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山東省壽光754個蔬菜種植戶為樣本,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和逐步回歸分析法檢驗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機制。研究表明:(1)現代通訊技術使用有助于增加總物質資本、種苗和機械投入,降低農膜、農藥和化肥投入,從而有利于農業要素結構的優化和生產方式的轉變。(2)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的物質資本投入與人力資本投入存在負相關,而與土地投入存在正相關。現代通訊技術的使用對增加大規模農戶的機械投入,減少小規模農戶的農膜、農藥投入影響較大,這有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3)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通過科技進步、市場參與和社會網絡的路徑影響農戶的要素投入,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重分別是9.37%、11.22%和15.54%。據此,建議重視現代通訊技術發展,鼓勵規模化經營,進一步把推動科技進步、增強市場參與及拓展社會網絡協同并進。
關鍵詞: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要素投入;傾向得分匹配;逐步回歸分析;規模化經營
中圖分類號:F32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1)03-0137-12
收稿日期:2020-10-09"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3.1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773093)
作者簡介:閆迪,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
通信作者
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包括農業在內的各行業發展成績斐然,這主要得益于資本深化和勞動力流動等要素帶來的紅利[1]。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重要階段,推動經濟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未來發展的主抓手。但農業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生產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表現出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特征直接導致了農業生產資源配置失衡、生產成本增加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農業要素供給條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統計,農作物耕地面積由1978年的12.06萬公頃下降到2018年的11.70萬公頃,農村人口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82.08%下降到2018年的40.42%,而農業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84.0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5 653.4萬噸。也就是說,要素貢獻和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大量污染性要素的投入僅能夠獲得短期收益,不利于農業長久、可持續的發展[2]。所以,重視生產要素投入和改善要素資源配置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而實現農業高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現實問題。
農業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基于勞動力、土地、肥料等要素投入交互作用的復雜生產函數。要素投入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優化要素投入對增強農業生產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優化要素投入有利于減少農業資源浪費,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強農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產出,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優化要素投入有利于促使農業產業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業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不斷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因此,探究農戶要素投入優化的驅動因素對改善農戶生產環境、增加農戶收入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信息化是驅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生產效率提升的新動力[3],對改變生產方式和優化要素投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4]。作為利用最新科學技術不斷優化信息通訊手段和方式的現代通訊技術,可通過數字通信技術、程控交換技術、信息傳輸技術、通信網絡技術、數據通信與數據網等,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盡管大多數農民所能涉及到的現代通訊手段只限于通過手機、電腦使用互聯網,但作為現代通信技術核心內容,互聯網仍能因其特有的替代效應和滲透效應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撐。從供給側和增長函數角度看,決定經濟增長潛力的因素是農業要素投入,而現代通訊技術通過影響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5]。為促進農村信息通訊發展,國家“十三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曾明確提出: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由2015年的1.35%提高到2020年的8%,農村互聯網由2015年的32.30%提高到2020年的51.6%。在現代通訊技術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以及農業要素資源配置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業要素投入的影響起到多大作用?這種作用背后的內在機制是什么?