實邏輯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歷史演進,指出正是源于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建設進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將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到一起,使中國共產黨能夠走好群眾路線,并長期屹立于世界發展之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梁爽同學圍繞《共產黨宣言》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將馬列原典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從文本角度對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進行了進一步探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孔夢圓同學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為歷史范疇進行探究,剖析發現國家治理體系在傳統、現實、發展三個維度上是邏輯的統一,并提出了在實踐基礎上把握好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演進邏輯,掌握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進一步探索中國共產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清如同學簡要梳理了海外主流刊物對當代中國研究的新動向,對我們了解“他者”視角下的當代中國有一定積極意義。中山大學李倩倩博士在對山東棲霞D村考察的基礎上,引入“邊界”概念,分析了“跨越邊界”的“流動”,發現D村構建的邊界并不是內卷式的,也不是凝固不變的,它與更為開闊的社會網絡聯結在一起。認為“跨越邊界”的活動有利于鄉村主體性的生成,而確立主體性的鄉村也更加有能力開展跨界活動。
研討會集中討論了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相關問題,與會學者圍繞農村黨建、“三農”問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嘗試從宏觀的理論構建、具體的實踐分析來闡釋新時期中國的理論與制度。本次會議也呈現出理論邏輯與當代實踐緊密結合、新熱點與新視角層出不窮的新特點。此外,本次會議分論壇設置新穎獨特,在主論壇外,設置了研究生分論壇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實踐分論壇。研究生論壇有來自中山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的近20位同學參加,提交的論文涉及原典解讀、田野調查、海外研究、大數據分析,體現出較強的創新性。基層黨組織建設實踐分論壇吸引了來自高校科研院所、陜西省部分地市及有關職能部門的基層黨支部書記和黨務工作者參加,他們圍繞農村黨支部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介紹了各自的經驗與體會,是基層實踐層面經驗的系統性總結。
本次研討會聚焦全國基層黨組織建設,吸引了眾多國內專家學者參與,系統討論了有關基層黨組織建設等熱點問題,在農村黨建工作、精準扶貧、全面小康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會議參會人員結構合理,論壇主題設置觀照現實,會議論文質量較高,促進了學術交流創新,凝聚了當下學界對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思考,對于新時代我國基層黨組織建設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
Adherenc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Building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Review of a National Seminar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ZHANG Long,KONG Mengyuan*
(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Aamp;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which needs the academic circ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categorizing local practices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focusing on the expans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cross-research methods.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we shouldemphasize not only" the summary of problem and experience condens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from the practical dimension,but also the central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y building,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refl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All above will provide ontological reflection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localiz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Key words: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rural revitalization;three rural issues
(責任編輯: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