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嫻
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集中體現了“天人之際”“禮樂復合”的傳統文化思想,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容乃大”的實物典范,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城中之城”。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被譽為是地上天宮。
宮殿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中最輝煌的篇章,歷來是中國古代營造的重點所在,歷代帝王借此以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懾服天下,紫禁城宮殿更是宮殿建筑發展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當時建筑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巍峨壯麗的宮殿建筑群不僅滿足了封建帝王的物質與文化需求,而且成為皇權神圣尊嚴的象征。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算起,紫禁城已有601年的歷史。穿越歷史的煙塵,經歷歲月的洗禮,年月的消逝帶走了過往的遺憾,留下了歷史的痕跡。讓我們走近紫禁城,打開這些塵封的歷史,聽聽那些還未遠去的故事。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軍隊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起大明政權。這位久經沙場、驍勇善戰的明朝第一位皇帝,卻被定都問題傷透了腦筋,應天、大都、汴梁、洛陽、長安都有作為首都的優勢,思前想后,他終于決定仿古代兩京之制,暫以金陵(應天)為南京,汴梁(開封)為北京。第二年(1369),他又下令將他的老家臨濠(今安徽鳳陽)做中都,興建城池宮闕,規模超過了南京宮殿,“規制之盛,實冠天下”。但是,臨濠工程進行了6年,耗費了無數錢財后,于洪武八年(1375)停止了。中都工程停止后,朱元璋又回過頭來改造南京宮殿,洪武十年(1377)十月“改作大內宮殿成”。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正式確定了國家的首都。
父死子繼,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王位繼承制。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尚未等到繼位便去世了,于是長孫朱允炆繼承大統,便是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為抑制駐守各地的諸皇叔藩王們的力量,聽從了大臣“削藩”的建議,引起了以駐守在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為首的各藩王的不滿,他們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來攻打南京,也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最終取得勝利。燕王軍隊攻入皇宮,年輕的建文帝在皇宮的一把大火中不知所終。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帝位,史稱永樂皇帝。
永樂皇帝與朱元璋一樣,也為都城之事煩惱。一位曾駐守北平的藩王進入到南京都城,受到的掣肘可想而知,來自建文舊臣的抵抗,生活習慣的不同,再加上北部蒙古勢力的威脅,于是他決定暫駐南京,并仿明初之制,建兩京,宣布將北平升為北京。