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分析對制定農村科學的現代通訊技術發展政策和促進要素資源配置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研究表明,農業要素配置效率是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因素,其年貢獻率為8.37%[6]。而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要素投入組合的優化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主導,同時也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1]。其中,土地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有36.63%的顯著貢獻率[7],人力資本投入和資金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8];物質資本投入與土地投入存在替代關系,其中資本投入中的農業機械對其替代強度更高[8],而且資本投入、土地投入又與勞動力要素投入存在互補關系[9]。很多學者關注到信息技術對要素資源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它能夠加速信息、技術的傳播擴散,改變傳統的產業組織形式和競爭格局,重塑經濟社會形態、管理和結構,為資源要素融合創造有利條件[10-12]。此外,信息技術能夠打破時空約束,使其不只局限于在某一地區內發揮作用,而是將不同時空的人力、資本、技術等資源進行跨區域的有效組合,這對優化要素資源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著積極影響[12-14]。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上關于信息化對中國實體經濟中要素資源的影響。具體到農業領域,一方面,信息化能夠影響土地、勞動力、資本、科技等要素市場創新,促進資源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農業要素市場城鄉分割的局面[15]。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夠打破信息不對稱局面,使其快速滲透到生產的各個環節,使要素資源得以合理配置,進而提高農戶生產率[16]。在影響農業要素投入的具體因素方面,學術界已經證實家庭特征[17-18]、氣候變化[19]、非農就業[20]、農業保險[21]、土地規模[22]等對農業要素投入存在顯著影響。
盡管學者們關于信息技術與要素投入已經做了大量理論探索和實證分析,但仍存在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國內外關于信息技術對要素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方面,而在農業領域內,關于現代通訊技術對農業要素資源的分析較少。本文涉及兩者之間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現代通訊技術對要素資源的影響。學術界通常使用回歸分析進行實證研究,沒有考慮自選擇、測量誤差、遺漏變量、互為因果等產生的內生性問題。將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變量法相結合研究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的影響,能夠使實證結果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本文以山東省754戶蔬菜種植戶為例,把現代通訊技術使用納入農業要素投入的分析框架內,研究其對農業要素投入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制,為農業信息化發展和要素資源優化提供借鑒。
一、理論分析
現代通訊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科技進步要素,是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有力工具[23]。具體來看,現代通訊技術使用主要通過推動科技進步、增強市場參與及拓展社會網絡這三個方面影響農戶的要素投入(見圖1)。
首先,現代通訊技術給傳統知識技術帶來的數字化革命打破了陳舊的知識體系,使農戶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積累更多新知識,掌握更多新技術,不斷提高創新思維,進而增加農業的科技投入[24]。科技投入的增加能夠為農戶提供智能的網絡平臺和高質量的信息能力,創新變革的互聯網思維,并在此基礎上催生出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等。這一切無疑會優化農業要素資源的投入、組合。現代通訊技術傳播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有利于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本[25],這對提升農戶勞動技能水平、增加非農就業、推動城市化進程具有一定積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人地矛盾[26]。
其次,現代通訊技術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平臺,使農業信息得以快速的傳播與整合。而信息的獲取、使用能夠有效降低“數字鴻溝”,使農戶快速準確地了解市場信息、價格信息等,對減少中間商利潤盤剝及農業生產銷售風險提供一定幫助,進而提高農戶在價值鏈中的議價能力和市場地位[27-28]。另外,現代通訊技術的使用簡化了農戶從購買生產資料到銷售農產品的整個交易過程,使“一步式”交易成為可能,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戶的談判成本,并進一步增加農戶市場參與程度[29]。這有利于農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對農業要素投入也有積極影響。
最后,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改善農村長期依附于親緣、地緣的社會網絡格局,并利用社會網絡加強與其他人的交流互動,共享和利用不同區域或空間的信息,發揮其“擴散效應”[30],實現資源的跨空間組合、優化,提高不同空間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資源的使用效力,進而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資源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組合優化[13]。另外,現代通訊技術能夠拓展社會網絡,放寬農戶的金融市場準入,降低農戶的信貸約束,從而更方便快捷地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進而提高資金流轉速度和資本配置效率[31-32]。
二、模型設定
(一)傾向得分匹配法
本研究選用傾向得分匹配法檢驗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業要素投入的影響,原因有三個方面:(1)農戶選擇是否使用現代通訊技術是農戶自身的選擇,所以,樣本并不是隨機抽取,可能存在偏差問題。而傾向得分匹配法可解決樣本的“自選擇”問題。(2)由于農戶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可能存在對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選擇偏差”問題,而傾向得分匹配法能夠克服這一問題。(3)傾向得分匹配法可以構建反事實框架,觀察未發生的實驗結果,解決了“遺漏變量”的問題。傾向得分匹配法的主要步驟是:
