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業資本化中的階級分化、理性類型與農民的出路

2021-05-18 01:41:28桑坤李琳

摘 要:二戰后美國農場的大量消失引發鄉村巨大變革,作為理論發展基礎的城鄉連續統消亡帶來學科的生存危機,學界普遍呼吁建立起新的具有批判力和解釋力的理論分析框架。穆尼以經典文本為中心,在與理論傳統對話的基礎上找尋有力的概念工具,重新給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注入韋伯式的解釋意涵,并構建了具有動態性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穆尼的局限性在于沒能找到解釋農民理性傾向背后的真正制度性因素與文化符碼,因而也未能觸及韋伯方法論之上更為高遠的理論視野與文明轉型道路之關懷。這正是中國農業社會學借鑒穆尼之法可以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關鍵詞:農業社會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韋伯;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文化符碼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1)03-0082-15

收稿日期:2020-12-22"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3.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7ZDA11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7BSH002);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論文獎學金項目(201914)

作者簡介:桑坤,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社會學。

通信作者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業領域的資本化問題成為學界討論的主要議題。二戰后,美國農業經歷了巨大變革,家庭農場數量大幅度減少,在家庭農場生活和工作的人口也在逐步下降,家庭農場已經逐漸讓位于種植專門作物的商業農場[1]1。與此同時,為了應對美國家庭農場大量消失以及作為理論發展基礎的城鄉連續統消亡帶來學科的生存危機[2],美國農村社會學將農業重新帶回來,轉而以農業作為主要視角來剖析這場深刻的變革。如紐比(H.Newby)和巴特爾(F.H.Buttel)發出了普遍呼吁,要求建立批判理論來填補這一真空[2]。吉爾伯特(J.Gilbert)提倡“生產方式”概念在發展“農村獨立理論”中的作用[3]。弗里蘭德(W.H.Friedland.)敦促發展出新的馬克思主義范式的解釋“潛力”[4],以催生新的農業社會學應對美國農業變遷的現狀。如果說一個時代有其特定的命題需要學者去回應,那么帕特里克·穆尼( Patrick H.Mooney)是如何回應這個命題?無獨有偶,當代中國也面臨同樣的農業轉型議題,學者們圍繞農業轉型進行了多方爭論。穆尼在My Own Boss?Class, Rationality and the Family Farm一書中圍繞美國中西部農業轉型的解釋判斷對于我們分析當下中國農業轉型帶來怎樣的啟示?

一、帕特里克·穆尼與其生活的時代命題

1952年10月18日,穆尼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奇利科西小鎮,伊州正好位于美國著名的中西部玉米帶。少年時代的穆尼成長在祖父的家庭農場中,伴隨著二戰以來美國家庭農場經營的社會環境變化,祖父母因為經營不善再加上銀行的貸款而陷于失去土地的危機中。對于這段人生經歷穆尼曾回憶道:“在美國玉米帶中長大的我一直對家庭農場問題很感興趣,因為它們是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我的許多朋輩都希望高中畢業后回鄉務農,我想我從未真正原諒過銀行資本對我祖父的無情遺棄。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要學習社會學,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5]20-21顯然,面對強大的市場與資本,穆尼的祖父作為弱者自然難以抵擋資本的滲透。這段刻骨銘心的往事影響了穆尼今后的人生走向,也促使他堅定地研究美國家庭農場與農民運動。

受少年時代的生命經歷影響,青年時代的穆尼開始反思“家庭農場主在面對資本時能否幸免于難”這一深刻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心中疑問,1979年,穆尼1975、1979 年穆尼分別獲得北愛荷華大學社會學本科和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博士學位。在求學期間,穆尼主修的課程有社會學理論、政治社會學、階級分析學、美國農業史、農業經濟學等。穆尼尤其擅長理論、歷史學以及經濟學計量模型的綜合分析,而這也奠定了他后來的研究領域以及看待農業階級問題的思想底色。 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深受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埃里克·歐林·賴特(E.O.Wright)的影響,穆尼也試圖將馬克思的階級理論與主流社會科學的實證和定量方法結合起來去回應他心中的疑問。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三年,出于對當時在農業政治經濟學界已經取得話語權的“曼和狄金森”命題不滿,穆尼對該命題發出了質疑與挑戰。此后雙方相互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學術論戰 有關此爭論,可參考文獻:桑坤.農業的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學術爭論與價值意涵[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2):11-23.,通過近四個回合交鋒,穆尼逐漸提出自己的學術主張。這場學術爭論貫穿了穆尼的整個博士生涯,而他也在這個爭論過程中越發清晰自己的問題與使命。

1978年,曼(S. A. Mann)和狄金森(J. M. Dickinson)對馬克思的著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揭示農業的季節性導致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的非統一性同資本主義生產的要求不相適應,農業領域對于資本的滲透來說缺乏吸引力[6]。因此,曼和狄金森認為農業的季節性是資本滲透的障礙,馬克思經典理論并不存在任何自我矛盾問題。穆尼則對曼和狄金森提出了批評,他認為曼和狄金森的研究缺乏實證分析,僅停留在理論抽象層面。這無疑是在給所有資本不能滲透的領域找尋客觀原因,而且這也是對農業領域中階級分化問題的直接回避。畢竟在美國農場中,伴隨著經營式農場的日益興起,小家庭農場日益淪為大農場的附屬品,由此產生的雇傭關系是美國家庭農場需要處理的現實問題。如果一味地突出農業季節性,那么在馬克思最為關心的階級分化問題上終將得不償失。

1988年,在與曼和狄金森的學術辯論結束之后,穆尼回顧這場學術爭論并撰寫本書,總結并提出自己獨特的分析框架,既作為對構建具有批判的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范式的學理回應,也是對美國的農業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于這一段心路歷程,他認為:“在對美國農業歷史轉型的理論傳統中,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對描述農業轉型的一般過程是有意義的,但對具體的過程分析卻顯得很不充分。我想講述那些像我的祖父母一樣失去了土地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無論如何,把所有的農民都等同起來看待并做一般化處理是有問題的。但是,當像我一樣的人對農業的歷史轉型與階級分析問題感興趣時,它仍然是難以為大家所接受的,而我依然甘之如飴。”[5]20

在本書中穆尼認為學界對美國“家庭農場”的存續及再生產的解釋有時是片面的。如果對生產的社會關系進行更細致地考察就會發現,在農業階級結構中資本的滲透及方式要比經典理論闡述的要復雜得多,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二者對立之間還存在許多的中間階級,這些中間階級的身份位置較為混雜且難以界定[1]。而且美國的家庭農場也并不像一些學者認為的對資本具有免疫力,可以獨立于資本體系之外[7-8]。無論是現實還是理論都在呼喚一種新的解釋方式。為此,穆尼認為應對生產的社會關系與階級類型進行詳細分析,進一步理解農民群體的集體聯合抗爭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以避免走向單一強調季節性因素或技術決定論的死胡同。

因此穆尼的問題在于:在農業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中,小農家庭農場為何沒有如馬克思預料的那般消亡?又該如何構建新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解釋范式以應對學界及現實的質疑?如何使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框架更具動態性以此能夠囊括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這種階級結構位置的動態變化其背后的動力機制是什么?哪些是資本滲透農業的新方式?農民如何才能避免淪為無產階級的命運?