大臣們揣摩透了朱棣的心思,遂于永樂四年(1406)閏七月初五,由靖難之役的功臣淇國公丘福帶領文武群臣,懇請皇帝“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于是拉開了興建北京紫禁城的序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偌大的宮殿,沒有整體的規劃和充足的準備是無法實施建造的。永樂四年(1406),朱棣“聽取”了大臣們的建議,決定興建北京宮殿后,即做出了完善的部署,為建造北京宮殿做好充足的準備。
建造紫禁城宮殿所使用的主要木料是楠木,楠木生長在云貴川的深山老林中,采運大木是一件艱巨的工程,“一木下山,常損數命”。他派遣工部尚書宋禮等人分別到四川、湖廣(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山西等地監督軍民采伐木材。
磚瓦石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臨清、南京、北京的直隸地區和山東、河南的運河沿線燒制城磚、墻磚和地磚,質地細密、聲如磬、貴如金,用來鋪設宮殿室內地面用的金磚則由蘇州御窯廠生產。覆蓋屋頂的琉璃瓦在北京燒制,石料采自北京周邊。
運輸供應建筑材料也是建造宮殿的重要保障,運輸分為水路和陸路,水陸主要依靠長江和運河,陸路則四通八達。為提高運輸能力疏通運河,在陸路增設“遞運所”,以保證各路物資順利快捷地運送到北京。運輸木料通過水道運輸,先將木材滾進山溝,做成木筏,待雨季爆發,將木筏沖入江河,順流而劃行,逆流便上岸拉纖。云貴川的木材往往需要三四年才能運到北京。鋪設臺基、御路用的階條石、御路石雖產自北京周邊,但尺寸巨大,體量沉重,運輸極為困難,明代晚期的《兩宮鼎建記》中記載,運輸這些大型石料特意選在嚴冬季節,先在沿路每隔一里路打一口井,從井里汲水潑于路面,結冰后用旱船拉運。拉運大石料的旱船需騾馬一千余頭,每八頭為一組,前后排列一里多長。為使騾馬同時用力,幾十面銅鑼緊敲猛打,騾馬拉著沉重的大石,在眾人的簇擁下緩緩前進。就這樣,民夫萬人也要用一個月才能把巨石運至紫禁城。

南京宮殿、鳳陽中都的建筑構件(圖片來源:“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建筑材料部署完畢,建筑工人由工部負責,征發天下各行業的工匠、軍工、民夫。永樂五年(1407)五月,浩浩蕩蕩的建筑大軍從四面八方開往北京,開始了規模宏大的紫禁城的基礎建設工程。永樂十二年(1414),籌備工作基本就緒,永樂皇帝下令暫且遣散服役的軍民人夫回家修整。
經過了一年多的休息,永樂十四年(1416)八月十八日,皇帝下達了復工的命令,全國軍民,凡是參加北京營造的開始分番赴工。同時,永樂皇帝為建造北京宮殿制造聲勢,召集群臣“議營建北京”,群臣們心領神會,紛紛上書說北京是“圣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誠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皇上營建北京,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并且籌備工作都已準備妥當,“河道疏通,漕運日廣,商賈輻輳,財貨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師,天下軍民樂于趨事”。建造北京宮殿簡直就是“上順天心,下從民望”,希望皇上“早勅所司興工營建,天下幸甚”,“以成國家悠久之計,以副臣民之望”。群臣們都表示無論是從地理形勢、經濟條件還是人心所向,北京都具有都城之象,而且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皇帝一聲令下,于是永樂皇帝欣然“從之”。永樂十五年(1417),設立總管營建北京的機構,派泰寧侯陳珪總負責,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為副手,下設經歷司作為辦事機構,營建北京城。永樂皇帝也自這一年的三月份來到北京后就再也沒有回過南京,親自監督北京宮殿的建設。

紫禁城全貌模型(圖片來源:“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金水河

三大殿