1.運用Logit模型估算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條件概率擬合值,即傾向得分值(PSm)為:
PSm=Pr[Lm=1/Xm]=E[Lm=0/Xm](1)
式中:Lm=1表示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Lm=0表示未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Xm表示可觀測的農戶特征、家庭特征和村莊特征等。
2.匹配實驗組與對照組。得到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傾向得分以后,用數據方法尋找與其特征相似的非使用農戶。從理論上講存在多種方法可以匹配,但各類匹配方法由于存在不同偏差而產生不同差異。為保證匹配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選用最近鄰匹配、卡尺匹配、卡尺內最近鄰匹配和核匹配這四種方法進行檢驗。
3.計算實驗組和對照組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要素投入差異,即平均處理效應(ATT):
ATT=E(Y1/Lm=1)-E(Y0/Lm=1)=E(Y1-Y0/Lm=1)(2)
式中:Y1為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要素投入;Y0為農戶未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要素投入。其中,E(Y1/Lm=1)是可以預測的,而E(Y0/Lm=1)是不可以直接預測的,稱為反事實結果。
(二)逐步回歸分析法
本文選用Baron和Kenny的逐步分析法檢驗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的影響路徑。雖然,逐步分析法檢驗結果不容易顯著,但其具有操作簡單,結果易于理解的優勢,且第一類錯誤率低于設定的顯著性水平。基本模型如下:
Yi=cX+μ1(3)
M=aX+μ2 (4)
Yi=c′X+bM+μ3(5)
式中:X表示現代通訊技術使用;Yi表示第i種要素投入;M表示中介變量科技進步、市場參與、社會網絡; a、b、c和c′均為待估系數;μ1、μ2、μ3均表示隨機誤差項。式(3)是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的直接影響;式(4)是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中介變量的影響;式(5)代表現代通訊技術使用通過科技進步、市場參與、社會網絡對要素投入行為的間接影響。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一)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主要來自課題組2019年9月對山東省壽光市進行的實地調查。調研采取了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具體抽樣步驟:在樣本區隨機選取7~9個樣本鄉鎮,每個樣本鄉隨機選取6~8個樣本村,每個樣本村隨機選取1~15個農戶進行一對一問卷訪談。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家庭、村莊特征等,個人調查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特征、收入狀況、現代通訊技術使用狀況等,家庭調査包括家庭的人口特征、收支狀況、家庭環境等,村莊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交通狀況等。共發放調研問卷802份,刪除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754份,占樣本總量的94.01%。本文選取蔬菜產業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我國蔬菜產業是僅次于糧食產業的第二大農業產業,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參考羅浩軒和林文聲等對要素投入的定義,本文選用短期資本投入、長期資本投入和物質資本總投入作為衡量要素投入的指標[33-34]。其中,短期資本投入包括農戶畝均種苗、農膜、農藥及化肥的投入;長期資本投入指農戶購買農用機械的投入;物質資本總投入是將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各類費用投入(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和農膜、使用農機畜力、灌溉費用、雇工費用及工具材料費等)加總所得。
2.解釋變量。模型中的解釋變量為是否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由于農村地處偏遠、技術匱乏,互聯網使用是農戶最普遍使用的現代通訊技術,主要包括手機和電腦的使用。根據樣本統計顯示:總體樣本中約有96%的農戶擁有手機,67%的農戶擁有電腦,但很多農戶使用手機和電腦只是用來娛樂和通信,而并非獲取農業相關信息并應用于農業生產。所以,本文選取是否主動使用手機和電腦查詢農業信息作為衡量是否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指標[35]。
3.控制變量。借鑒已有研究[16],選取戶主特征(年齡、受教育程度、專業技能)、家庭特征(勞動力投入、年蔬菜收入、非農收入占比、年蔬菜支出、年蔬菜產量、種植規模、土地細碎化程度)和村莊特征(離銷售市場的距離、運輸困難度、信息技術培訓)作為控制變量。
據表1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可得:畝均種苗投入、農膜投入、農藥投入、化肥投入、機械投入分別占總物質資本投入的22.39%、3.38%、12.91%、15.93%和20.19%。蔬菜種植的資本投入中,種苗投入、機械投入和化肥投入所占比例最高。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決策方程估計
為了實現使用現代通訊技術和未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樣本的匹配,首先需要估計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決策方程。本文使用stata15.0軟件運行模型。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決策方程中包括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343戶)和不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411戶),合計754戶樣本家庭。構建Logit模型對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決策方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2。