二、對話理論傳統以再造解釋框架——農業資本化的理論傳統

(一)馬克思:被分離的簡單商品生產者

穆尼認為關于農業資本化,馬克思是用農村中的簡單商品生產來作為分析單位且選取英格蘭作為典型。簡單商品生產者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以及在階級斗爭中的作用是馬克思論述的主要方面。馬克思從一開始就將農民和手工業者定義為“簡單商品生產者”,但并不意味著這些生產者無力生產剩余價值。因為“這些生產者使用自己的生產資料,不僅再生產勞動力而且還創造了剩余價值”[1]12。所以在簡單商品的生產領域里,簡單商品生產者既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也是剩余價值的自我剝削者。這種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的前奏,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建立在對簡單商品生產者掠奪的基礎上。資本要想滲透農業,首先就必須分離生產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

穆尼認為“當簡單商品生產的獨立自主的生產功能開始分配給多個人的時候,當土地的租金或貸款使用的開始出現利息時,我們要開始質疑這種生產方式是否真的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處于資本主義之外了”[1]15。所以,生產者與生產資料之間是否真正分離以及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是否具有自主權就成了政治經濟學判斷農業資本化的重要依據。在這一點上,穆尼認為對于美國農業轉型的事實更為“緊迫的任務是分析資本如何真正分離生產者與生產資料之間的所有權關系,而不是去分析季節性因素如何阻礙農業資本化”[1]15。在馬克思的時代,能夠實現這種分離的是地租與抵押兩種方式。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仍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如果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那么他也就徹底淪為無產階級了。馬克思為穆尼提供一種觀察農業階級形成的視角,即生產資料與所有者之間的分離形式。一旦在農業中也產生了所謂的分離,那么農業與工業中的剩余價值分配就沒有區別了。

那么失去土地的農民是否具備階級意識,形成維護自身利益的聯合力量呢?農民在階級斗爭中起到什么作用呢?馬克思依據對19世紀法國農民的分析,認為法國的農民就如同“一袋土豆”一樣,他們在社會關系上是孤立的,其耕種方式沒有分工、技術的應用更沒有發展出多樣性的社會關系。他們在結構上沒有能力組織自己,很難形成任何的經濟、政治組織,因而也無力以自己的名義爭取階級利益,他們必須依賴甚至依附于一個強大的權力來為他們爭取利益,并且其所依賴的權力還會通過稅收等手段來剝削他們。對此,穆尼認為馬克思的分析具有歷史局限性,因為美國的農民跟法國的農民恰好相反。美國農業具有高度商業性,這使農民始終處于“與資本主義全面互動交往”的一面,而不是孤立狀態。這種相互作用使農民易于結成利益的聯盟,例如合作社或集體議價協會等。美國的農業在誕生之初就被資本主義所包圍。但穆尼研究的并不是這種包圍狀態,而是與資本的相遇導致在生產關系上衍生的多種復雜形式。穆尼認為,在美國,對剩余價值的分配方式包括租賃、債務、雇傭、合同生產等。在這些關系中生產者和資本家是一種完全自由的契約關系,但事實上卻暗含著資本家對剩余價值進行分配與再分配的企圖。在理想狀態下,生產者可以逃避與資本的這些關系,但實際上,他們只能在一種剝削形式和另一種剝削形式之間來回地跳轉。最后穆尼認為馬克思還提醒我們要注意稅收這一現象。稅收是國家分配農業剩余價值的手段,稅收不僅是國家治理農業的一種方式,也是整個權力機構的生命之源。現代國家在農業資本化過程中有著獨特的作用。這樣經典的馬克思理論為穆尼提供了考察分析框架,階級形成的關系分離視角、剩余價值、生產資料與所有者分離的資本定義、農民的身份與階級定位、國家的作用等核心概念。但對于美國農業的復雜性穆尼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工具。

(二)考茨基:農業資本化的自在規律與工業化過程

沿著馬克思的基本框架,考茨基從簡單小商品生產問題轉移到了更大規模農業生產層面,試圖在更復雜的層面上分析農業的資本化問題。考茨基將利潤作為資本主義和簡單商品生產的區分標準,“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標”[9]149。在利潤的趨勢下,資本會擴大規模。在農業生產中,大規模優于小規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前者比后者能帶來更大的利潤,因而規模的差異會影響農業的資本化。但土地的分散以及土地作為私有財產等固有屬性會阻礙農業規模化程度的提高,所以考茨基堅持認為,與工業不同,農業中通過擴大規模獲得的效率是有限的,農業的資本化有其自身的規律。

在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上,考茨基認為“在利潤驅使下農業的資本化向著線性的方向發展,即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資本主義生產將取代簡單商品生產” [9]48 。但在外部市場的作用之下,農業“在特定的發展階段是存在矛盾的[9]68”。在西歐的很多國家中,生產力已達到發達資本主義水平,但生產關系依然有簡單商品生產等落后生產形式,如小農場。考茨基認為這些小農場是大農場的附屬品,它們為農業資本主義的擴張提供勞動力。

穆尼認為考茨基最為重要的是說明工業化將影響農業資本發展。工業資本滲透農村將打斷農業內部的資本化趨勢,使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越發突出。在市場支配下,工業進入農業使土地價格猛增,但“農民出于對土地的依賴,可能會為此支付比資本家更高的價格,因為對他們來說,土地是一種謀生手段,而不是利潤或租金來源”[9]69。 在這個階段中,簡單商品生產與占主導地位的資本生產同時存在。農業的規模化會因為土地分散和私有等固有屬性而遭遇障礙,但是工業資本催生下的大農場可以在一定程度避開規模化障礙。資本將分散的土地實現統一管理,再以租賃的方式分包運營。由此,工業資本不僅破壞了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生產方式,還刺激農民的貨幣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農業的工業化并不能完全消除小農,但卻使小農受制于工廠的壟斷資本力量,并將農民轉變為滿足其要求的工業資本農奴”[9]79。但這并非農民的終結,考茨基認為國家不會袖手旁觀,出于對農產品的社會需求,國家會有意識地維持小規模生產,并試圖阻止中間階層農民的瓦解。此外,資本手工業需求又重新使家庭手工業獲得新生。

(三)列寧:農業與工業的資本化過程有著同樣的發展規律

不同于考茨基,在農業資本化的問題上,列寧認為農業與工業的資本主義發展具有相似的規律。除了雇傭關系之外,資本主義的發展還在于生產的集約化。列寧通過比較分析美國1900年至1910年間家庭農場種植規模數據,發現中型農場的增長速度不及大型農場和小型農場,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生產的集約化。列寧認為農業的集約化是農業資本化程度的另一個重要指標。這種集約化表現為技術應用、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藥、化肥、種子、飼料等大規模使用以及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普遍種植[10]222。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依賴于生產總值而不是耕地規模,因而列寧傾向于依賴市場關系的階級分析。