轟轟烈烈的建造工程正式啟動,紫禁城建筑之多樣、形制之復雜堪稱之最。有宏偉壯麗的太和殿,規整嚴謹的東西六宮,有仙山樓閣般的角樓,還有玲瓏小巧的各式亭閣,它們就像是建筑的百花園中大大小小的花朵,共同綻放在紫禁城里。工程巨大,建筑復雜,困難重重。例如圍墻四角的角樓,平面曲尺形,三重屋頂由六個歇山頂組合而成,共有二十八個翼角,十面山花,七十二條脊;屋脊上的吻獸共二百三十只,縱橫連貫、多角交錯、造型繁復。傳說當年建造角樓時,明成祖朱棣一天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座動人的建筑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外形美妙無比。于是命匠人照此樣建造,而且需在9 天內完成,做不出來就要殺頭。由于設計難度大,工期定得緊,設計師們心急如焚,廢寢忘食,仍沒有琢磨出它的樣子來,設計師們的辛勞感動了神仙魯班,他化為一位長者,從天宮中下凡到工匠們的住所,擱下一個蟈蟈籠就離開了。工匠們看著這個籠子苦思冥想,終于悟出這個蟈蟈籠恰好“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正是角樓的模型,角樓便依此建成。這雖然是一個傳說,卻說明了設計、建造角樓的難度。婀娜多姿的角樓倒映在護城河的碧波中,上下呼應,宛若瓊島仙境,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乾清門
工匠們經過4年的日夜奮戰與辛勤勞作,至永樂十八年(1420),一座宏偉的北京宮殿正式落成。皇帝頒布了“建北京詔”,昭告天下,營建北京,今已告成。下令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朱棣登臨剛剛建成的奉天殿,面對開闊而恢弘的紅墻金瓦的建筑群,接受著萬民歡呼、萬國朝拜。紫禁城開始了正式作為皇宮的歷史。
1420年建成的北京紫禁城是以明代南京和鳳陽中都宮殿為藍本建造,“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可惜今天南京宮殿和鳳陽中都宮殿蕩然無存,南京宮殿現為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在公園內只能看到前三殿的地基和一些散落的石構件。鳳陽中都宮殿現在是一片考古工地,考古工作者正在努力地恢復其本來面目。它們殘留下來的瓦石構件,為人們認識它們提供了直觀的、可靠的資料。
紫禁城位于北京內城中南部,中軸線與北京內城的中軸線基本相合,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753 米,南北長960米,72 萬平方米的紫禁城擁有八千多間房間,分為防御系統、外朝和內廷三個區域。
紫禁城建有嚴密的防御體系,四周城墻環繞,高約10 米。城墻外有護城河,俗稱“筒子河”。紫禁城四面各開一座城門,南面正中為午門,北面正中稱玄武門,東西墻南部配置東華門與西華門,四門皆有門樓。午門是紫禁城正門,午門城臺呈倒凹字形,城臺中央為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的門樓,兩翼各有兩座四方形亭閣,呈“五鳳樓”或“雁翅樓”形式。城臺下中部開三門,兩翼內轉角處在東西墻上各開一掖門(明三暗五)。城墻四隅各建一座三層檐十字脊四面歇山四面抱廈的角樓。
午門之內為紫禁城,前部為外朝,是舉行國家大典處理國家事務之處。午門內有內金水河,內金水河橫如玉帶,形如弓,河上五橋橫跨。金水橋北為奉天門,是明代“御門聽證”之所,又稱“常朝御門”。奉天門以北為三大殿,三大殿建立在漢白玉包筑的“土”字形三重臺基上,依次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四周有崇樓,廊廡,文、武樓。明初奉天殿廣30 丈(約合95.19 米),深15 丈(約合47.595 米),面闊九間,周圍廊,用金絲楠木搭建,廡殿頂,用頭樣瓦,高大雄偉呈“凌霄以磊砢”之勢。華蓋殿“穹崇以造天,儼特處乎中央。上仿象夫天體之圓,下效法乎坤德之方”。其形制為上圓下方,頂若“華蓋”。謹身殿“鎮極而崢嶸”,亦相當高大,歇山頂,兩山不用山花封堵,而用“垂魚惹草”。奉天殿是行大朝會及策士等重典之處。華蓋殿是召見群臣、賜宴親王的處所,謹身殿則是大朝時皇帝于此更衣、修整的處所。

