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志淳
當前,無論衰敗中的傳統村落,還是欣欣向榮的新村同樣缺乏有效而宜人的公共空間,空空蕩蕩的廣場無法支撐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國傳統公共空間以鄉村為中心,具有網絡化、關聯化、內向性、歷史性、延續性的特點,當代鄉村城鄉經濟關系的變化導致了農村和農村公共空間的敗落[1]。尤其在新村建設中,硬質鋪地大廣場、寬敞筆直的街道缺乏活力,閑置的公共設施沒有成為村民停留的場所,那么村民的公共生活又在哪里進行?同時鄉村景觀設計與建設也存在簡單模仿城市模式的弊端,鄉村的魅力在哪里,如何改善鄉村環境,如何再造村落……公共空間的重塑是其關鍵所在。

圖1 招賢村現狀與景觀資源分析

圖2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及廢棄小學改造

圖3 規劃結構與慢行系統規劃
鄉村聚落[2]也就是村落,是指鄉村地區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而公共空間[3-4]是指公眾可以自由進入,進行日常交往活動與公共事物的空間。村落公共空間[5-7]既是視覺審美的物質對象,成為城鄉空間形態和環境景觀的重要體現者;也是人們感受城鄉意向,形成地域文脈和場所認知的重要空間對象。同時公共空間是城鄉社會生活和公眾交往的平臺,不可避免地承擔著超越于物質實體之上的社會價值。公共空間的概念跨越了單純的建成環境的范疇,體現出微妙但重要的實體環境同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8]。
中國傳統村落具有聚族而居的特點,聚居是大部分村落的主要居住形態。而村落公共空間主要指街道、庭院、廣場及其他外部空間,是村民主要的公共生活空間。傳統村落韓城黨家村蜿蜒的石砌巷道、高大的門樓與精彩的門楣題字,合陽靈泉村的拱門、戲臺、祠堂,都展現出傳統鄉村聚落的魅力。由于歲月與文化的積淀,傳統村落外部公共空間特色突出,甚至高于民居建筑本身,建筑的聚集、外部空間要素的整合構成村落的公共空間,其整體空間氛圍是鄉村聚落的靈魂。
近年來,各地紛紛進行新農村、美麗鄉村的建設。在當前鄉村復興規劃中,村容村貌整治是其中重要的環節。我們在陜西省富平縣陸續完成了多個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尤其在村落公共空間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與規劃設計。除了少數具備豐富歷史、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的鄉村適宜進行旅游開發、產業規劃外,大多數村落不具備太多資源與特色,此次規劃的村落基本屬于這種普通鄉村。普通村落的提升改造更具有普遍意義,本著提升村落環境品質,改善村民生活的宗旨,我們著重于村落公共空間的改造與重塑。
富平縣曹村鎮招賢村由3個分散的村組組成,一組原有發展基礎良好,利用臨近水庫的優勢資源已經著手鄉村旅游開發,而且村容村貌也經過初步整治。二、三組普遍存在院落廢棄、環境雜亂等問題,綜合考量各組現狀,挖掘資源優勢,提升整體環境品質成為本次規劃的重點。
挖掘現有自然與人文資源(圖1),改造廢棄小學為幸福苑與幼兒園(圖2),幸福苑保留原有窯洞進行更新改造,幼兒園由原小學教室兩座一層磚瓦建筑改造。新建綜合樓用紅磚砌筑,在形態上運用磚拱、坡屋頂等元素與基地原有建筑呼應,并提供餐飲與醫療等綜合服務功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舊建筑改造與整治環境,增加設施與服務功能,老幼相伴的格局利于老人與幼兒的互動交往,是對村落人文環境的修補完善。依托尚書水庫、百年皂角樹、柿子林、蘋果林、東溝溝畔小路和田埂支路打造村落慢行系統,磚石鋪就寬2.5m步行、騎行小路,構成網格狀慢性系統,串聯村落各自然、人文景觀點,密切各村組之間的空間關系,利于鄉村生態旅游的開展(圖3)。
薛鎮北部的溝龍村是傳統農業村落,村內零星散布著明代夯土城墻遺址、糧倉、祠堂和明清民居等人文遺跡,但建筑質量不佳。村道風格雜亂,品質偏低,環境亟待改善(圖4)。挖掘并保護歷史遺跡,整治民居建筑外觀,進行公共空間景觀重塑是溝龍村規劃設計的重點和切入點。在保護歷史資源的同時賦予新的功能與意義,再塑田園古韻美麗鄉村。在修復夯土城墻的基礎上,添加休閑、展示功能的環境小品。設立標識牌展示溝龍村的歷史,在城墻東側廣場上設計康莊戰斗紀念碑,并增加休息長廊及樹陣,設置鄉土特色雕塑,如磨盤、石杵、拉車等,廣場鋪裝采用體現地域材質特點的青磚(圖5)。祠堂和糧倉遺址也運用了類似的設計手法,根據地形條件,采用體現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使用地方本土青磚瓦、黃土等材料,在功能上添加休閑綠地(圖6)。原本這些點狀分散的歷史遺跡可以通過周邊廣場設計弘揚文化氛圍,再通過村落道路體系規劃將其納入整體環境風貌塑造之中。
村落本身具有自然生態優勢,但是在新村建設中往往有所忽略,農村生態環境整治[9]迫在眉睫。生態景觀設計[10]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態自然資源的利用,例如雨水是西北農村寶貴而珍惜的資源,景觀塑造可結合雨水滲透設計,青紅磚與石材既滲水又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鋪裝材料,并利用植被土壤儲水、滲透,實現形態與功能的有機結合(圖7)。而道路景觀是村落重要的外部空間,聯系住戶鄰里,限定入戶空間,生態設計是有益嘗試。二是生態自然設計思想的運用,體現在種植地方樹種,尊重自然山形水勢,不追求宏大、規整的景觀效果等方面(圖1、圖3)。自然山水,蜿蜒的道路,小尺度設計,減少非滲透性硬質鋪地,恢復村莊原有澇池,減少人對自然的干預與破壞。生態景觀設計,將自然資源與生態設計相融合,將是村落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村落調研中發現,尺度大而距離生活場所較遠的公共空間容易被忽略和閑置,而門前屋后的街道才是最具活力的村落公共空間,日常生活與交往活動都在此發生,甚至是婚喪嫁娶都在門前空地進行。人文場所[11]是可以真正承載各項文化休閑活動的地方,與地域特色、歷史文化、民居文化等鄉村生活密不可分,是村落特有氛圍的體現。
在外部公共空間設計上,把握地域文化與行為空間關系,從村民生活實際出發,提供豐富多樣的可駐足的公共空間。設置多樣化、綠化環繞的外部空間,利用重要建筑前的開敞空間、房前屋后的空地。在整體景觀框架下,結合地形進行小尺度景觀設計,通過設置綠植與景觀小品,提供村民娛樂、交往的空間場所,提高空間公共性(圖8)。同時兼顧村落景觀風貌協調,以村落街道線性景觀與廣場綠地等重要節點為主進行針對性設計。這些增設的景觀節點、廣場綠地的意義在于提供村民可以停坐下來的可交往空間,提升村落整體公共生活的品質和活力。