穆尼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上,列寧堅持資本必須采用最多樣化的手段來獲得支配地位。承接馬克思的論述,列寧將租賃和債務視為資本滲透農業的兩種主要形式。他認為用土地來做抵押不一定是貧窮的標志,而是農民改善和擴大生產的一種手段。但列寧認為只有少數農民能夠以這種信貸方式生存,多數農民的土地因為抵押信貸的緣故落入了金融資本的手中,從而實現了生產資料與農民之間的分離。“其實一旦發生信貸關系,對農場土地的實際控制權就已經轉移到了金融資本之手中。”[10]271穆尼認為在列寧那里,債務和租賃是資本剝削與農業無產階級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杠桿。債務和租賃本身并不構成無產階級化,但它們會驅使農民以貨幣形式出售土地和勞動力,進而農民也就淪為了農業的無產階級。

通過致敬經典,穆尼認為在如何定義農業資本主義概念上,馬克思的核心觀點在于能否產生可剝削的剩余價值,考茨基則依據是否有利潤產生,而列寧進一步認為如果有集約化那么就可以算作資本主義。在階級關系形成的問題上,馬克思認為如果簡單商品生產可以算作資本主義的話,那么農民或者手工業者既是資本家又是生產者還是工資勞動者。換句話說,他是一個自我剝削者。考茨基卻認為農業資本化有其特定的規律,因而農業內部的大規模農場與小規模農場存在內部的轉換關系。但城市工業的發展破壞了這一規律,并為農民的無產化創造了條件。列寧則認為農業資本化的發展規律同工業一樣,最終還是集約化推動農業走向資本化。但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將分化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如農民分化后的貧農、中農和富農,貧農是無產階級,富農是資產階級,而極具變動的中農則在轉化為貧農和富農的過程中,走向無產階級或資產階級。實際上農業資本化的階級形成過程是復雜而多變的,其動力機制、關系形式、社會表征也是多元的。穆尼除了想借用經典理論家們的分析工具外還想借此提醒我們,要注意農業資本化過程中處于變動狀態的中間階級類型,盡管他們并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形式,但其實質和功能已與資本主義別無二致。

后來的學者如布雷弗曼(H.Braverman)和賴特分別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經典理論使之更適宜于分析現狀。布雷弗曼的核心觀點在于區分階級的決定性標準不是勞動過程的性質,也不是產品的利潤,而是資本剩余價值的產生以及是否直接從生產者中挪用剩余價值[11]411。賴特更側重于從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對勞動力的控制、對投資和資源分配的控制這三個方面來區分[12]73。賴特認為能夠對上述要素完全控制的是資產階級,不能控制的則是無產階級。但賴特也認識到由于上述三個過程的不完全一致性與交叉性,再加上其他生產方式或從屬于資本主義或與之共存,這又進一步帶來階級分析的矛盾性與復雜性。例如在資本家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中間階級類型,如管理者和監督者;在小資產階級和資本家之間存在像小雇主這樣的中間類型;在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像半自治雇員這樣的階級類型[12]79。賴特認為相比較中間階級類型很難以區分是否存在剩余價值的剝削問題。這些中間階級處于階級結構中一個矛盾的地位(contradictory class locations),他們的階級地位隨時在變動,這比馬克思所預測的要更為復雜。穆尼認為在農業資本化過程中也存在類似的中間階級。

(四)動態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模型

綜合各家所長,穆尼找到分析美國農業資本化的階級結構標準,據此他構建了一個新的具有動態性或者說具有迂回(detours)特點的農業階級結構模型(見圖1)。這一模型保留了馬克思的基本分析框架,但是加入了許多可變動的中間關系類型與中間階級類型。穆尼認為農民并不是一個同質性的群體,在資本的滲透以及國家的作用之下,農村社會的階級關系要復雜得多。“在美國,資本主義的滲透適應了家庭農場生產的獨特‘效率’,因為后者為前者創造了超值的生產能力。為此資本找到了偽裝自己的新手段,并建立了一個充滿矛盾階級關系的農業生產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階級關系既不是完全的資產主義也非完全的簡單商品生產關系。”[13]

穆尼將農業生產者分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簡單商品生產者)、新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四種類型。資產階級經營大規模、高度機械化的農場,雇傭有償勞動力,采用利息、租賃等方式控制農業生產全過程,直接獲取生產者的剩余價值。農村的無產階級則由雇用勞動力、農場工人組成,他們無法控制生產過程,靠出賣勞動力生存。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存在諸如商品化農場的經理人和管理者這樣的中間類型,他們既具有農民身份,同時也是管理者。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之間的中間類型是邊緣農民,他們是帶有租賃、債務、合同生產、非農工作性質的租戶。在毫無利潤的情況下,這些邊緣的農民將被排擠出農業生產甚至走向無產階級。傳統的小資產階級擁有自己的土地,但不雇傭勞動力,不從事合同生產。在資產階級與傳統小資產階級之間存在新小資產階級的中間群體,他們是在租賃、信貸、合同生產等關系形式影響下的小規模雇主和地主,主要依靠非家庭資源來管理農業生產。穆尼認為這部分群體的階級屬性非常復雜,一方面他們占有生產資料,可以稱之為資產階級,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親自參與農業勞動,具有無產階級的色彩。新小資產階級可以管理雇傭勞動力等生產資料,但卻無法控制全部的生產過程,處于階級結構中一個矛盾地位,這一群體的走向很難預測。

穆尼進一步發現,在這一模型中無論是農民還是農村資本家都會綜合考慮自身土地、勞動力、信貸和市場情況,以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來進入相應的生產關系,實際上作為行動者的農民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目標取向相差也很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個體目標取向的差異?這就促使穆尼轉向韋伯的理論來補充現有模型。

三、以韋伯之法解馬克思之困

(一)韋伯視角的農業資本化

穆尼認為韋伯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他認為資本主義就是一種基于自由交換機會的利潤預期以及通過正式的手段獲取利潤機會的行為[14]17。穆尼認為韋伯的定義幾乎可以涵蓋當時美國農業中所有追求利潤的經濟行為。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機制上,韋伯認為使經濟活動合理化以追求可計算的利潤是資本擴張的動力。當利潤的追求與市場融匯在一起之后,西歐發展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資本主義形式,這種形式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出現;它是一種完全自由勞動的理性資本主義組織[14]21”。理性的計算、自由的勞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勞動組織,如行會等構成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基石[14]22。在農業資本化的議題上,韋伯認為隨著農業領域資本密集型的技術應用日益普遍深入,農業將無可避免地走向經濟的理性化。農業的資本化將在原有的自然經濟秩序內實現工資形式的經濟合理性。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地主將不遺余力地采用貨幣支付方式以取代傳統的實物支付形式[15]。

穆尼認為,不同于馬克思,韋伯筆下的農業雇傭勞動是理性化的結果,社會的發展不會廢除農業生產中的雇傭勞動,而只會繼續其理性化。在農業資本化的過程中,貨幣的出現影響了從事農業生產的長期工人。因為季節性用工一般是靠貨幣來支付的,但長期性用工一般是靠實物。韋伯指出,因為集約化的種植,需要長期的勞動力并帶來了土地價格的提升,因而土地所有者更不愿意分租土地。所以貨幣支付使季節性的自由勞動形式更多地取代了實物支付的長期勞動,自由的勞動合同開始廣泛地在農村出現[16]183-185。