從表2可得: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除勞動力投入外,均與現代通訊技術使用有顯著相關關系。農業生產投入較多勞動力的農戶更可能依靠以要素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思想上更加墨守成規,喜歡以往的種植方式和熟悉的種植經驗,對新技術的訴求較低。另外,年齡和非農收入占比與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存在顯著負相關。可能是因為年齡越大,思想越保守,越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非農收入的占比代表農民的兼業程度。非農收入占比越高,兼業程度越高,農民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越弱,也更缺乏足夠的動力了解新技術。
(二)傾向得分估計結果
為了匹配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選用了最近鄰匹配、卡尺匹配、卡尺內最近鄰匹配和核匹配,并計算總資本物質投入和各項資本投入的ATT值。本部分還利用OLS回歸與PSM估計的結果進行對比,因為OLS回歸并沒有考慮樣本偏差問題,所以高估了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的真實處理結果。
從表3得出:雖然四種匹配方法有不同的量化結果,但從定性角度來看,四種測量方法的匹配結果是一致的,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均具有顯著影響。表3的最后一行是將不同匹配方法計算的ATT值進行算術平均得出的平均值。從總物質資本投入結果來看,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的總物質資本投入比不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高423.271元。從各項資本投入來看,相較于不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的種苗投入、機械投入分別增加132.833元和140.711元;而農膜投入、農藥投入和化肥投入分別減少25.345元、86.140元和122.315元。
從以上分析可得: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增加農戶對物質資本的投入,且對各項物質投入的影響不同。其中,現代通訊技術增加了機械和種苗投入,但降低了農膜、農藥和化肥投入。污染性要素的減少和機械投入的增加有利于緩解農業污染,優化農業要素配置。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業要素投入的優化和改善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的滲透性方面。農業信息和技術正全面融入農業發展領域,并將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深刻改變著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和農村治理方式。因此,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重視提升信息技術,大力發展信息農業,進而助力數字鄉村戰略實施。
五、實證結果檢驗
(一)共同支撐域檢驗
樣本的共同支撐域主要為了衡量使用和未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樣本的解釋變量之間的有效匹配情況。為了確保匹配的精確性,在計算傾向得分后還需要考慮樣本的共同支撐域。若兩組樣本的共同支撐域(重疊區域)很窄,則說明樣本農戶損失較多,處于重疊區域以外的樣本無法實現有效匹配。考察樣本的共同支撐域可以通過比較使用農戶與不使用農戶的傾向得分的密度函數來實現。
圖2是兩組農戶傾向得分匹配后的密度函數圖。可以看出,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虛線部分)與未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實線部分)在匹配后的密度函數區間有很大范圍的重疊,此重疊區間即是共同支撐域。較寬的共同支撐域(重疊區)說明大多數樣本值均在共同取值范圍內,僅有少量樣本損失。所以兩組樣本進行傾向得分匹配質量較好。
從表4中可以看出,現代通訊技術使用的方程中有754個樣本參與匹配,其中實驗組損失2個樣本,對照組損失7個樣本,占總樣本比例很小。所以實驗組與對照組樣本匹配損失較少。
(二)平衡性檢驗
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實驗組和對照組個體樣本存在的系統性差異,在樣本匹配完成后還需要進行協變量的平衡性檢驗,即檢驗匹配后各變量在兩組之間是否變得平衡。平衡性檢驗結果見表5。
在樣本匹配之后,樣本的標準化偏差由匹配前的28.7下降到匹配后的6.1~6.4之間;LR統計量也顯著下降,由匹配前的185.03到匹配后的21.06~24.19之間;Pseudo-R2由匹配前的0.178下降到匹配后的0.011~0.018之間。結果表明,傾向得分匹配顯著降低了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解釋變量的差異。
(三)內生性檢驗
傾向得分匹配法在分析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戶要素投入的影響過程中雖然能夠解決可觀測的選擇性偏差問題,但仍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導致內生性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第一,遺漏變量。雖然本文已經盡可能多地引入農戶特征、家庭特征、村莊特征等控制變量,但除此之外,要素投入還可能受到一些不可觀測變量的影響。第二,雙向因果。現代通訊技術在農村的快速發展能夠促進農產品電商發展和農業技術的創新,進而改變農戶要素投入;而要素配置方式的轉變也會刺激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積極性,即這種雙向因果關系很可能會導致現代通訊技術的使用與隨機擾動項相關,實證結果可能存在偏差。
參考以往文獻[36],本文選取“農戶每月支付的上網費用”和“農戶是否參加互聯網技術培訓”這兩個變量作為是否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工具變量。“農戶每月支付的上網費用”和“農戶是否參加互聯網技術培訓”對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決策具有重要影響,但很難直接影響要素投入,其分別滿足了有效工具變量必須具備的相關性和外生性的條件。本文使用Durbin-Wu-Hausman檢驗拒絕了原假設,說明使用工具變量法是合理的。同時工具變量通過了外生性檢驗且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屬于有效工具變量。利用工具變量做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回歸(2SLS),實證結果見表6。
相較于OLS回歸結果,采用2SLS模型估計的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總物質資本投入的影響效應與PSM結果一致且有所提升,這能夠很好地支持PSM的實證結果。
