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雜志社融媒體記者 王 丹

極不平凡的2020年,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壓力同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擊疫情全面勝利、高質量發展躍上新臺階、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等一系列重大成就,彰顯了守望相助、團結奮進的內蒙古力量,交出了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內蒙古答卷。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全區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譜寫了新時代的草原壯歌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內蒙古和全國各地一道迅速投入抗疫斗爭。面對突然暴發、迅速蔓延的重大疫情,自治區黨委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部署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啟動一級響應,成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部。自治區成立了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并及時下派12個督導組分赴各個盟市督導指揮防疫工作,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抗擊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突發疫情,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堅固的防線是人民戰爭。面對突襲而至的病毒、來勢洶洶的疫情,全區廣大黨員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奮斗,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盡責擔當,讓鮮紅的黨旗始終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高高飄揚;各族各界群眾攜手同心、拼搏奉獻,切實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及物資調度保障等工作,在各個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廣大醫務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生命危險沖在救治患者第一線,白衣作戰袍、病房當戰場,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全區總動員、全民齊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構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嚴密防線。在自治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舉全區之力抗擊疫情,有效地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確保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抗擊疫情是一場大仗、硬仗,必須全國一盤棋。“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布局疫情阻擊戰,要求集中火力“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內蒙古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全區各地調集了優秀的醫護人員、大量先進的設備和急需的抗疫物資,火速馳援湖北武漢等疫情嚴重的地區。從2020年1月28日起,全區共派出12批醫療救治、疾控、流調、救護、轉運隊伍,分赴在武漢、荊門、隨州所轄的11個區縣、13家醫院和6個防控機構,849名援鄂醫療隊員成為抗疫戰場上“最美逆行者”。面對重大的疫情,內蒙古從“全國一盤棋”的抗疫大局出發,堅決聽從黨中央號令,聞令而動、令出行隨,精銳力量向風暴之眼馳援,優質資源向決戰之地聚集,為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如何在做好疫情“加試題”的同時答好發展“必答題”,內蒙古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疫情突如其來,發展時不我待。在自治區黨委的統一領導和精心部署下,全區上下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精準做好疫情防控,有效抓好復產復工,統籌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場戰疫,奮力奪取“雙勝利”。自治區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指揮部成立了推進復工復產工作組,綜合協調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推動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產生活,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各地各部門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嚴格落實各方責任,堅持抗疫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加大工作力度,摸清底數、建立臺賬,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加強協調、改進服務,落實政策、強化保障,確保復工復產的質量和效益。加強金融扶持和政策支持,深入挖掘區內消費潛能,積極有效擴大內需,切實保障穩定就業,全力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綠色鋪就底色,科技引領發展。內蒙古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礪奮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越走越寬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內蒙古、連續三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一個鮮明主題貫穿其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內蒙古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其豐富內涵和戰略用意,持續做好內蒙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文章,不斷開創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內蒙古產業發展不能只盯著羊、煤、土、氣,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資源型城市要早點轉,早轉早主動、早見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把脈”內蒙古經濟并指出存在問題和發展路徑,要求我區要有針對性地部署對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牽引性的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應對危機中掌握工作主動權、打好發展主動仗。
內蒙古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和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步伐,既鞏固和厚植既有優勢,又下大力氣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形成了以農牧業為基礎、服務業為主體、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經濟發展新格局。農牧業生產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傳統勞作方式已經被現代化生產方式代替,綠色特色產業茁壯成長。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重大跨越,糧食、牛奶、羊肉、羊絨、草業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重點培育了新型化工、鋼鐵、有色、現代裝備制造、乳品加工、電子信息和大數據、新材料、生物醫藥、羊絨加工等9個具有地區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并配套打造現代煤化工、精細化工、氟化工、特種鋼、新能源汽車制造、大數據產業、生物醫藥和蒙中醫藥等一批高端制造業基地,逐步形成了新型化、規模化、多元化的現代工業體系。服務業規模發展壯大,新動能不斷孕育,新產業新經濟蓬勃興起,內部發展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效率穩步提升,逐步撐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裝備技術水平,延長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層次,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邁進,努力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我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保持定力、持續發力。內蒙古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是一個長期形成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生態保護和修復必須進行綜合治理。為此,我區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重點工程,繼續抓好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的生態綜合治理,加大對沿黃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以堅定的決心和有效的措施,切實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牢固樹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堅決淘汰落后、低端、過剩產能,促進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壓實政治責任、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狠抓過剩產能化解、燃煤污染治理、“散亂污”企業整治、鋼鐵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強化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及時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小康承載夢想,小康點燃希望。在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節點上,內蒙古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區各族人民只爭朝夕、頑強拼搏,追夢的草原兒女踏上了全面小康路
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重承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
為了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國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蒙古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盡銳出戰、奪取全勝。強化組織領導,幫助貧困地區建好黨支部、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素養和工作能力,鍛造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充分發揮黨員在宣講扶貧政策、整合扶貧資源、推動扶貧項目落實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發展優勢。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破除“等、靠、要”思想,從被動的“要我脫貧”轉變為主動的“我要脫貧”。做好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工作,把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推動扶貧工作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一項項精準扶貧政策落地見效,一個個扶貧產業開花結果,一座座貧困村美麗蝶變……這一切生動地展示著內蒙古脫貧攻堅的實踐成效。2020年3月,內蒙古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戰場捷報飛傳:自治區最后20個國貧旗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至此,全區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退出,內蒙古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解決。經過了有史以來力度最大、規模最廣、影響最深的脫貧攻堅,內蒙古“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有效解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農村牧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民生連著民心,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2020年,內蒙古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將民生福祉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一大批老百姓關切的民生問題得到解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內蒙古從百姓最關切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入手,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辦好新時代學前教育,增加普惠性幼兒園的投入和占比。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解決“擇校熱”“大班額”及學校減負、校外增負等突出問題。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辦學體系;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繼續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形成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自治區旗縣級公立醫院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加快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大幅放寬養老市場的準入條件,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和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高質量養老需求。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不斷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加強部門協調聯動,逐步解決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建立完善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事業向適度普惠型發展,全面建立集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住房、醫療等全方位的“8+1”救助體系,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回眸2020,我們歷經風雨,收獲滿滿;展望2021,我們意氣風發,信心百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圓了小康夢的草原兒女將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