在看待階級關系與階級結構的問題上,穆尼認為韋伯的階級概念同樣取決于市場情況。韋伯認為“市場中機會是決定性的時刻,它將決定個人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講,階級狀況最終將是市場狀況”[16]928。進一步,韋伯將階級狀況劃分為由財產差別決定的財產階級、向市場提供商品服務的商業階級以及個人流動和代際流動構成的社會階級。這樣看來, 階級之間很難劃分出一條清晰的界線, 特別由于市場因素的作用,市場要求剔除任何對貿易的不合理限制,尤其是出于階級性質的限制。“一個階級有一定的生活形態,消費也可能因階級身份而類型化,或者有階級壟斷權的存在。例如市民階級不得擁有騎士領地,騎士及農民不得經營工業。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自由勞動力市場或商品市場都無法存在”[17]152。與此相反,由自由的勞動力所形成的自由競爭市場,其群體時刻處于分化之中, 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階級整體。因而在階級分化的問題上,對于韋伯來說,共同的階級狀況并不必然引起追求階級利益的共同行為。

但韋伯并非不注重政治經濟等宏觀的結構性因素,例如他認為在古代社會中,促使莊宅所有者走向資本主義的不是資本主義精神,而是他們政治權力的衰落以及城市資產階級的崛起給他們帶來的威脅。同樣,韋伯對羅馬帝國衰落的分析強調了政治經濟學原因:“羅馬帝國的瓦解是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商業逐漸消失和易貨經濟的擴張。帝國的貨幣化行政體系和政治上層建筑消失了,因為它們不再適應自然經濟的基礎設施。”[18]408所以在穆尼看來,韋伯與馬克思兩種范式存在交叉性,而且在資本主義的起源問題上,韋伯更為突出理性計算、利潤追求與市場的作用。在階級的形成上,韋伯更看重階級背后的社會地位、精神倫理關聯性。穆尼認為這些超經濟因素才是理解處在階級結構上的農民作出個體行動差異的重要原因。

穆尼的一個主要論點在于:農業變遷的現實之復雜多樣遠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所能完全涵蓋,如若使經典理論更具生命力,就必須在結構之外加入關系、行動的視角。因為資本在滲透農業的過程中并不必然產生截然對立的兩種階級類型。一種群體身上可能同時具備兩種階級屬性,這需要結合不同的關系形式來具體分析處于社會情景中的人所采取的行動策略,因而韋伯的理論引入就顯得很有必要了。事實上,人的行動又受到具體的理性類型的支配,正如韋伯所說社會行動以多種形式而與經濟行為發生聯系。社會行動既包含經濟目標也包含非經濟目標,并由此產生追求利潤的經濟團體與借助經濟之運作達成其他目標的“有經濟作用的團體”[17]333-335。

(二)農業的理性類型與農民的理想類型

為了使自己的模型更具解釋力,穆尼使用了韋伯的兩個關鍵概念,一個是形式理性,另一個是實質理性穆尼在使用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概念時直接引用韋伯原著的概念,因而在這里不做詳細闡述。 。在理性化的世界中,人的行為大致呈現出這兩種規律特征。當形式理性占支配地位時,人們就會表現出資本家式的逐利特征。而當實質理性占據上風時,人們的行為更多地呈現出清教徒式的天職精神。穆尼認為這兩種理性才是影響階級位置變動的關鍵所在。受上述兩種理性的影響,農民的行為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傾向,進一步影響農業的不同類型,這與穆尼劃分的四種階級有所映照。誠然資本會通過不同的關系形式進入農業,例如租賃、信貸、合同生產、債務和雇傭等,而置身于其中的農民在上述關系的選擇中或滑向資產階級的一方或者滑向無產階級的一方,并且這些階級地位的轉換處于動態過程中。當兩者處于雇傭和被雇傭關系的時候,處于支配地位的一方也有可能因為債務、信貸問題而淪為被支配群體。據此穆尼將家庭農場進行詳細的分類。

起初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農業之于農民具有實質理性,農民會在生存之外追求農業技藝(craftship)。同時作為一種生產方式,農業之于農民具有形式理性,因為農業是農民生存的來源。但當資本主義滲透農業之際,出于對生存乃至利潤的追求,農民的行為日益形式理性化,并逐漸拋棄實質理性走向形式理性的“牢籠”,而農業也日益被形式理性所支配。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土地日益實現規模化并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隨之而來的債務和對農業機械的依賴是一個具有復雜意義的問題。這迫使農民進行一場深刻的革命:一旦他在土地和機器上的投入過多,他就必須放棄農業的實質理性,并承擔金融和技術的風險。從此以后,他的思想不是由農業公共責任性所決定的,而是由財務壓力和機器效率決定的。貨幣與市場開始顛覆人們對于土地資源的認知。在利潤的驅使下,農民一方面采取機械化、集約化等更為理性化的耕種方式,另一方面貸款、租金的壓力加劇了這一過程,并且使農民主觀上更加認同形式理性化的農業生產方式。

事實上,農民作為一個手藝人(craftsman),除了自然條件限制外,對于土地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在完整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他可以決定使用哪塊土地、選擇什么品種、何時種植等。但這一切都隨著資本化的過程而改變了。“當合同生產開始進入農業時,農民的選擇受資本支配,他要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品種、地塊、播種及收成時間。”[19]222但雇傭關系、合同生產、租賃以及債務都可以通過施加外部性來破壞勞動過程中的自主權。大多數農民有意識地發展耕作技藝,但對雇傭勞動和合同生產的依賴降低了這種發展的能力。所以,穆尼認為資本會從外部借助各種形式來分離農民與他的生產資料,但這一切并非純粹是資本的單向運作而是資本與農民雙向互動的結果。不同理性支配下的農民選擇傾向使資本滲透農業的程度深淺不一也影響了資本滲透的方式。