(四)進一步分析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資源稟賦對農戶要素投入會產生不同的影響[37]。為進一步研究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的影響效應,本文選用受教育程度和農地規模對農戶進行分組。借鑒曾億武等的做法,首先計算出分組變量的均值,然后據此將樣本分為“大于均值”和“小于均值”兩個樣本組進行對比分析[38]。從表7的ATT估計結果可得:除種苗投入外,受教育程度越低的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對總物質資本投入的影響更大。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人力資本狀況的重要指標,不僅對現代通訊技術使用決策有顯著作用,而且對物質資本投入也具有重要影響。
從實證結果看: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則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對其物質資本投入越少。即在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背景下,人力資本投入與物質資本投入存在負相關,這側面表明了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這與紀雯雯等人觀點一致[39]。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增加了低教育程度農戶的機械投入,降低了其農膜、農藥和化肥的投入,這有利于優化低教育程度農戶的要素配置,推動高效、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農地規模代表著農戶的土地投入和規模集約化經營程度。表7結果顯示:農地規模越大的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對總物質資本投入的影響越大。在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背景下,土地投入和物質資本投入存在正相關。可見,規模化經營能夠刺激農戶增加農業投資。另外,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降低小規模農戶的農膜、農藥投入,增加大規模農戶的機械投入影響較大。這對提升農戶發展現代農業能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市場的有機銜接發揮了積極作用。
六、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的影響機制分析
根據前文分析,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戶資本要素投入有積極影響。前文的理論機制分析中指出:現代通訊技術通過推動科技進步、增強市場參與及拓展社會網絡這三個方面影響要素投入。基于此,借鑒Baronand Kenny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的逐步回歸方法檢驗這三條路徑是否存在。
(一)科技進步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選用畝均科技投入費用來衡量農業的科技進步,并將其作為中介變量帶入逐步回歸方法進行檢驗。實證結果如表8所示。
模型1表明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有顯著的直接作用。模型2表明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顯著增加農戶的科技投入。模型3中的兩個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在控制了現代通訊技術使用的影響后,中介變量科技投入對要素投入的影響依然顯著,即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通過科技進步影響要素投入,科技進步的中介效應是存在的。由于存在直接效應,所以,科技進步的中介效應屬于部分中介。科技進步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9.37%,表明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大概有9.37%是通過科技進步中介作用實現的,在三條中介路徑中屬于效應占比最低的。這可能是由于農村信息技術發展不足以及農戶新技術訴求低所致,因此,農村的信息化和科學技術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未來農業發展需要進一步促進農村信息技術的普及推廣和科學技術的培訓學習,實現信息技術與農業科技的完美融合。
(二)市場參與的中介效應檢驗
選擇蔬菜正常銷售量與總銷售量的比例來衡量市場參與程度,并將其帶入逐步回歸方法進行檢驗。模型5顯示: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戶市場參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能夠提高其市場參與程度。模型6顯示:在控制了現代通訊技術使用這一變量后,中介變量市場參與對要素投入仍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即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通過市場參與影響要素投入,市場參與的中介效應是存在的,但只存在部分中介。市場參與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11.22%,即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大概有11.22%是通過市場參與的中介作用實現的,說明現代通訊技術的使用有利于減少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不確定性,并能夠根據對市場信息的了解做出正確的生產決策。信息技術與農業市場的融合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
(三)社會網絡的中介效應檢驗
使用農戶家庭經常來往的親朋數量作為社會網絡的替代變量。模型8表明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社會網絡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能夠拓展農戶社會網絡。模型9顯示:控制了現代通訊技術使用這一變量后,中介變量社會網絡對要素投入仍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即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通過社會網絡影響要素投入,社會網絡的中介效應是存在的,但只存在部分中介。社會網絡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15.54%,表明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大概有15.54%是通過社會網絡的中介作用實現的。這說明社會網絡在現代通訊技術影響要素投入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可能是因為農戶之間普遍存在“羊群效應”。政府可以利用非正式組織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優化和改善。
