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懷偉
摘 要:面對技術新發展、教育信息化新應用、教育現代化新目標和宣傳思想工作新要求,教育出版必須與時俱進,從單一的內容單向供給向提供知識服務的雙向應用轉型,實現傳統教育出版從以圖書為載體的知識付費,轉向“內容+應用+服務”的出版新模式,實現優質內容與教、學應用的深度結合,實現內容與數據結合的出版新業態。
關鍵詞:教育出版 智慧教育 教育現代化
5G時代的互聯網服務已經從改變生活方式轉換到改變社會服務體系。從活字印刷、激光照排、互聯網三次技術大飛躍,信息傳播載體從結繩記事、甲骨、竹簡、紙張到利用光盤等存儲介質傳播知識,到今天的互聯網屏閱讀時代,文化傳播效率得到極大提升。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壯大在線教育,要建設課程教學與應用服務有機結合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和資源庫,推動在線開放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和移動教育應用軟件研發,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新模式,培育社會化的在線教育服務市場。
面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七大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都將在不同層面受到深刻影響。面對新基建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將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互聯網新技術的新發展而進行深刻的改變,作為服務教育的傳統出版企業也必須因為教育用戶的新需求而對自身業態升級,打破教育出版內容服務的單向輸出,實現知識提供者與應用者的雙向互動,提升知識傳播和利用效率,創新實現新模式、新業態的智慧教育出版。
一、智慧教育出版的新理解
傳統教育出版與智慧教育出版的核心區別在于服務載體發生變化后,服務主體和服務模式的變化,但優質內容仍然是教育出版的核心要素。傳統教育出版是以作者為中心,以圖書、光盤等有形載體為依托,實現知識傳播的單向供給服務;而智慧教育出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互聯網數據傳播的屏閱讀為依托,圍繞知識服務實現雙向應用,最終構建出傳授者和學習者共建共享的教學新業態,以及在此新業態下的商業新模式。
二、智慧教育出版的必要性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發改高技〔2020〕1157號),提出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培育新個體、生產資料共享、數據要素流通等15種新業態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意見的發布為教育出版企業的業態升級、運營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新方向,使傳統教育出版企業從提供實物知識產品的文化制造業企業向具有數字經濟特征的信息服務業企業升級轉型。面對互聯網新技術、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理念和新時代宣傳工作新要求,教育出版與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創新將成為必然趨勢,教育出版業態將會進行一次深度變革。
一是“互聯網+”的新技術要求教育出版服務模式必須創新升級。新技術必然對用戶應用和服務模式提出升級要求,作為專業出版、大眾出版和教育出版三大出版中的教育出版,也必須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出版模式的創新,利用新技術改變工業時代的標準化教育服務模式,轉向以個性化學習為核心的自主學習模式的創新服務上,以融入技術創新和信息網絡為基礎,實現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版服務。出版企業作為內容傳播服務者,仍然以知識內容生產為主導,傳播中的角色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將傳統教育實物產品的實體經濟轉變成基于“互聯網+”模式下內容分享、知識服務的數字經濟。
二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應用要求教育出版服務模式必須創新升級。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發展目標。這個目標對教育資源建設、用戶信息技術素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推進“教育+互聯網”發展,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進校園審核監管機制和數字教育資源體系,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教學來服務教師教學、服務學生學習、服務學校管理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將內容出版的職能融入到教育信息化中,通過對內容資源的科學管理和研究,將優質內容與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場景進行深度融合,把最適合的內容放在最適合的教學應用信息化場景中,讓用戶充分實現“內容+應用+服務”的個性化出版服務,讓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實現出版新模式下的集成創新。
三是教育現代化發展新理念要求教育出版服務模式必須創新升級。圍繞“立德樹人”的新教育發展要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目標,改進知識服務實現個性化服務。《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全民終身學習將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更加強調因材施教、融合發展和共建共享。《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又提出高考將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核心功能,通過“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層考查內容,實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翼的考查要求。這就要求教育出版服務模式必須適應現代化教育的新要求,更加突出教育從傳統工業時代標準化培養模式向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培養模式的轉變,教育出版也必將利用新技術圍繞以學習者學習特點提供個性化學習的知識服務,特別是在核心價值、學科素養和學習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建設上,將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知識能力建設與優質內容資源提供有效結合,將學習與應用進行深度融合,通過伴隨式教學數據采集,為教、學者的內容需求提供精準高效的出版服務。