穆尼認為他終于找到了彌補前文所述動態性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模型缺陷的關鍵所在。據此,他劃分出四種類型的農場主(見圖2)。(1)邊緣家庭農場主的實質理性占據支配地位,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是出于對農場工作與生活的喜愛。因而他們能夠堅持專注于農業種植技藝,避免被資本裹挾甚至陷入被剝奪生產資料的境地。但由于不熟悉市場規則,他們常在競爭中處于邊緣地位,不僅依靠外部信貸獲得土地,還必須依靠一些市場性服務來維持農業生產。這種依賴性破壞了勞動過程的自主性。在某些情況下,以農業為天職的傾向可能會導致他們成為雇傭工人。簡言之,追求種植技藝的理想受到市場的嚴重制約。與貧困型農場主相比該類型農場主繼續從事農業的可能性較大。但由于地租、利息、不平等交換、生產成本等因素,他們的收入水平可能較低。在階級結構中可能是新小資產階級或者處于傳統小資產階級與資本家之間的位置。(2)貧困型農場主通常是負債累累的租戶。他們主要受形式理性支配,單純追逐利潤,但沒有特權獲得土地且在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與邊緣型農場主相比,無論是從事農業的專業技藝還是一般技藝都是不足為道的。此外,他們的生產和投入都被市場嚴重壟斷。實際上,貧困型家庭農場主最不可能在農業種植上堅持下去,因為形式理性通常會支配他們到工資較高的非農行業工作。在階級結構中可能是處于傳統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位置。(3)經濟學家式的農場主,受形式理性支配追求利潤,擁有自己的土地。由于受過一定的教育,他們不但精通于農業技術而且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因而其決策主要基于市場情況與貨幣計算。這類家庭農場的特點是專業的分工、生產的集約化,他們只在技術要求最低的地方使用雇傭勞動。經濟學家式的家庭農場主善于決策與管理,因而他們的農產品具有市場優勢。他們也經常是農業經濟學家模型中假設的經濟理性人。(4)成功的家庭農場主主要受實質理性支配。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熱衷于農業種植并以此作為天職,但是他們也熟悉各種經濟規律、法律規范與市場規則。他們沒有任何租金、債務的壓力,因而農業的生產過程比較自主化,能夠如愿以償地實現自己的種植理念。他們的產品也具備市場競爭力。穆尼認為這類農場主背后有一種文化與生活倫理的支撐。

那么這四類農場主將會受到那幾種關系形式的分離進而影響他們的階級地位?

四、資本滲透的新形式、農民的抗爭策略與國家的角色

(一)資本滲透的新形式

穆尼不只是把眼光單獨聚焦在微觀的行動個體上,他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政治經濟學的階級分析結構中,以回應他追問的命題。宏觀的政治經濟是如何影響農民個體行動選擇?哪些是資本滲透農業的新方式?農民如何才能避免淪為無產階級的命運?穆尼通過五種類型的資本滲透形式來為我們呈現。(1)租賃。“歸根結底,租金是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土地使用權及其附屬物的費用。 ”[20]330通過對美國中西部農業發展變遷分析,穆尼發現在作物分成租中,成本與風險由地主與租戶兩者均攤,租戶工作時間的長短與管理能力的高低將會影響剩余價值,所以地主會加強對生產過程和經營過程的干預[1]95。在作物分成租中,地主與租戶的階級關系是穩定的。但當現金租開始出現時,租金簡化為一種貨幣,使土地越發商品化,并促使城市資本向農村滲透。現金租給了租戶一定的利潤空間,租金貨幣化激發了“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需要” [1]38-39為農業集約化生產提供了動力。租金貨幣化使土地變為純粹的金融資產,從而改變了農村的社會關系與階級結構。例如租戶和地主之間的原本可以協商的地方性關系逐漸被貨幣化的形式理性所取代。進一步,地主以土地的使用權交換租戶生產的剩余價值,租戶的勞動徹底變成了雇傭勞動。但隨著土地經營的自主權和管理權更多地轉向租戶以及租戶自身的資本積累,地主也會逐漸失去土地。在沒有完全失去土地之前,地主還能獲得剩余價值,可以稱之為資產階級,但由于其不能自由控制勞動力及生產過程,又無法稱其為資產階級,所以他處在一個矛盾的階級位置上。而對租戶來說,在完全獲取土地之前,他仍舊在簡單商品生產者與無產階級之間徘徊著。租戶之所以能夠逐漸取得土地所有權,一方面是出于實質理性支配下對農業技藝的專研,另一方面則是他們也逐漸地掌握了市場經濟規律。而地主則因為逐漸遠離農業生產轉而追逐利潤,就會在與租戶交換的過程中漸次失去土地。(2)信貸。穆尼認為美國的農業對信貸具有高度的依賴性。資本可以通過信貸的方式迫使農民放棄土地的所有權。當農民選擇把土地抵押以獲取農業經營所需要的資本之時,那么農民就已經向著無產階級的位置滑動了。此外,為了規避風險,資本會建立一套評價標準來決定貸款的發放對象。這些評價指標包括個人誠信、經營能力、作物類型、種植規模、經濟效益等。這些指標會反過來影響農民的種植行為。為了避免風險,資本家會直接干涉甚至控制生產過程并定期監督貸款戶的種植行為。在這一情境之下,農民的選擇就顯得很有必要,這也將決定他們在動態的階級結構中處于怎樣的階級地位。具有形式理性的農民更加傾向于選擇銀行貸款,即使會有失去土地、被資本控制的風險他們也在所不惜。具有實質理性的農民則考慮到獨立自主經營的需求而不傾向于選擇信貸。同時因著對農業技藝的追求,又進一步削弱他們淪為資本奴隸的風險,因而他們在動態的階級結構位置上更加具有獨立性甚至會有著成為資產階級的可能性。(3)雇傭。毋庸置疑,雇傭勞動通常是資本進入農業的主要形式。雖然雇傭勞動本身受到機械化水平的影響,但是當所有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都是由雇傭勞動完成的時候,農業的資本化過程也就完成了。穆尼認為當下的美國發展出了多樣化的雇傭方式,這些方式既存在完全資本化的農場中也存在家庭經營的農場中。在雇傭關系中,國家日益支持機械化的發展取代傳統的雇傭勞動力。這又將迫使未能實現機械化的小生產者與雇主生產效率低下或倒閉,使生產集中在更為專業、更具規模的資本家手中。(4)合同生產。合同生產是資本主導農業生產的另一種方式。“合同生產雖然看似是資本在表層上的滲透,但其實是資本建立主導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20]365穆尼認為在合同生產關系下,資本占有剩余價值,農產品成為一種轉移剩余價值的工具。農民失去經營的獨立性和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農業生產徹底淪為市場的附庸品,農民也淪為了勞動者、代理人、甚至是經理人。雖然有嚴格的合同條款,但只要生產者依然掌控土地等至關重要的生產資料,那么就不會完全淪為無產階級。合同農民處于矛盾的階級地位,通常介于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用“半自主性的雇傭勞動力”來形容他們更為合適。(5)非農勞動(兼業化)。穆尼認為雖然在恰亞諾夫、考茨基看來,非農工作是維持小農持續存在的一種途徑,但當下非農工作已是資本滲透農業的一種形式。兼業化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同時也是為了抵抗完全的無產階級化,同時兼業化也在分化家庭勞動力,父母一代可能從事的農業生產,但是年輕的子女已經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非農工作了。當農業開始出現過高比例的兼業化之時,這意味著農業走向資本化的過渡階段也已開始,在越發依賴兼業化的收入情況下,農民最終會放棄農業走向工廠。

(二)農民的抗爭策略與國家的角色

經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分離之后的農民,在債務和雇傭勞動關系的支配下走向聯合,并積極參與政治爭取自身的利益。這背后的推動力不單單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動態的生產關系變動的結果。穆尼發現在債務、租賃、信貸等資本形式的擠壓下,農民不得不聯合起來成為一種獨立的身份群體。農民群體會組成聯盟(the farmers union)支持更具有傳統傾向的政黨來為他們代言。農民從單純而直接地政治呼吁到與資本抗爭甚至是付諸直接的經濟行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形式理性的農業發展。

