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三成,胡建宏,陳曉暉,王言,聶建,李曉俊,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66;2.四川省齊全飼料有限責任公司,四川遂寧 629000)
本研究以川藏黑豬配套系為對象,開展了關鍵養分需要量、不同階段飼喂方式和適宜屠宰體重的飼養試驗,為優質風味豬產業化推廣提供關鍵配套技術。
1.1 試驗設計 采用不同營養水平、飼喂方式和屠宰體重3 因子交叉試驗設計,選擇180 頭仔豬組成試驗群體,隨機分為3 組,每組60 頭,飼喂3種不同營養濃度的飼料(1、2、3 號),營養成分見表1。試驗豬體重達20 kg時開始試驗,到60 kg時將每組試驗豬再隨機分為2 組,每組30 頭,分別采用添加15%青綠飼料和不加青綠飼料兩種飼喂方式,再將不同飼喂方式下的30頭試驗豬隨機分為3組,每組10頭,分別在80、90、100 kg體重進行屠宰測定。
1.2 試驗豬選擇 試驗于2020年3~9月在四川省齊全飼料有限責任公司基地開展,選擇180 頭日齡、體重相近的健康仔豬進行試驗。

表1 飼料營養成分
1.3 日糧 試驗分為20~60 kg、60 kg~出欄2個階段,分別飼喂3種含不同消化能、蛋白質的日糧(表1),營養指標參考NRC1998 標準和我國地方豬營養標準。在60 kg以后,青綠飼料組添加菊苣替代15%的精料。
1.4 測定指標 主要測定日增重、料重比、瘦肉率、肌內脂肪含量(IMF)、肌纖維直徑和嫩度。測定方法參照NY/T 821-2004《豬肌肉品質測定技術規范》和NY/T 825-2004《瘦肉型豬胴體性狀測定技術規范》。
1.5 統計分析 采用SAS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多個測定指標依據其經濟重要性進行適宜加權,制定綜合評定指數。綜合評定指數=0.35×肉質指數+0.3×瘦肉率-0.15×料重比+0.2×日增重。其中,肉質指數=0.4×IMF-0.3×肌纖維直徑-0.3×嫩度。根據數據結構建立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y:觀測值;u:群體均值;feed:飼料效應;wt:體重分組效應;grass(feed):嵌套在飼料中的青綠飼料效應;wt×feed:體重與飼料交互效應;wt×grass(feed):體重與青綠飼料(嵌套在飼料中)交互效應;e:隨機殘差。
采用GLM過程進行方差分析,對差異顯著的組別進行多重比較,篩選出最佳因子水平。
2.1 測定結果 主要指標測定結果見表2。18個試驗組別的均值比較結果表明,日增重、瘦肉率、料重比、IMF和嫩度在不同組別之間有顯著差異。
2.2 單性狀分析及均值比較 為詳細了解影響各主要指標差異的因素來源及其水平,進行了單性狀因素分析,結果表明飼養水平和屠宰體重對多個性狀有顯著影響(表3)。
2.3 綜合評定指數 根據綜合評定指數結果(表4)可以看出:飼喂2號料且添加青綠飼料在90 kg時屠宰,其綜合評定指數最高(指數為0.59),其次為飼喂2 號料不添加青綠飼料在80 kg 時屠宰(指數為0.51)。
方差分析結果(表5)顯示:飼料、屠宰體重以及青綠飼料與屠宰體重的交互效應對豬綜合評定指數的影響均差異顯著(P<0.05)。飼喂2 號料的綜合評定指數顯著高于飼喂1 號、3 號料(P<0.05),飼喂3號料的綜合評定指數顯著高于飼喂1 號料(P<0.05);100 kg 屠宰組的綜合評定指數顯著低于90 kg和80 kg屠宰組(P<0.05)。
表2 不同試驗組的測定結果(±SD)

表2 不同試驗組的測定結果(±SD)
注:同列肩標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

表3 主效因素對各性狀的影響

表4 不同試驗組的綜合評定指數平均數

表5 綜合指數主效應多重比較
3.1 日增重 在本試驗18 個組中,平均日增重最高為619.34g,該組飼喂營養水平相對較高的3號料,未添加青綠飼料;而最低的日增重為512.78 g,該組飼喂營養水平相對較低的1 號料,并在后期添加了青綠飼料;飼喂2 號料的6 個組,日增重的總平均值為579.88 g,各組平均值之間無顯著差異。表明日增重這一性狀對日糧水平有較強的依賴。任善茂等[1]對限飼和自由采食兩種方式飼喂的肥育豬進行過對比研究,結果得出飼喂方式對日增重有很大影響,限制飼喂組的日增重顯著低于自由采食組。而本試驗結果表明日增重不僅依賴于采食量,日糧營養水平對其也有顯著影響。
3.2 肉質 歐秀瓊等[2]認為品種的遺傳因素是決定豬肉質好壞的主要因素;營養水平對豬肉質也有一定影響,低營養水平條件下肉質最好,高營養水平及中營養水平條件下肉質較差,且在長白豬中表現更為明顯。陳代文等[3]研究表明高營養水平對肉質改善有負面影響。本試驗中18 個組別的豬只肉質優良,是由于含地方豬血緣的豬肉質都比較優良。依據設定的肉質指數,飼喂2號料并添加青飼料的組別,其肉質指數最高,這一結果與歐秀瓊等、陳代文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3.3 肌內脂肪含量 本試驗中18個組的肌內脂肪含量(IMF)在3.42%~4.59%之間,明顯高于外種豬,甚至高于四川省部分地方豬。這是由川藏黑豬的品種特性決定的,這也是川藏黑豬風味獨特并獲得廣泛認可的原因之一。
3.4 瘦肉率 瘦肉率最高的組別是飼喂2 號料添加青綠飼料并在80 kg 屠宰,其瘦肉率達60.20%,最低的組別則是飼喂3 號料不添加青綠飼料并在100 kg屠宰,其瘦肉率為52.15%。總的來看,飼喂2 號料均可保持理想的瘦肉率,達58.51%。表明采用適宜的日糧水平、飼喂方式和屠宰體重可保持較高的瘦肉率。
3.5 料重比 18 組的料重比均值在2.91~3.45之間,表明不同飼養方式的飼料利用效率差異較大,為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提供了依據。
川藏黑豬優質風味商品豬的適宜營養需要量為:育肥前期消化能776.75 kJ/kg,粗蛋白含量16.5%;育肥后期消化能740.9 kJ/kg,粗蛋白含量13.5%。適宜飼喂方式為:前期自由采食,后期限制飼養并添加適量青綠飼料。適宜屠宰體重為90kg。以上條件下飼養,育肥豬日增重達589.21g,瘦肉率為59.19%,料重比為3.09,肌內脂肪含量達4.59%,嫩度達4 993.66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