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蕓,王世偉
(1.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昌吉 831100;2.烏魯木齊正大有限公司,新疆烏魯木齊 830022)
吉氏巴貝斯蟲蟲體很小,多呈橢圓形、環形、圓點形、小桿形,偶見梨籽形。犬的每個紅細胞內可寄生15個蟲體。
患犬常呈慢性經過,病初其體溫升高到39.5 ℃,持續3~5 d后體溫轉正常,5~7 d后體溫再次升高,呈不規則的間歇熱。病犬精神沉郁,不愿活動或活動時四肢無力,高度貧血,結膜蒼白,有的黃染,食欲減退或廢絕,尿呈黃色或暗褐色。有的犬脾臟腫大,腎腫大,偶見消瘦,有腹水、支氣管炎等。6個月以內的犬易感染該病,其癥狀較輕,死亡少。該病成年犬發病率低,但病情較重,死亡率較高。
犬吉氏巴貝斯蟲病主要發生在4~7月,炎熱季節為本病的高發期。病愈犬有帶蟲免疫現象,可保持帶蟲免疫2~4 年,但其免疫力低,治療不及時等原因可造成復發。此病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和季節性特點。
1.1 病犬1 泰迪,3 歲,雌性,3 kg,已正常免疫。該犬精神不振,食欲差,呼吸加重,消瘦,尿呈暗褐色,其左前肢曾發現數個大小不等的蜱。病犬體溫39.3 ℃,脈搏100 次/min,呼吸35次/min,背毛雜亂,鼻尖干裂,可視黏膜蒼白。
1.2 病犬2 邊境牧羊犬,9 個月,雌性,12.4 kg,已免疫。該犬精神不振,無力,食欲較差,消瘦,曾在其頸部發現蜱蟲。病犬體溫39.8 ℃,脈搏110 次/min,呼吸33 次/min,可視黏膜蒼白,背毛雜亂,鼻尖干裂。
2.1 流行病學 兩例病犬均有被蜱蟲叮咬的病史。吉氏巴貝斯蟲的傳播媒介為血紅扇頭蜱、二棘血蜱和長角血蜱。吉氏巴貝斯蟲可經卵傳遞,也可經變態階段傳遞。
2.2 實驗室診斷
2.2.1 血常規檢查 病犬1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值同時上升,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溶同時下降,病犬2以上指標同病犬1,且其血小板值下降。據此診斷犬1、犬2 均為嚴重的紅細胞性低色素性貧血,并嚴重感染。血常規檢查結果見表1。
2.2.2 生化檢查 病犬1、病犬2 總膽紅素含量增加,表明紅細胞死亡數增加。生化檢查結果見表2。

表1 病犬血常規檢查結果

表2 病犬血生化檢查結果
2.2.3 血液涂片檢查 病犬1及病犬2血液涂片瑞氏染色,鏡檢,結果均在紅細胞內發現染成淡藍色的小梨籽形蟲體,其呈圓形、環形和逗點形等,蟲體的染色質團呈紫紅色。一個紅細胞內寄生蟲體1~3 個不等,紅細胞染蟲率大約為5%左右。鏡下可見較多幼稚的有核紅細胞,紅細胞大小不均,呈多染性和異形性,網織紅細胞增多,且有較多的紅細胞碎片。
兩例患犬血涂片檢查發現紅細胞大小不等,表明均存在再生性貧血。據此確診兩例病犬為吉氏巴貝斯蟲感染導致溶血性貧血。
3.1 病例一 靜脈輸血200 mL,連用3 d;0.9%NaCl 200 mL,阿奇霉素5~10 mg/kg,靜脈輸液,連用7 d;貝尼爾3~5 mg/kg,肌肉注射,連用7 d。
3.2 病例二 靜脈輸血300 mL,連用3 d;0.9%NaCl 200 mL,阿奇霉素5~10 mg/kg靜脈輸液,連用7 d;貝尼爾3~5 mg/kg,肌肉注射,連用10 d。
阻斷蟲體傳播,用0.05%蠅毒磷噴灑犬舍,每隔7 d 一次,同時控制犬在草叢中的活動時間與活動范圍。防止健康犬與病犬或帶蟲犬接觸。
貝尼爾5 mg/kg 配成5%溶液深部肌肉注射,同時常規使用抗蜱蟲藥并控制環境。
病犬1發病時間較長,耽誤了治療時機,其紅細胞遭到大量破壞后,加大了治療難度,治療期達10 d之久。病犬2的病情發現及時、治療及時,經7 d 抗菌消炎、殺蟲及對癥治療基本控制了病情。該病的復發與突然停藥或減藥有關。
嚴重病例可見牙齦、眼結膜和皮膚黃染;血氧攜帶能力下降,導致腦組織供氧不足,出現昏厥;多數患犬發病數天后死于心臟和肝腎功能衰竭或嚴重出血。
吉氏巴貝斯蟲會與紅細胞表面抗原發生免疫反應,最終破壞紅細胞,導致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而免疫介導性貧血會伴隨血小板計數下降,提示高膽紅素血癥是血管內溶血引起的。
可引起犬巴貝斯蟲病的病原主要有3 種,即犬巴貝斯蟲、犬吉氏巴貝斯蟲、犬韋氏巴貝斯蟲。吉氏巴貝斯蟲主要寄生在紅細胞內,導致犬出現不適。防止發生本病要注意預防蜱蟲,發現蜱蟲要及時去除。犬出現發病癥狀時要及時治療,如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