穆尼認為國家作為農業理性化的一種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畢竟官僚機構可以憑借權力支配并使簡單的商品生產走向理性化,從本質上講,無數分散的“馬鈴薯”式農民為全能的官僚結構奠定了政治基礎。基于歷史的比較分析,盡管國家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矛盾而復雜的,但從總體上看,現代民主國家也有可能會阻礙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官僚化與日益民主化的農民組織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談判可能是最為合理的一種關系處理方式。

(三)穆尼的判斷

穆尼認為二戰以后美國中西部農業中的無產階級化進程更多體現在經濟層面上,隨著簡單商品生產逐漸轉變為多種形式,階級結構也隨著資本主義的滲透日趨復雜。韋伯的理性化概念可能是解釋歷史轉變更有效的概念。簡單商品生產不會產生階級的分化,追求工藝的手藝人與生存之間并不存在沖突。但在農業理性化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實質理性而是形式理性。在這一動態過程中,理性化與市場、國家的社會關系相互作用最后影響整個農業階級結構(見圖3)。具有形式理性的農民根據計算其成本投入與勞動的貨幣價值,并力圖使其利潤實現最大化。在這個意義上,農民可稱之為“自己的老板”。一方面他可以控制自己的生產資料,可以稱之為小資產階級,但另一方面他又難以避免成為資本的附屬品,甚至走向半無產化。農民處于一個矛盾的中間階級位置中,其身份屬性存在兩重性的內部張力。在這里我們可以更確切地理解穆尼所述迂回(detours)概念的獨特意義。其一,農民作為行動者為避免被徹底無產化會采取許多與資本的抗爭策略。其二,資本在滲透農業過程中遭遇障礙以及農民的抗爭后,也會采取迂回的方式滲透農業。此外,在農民與資本拉鋸的過程中,國家的傾向就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但也正是這個迂回概念凸顯出農民作為行動者的主體性以及穆尼引入韋伯的必要性。最后,穆尼總結自己的結論。實質理性的可持續性并不是一個自主的過程,而是在與其物質環境的辯證關系中再現的。在韋伯那里,資本主義的發展取決于由形式理性支配的可預測市場的發展[1]265。但農業在許多方面無法提供可預測的有利條件,變動不居的農業政策環境、農業的季節性因素都在阻礙農業利潤的可計算性。但另一方面,這些障礙又在為農業的實質理性提供一種生存的條件,避免農業走向資本主義的“牢籠”。

五、白璧微瑕:穆尼方法論的突破與局限

穆尼的突破在于保留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洞見,同時納入韋伯的方法論重新解釋美國的家庭農場轉型時期的復雜現象。在農業資本化的過程中,并不是最終分化為確定的兩個對立階級實體,而是處于不斷變動之中。不斷變換出來的多種資本分離方式,如租賃、信貸、雇傭、合同生產、非農工作。在這些生產關系中,在國家與市場的不斷介入和影響下,具有實質理性傾向且懂市場會經營又不受租賃、信貸、雇傭等生產關系支配的農民將會走向成功,進而有可能成為農業資產階級;而具有形式理性傾向且受資本過度裹挾的農民將會淪為資本控制的工具,進而走向無產化;具有一定實質理性特質但缺乏市場概念的農民則會日益受到租賃、信貸等生產關系的控制,進而走向邊緣化,唯一能夠維系其不至于淪為無產階級的就在于他對于技藝的追求。市場與國家的影響也會催生一批經濟型的農民,他們懂得如何運用資本和技術,并且掌握了全面豐富的市場信息,且懂得如何通過農業來獲取利潤,這部分農民對于經營農業的技藝性旨趣并不大,但因為其雄厚的資本實力以及較好的教育經歷,因而能夠在農產品市場中獲得豐厚的利潤,但是他們對于農業的公共性認識不足,因此極容易推動農業走向企業化和形式理性化。

隨著資本日益滲透農業,農民在具體場景下的選擇與傾向又進一步衍生出相伴而生的復雜生產關系。這些伴生的生產關系形式處于馬克思所預測的階級分化過程之中,且時刻處于變動轉換的狀態。一旦某一具體經營的農民的選擇傾向發生了改變,放棄了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那么他最終將淪為無產階級。此外,不同理性支配下的農民的政治選擇也具有差異性,實質理性主導的農民更傾向于選擇具有保守傾向的政治表達,而受形式理性支配的農民的政治表達則相反。

在方法論上,穆尼最為突破的創舉就在于他所構建的分析模型具有多元因果論與因果互構論的色彩,這在一定程度與韋伯的方法論具有親和性。雖然穆尼既強調“社會結構最終將塑造個體意識,以及這種‘意識’需要由有藍圖的社會關系或結構來支撐”[21]。但穆尼同時也認為在具體選擇的傾向上具有雙重理性傾向的農民也會在信貸、租賃、雇傭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改變階級結構的形成,最終將影響宏觀的政治經濟條件與社會結構。這對于呈現動態“迂回”的階級結構以及許多中間的階級類型具有建設性。

但由于穆尼的政治經濟學立場及其生命經歷,也使他無法擺脫階級的烙印與激進性的思想底色。穆尼想解釋復雜的農業階級分化現象,他轉向從韋伯的概念工具中尋找突破路徑是極有深意的,但他卻止步于韋伯的理性概念與類型學比較上,未能再向前繼續深入找到韋伯思想體系中最意味深長的“意義解釋”(meaning interpretation)。顯然在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背后還有更核心的精神倫理與生活方式傾向。實際上在韋伯看來,孕育實質理性傾向的正是清教徒身上所涌現的 “天職觀”工作精神、入世禁欲主義的特質以及組織生活的理性化傾向等內在精神倫理。韋伯最早開始從文化的路徑關注現代經濟、社會和政治法律的產生與轉型,進而作出了經典的判斷,認為“直接支配人類行為的是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圖像’,常如鐵道上的轉轍器,決定了軌道的方向,在這軌道上,利益的動力推動著人類的行為”[22]。所以,韋伯非常重視對社會行動的動機和理念的考察。不但如此,韋伯是帶著對西方文明發展命運的深切關心來探討農業問題的,其思想價值非凡的一點是從社會文化的意義系統理解農業。從這一視角出發,任何一種農業生產方式都嵌套在生產者一定生活方式的基礎之中。理解農業背后的社會文化傳統,是豐富而深刻地理解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路徑,這應該成為農業社會學認識農業本質及特性的一個重要視角[23]。顯然,穆尼并沒有抓住最有力的點,穆尼沒能找到美國獨特的農業文化符碼,因而顯得深度不足。

