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陽春三月,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橫梁鎮的艾津稻園里,一群年輕人正在田間忙碌著。突然春雨淅瀝,艾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艾津農業)副總經理王光笑道:“春雨貴如油,看到下雨我們可開心了!”
雖然身為公司副總,擁有研究生學歷,但王光還是自詡為“新農人”。自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業院校。“把所學用在農村,改變農業產出低、效益不好的現狀,就是我們‘新農人的使命。”八年多來,王光和一群志在改變農業的年輕人扎根田間,致力于打造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樣板。這份對土地與農業的情懷,是“新農人”王光最為厚重的精神底色。
對土地的初心
王光的家鄉在安徽阜陽的鄉村,祖輩世代務農。對于這樣一個農村家庭而言,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已屬不易,更何況王光還是當年村里唯一的研究生。父母望子成龍,省吃儉用供王光讀書,希望他能跳出“農”門。但在王光心中,早已種下一顆關于土地的種子——他想利用所學,為農業的發展、為農民收入的提升實實在在地做些事。
畢業后的王光,在父母的希冀下,成為蘇州市太倉農業局工程中心實驗室里的一名科研人員,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雖說與自己的初心還有些距離,但畢竟也是在做農業方面的科研,科研成果最終還是可以惠及到農民,也能為中國農業的發展作貢獻。但這種與土地有些距離的生活終究不是他想要的。一顆想要回歸土地的心躍躍欲試,直到2014年。
那一年,一則“日本大米每公斤賣198元”的消息,讓王光吃驚不已。“日本大米憑什么賣這么貴?難道我們就種不出好稻米?”他下定決心,要從實驗室回歸農村的田間地頭,心中立下目標:不種出中國的好稻米,誓不回頭!
2014年7月9日,帶著對土地的熱愛,王光來到位于南京市六合區的艾津農業,投身現代農業的發展中。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回歸土地,王光的身份從研究員變為農人。讓他欣喜的是,成立一年多的艾津農業因其全產業鏈的現代化構想,聚集了一批和他一樣志在改變傳統種植農業的高學歷年輕人。他們的目標一致——學以致用,用先進的農業理念和技術,打造出“超歐標”的大米品牌。
如何將最先進科技手段運用到田間地頭,是王光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2015年,他牽頭成立了艾津農技集成研究院,專門負責與農業科研院所進行對接,把現有的科研成果進行集成應用落地。王光和團隊通過綠肥輪作、健康栽培、水肥一體化、智能測報等技術,運用智能無人機、大田物聯網系統、紅外光譜測土配肥系統、大米食味計等先進設備,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農村長大的王光深知:農民種田,技術是難點,增收是痛點。2016年起,在艾津農業“匠心種糧”的思路下,王光帶領團隊,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優質稻米的生產環節;用工業的思維,制定了涵蓋安全控制、口感品質及膳食營養等521項檢測指標的“艾津歐標”大米企業標準,成為目前稻米安全標準的標桿。
在嚴格的標準指導下,王光和團隊在1000畝試驗田里先行試種。在實踐中,他們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嚴格管理稻米生產、加工和儲運的每一個環節,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農產品種植加工技術體系——“艾津歐標”體系。這樣的水稻種植方法,既能保證稻米的安全又能確保品質和口感。
王光和團隊運用和發揮知識技術優勢,采取物理、生理、藥理、地理和天理的“五理”綜合防治,讓稻米生產全程皆“綠”。譬如用光譜儀、誘蟲燈等“物理”手段,用納米、生物農藥等“藥理”手段,引進先進生物技術優化土壤菌群的“地理”手段,通過智控巧用大自然的氣候、日照、雨水等運行規律的“天理”手段,趨利避害、增效降殘。
2017年初,“艾津歐標”大米第一年推向市場,取得了畝產值達5000元以上的良好效益。因其優良的口感,“艾津歐標”大米在業界享有“好吃不要菜”的美譽,先后被評為南京好大米金獎、江蘇好大米、江蘇好雜糧優質產品獎。
王光不僅在公司分管技術,還是專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每年培訓專業新型職業農民1000多人次,服務輻射南京及其他13個區縣。他說,最大的成就感來自農戶對他農業培訓指導的正向反饋。“聽到農戶對我說‘王老師,你上次講的那個植保方法很實用,我就特別心滿意足。”
“新農人”的苦與樂
做一個農人,辛苦與汗水是不可少的。每到農忙時,王光戴上草帽、穿上膠鞋,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尤其是每年的6月至10月,他在凌晨5點就得下田干活,比當地農民起得都早。因為在地里干活,工作強度很大,身上總是汗涔涔的,所以每天他都要帶上三四件長袖衫。但即便這樣,干活的間隙,他還是要將衣服脫下來擰幾次汗。
身體上的疲勞,在王光看來并不算什么,他也習以為常,最讓他過不去的是心理上的一道坎兒——不被農戶們信任,甚至被嘲諷。許多農民覺得這群從象牙塔出來的高材生只是來體驗生活的,受不了這份苦,做不長久;而且他們都那么年輕,指導種田這事靠不靠譜?“我都種了幾十年的田,你有什么可以指導我的?我的經驗比你豐富多了。”言語中滿是不屑與不信任。王光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自己其實和他們一樣,都是農人。他相信用真情可以換真心。通過幫助農民解決技術問題,指導他們科學種植,提高產量、降低風險,王光漸漸與周邊的農民打成一片,建立了很好的關系。
今年50多歲的孫斌,于2014年在南京市六合區三友湖承包了1000多畝土地,成了水稻種植大戶。第一年種地,他發現自己在用藥的時間、用量、品種上都把控不好,浪費錢不說,還起不到好的效果。2015年,王光和團隊主動聯系了他。面對年輕的面孔,孫斌心里沒底。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后,孫斌拿出了一半的土地與艾津農業合作。
“起初,我擔心他們不能吃苦。但事實上,他們比一般人勤奮得多。”孫斌說。凌晨時分,天還沒亮,這批“新農人”已經在查田了。他們總是能在病蟲害出現的第一時間發出預警,并且給出解決方案。孫斌因此可以用最少的農藥,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第二年,他主動與艾津農業合作,把1100多畝水稻的植保放心地交給了這批“新農人”。這不僅讓他大獲豐收,水稻檢測也都符合國家綠色標準。
這些年來,王光堅持用專業技術來指導農戶,幫他們解決問題。整個水稻季,王光奔波在周邊各地指導農戶種植。目前,由王光主要負責的稻麥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面積累計達60余萬畝。
如今的王光很享受外界給予他的“新農人”稱呼:“我就是一個農人,一周不下田就心慌。夏天特別忙,基本天天都在地里。要說和父輩那樣的農民有什么不一樣,那就是我們掌握科學種植的技術,所以才叫‘新農人吧。”
2016年最酷熱的8月,已經被公司提拔為綠色植保研究院副院長的王光在清晨去查田的路上,情不自禁地仿照《上學歌》哼唱起來:“太陽當空照,農民對我笑,他們說早早早,你為什么拿著瓷盤又來到。我要下田早,天天不遲到,愛查田愛動腦,我們要為農民立功勞!”這段反映“新農人”工作、生活的小調,很快在團隊內外傳唱開來。王光和“新農人”小伙伴在此基礎上,將這段小調取名為《查田歌》。
陽光、自信、意氣風發,王光深信,在不遠的將來,“農民”會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將加入“新農人”的隊伍。他們將通過智能現代化的農場,利用信息化物聯網技術和電商流通平臺,共同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新的元素和能量,賦能傳統農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