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靖


【劇情簡介】: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在集中營謊稱自己是波斯人以求保命,被一位德國軍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語。對波斯語完全不懂的吉爾斯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開始用集中營中關押的猶太人的名字作為詞根,編造出上千個“波斯語”單詞。軍官在殘暴的環境中對吉爾斯竟有了依賴,并開始袒護他,不料集中營來了一個真正的波斯人……
優秀電影離不開對人性的詮釋,打動人心的好電影有很多,而今天,名單上又多了一部《波斯語課》。
影片聚焦殘酷的猶太人集中營,從真實故事中取材,講述了一個近乎荒謬的傳奇故事,為消逝的無辜生命獻上一曲挽歌。
電影講述比利時裔猶太人吉爾斯,為了從納粹軍官的槍口下活命,謊稱自己是波斯人,證據是他剛用一個面包換來的波斯語神話書。恰巧集中營里冷血、聰明的科赫上尉想要學習波斯語,吉爾斯撿回了條命,然而他需要編造出一門語言,保證自己能記住還能講授。吉爾斯意外獲得了謄抄集中營俘虜名冊的機會,于是他把那些名字稍加改造變成假波斯語單詞。如果科赫仔細看過俘虜名單,便可發現端倪,然而他沒有,傲慢與冷漠讓科赫在學習假波斯語的路上一路狂奔。
電影講述比利時裔猶太人吉爾斯,為了從納粹軍官的槍口下活命,謊稱自己是波斯人,證據是他剛用一個面包換來的波斯語神話書。恰巧集中營里冷血、聰明的科赫上尉想要學習波斯語,吉爾斯撿回了條命,然而他需要編造出一門語言,保證自己能記住還能講授。吉爾斯意外獲得了謄抄集中營俘虜名冊的機會,于是他把那些名字稍加改造變成假波斯語單詞。如果科赫仔細看過俘虜名單,便可發現端倪,然而他沒有,傲慢與冷漠讓科赫在學習假波斯語的路上一路狂奔。
隨意燙傷猶太女傭的納粹女軍官,也有平常的少女之心,會為心愛的男人化妝打扮;批量焚燒猶太人的納粹軍官,會聚會野餐,會聊思鄉之情,看著平凡自然。這樣強烈的對比令人不寒而栗,戰爭令人性泯滅,理智與瘋狂之間,只有一道細細的紅線。
全片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學習波斯語的科赫上尉。他原本是個廚師,因“看見黨衛軍瀟灑地在街上高聲暢談”,決定加入納粹,成為集中營負責后勤的軍官。
科赫的哥哥在得知他加入黨衛軍后,與他決裂,并去了伊朗德黑蘭。這也是科赫學習波斯語的動機。他夢想戰后去德黑蘭開始新生活,開一家餐館,找到心愛之人。
科赫上尉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做“平庸之惡”。影片開始,多疑偏執的他對吉爾斯隨意打罵。隨著學習假波斯語的深入,他對吉爾斯產生了友誼,用假波斯語向吉爾斯講述自己年少時的往事——幼時的貧窮、母愛的缺失、對愛情的向往。他還用學習的假波斯語創作了一首向往和平的詩歌。他曾把吉爾斯從死亡名單上劃掉,但又漠視其他猶太人的生命。他告訴吉爾斯,那些猶太人是無名之輩,不值得費心關注。當吉爾斯指責科赫殘忍時,他辯解稱:“我并沒有直接施加傷害,我只是保障后勤?!?/p>
人性的丑陋恰藏此處,不是所有惡魔都有獠牙,那些沉默的幫兇同樣有原罪。科赫等人是殺人機器上一個又一個齒輪。
影片最后,科赫機關算盡,自以為躲過了盟軍的攻擊,成功逃往德黑蘭。當他信心滿滿操著假波斯語過海關時,不出所料被抓。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行為匹配結局。
與科赫相對應,猶太人吉爾斯則展示了人性中堅韌、向善的一面。他一開始只想求活,絞盡腦汁編造謊言。然而當他不斷目睹同胞的慘死,心中的善意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他為了幫助他人自愿放棄生的希望。他即便生處險境,也可以作出崇高的選擇。
最后,吉爾斯等來了盟軍的救援。當他坐在帳篷里,盟軍詢問他,集中營俘虜的名冊已被燒毀了,他是否記得幾個同胞的名字時,吉爾斯雙眼含淚。他記得2840個同胞的名字,他們不是無名之輩。
以二戰德國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很多。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講述了德國商人辛德勒的救贖之路,波蘭斯基的《鋼琴家》講述了猶太鋼琴家的逃亡之路,羅伯托·貝尼尼的《美麗人生》講述了偉大的親情與樂觀的精神……所有描述戰爭的偉大電影,無一例外用鏡頭訴說著人性的偉大和戰爭的丑陋。
而《波斯語課》的獨到之處在于,它用一個看似荒唐的故事告訴所有觀眾:善與惡都沒有固定的臉譜,但有固定的因果。
這是殘酷歷史之下的沉重反思,有著穿透時光、穿透銀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