事實上早期的美國建國者與制度設計者多半具有農場主的身份特征。美國早期的歷史發展也是建基于無數的種植園、家庭農場以及西部拓荒者的一路探索。美國的文化和歷史確實深深地認同于“家庭農場”,把他們視作為美國“國性”(national character)的一個主要代表和象征[24],鏈接這一文化歷史脈絡就具有了厚實的價值意涵。穆尼指出了美國農業轉型過程中資本運作的機制與階級形態,雖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但缺乏歷史比較的分析視角與意義解釋深度。雖然他使用了韋伯的理性概念工具,但終于沒能在動態的政治經濟學階級結構模型中呈現出來,只能另辟章節加以分析,所以理論框架終會有內在張力的“兩張皮”之感。無怪乎他的批評者曼和狄金森用“添加與攪拌(add and stir)”一詞來批評穆尼試圖融合馬克思和韋伯的粗糙性[25]。

六、穆尼方法論的現實價值及對中國農業轉型的啟示

正如穆尼所說:“農業社會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發現隱藏在生產過程中隱形的剝削形式并且加以闡明和批判。如果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發現諸如此類的剝削,那么我們應該設法找到可以推廣應用這類生產關系的方法”[1]263。誠然,中國的農業轉型與美國具有不同的樣態,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國農業也在經歷所謂的資本化過程,雇傭、租賃、信貸、合同生產、非農工作等生產關系樣態同樣如雨后春筍般地呈現在中華大地上,得益于特有的土地制度,農民始終沒有與土地等生產資料實現徹底地分離。對此,學者們從資本[26-27]、技術[28-29]、權力[30]視角分別進行了探討。毋庸置疑,資本在逐步實現對生產資料、勞動力、投資和資源分配的控制。而當下的農業現代化也有著偏離生命空間特質走向貨幣化、商品化乃至形式理性化傾向。

穆尼意在提醒我們關注結構,但更要關注實在的關系與行動。因為實質理性將維系農民對農業技藝的追求與社會責任感,從而保證農業的公共性不致于被資本所異化。但形式理性卻將農民帶向資本單純逐利的深淵,農業也將隨之工具化偏離原有的公共產品價值。堅持實質理性并不是當今農業生產中的非理性因素,相反,是形式理性導致了非理性,我們當下的饑餓、營養不良、食品安全、糧食危機、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或許都可以從農業的形式理性化中找尋根源。隨著農業日趨形式理性化的傾向,許多抱有實質理性的農民因為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定律正在成為農業危機的受害者。形式理性摧毀了將農業看作一種職業、生活方式追求的實質理性根基。形式理性成為所有農業決策中單一通行的標準,這反過來導致整個農業系統走向崩潰。但當農業遭遇危機之時,能夠使農業擺脫危機的卻是農民的實質理性。那些專注于農業技藝將農業作為一種天職的農民將給農業注入新的活力。農業可以在有意義的生活、工作中轉向實質理性,不斷成為一種公共產品,為滿足人類需求而生產食物,而不是在破壞自然環境中實現利潤最大后走向終結。無獨有偶,當下要想避免農業走向形式理性化,除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農業的文化價值之外,還要重視國家的力量。因為國家所起的作用并不一定是推動農業走向資本化,分離農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關系,從而剝削農民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有時候出于治理的需要,國家也會及時調整措施,維持農業的公共屬性特征。此外,穆尼的努力在于啟發我們去把握那些足以分離農民與生產資料的關系形式,警惕它們可能將農業帶向形式理性的企圖。同時在研究農業轉型時要關注農民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的雙重特征。

但僅限于此還不夠,我們更要沿著穆尼所開辟的路徑繼續往前走,直到觸及韋伯關于文明發生與精神倫理傾向的意義解釋層面上。因為階級的背后還與其社會地位、文化精神倫理相關聯。實際上在考察資本主義的起源上,韋伯并不反對馬克思的判斷,但他更認為需要考察資本主義背后的精神倫理。面對復雜的多元因果關聯,韋伯僅僅是處理因果鏈的一側。

鑒于經濟因素所具有的根本的重要性,每一種力圖做出的解釋都必須首先考量經濟條件,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反向的因果關聯;因為經濟理性主義的起源不僅要依賴于理性技術和理性的法律在先發展,而且取決于人們支持某些踐行的、理性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和傾向。凡是這種生活方式為精神的障礙所阻撓的地方,經濟理性的生活方式之發展也必將遭遇嚴重的內在抵制[31]。

事實上,農業轉型的生產經營行為最后落實到農業行動主體實際活動的細節上,具體體現為特定關系中的行動主體如何對待他人。在當下中國農業轉型的時期,我們在解釋農民的行動邏輯時,應該下沉到其意義系統的層面上。中國的農民所訴求的也絕不單是物質上的關切而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對于他們來說,農業不僅是一種產業,更是一種與生活相關的意義表達。這種信念與關切藏在文化中。“文化在型塑人的行為和建構制度時,有其自主和相對獨立性,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如物質、制度力量一樣的活力。”[32]此外,傳統農業認知理念如“天地人系統”等概念以及熟人社會的運作關系、鄉土社會的文化倫理依然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農業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始終深深嵌入在宏觀政治經濟結構與綿長的社會文化傳統之中,這是農業社會學的基本洞見。”[23]農業社會學的公理性命題就是堅持社會性的首要地位,即任何特定的經濟關系都以一系列文化、社會條件為前提。正如韋伯所分析的那樣,一種新的農業形態的出現,其主要動力并不一定來自農業內部,它往往是文化與社會結構變動的潛在結果[18]403。中國的農業轉型根植于特定的社會基礎,其轉型過程承接地方社會的歷史傳統,并充分利用了經濟社會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在轉型過程中,充分地利用了各種社會資源,包括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熟人社會關系以及天經地義的地方文化倫理。現實中的中國農民并不是決然的實質理性化,也并非形式理性化,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作出差異性的選擇。因此在分析中國農業轉型過程中,需要借鑒韋伯的理論傳統來闡釋中國農業轉型中各種鄉土社會文化倫理韌性的表達與反饋,找到如絲帶般宰制中國農民行動的文化符碼(culture code),在文明的發生學上深描現代社會轉型的文化基因,在把握全球尺度的農業變遷時兼顧地方性與農民個體,實現整全性的分析視角[33],并以此來深化對農業轉型所依托的社會基礎的認識。

七、結論與討論

穆尼少年時代的生命情景促使其開始關注“家庭農場主在面對資本時能否幸免于難”的現實問題。面對美國社會巨大的農業變革,美國的家庭農場也并不像一些學者認為的對資本具有免疫力,可以獨立于資本體系之外。經典的馬克思理論對美國“家庭農場”的存續及再生產的解釋遭遇瓶頸。如何使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框架更具動態性,以此可以囊括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成為穆尼進一步回應的時代命題。為此,穆尼認為應對生產的社會關系與階級類型進行詳細分析,以避免走向單一強調季節性因素或技術決定論的死胡同,并進一步理解農民群體的集體聯合抗爭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穆尼選擇直面恰亞諾夫學派與技術中心論的挑戰,他另辟蹊徑地將韋伯的理想類型與理性類型納入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中,實現了階級分析的結構與行動的動態性擬合。

