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棕楠
(中央儲備糧鄧州直屬庫有限公司,河南 鄧州 474150)
引起大豆發生蟲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為進口大豆水分高、雜質高、破碎粒較高及日常管理不當等。
由于進口大豆(以巴西大豆為例)水分較高,目前貿易合同中約定水分最大值為14%,且來糧基本在夏季高溫高濕時。高水分的糧食在高溫高濕的夏季易引起倉蟲、微生物的繁殖[1]。
由于國內外對糧食雜質的定義和檢測方法不同,進口大豆國際貿易以離岸檢測結果為準,且進口大豆離港出證結果均符合進口大豆國際貿易合同要求,當到達我國境內按照我國檢測方法檢測時,部分進口大豆雜質平均值超過2.0%,以巴西大豆為例,雜質平均值接近2.7%,有些高達6%~7%[2]。高濕高雜的糧堆極易引起儲糧害蟲和微生物的滋生。
由于進口大豆海運時間長,從裝船至到港卸船需要1~2個月,期間海運溫濕度變化大,距離遠,加上船運顛簸,會造成大豆碎粒率提高。大豆到港后,還要經過卸船、裝車、中轉運輸、卸車、入庫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使破碎粒、雜質增加,在入庫時很難進行處理,破碎粒會填充部分糧粒的空隙,影響糧堆內部的氣流流動,為微生物和害蟲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條件。
入倉結束后,對門窗、人孔口、通風口位置防蟲線和防蟲網預防工作未做到位,以及在糧情檢查時未堅持“三先三后”原則,工器具也未做到專倉專用,從而引起了交叉感染。
大豆籽粒表面光滑,種皮的組成成分中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和蠟質,組織較堅硬,不易遭受害蟲侵蝕,因此大豆儲糧害蟲品系相對較少,主要是印度谷蛾、粉斑螟蛾[3]。但進口大豆因其水分、雜質含量高,糧堆中多摻雜有玉米、小麥、草籽等,因此進口大豆種儲糧害蟲品系相對較多,主要有印度谷蛾、銹赤扁谷盜、赤擬谷盜、谷蠹、玉米象、米扁蟲、書虱等。
(1)印度谷蛾。體長6~9 mm,翅展13.0~18.0 mm,密被赤褐色和灰褐色鱗片。額前具有錐狀鱗片脊;前翅長三角形,基部1/3為灰黃色,其余赤褐色,并散生紫黑色斑點;后翅灰白色。
(2)粉斑螟蛾。體長6~7 mm,翅展14~16 mm,密被赤褐色和灰褐色鱗片。額前無錐狀鱗片脊;前翅長三角形,灰色,靠近翅基部1/3處有一條淡白色較寬且直的橫帶紋,在近外緣1/4處。有時也有一條淡色波狀橫紋;后翅灰白色。
(3)銹赤扁谷盜。體長1.7~2.3 mm,赤褐色、扁平,具有光澤。頭部和前胸背板上的刻點少而稀。雄蟲觸角長約等于體長的1/2,雌蟲觸角略短。前胸背板兩側緣向基部方向顯著收縮,雄蟲更明顯;前角略突出。鞘翅長度為兩鞘翅總寬度的1.6~1.9倍;第一、第二行間各有4縱列剛毛。
(4)赤擬谷盜。體長3.0~4.0 mm,長橢圓形,赤褐色至褐色;頭前口式;觸角11節,末端3節顯著膨大呈錘狀;復眼較大,兩復眼在腹面距離約等于復眼橫直徑寬度。