七、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構建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要素投入分析框架的基礎上,以山東省壽光754個蔬菜種植戶為樣本,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法檢驗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戶要素投入的影響效應,隨后利用逐步回歸分析探討了兩者之間的作用路徑。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相較于不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的農戶能夠增加總物質資本、種苗和機械投入;減少農膜、農藥和化肥投入。可見,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優化要素資源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轉型升級。(2)從不同稟賦視角來看,使用現代通訊技術農戶的物質資本投入與人力資本投入存在負相關,而與農地資源投入存在正相關。現代通訊技術使用不僅能顯著縮減低人力資本農戶的污染型要素投入(地膜、農藥、化肥投入),而且能顯著增加低人力資本、高農地規模農戶的機械化投入。(3)現代通訊技術使用既可以直接影響農業要素投入,又可以通過科技進步、市場參與和社會網絡間接影響要素投入,且三種路徑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重分別是9.37%、11.22%和15.54%。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重視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對農業資本要素投入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發揮其替代效應,成為未來農業經濟增長的新的支撐點。把信息技術作為生產生活要素共享平臺,不斷降低農業污染型要素投入,增加農戶機械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善農業要素資源投入。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新興農業轉型的關鍵期,應積極推進現代通訊技術發展戰略,優化農村資本要素結構,以信息手段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從而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2.加強對低人力資本農戶的信息技術普及,推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現代通訊技術使用能夠顯著促進規模經營農戶的機械化投入,推進農村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推動農業的現代化、機械化。一方面,考慮到農戶的資源稟賦差異,政府應重點引導低人力資本農戶使用現代通訊技術,彌補其教育程度低、知識水平有限帶來的信息劣勢,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并不斷縮小與信息優勢農戶的“數字鴻溝”,進一步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改變其粗放型發展方式;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土地資源的流動,盤活農村耕地資源,提高農地資源配置效率。
3.在推動科技進步、增強市場參與及拓展社會網絡方面協同并進。首先,積極引入農業科技,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并建立渠道多樣化、形式多元化的科技推廣機制,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鋪路搭橋。其次,鼓勵非政府組織或移動通訊公司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不斷引導農戶重視對農產品價格、銷售等市場信息的搜集,使農戶獲取更多的銷售渠道,增強其市場參與。再次,政府應高度重視非正式組織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積極引導村干部、村能人、農機推廣人員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使農戶獲取更多農業信息。最后,夯實信息發展基礎,繼續推動科技進步、市場參與和社會網絡發展,為更大程度地發揮現代通訊技術對要素投入的促進作用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涂圣偉.我國農業要素投入結構與配置效率變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7(12):148-162.
[2] 魏金義,祁春節.中國農業要素稟賦結構的時空異質性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7):97-104.
[3] 馮獻,李瑾.信息化促進鄉村振興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20(3):174-181.
[4] 郭家堂,駱品亮.互聯網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有促進作用嗎?[J].管理世界,2016(10),34-49.
[5] 蔡躍洲,張鈞南.信息通信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替代效應與滲透效應[J].經濟研究,2015(12):100-114.
[6] 張樂,曹靜.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配置效率變化的引入——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3):4-15.
[7] 譚術魁,饒映雪,朱祥波.土地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9):61-67.
[8] 劉晗,曹祖文.基礎設施投資、人力資本積累與農業經濟增長[J].經濟問題探索,2012(12):84-90.
[9] 杜鑫.勞動力轉移、土地租賃與農業資本投入的聯合決策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10):63-75.
[10]" 韓先鋒,宋文飛,李勃昕.互聯網能成為中國區域創新效率提升的新動能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9(7):119-136.
[11]" BRYNJOLFSSON E,L M HITT.Beyond Comput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14(4):23-48.
[12]" 黃群慧,余泳澤,張松林.互聯網發展與制造業生產率提升:內在機制與中國經驗[J].中國工業經濟,2019(8):5-23.
[13] 張旭亮,史晉川,李仙德,等.互聯網對中國區域創新的作用機理與效應[J].經濟地理,2017,37(12):129-137.
[14]" CZERNICH N,O FALCK,T KRETSCHMER,et al.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121):505-532.
[15]" 張興旺,孟麗,杜紹明,等.關于信息化影響農業市場化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9(4):39-45.