四是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新目標要求教育出版服務模式必須創新升級。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斷融入我們的社會、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更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新形勢和新技術環境下,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加快適應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明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教育出版作為新聞出版工作的重要領域,一定要與新媒體融合共生,在繼承傳統媒體優勢的基礎上,融入新興媒體,按照“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要求,實現教育內容的新模式出版創新。
三、智慧教育出版的實施途徑
在教育信息化和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教育出版在秉承“社會效益首位、兩個效益統一”的出版理念下,要加快與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不斷探索以新技術為支撐條件的“內容+應用+服務”出版新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形成利用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教育出版數字生態建設,為此要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是教育出版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融入平臺生態。優質內容的生產是教育出版的第一核心,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各類應用平臺不斷融入教學的全過程,這就需要將優質的內容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高效對接,讓出版服務更接地氣、更有生命力。為此,出版企業面對新媒體的創新性,不斷將內容通過平臺融入教學應用,讓出版企業從單純的內容提供商向內容服務商轉變,通過第三方平臺或自建平臺將內容與服務深度融合,與教育信息化生態建設有效融合。
二是教育出版要結合教育信息化重構專業角色。傳統教育出版時代,編輯、作者、讀者各司其職,圍繞內容的不同需求有著明確的角色分工,編輯在內容傳播中起著主導作用,將供需雙方通過出版創新有效連接。但在教育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新技術實現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模式,讓教育出版進入了一個以數據服務為目標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形成了“作者即讀者、作者即編輯”的自出版時代,內容取之于師、服務于師,作者即用戶、即老師、即編輯的“三位一體”角色共享。教學的過程就是編輯的過程,行業界限已不再有清晰的邊界。編輯要從教育雜家轉向教育專家,對教育領域要有深入了解,某種程度上編輯首先要成為教育者,有教育者思維。
三是教育出版要利用教育信息化實現集成創新。內容創意與技術集成讓知識傳播更具生命力,媒體融合將出版從傳統單一的文字、圖片表現形式向音、視、AR、VR、MR等新技術集成,知識從單向輸出向人機交互、智能互動升級發展,MOOC、嗶哩嗶哩、QQ課堂等新媒體直播平臺讓學習空間從有限的地域通過互聯網拓展到無限時空,讓優質教育資源可以更加高效地共享。為此教育出版企業必須結合新技術的發展將內容與新技術有效結合,必須懂得如何借助新技術服務優質內容,實現教育技術平臺與教育服務生態融合共享,解決圍繞內容建設的生產方式的創新,解決用戶應用場景與內容聚合集成創新。
四是教育出版要圍繞教育信息化升級知識服務。出版與教育融合讓文化傳承更具生命力。專業出版、教育出版和大眾出版,都要圍繞讀者需求結合行業發展確立內容出版方向。內容的輸出是最基礎的出版服務,但隨著大數據的應用,這種出版服務轉變成了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提供內容服務為基礎的數據分析決策服務,即為受教育者提供基于學習行為數據的精準學習方案,為出版者提供基于用戶閱讀偏好的內容策劃方案,為教育管理者提供基于教學管理行為數據的教育治理改進方案,將出版從單一的內容資源供給服務提升到個性化知識服務,讓出版通過從生產制造到數據服務的新業態創新,實現從圍繞單一內容集成出版到提供數據服務出版的新模式創新。
四、總結
面對互聯網生態下的教育服務,大數據應用將成為服務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服務教育的出版企業,要調整出版業務思路和優化流程結構,以適應“互聯網+”為特征的教育出版服務新模式。只有將教育出版融入新的教育服務生態中,調整我們的專業角色分工,將內容與互聯網應用有效結合,才能為學習者在不同學習場景提供高效的優質內容服務。借助新技術構建“內容+應用+服務”的全程出版新模式,推動教育出版從傳統內容服務企業向知識服務企業升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2018-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教育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孫利軍,邵甜甜.知識服務:重塑出版與讀者關系[J].出版發行研究,2018(12)
(作者系安徽出版集團時代少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