穆尼著重考察了作為生產者的農民進行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再生產的行動過程。在穆尼的議題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被用于分析農業生產中的生產關系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而韋伯的理想類型與理性行動成為分析農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合理化、可計算利潤以及資本主義發展動力的有力解釋。穆尼以威斯康星州為個案綜合了美國農業歷史變遷的維度,從信貸、雇傭、租賃、合同生產、非農工作等五個角度來解釋資本滲透農業的多種形式。在這些復雜多變的形式中,穆尼找到了階級結構多變的動因在于受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雙重驅動,不同類型的農民在面對市場乃至國家之時會有不同的反應與理性選擇傾向,因而也就造就了復雜多元動態的階級分析結構。隨著資本日益滲透農業,農民在具體場景下的選擇與傾向又進一步衍生出相伴而生的復雜生產關系,由此產生了許多介于資本家、無產階級之間的中間階級。這些中間階級處于矛盾的階級地位上,并沒有確定性的身份屬性,他們會受到來自勞動力和資本的共同的拉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究竟會走向哪一方,取決于他們在特定的國家、市場條件下受哪種理性支配而行動。

這些伴生的生產關系形式處于馬克思所預測的階級分化過程之中,且時刻處于變動轉換的狀態。這樣,穆尼認為他在一定意義上將宏觀的政治結構與微觀的行動主體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對于“家庭農場在面臨資本時能否幸免于難”的問題,穆尼認為農民最終會走向聯合抗爭,并通過各種斗爭形式逐漸在政治上獲得話語權以維護自身利益。此外,真正能讓農業避免走向形式理性化的是農民的實質理性。但穆尼的局限性在于沒能找到解釋農民理性傾向背后的真正制度性因素與文化動因,因而也未能觸及韋伯的方法論之上更為高遠的理論視野與文明轉型道路之關懷。

穆尼的努力在于啟發我們去把握那些足以分離農民與生產資料的關系形式,警惕他們可能將農業帶向形式理性的企圖,在研究農業轉型時要關注農民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的雙重表征。同時穆尼也在提醒我們關注結構但更要注重實在的關系與行動。因為實質理性將維系農民對農業技藝的追求與社會責任感,從而保證農業的公共性不致于被資本所異化。在分析中國的農業轉型問題上,我們可在穆尼之法的基礎上一方面保留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傳統對農業資本化的基本判斷,另一方面更要在文明的發生學上找到現代社會轉型的文化符碼,以此來深化對農業轉型所依托的社會基礎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MOONEY PATRICK H.My Own Boss? Class,Rationality and the Family Farm[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8.

[2] NEWBY HOWARD,FREDERICK H BUTTEL.Toward A Critical Rural Sociology[M]//The Rural Sociology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 Montclair.NJ:Allanheld, Osmun,1980:1-38.

[3] GILBER JESS.Rural Theory:The Grounding Rural Sociology[J].Rural Sociology,1982,47(4):609-633.

[4] FRIDLAND WILLIAM H.The End of Rural Society and the Future of Rural Sociology[J].Rural Sociology,1982,47(4):589-608.

[5] HAVENS A E,GREG HOOKS,MOONEY PATRICK H,et al.Stud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Agri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19.

[6] MANN SUSAN A,JAMES M DICKINSON.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Agriculture[J].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1978(4):466-481.

[7] VEBLEN THORSTEIN.“The Independent Farmer”in Absentee Ownership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in Recent Times the Case of America[M].Boston:Beacon Press,1967.

[8] VOGELER INGOLF.The Myth of the Family Farm:Agribusiness Dominance of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M].Boulder,Colo:Westview Press,1981.

[9] KAUTSKY KARL.Summary of Selected Parts of the Agrarian Question[M]//The Rural Sociology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Montclair.NJ: Allanheld,Osmun,1980.

[10] LENIN V I.The Agrarian Question and the Critics of Marx[M].Moscow: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76.

[11] BRAVERMAN,HARRY.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4.

[12] WRIGHT,ERIK OLIN.Class Crisis and the State[M].London:New Left,1978.

[13] MOONEY PATRICK H.Toward A Class Analysis of Midwestern Agriculture[J].Rural Sociology.1983,48 (4):563-84.

[14] WEBER 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M].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New York: Scribner’s,1958.

[15] WEBER MAX.General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Collier,1961:176-205.

[16] WEBER MAX.Economy and Societ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17] 馬克斯·韋伯.經濟與歷史:支配的類型[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8] WEBER MAX.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M].London: New Left,1976:408.

[19] MILLS C WRIGHT.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222.

[20] HARVEY DAVID.The Limits to Capital[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21] MANN SUSAN A,JAMES M DICKINSON.One Furrow Forward,Two Furrows Back:A Marx-weber Synthesis for Rural Sociology?[J].Rural Sociology,1987,52:264-285.

[22] 馬克斯·韋伯.宗教與世界[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77.

[23] 熊春文.農業社會學論綱:理論、框架及前景[J].社會學研究,2017(3):23-47.

[24] 黃宗智.“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嗎?[J].開放時代,2014(2):176-194.

[25] MANN SUSAN A,JAMES M DICKINSON.Collectivizing Our Thoughts:A Reply to Patrick Mooney[J].Rural Sociology,1987,(52):296-303.

[26] 嚴海蓉,陳義媛.中國農業資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資本化動力[J].開放時代,2015,(5):49-69.

[27] 陳航英.中國的農業轉型——基于農村四十年發展歷程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69-78.

[28] ZHANG" WEIFENG, GUO XIN CAO,XIAOLIN LI, et al.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6,537:671-674.

[29] 王立新.農業資本主義的理論與現實:綠色革命期間印度旁遮普邦的農業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9,(5):189-203.

[30] 孫新華.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的興起與突破性農業轉型——以皖南河鎮為例[J].開放時代,2015,(5):106-124.

[31]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蘇國勛,覃方明,趙立瑋,等,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1.

[32] ALEXANDER JEFFERY C,P SMIEH.The Meanings of Social Lif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1.

[33] 桑坤.農業的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學術爭論與價值意涵[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2):11-23.

Class Differentiation,Rational Type and the Way out of Peasa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Capitalization

——Reviewing Mooney’s My Own Boss?

SANG Kun1,LI Lin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2.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The mass disappearance of American farms after World War II led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countryside.The extin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continuum as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brings about the survival crisis of the discipline.Academic circles cal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power.Centering on classical texts, Mooney seeks for powerful conceptual tools on the basis of dialogue with theoretical traditions,and re-infuses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with Weberian explanatory meaning,constructing a dynamic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olitical economy.Mooney’s limitation lies in his failure to find the re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cultural codes behind the rational tendency of peasants.Therefore,he also fails to touch the higher theoretical horizon and the concern of civ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path above Weber's methodology.This is the space that Chinese agricultural sociology can use Mooney’s method for reference to further expand.

Key words:agricultural sociology;Marx’s political economy;Weber;formal rationality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cultural code

(責任編輯:王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av色爱 天堂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操国产美女|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第一页亚洲|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视频三级|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99久久99视频|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久久女人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视频欧美|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www|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性69交片免费看| 国产91视频免费| h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五页|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天堂啪啪|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欧美在线三级| 青青操国产视频|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片|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91网站国产|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91精品综合|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另类|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理论一区|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