(5)谷蠹。體長2.0~3.0 mm,長圓筒形、暗赤褐色、有光澤;頭下口式,觸角10節,末3節扁平膨大呈葉片狀;前胸背板中央隆起,表面著生許多小齒突,前緣大而明顯,后半部呈顆粒狀。鞘翅兩側平行,具有明顯的刻點行。
(6)玉米象。體長2.9~4.2 mm。體暗褐色,鞘翅常有4個橙紅色橢圓形斑。喙長,除端部外,密被細刻點。觸角位于喙基部之前,柄節長,索節6節,觸角棒節間縫不明顯。前胸背板前端縮窄,后端約等于鞘翅之寬,背面刻點圓形,沿中線刻點多于20個。鞘翅行間窄于行紋刻點。前胸和鞘翅刻點上均有一短鱗毛。后翅發達,能飛。雄蟲陽莖背面有兩縱溝,雌蟲“Y”字形骨片兩臂較尖。
(7)書虱。又名米虱,屬于嚙蟲目的微小昆蟲,在儲糧昆蟲中,它們是最小的,體長約1 mm或者更小,體態柔軟,根據蟲期變化,顏色由淺褐色至深褐色。
3.1.1 害蟲選篩檢測法
在每倉的倉房四周墻邊,人孔、排氣扇、通風口、入糧口下方,溫度異常上升及曾發生蟲害的部位及糧面凸起部位(根據害蟲的趨高性)每處取糧面以下30 cm 左右的樣品不少于1 kg,選擇篩孔直徑為2.5 mm的蟲篩。要及時篩選檢查每個取樣點對應樣品中的害蟲數量、種類,防止害蟲逃逸。篩選時,將1 kg的大豆樣品放入害蟲選篩的上層篩內,以水平回旋的方式篩動1 min以上(正反均不低于30 s)。檢查害蟲時觀察害蟲的種類、數量及形態。
3.1.2 現場目視法
①查看倉內墻壁上的蛾類、書虱、米扁蟲,根據墻面上害蟲數量來初步判斷蟲害等級。②根據害蟲的趨光性,在人孔、門窗附近等光線充足的位置或黑暗的倉內打開手電筒檢查飛蟲數量。③根據害蟲的趨溫性,在秋冬季節,可扒開墻邊糧面以下20 cm左右,檢查書虱、米扁蟲等害蟲的數量。④通過在糧面上走動,觀察飛蟲的數量。
3.1.3 誘捕器檢查法
儲糧害蟲誘捕檢測設備有很多,如陷阱誘捕器、燈光誘捕器等。其中燈光誘捕主要針對飛蟲,如印度谷蛾、粉斑螟、銹赤扁谷盜、米扁蟲等。陷阱誘捕器主要針對喜鉆爬的害蟲,如玉米象、谷蠹、赤擬谷盜、書虱等。
3.1.4 遠程監控檢測
通過倉內數量在線監測系統觀察倉內飛蟲數量。
最高糧溫低于15 ℃時,每月檢測1次;糧溫在15~25 ℃時,15 d內至少檢測1次;糧溫高于25 ℃時,7 d內至少檢測1次;危險蟲糧處理后的3個月內、新入倉的進口大豆1個月內,每7 d至少檢測1次。
3.3.1 衛生清理及消毒
在大豆入倉前,及時對倉房、輸糧流程、地下通廊等位置進行衛生清理,并采用敵敵畏(0.1~0.2 g·m-3)對空倉、流程、設備器材消毒,確保倉內、輸送設備中無活蟲;配備有固定式輸送設備的淺圓倉、立筒倉等,在入糧結束后,要及時清理入糧流程;靜態儲存期間,要定期對倉周、地下通廊、輸送流程、設備器材進行定期敵敵畏消毒,消毒頻率為春季、夏季、秋季每半月進行一次,冬季每月一次。
3.3.2 物理預防
(1)防蟲網。在軸流風機口、自然通風口及人孔處安裝防蟲網,構建人工隔離屏障,隔離害蟲。防蟲網目數為60目的尼龍或聚酯的篩絹網。
(2)防蟲線。在擋糧門、人孔處安裝防蟲線,防蟲線寬度10~20 cm。防蟲線可選擇用惰性粉,如硅藻土,以鋸末為載體,做好防蟲線。用直徑為2.0 mm的圓孔篩將硅藻土均勻地撒在鋸末上,其厚度控制在2~4 mm。此種防蟲線安全、環保、長效、經濟。也可將10~20 cm寬,厚度為1~3 cm厚的海棉條粘貼在倉房門窗等處,將凱安保、防蟲磷、辛硫磷、甲基嘧啶磷等儲糧防護劑按照1∶20的比例兌水混勻后,均勻噴灑到海綿條上,做成海綿防蟲線。此種防蟲線有效期較短,一般半個月到一個月需補藥一次。