圖4 溝龍村現狀

圖5 城墻遺址廣場設計

圖6 祠堂(左)及糧倉(右)廣場綠地設計

圖7 招賢村結合雨水滲透的道路景觀設計

圖8 溝龍村街邊廣場綠地設計

圖9 地域要素與鄉村特色
注重地域文化的影響因素,傳承歷史文化資源,關注人文精神是空間設計的重點與突破點。在招賢村與溝龍村設計上正是以歷史文化資源為著力點,尊重歷史文化遺存,打造賦予人文氣質的空間場所(圖2、圖5~6)。
此外,村落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的配置可以借鑒15分鐘生活圈[12]的設置。對于步行的村民而言,公共設施服務半徑約900m,15分鐘內可以到達;村民人際交往半徑不超過600m,10分鐘內可以到達。這樣步行尺度的網絡化人文場所與服務設施的設置,可以提供更為適宜的居住環境與尺度,提升村落公共空間參與度與活力(圖3)。
鄉村特色[13]在于挖掘鄉土景觀[14]價值,鄉村營建[15]把握地域建筑及景觀文脈,利用地方材料進行創作。鄉村的美是純樸自然、大方簡潔、粗獷隨性的,甚至是土里土氣的,黃土、青磚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質感溫暖而經濟實惠(圖9)。著重于實用性與功能性,不矯揉造作,如石磨、門前植樹、雨水澇池等,既是鄉村景觀要素,同時也是生產生活所需。融入使用功能的小品設計,結合地方材料和傳統材料的使用,栽植果樹、花卉,塑造田園風貌。

圖10 原木活動設施與太陽能路燈
村落公共空間較城市簡單,空間主角是線性街巷,以線性空間設計為引領進行村落風貌塑造,提高其可達性,聯系點狀、面狀廣場等節點空間,實現點、線、面的整體設計。對建筑界面、慢行通道、道路設施、道路綠化、標識系統和夜景照明等街景重構要素進行全方位改造[16]。村落街道設計的關鍵點是建筑立面與道路小品與鋪裝設計,同樣以上文觀點進行生態景觀與地域性材料的應用。
此外,鄉村并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同樣需要體現時代文明的各項設施。隨著時代變遷,村落逐步配置了路燈、健身器材等設施,但是在設置時應考慮鄉村環境與特點,考慮經濟性與生態性,如原木材質的活動設施以及太陽能路燈(圖10)等,既體現鄉村質樸的特色,又是生態景觀設計手法。
村落公共空間的重塑,是重拾鄉村價值,鄉村復興的重要環節,把握生態性、經濟性與人文性是其關鍵點。通過生態景觀環境設計,塑造地域鄉村特征,生態質樸、親切宜人。體系化、網絡化設置公共空間與設施設置,從生態景觀要素到生產生活需求進行空間場所的營造,兼顧體系性與特色塑造。在挖掘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之上,融入此時此地的時代特征,提升村落的環境品質與人文氣質。
資料來源:
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為作者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