初創時期北京宮殿平面示意圖,取自晉宏逵著:《故宮營建六百年》,中華書局2020年版。利用現代紫禁城平面圖,對比初創時期的紫禁城與現存紫禁城的布局。圖片說明:一、防御系統:1.東華門 2.西華門3.宣武門 4.角樓 5.東上門 6.西上門 7.北上門二、外朝區域:1.闕左門 2.闕右門 3.午門 4.左順門 5.右順門6.奉天門 7.東角門 8.西角門 9.文樓 10.武樓 11.奉天殿 12.中左門 13.中右門 14.華蓋殿 15.謹身殿 16.后左門 17.后右門 18.崇樓19.文華殿 20.文淵閣 21.思善門22.弘文閣 23.仁智殿 24.武英殿25.南薰殿三、內廷區域:1.后二宮 2.后苑3.奉先殿 4.仁壽宮 5.東六宮 6.西六宮 7.東七所 8.西七所 9.清寧宮10.大善殿 11.預留用地
奉天門外東西分置文華殿和武英殿建筑群,形成左輔右弼之勢。奉天門東廡左順門外為文華殿,文華殿位于“工”字形臺基上,前為文華殿,后為后殿,中間加穿廊,為東宮太子視事之所。文華殿建筑群之南,是文淵閣、內閣和相關各庫。奉天門西廡右順門外為武英殿,規制如文華,位于“工”字形臺基上,前為武英殿,后為武英殿后殿,中間加穿廊,“凡齋居及召見大臣”于其中。武英殿西、北和南邊有仁智殿、南薰殿等建筑。
外朝之后為內廷。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所,也是帝后和眷屬的居住區。外朝謹身殿后陛正對乾清門,兩者之間為乾清門廣場,乾清門為內廷正門。廣場兩端東有景運門,西有隆宗門。乾清門內為乾清宮和坤寧宮,稱后兩宮,后兩宮院落門廡相圍,平面呈矩形,二宮建立在“工”字形的臺基上。乾清宮是內廷正殿,為皇帝寢宮,也曾為皇帝大婚洞房和皇帝停靈之處。坤寧宮為明代皇后居所,主內廷統攝六宮。坤寧宮北面為宮后苑,平面呈東西長方形,苑內正中欽安殿,左右建筑對稱布置,山石花木池沼點綴其中,是帝王家人飲酒、喝茶、賞花、玩月的場所。
后兩宮東西對稱配置東西六宮,東西六宮平面布局相同,宮門內前為宮,北為后殿,兩側各有配殿,為北方民居三合院式二進院落。東西六宮北、宮后苑東西,各并排建七個院落,每院內各建三重殿堂,供皇子皇孫居住。
景運門外東六宮之南為奉先殿,奉先殿之西院落內有弘孝殿、神霄殿、奉慈殿和觀德殿等建筑。西六宮之西、乾西五所之南則建有隆德殿等建筑。東西六宮之外的東西兩側,是皇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妃們的居住區。
今日的紫禁城走過了六百余年的風雨歷程,是在遭受數次大火摧殘和人為損壞,在反復重建中不斷地加入后世的理念和需求逐漸演變而成的。說起今天的紫禁城,就不得不提到幾位在紫禁城建造、修改和完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皇帝——明代的永樂、正統、嘉靖皇帝,清代早期的順治、康熙,中期的乾隆以及晚期的咸豐。他們共同構建的紫禁城留給了我們一個恢弘的世界文化遺產。
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當人們還沉浸在皇帝御殿大典的宏大氣勢之中,歡騰的場面仍歷歷在目時,一場無情的大火將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焚毀殆盡,第二年(1422)皇帝的正寢乾清宮又遭火災。永樂皇帝憂心忡忡,寢食難安。在以“天象”解釋一切現象的中國古代,這場大火意味深長,一時輿論嘩然,議論紛紛,回遷南京之聲四起。永樂皇帝雖力排眾議,堅持定鼎北京,但是此時的他已心身俱疲,再也沒有心思和能力修復宮殿,不久便去世了。
繼位的明仁宗和宣宗對于定都北京猶豫不決,也未啟動重建工程,洪熙、宣德二朝于是將就著過著即無正殿也無正寢的日子。宣德皇帝去世后,年僅7歲多的皇子朱祁鎮繼承皇位為明英宗,英宗雖然年幼,但他繼位后的第一年就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即修整北京城垣和重建被火燒毀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寧二宮。他糾工七萬余人,利用前朝遺留下的大量木材物料,于正統六年(1441)建成三殿二宮,并舉行隆重的建成儀式。英宗御新殿舉行朝會,頒詔大赦天下,宣布定都北京。幾十年懸而未決的定都問題終于徹底解決了。