[16] 朱秋博,白軍飛,彭超,等.信息化提升了農業生產率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9(4):22-40.
[17]" KHAN H,SAEED I.Measurement of Technical,Allocativ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omato Farms in Northern Pakista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2):1 080-1 090.
[18] MBURU S,ACKELLO-OGUTU C,MULWA R.Analysi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Farm Size:A Case Study of Wheat Farmers in Nakuru District,Kenya[J].Economics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4(10):1-10.
[19] 高雪,李谷成,范麗霞,等.雨澇災害對農戶生產要素投入行為的影響——基于湖北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的分析[J].資源科學,2017(9):1765-1776.
[20] 吳偉偉,劉耀斌.非農收入對農業要素投入結構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7(4):70-79.
[21] 張哲晰,穆月英,侯玲玲.參加農業保險能優化要素配置嗎?——農戶投保行為內生化的生產效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8(10):53-70.
[22] 陳訓波.不同土地規模和組織形式下的農業要素投入方式比較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3(13):6001-6002.
[23]" MWALUPASO G E,WANG S G,RAHMAN S,et al.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Maize Production in Zambia[J].Sustainability,2019,11(8):24-51.
[24]" 張兵,周彬.欠發達地區農戶農業科技投入的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灌南縣農戶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1):40-44.
[25] 高彥彥.互聯網信息技術如何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J].現代經濟探討,2018(4):94-100.
[26]" K l ASLAN Y, TNGR.ICT and Employment Generation:Evidence From Turkish Manufacturing[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19,26(13):1 053-1 057.
[27]" 朱寧,馬驥.農戶議價能力及其對農產品出售價格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15,32(4):31-36.
[28] 許竹青,鄭風田,陳潔.“數字鴻溝”還是“信息紅利”?信息的有效供給與農民的銷售價格——個微觀角度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 (季刊),2013,12(4):1 513-1 536.
[29]" JOHN J,CHARLES M,EMILY O.Transaction Costs and Smallholder Famers’ Participation in Banana Markets in the Great Lakes Region of Burundi,Rwanda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J].The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0(1):302-316.
[30] AKERLOF G.The Market for “Lemons” :The Quality of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31] TCHAMYOU V S,G ERREYGERS,D CASSIMPN.Inequality,ICT and Financial Access in Africa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39(8):169-184.
[32]" 殷俊,劉一偉.互聯網使用對農戶貧困的影響及其機制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2):146-156.
[33] 羅浩軒.中國區域農業要素稟賦結構變遷的邏輯和趨勢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7(3):46-59.
[34] 林文聲,王志剛,王美陽.農地確權、要素配置與農業生產效率——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8(8):64-82.
[35] 盛潔,陸遷,鄭少鋒.現代通訊技術使用和交易成本對農戶市場銷售渠道選擇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19(4):150-160.
[36] 張永麗,徐臘梅.互聯網使用對西部貧困地區農戶家庭生活消費的影響——基于甘肅省1 735個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9(2):42-59.
[37] 周靜,曾福生.稻作大戶生產投入行為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基于湖南省6縣419戶稻作大戶的數據[J].經濟地理,2019(8):1-12.
[38] 曾億武,郭紅東,金松青.電子商務有益于農民增收嗎?——來自江蘇沭陽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8(2):49-64.
[39] 紀雯雯,賴德勝.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變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6):45-55.
Impact of the Us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n Farmers’ Factor Input
——Based on Evidence From Vegetable Growers in Shougu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YAN Di,ZHENG Shaof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amp;F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se on factor input and taking 754 vegetable growers in Shougu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samples,this paper uses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test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se on factor input.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irst, the us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elps increase the total physical capital,seedlings and machinery input,and reduces the input of agricultural film,pesticides and fertilizers,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factor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ethods.Second,the physical capital investment of farmers who us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and investment.In addition,the us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increasing the machinery input of large-scale farmers and reducing the input of agricultural films and pesticides for small-scale farmers.Thi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the big market.Third,the us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an influence the input of farmers through technological progress,market participation,and social network.The proportion of intermediary effects in the total effect is 9.37%,11.22%,and 15.54%,respectively.Based on this,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encourage large-scale operation,and further advance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enhance market participation,and expand social networks.
Key words:us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factor input;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large-scale operation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