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旺
摘要:全面落實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必須大力扶持農業的發展,但是農業生產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導致金融支農的積極性不高,成效不顯著。為了推動金融支持農業健康發展,廣東省率先探索畜禽活體抵押貸款新模式,此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殖農戶的資金缺口,同時也實現了多方共贏,具有非常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養殖業 融資 活體抵押 互聯網
*基金項目: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課題項目“金融支持農業企業健康發展研究”(GDNYT202013);廣東財經大學2020年研究生創新項目(YJS20032)。
一、引言
融資難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難題,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受自然天氣影響較大,且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很難申請到銀行貸款,新冠疫情的爆發更加重了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難度。在各類農業經營主體中,養殖業的融資難度最大,一方面養殖業缺乏廠房、機器等固定資產,另一方面養殖業面臨的不確定性較高。生豬養殖業更是如此,生豬養殖行業周期較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生豬養殖業的用地基本上是從當地農戶手中流轉,缺乏有效的不動產擔保措施,融資難的問題很難解決。養殖業最重要的資產是生豬,但是生豬卻存在價值評估難、風險控制難、風險分擔難等問題,因此金融機構一般不愿意接受生豬抵押。鑒于復雜的經濟形勢以及養殖業發展的困境,廣東省率先推出“畜禽活體抵押貸款”,這是區塊鏈技術、金融和征信相協調配合的結果,在農業領域更是第一次運用,是國內生物資產金融化的一次積極探索。本文將對廣東省的“畜禽活體抵押貸款”新模式進行系統梳理,介紹貸款運作的模式和取得成效,希望對于國內其他地區的金融支農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二、運作模式
廣東省推出的“生豬活體抵押”貸款有別于傳統商業銀行貸款,這一模式主要是和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將養殖主體、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農資企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在一起,用保險公司的保單為企業增信條件,依托農業管理部門作為可靠第三方對生豬活體提供動態記錄保障,并利用保險公司帶生豬標注的保單系統共同防范二次抵押風險,以“生豬活體登記+保險保單+銀行授信”模式,創新推出生豬活體抵押貸款業務。這一新型模式既確保資金在參與主體之間閉環流動,更將整個生產運作流程全部納入政府監管。
(一)養豬企業
傳統的生豬養殖主體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必須使用固定資產進行抵押,貸款銀行不認可生豬作為抵押品,銀行更不關注生豬的健康狀況。一旦生豬養殖主體遭遇意外,很難償還銀行的貸款,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但是在廣東省創新開發的新模式下,養豬企業(農戶)在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前,必須和保險公司對接,對養殖的生豬進行投保,保險公司在承保之前,必須進行實地調查,了解養殖主體的真實狀況,根據盡職調查的結果進行承保。養殖主體投保完成后,可以憑借生豬的相關資料和保險公司開具的保單向銀行申請貸款。
(二)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接到養殖主體的貸款申請后,會聯合互聯網平臺進行審核,審核完成后會進行實地核查,檢驗養殖主體提交資料的真實性。核查完畢后,互聯網平臺會對養殖主體申請抵押的生豬進行編碼登記,同時在生豬身上放置二維碼。生豬后續的疫苗注射、運輸和屠宰信息都將在二維碼中進行記錄,憑借二維碼,商業銀行和互聯網平臺可以隨時關注生豬的動態,然后銀行會發放貸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商業銀行雖然向養殖主體發放了貸款,但是這筆資金農戶并不能從銀行取出。為了避免貸款資金被挪作他用,確保資金專款專用,農戶必須在互聯網平臺上使用這筆資金。
(三)互聯網平臺
互聯網平臺作為貸款辦理過程中的溝通和紐帶,首先要和銀行達成合作協議,必須和銀行一起進行實地調查,同時也對生豬的生長、運輸、屠宰等狀態進行監管。為了確保資金的閉環流動,避免資金被挪用,互聯網平臺也在積極聯系農資供應企業,吸納農資企業進入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養殖主體需要購買飼料等農資用品時,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選擇,這樣養殖主體可以和農資供應企業直接聯系。當養殖主體和農資供應企業達成購買意向并簽訂購買協議后,互聯網平臺將貸款企業的購買信息反饋給貸款銀行,此時貸款銀行會將資金直接撥付到農資企業的賬戶中,農資供應企業收到資金后,會通過物流將養殖主體購買的產品發送給養殖主體。在養殖主體和農資企業之間的聯系中,互聯網平臺扮演著橋梁紐帶的作用,同時互聯網平臺也充當著商場的角色,吸納農資供應企業進駐其中,互聯網平臺對于進駐的農資供應企業有一定的要求,目前進駐的企業基本上全是國內的龍頭企業,品牌知名度較高,產品質量有保障。對于養殖主體而言,不需要向互聯網平臺繳納任何費用,互聯網平臺主要向進駐的農資供應企業收取5%的服務費。
三、取得成效
