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中華門外,南鄰應天大街、北接外秦淮河,與古老的明城墻隔河相望,這便是南京晨光1865科技創意產業園所處的位置。在南京,人們要是想到工業旅游的好去處,腦海中大多會出現它的名字。產業園里有9幢清代建筑、19幢民國建筑,如同一座近代中國工業博物館。之所以用“1865”這個數字,體現的是一種情結,它滿載了時代的印記,見證了百年中國由封閉到開放的歷史,記錄著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軌跡。
像這樣將工業與旅游相結合的業態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常見。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出爐,文化旅游業如何發展的路徑日漸清晰。近期,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關于公布2021年江蘇省重點文化和旅游產業項目的通知》,公布了70個江蘇2021年重點文化和旅游產業項目。這7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2858億元,僅2021年就計劃投資488億元,包括工業旅游項目的提升與打造。
事實上,工業旅游并不是新生事物,但當旅游業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蟄伏”之后,做好工業旅游這篇文章也成為不少地區或是企業“重整行裝再出發”的契機或抓手。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曾談道:“要推進旅游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協同發展,催生新業態、延伸產業鏈、創造新價值。”
在江蘇首個4A級工業旅游景區梅鋼公司里,人們便能直觀感受到硬核工業與詩意旅游碰撞出的火花。梅鋼,最初是上海依托南京梅山鐵礦資源建設在江蘇的鋼鐵原料基地,而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大型工業生產基地。這里因礦而鐵、因鐵而鋼、因鋼而城,一樹一樁、一釘一鉚均浸染了歲月光華。游者在梅鋼能體驗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史:從“勞動密集”到“技術密集”、從“傳統制造”到“智慧制造”、從“灰山污水”到“青山綠水”。
類似于此,工業旅游項目中,工業是載體、文化是靈魂、旅游是手段、市場是目標。工業旅游不是簡單的工業+旅游,它是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人類百年工業積累與旅游要素形態的融合。它需要通過歷史記憶、復原真實場景等,讓游客產生情感共鳴,讓游客觀賞工業、沉浸式體驗工業。其中,文化的作用至關重要。德國化學家費歇爾的“鎖鑰”學說認為,反應底物如同“鑰匙”,酶好比是“鎖”,只有“鎖”與“鑰匙”相適合,才有恰當的化學反應。在工業旅游中,文化就是起到催化作用的“酶”。
有了文化的加持,工業旅游至少可以帶來幾方面的共贏:對消費者來說,通過參觀工業企業能增長見識,體驗生產制造過程中的獨特樂趣;對企業而言,敞開大門讓消費者更進一步了解自己,有助于他們產生對產品的信賴感,其效果是普通廣告無法比擬的;對工業旅游項目所在地的政府來說,也能在無形之中拉升當地的GDP。
以工業故事為內核,構建一個“可觀賞、可游玩、可學習、可購物、可休閑”的工業旅游生態在世界上不少地區都有樣板。如,南美洲的伊泰普水電站既是世界上第二大水電站,也是著名的工業旅游景觀。當地人以斑斕多彩的拉美文化為底色,打造了工業游、生態游、考古游等多條旅游路線,到了晚上,人們還可以在水電站看璀璨星空。類似于此,發揮文化引領功能,推動工業文明與旅游要素形態深入融合,才能讓人們有沉浸式體驗、產生情感共鳴。
工業旅游不是簡單的“廠房+園區”,背后是城市工業文明變遷的歷史積淀。做好工業旅游項目,不僅能盤活城市空間資源,也能彰顯其地方特色。在促進“內循環”的時代背景之下,工業旅游領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