(3)誘捕燈。根據蟲害的趨性特點,可使用誘捕的方式進行蟲害防治。常見的誘捕器有信息素誘捕器、燈光誘捕器。
3.3.3 儲糧防護劑
在入庫結束并平整糧面后或需二次度夏的大豆入春后,采用防護劑對糧面進行防護,可取得很好的防護效果,進口大豆保管過程中常用的儲糧防護劑有惰性粉、凱安保、甲基嘧啶磷等。
(1)惰性粉糧面防護。人工將惰性粉拌合到30~50 cm厚的糧堆表層,采用噴粉機向糧面施粉。用粉量為100~500 mg·kg-1,防護周期為永久。此方法對銹赤扁谷盜、赤擬谷盜、谷蠹、玉米象等害蟲都有一定的觸殺作用,但對書虱防治效果不理想,對水分較高的大豆防蟲效果較差[4]。
(2)凱安保糧面防護。使用超低量噴霧機在糧面進行施藥,用藥量為0.40~0.75 mg·kg-1(用藥量按照糧面50 cm厚的大豆重量計算),防護周期為8個月左右。凱安保對谷蠹的防治有特效,同時也對玉米象、米象、赤擬谷盜等有防治作用。
(3)甲基嘧啶磷。使用超低量噴霧機在糧面進行施藥,用藥量為5~10 mg·kg-1(用藥量按照糧面50 cm厚的大豆重量計算),防護周期為8個月左右。甲基嘧啶磷對甲蟲、蛾類和螨類的防治有特效,對書虱效果好。
3.3.4 低溫防蟲
溫度是決定儲糧害蟲生長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當儲糧溫度達到低溫儲糧(小于15 ℃)時,可抑制害蟲的活動,達到安全儲糧的目的。主要措施有:①春季隔熱,延緩糧溫升高。主要包括糧面密閉壓蓋、倉墻隔熱、倉頂隔熱(包括噴淋)和門窗密閉等方法。②夏季排熱,適時補充冷源。主要包括排出倉房空間積熱和谷物冷卻機、空調機補冷等方法。③秋冬通風,降低基礎糧溫。主要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方法。
3.3.5 氣調防蟲
對于二次度夏的進口大豆,可在每年3月份通過充氮氣調將倉內氮氣濃度提升至95%以上,并保持倉內氮氣濃度一直到秋冬季通風,期間如遇倉房滲漏等異常原因需要處理糧情時,可佩帶空氣呼吸器進入。此方法可有效抑制倉內儲糧害蟲滋生。但氣調防蟲對倉房氣密性要求較高,期間需多次補氮,成本相對較高,在遇到糧堆發熱需要處理時,需要及時散氣。
3.4.1 氮氣氣調
在開展氣調防治時要做好倉房的密封和氣密性檢測,500 Pa降到250 Pa所用時間≥5 min;氮氣濃度控制在98%以上,維持時間>28 d。
3.4.2 磷化氫環流熏蒸
當糧堆中的儲糧害蟲密度達到一般蟲糧標準時,要進行磷化氫熏蒸處理。在進行磷化氫熏蒸時要根據不同糧溫、害蟲發生狀況等確定應該保持的最低磷化氫濃度,并在保持濃度的基礎上計劃熏蒸密封時間見表1。

表1 磷化氫環流熏蒸密封時間表
蟲害是進口大豆在日常儲存保管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鑒于進口大豆雜質偏大、破碎粒偏多、保管難度較大的質量特性,應綜合應用科技儲糧技術。同時,早期的預防和及時處理是處理糧情的關鍵,應抓住處理的有利時機,確保儲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