廣東省畜禽活體抵押貸款的成功實踐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既推動了生豬確權,也確保了銀行的資金安全,同時也將政府監管納入其中,實現了養殖主體、銀行和農資企業三方共贏。在這一新型貸款模式下,每個畜禽生物個體都會有一套非常可靠的獨特的識別系統,并且互聯網平臺建立了可靠的價格認定估算系統,這為銀行快速審核生物價值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為畜禽的抵押按揭提供了可能。銀行系統對接后,可以快速審核抵押發放貸款,既保證了銀行的信用安全,又為養殖戶快速獲取銀行貸款和授信提供了可能。這標志著生物資產真正實現了金融產品化,這對于解決活體資產抵押難問題、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盤活沉默資產,緩解融資約束
一直以來農業經營主體很難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農業主體必須將房產、耕地或者宅基地作為抵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審批流程繁瑣、發放貸款資金較少。廣東省這次推出的“生豬活體抵押”貸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經營主體缺少抵押物的現狀。這一新型貸款模式也大大簡化了貸款流程和審批時間,在商業銀行白名單的企業不需要去銀行服務網點遞交申請資料,完全可以在網上進行申請。廣東省的“生豬活體抵押”貸款實現了生豬確權,這有利于緩解養殖業的資金約束。此外,申請貸款的養殖主體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直接購買飼料等農資產品,既避免了買到假貨的可能,同時購買價格也比市場低。以清遠市的養殖主體為例,養殖主體在經銷商處直接購買飼料的總成本約為4500元,而在平臺上購買同樣的產品聯網僅需要2900元的費用和200元的物流費,可以節約1400元的總成本。互聯網平臺的購買程序完全在線上進行,此舉避免了養殖主體線下奔波,省去了很多的時間成本。
(二)農資企業擴大市場、回籠資金
大型農資企業一般通過傳統的經銷商模式來進行產品銷售,一般的經銷商包括省級經銷商、市級代理商、縣區代理、鄉鎮門店這四個層次,農資企業先向經銷商發貨,各級經銷商按季度或者半年度交付資金。在這種模式下,農資企業的資金回籠較為緩慢,很多經銷商甚至故意拖欠貨款。而在廣東省的新型模式之下,養殖主體的貸款銀行直接將資金撥付給農資企業,不存在拖欠貨款的可能,農資企業回收資金較為迅速。
通過互聯網平臺,養殖主體和農資生產企業之間可以直接交流,這有效降低了養殖主體對單一品牌的粘性,有利于嘗試不同農資企業的產品,這有利于擴大優質農資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更有利于推動市場良性競爭。
(三)保證資金安全、擴大服務群體
在這一模式之下,商業銀行既保證了自身資金的安全,更擴大了服務群體。與傳統的農業貸款不同,“生豬活體抵押”貸款能夠有效確保資金閉環流動。養殖主體并不能將貸款資金取出,此舉能夠有效避免資金挪作他用,保證資金有效用在企業發展上。此外農資企業也必須在養殖主體貸款銀行開設賬戶,銀行直接將資金劃撥到企業賬戶,既確保了資金在銀行體系內部流動,又加強了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銀行拓展客戶群體。
四、政策建議
雖然廣東省畜禽活體抵押貸款的成功實踐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但目前政策的推行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在清遠開展的真知碼畜禽活體抵押貸款在落地實施時,涉及到抵押生豬在限制屠宰和運輸等相關方面,屠宰和運輸審批部門未有相關監管生豬屠宰和運輸的文件,對于已辦理抵押登記但尚未結清金額的金融機構貸款的生豬,如無相關限定屠宰和運輸文件,將無法保障金融機構相關抵押貸款清收,不利于生豬產業的良性發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強溝通協作,強化政策協調性
商業銀行、養殖主體、互聯網平臺以及其他參與主體要加強溝通,農業主管部門更要積極介入,努力引導各方參與其中。政府各個部門之間更要加強溝通協作,農業部門、運輸管理部門、市場監督部門更要相互交流,彼此之間要努力配合,強化政策的協調性,把金融支農的新模式切實落到實處。政府層面有必要成立一個專門的協調領導機構,通過加強溝通協調做到信息共享,確保這一模式在廣東省內有序、高效推進。同時政府部門要設立專門的評估機構,出臺生豬活體評估標準和評估細則,在充分考慮養殖主體、貸款銀行等參與各方的基礎上,客觀理性的評估生豬的活體價值。
(二)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
廣東省目前只有郵政儲蓄銀行開展參與新模式,其他商業銀行沒有參與其中,保險機構中,只有人保和陽光參與,未來廣東省可以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要建立政府、銀行、農業企業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機制。對銀行貸款按比例擔保,強化對商業銀行的激勵機制。
(三)促進農業企業兼并重組,擴大生產規模
目前廣東省內的大型養殖主體較少,大多數農業企業的生產規模較小。未來要引導農業企業兼并重組,推動農業企業組建聯合體,發揮規模優勢。同時農業企業內部要規范成員管理、財務管理等運行機制,增強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東平,王鴻鋼,王永剛.生物資產抵押貸款“破冰”活體抵押難[J].中國農村金融,2019(20):61-62.
[2]陳連華.畜牧業融資難的新思路:動物活體抵押貸款業務[J].北方牧業, 2012(03):4.
[3]李文生.動物活體抵押融資模式探索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為例[J].金融經濟,2014(20):161-162.
[4]王建軍,萬菁.創新活體抵押貸款為養殖戶排憂解難[J].中國農村金融, 2019(21):70-71.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