之后,紫禁城建筑經過了幾十年較為平靜的日子,于1522年迎來了明代第二位從藩王即位的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皇帝一入北京就給了大臣們一個下馬威,迎接新皇帝的大臣們按照“皇太子”的禮儀,要求他從東華門入文華殿并“擇日登基”,他堅決不同意,說:“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堅持從大明門進入登上了奉天殿,繼任皇帝。之后又掀起了“大禮儀”之爭,嘉靖皇帝不是正統的皇子即位,他當上皇帝后,想把他的生父母追封為太上皇、皇太后,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上書勸諫,嘉靖皇帝不聽,執意要追封,于是群臣在左順門(即現協和門)大哭,這就是“群臣哭諫左順門”事件,他們想以此讓皇帝收回成命。不想,嘉靖皇帝大怒。之后還下令五品以下的大臣拉到午門施以廷杖,午門在明代是宮廷實施“廷杖”的地方,結果一百八十多人被打,17 人致死。凡逢禮制問題,他都要用“古制”改定“祖制”。他這么做是為了改變帝系,將帝王的系統從明憲宗、武宗一系轉入自己這一支上來。

乾清宮滿漢文匾額
建筑也是他“改制”的有利工具,他利用一切機會改變原有的建筑制度。在北京城內實施了太廟改制、郊壇的改建和添加以及建造北京外城;在紫禁城內則是把太子視事的文華殿屋頂的綠琉璃瓦改成黃瓦,為皇帝經筵之所;把位于東西六宮之北皇子們居住生活的東西七所改為五所。東西六宮也全部更換了名稱。
影響最大的是三大殿的重建和更名。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殿兩樓十五門俱災”,三大殿以及周圍圍繞著的廊廡、樓閣全部燒毀,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建,直到四十一年(1562)才完工。重建后的三大殿體量上整體縮小,“比舊量減”,還把中間的華蓋殿由圓形攢尖頂改為四角攢尖頂。建成后奉天門改稱“皇極門”,三大殿改稱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三大殿和東西六宮的更名,從意識形態上改變了原有制度,改弦更張,樹立自己的皇統體系,表示從此又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寧壽宮皇極殿

延禧宮
嘉靖皇帝還是一個道教迷,為長生不老,一心修道,在乾清、坤寧等宮殿設道場。當朝時在宮殿內修建了一些宗教建筑,嘉靖十六年(1537)在乾清宮的西南建立了養心殿,御花園內的欽安殿加建了墻垣和“天一門”。之后,萬歷天啟年間,紫禁城又遭火災,進行了一些建筑修繕修改工程,但整體布局維持了嘉靖時期的狀態,沿著嘉靖更改的規制繼續下去。
1644年,清朝入關,清朝對于明代遺留下來破敗不堪的紫禁城,一反歷代王朝興國之君對前朝宮殿焚、毀、拆、棄的傳統做法,而是完整地保存了明代紫禁城并加以修改利用,“殿廟宮闕制度,皆丕振鴻謨,因勝國之舊而斟酌損益之”。清代建筑的修建和改造大致分為三大階段,清初順治康熙時期的修復工程,清中期乾隆的添加和調整工程以及清晚期的改造工程。
清初,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紫禁城,首要問題是修復和整理,經過順治、康熙兩朝的修繕,基本恢復了明代的紫禁城全貌,并根據需要添建了祭祀儒家道統的傳心殿、皇太子宮殿毓慶宮、皇太后宮殿寧壽宮等建筑。
清代繼承了明代宮殿,也注入了強烈的滿族符號。紫禁城的宮殿匾額,全部使用滿漢合璧書寫。并將明代的大明門改為“大清門”,承天門更名“天安門”,分別將紫禁城內的皇極門、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更名為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著重體現了多民族融合、和諧相處之含義。宮殿建筑按照滿族建筑的傳統和生活習性進行改造,將坤寧宮改造成皇后的正宮和薩滿教祭祀合二為一的建筑,按照東北的建筑形制改造宮殿建筑,坤寧宮的窗戶改為東北民居的吊搭窗形式。
雍正時期的建造工程不多,僅進行了建齋宮和城隍廟等少量的工程,卻做出了一個影響清代之后幾朝的重要決定,那就是將皇帝的寢宮從乾清宮搬到養心殿,以養心殿為“宵旰寢興之所”。養心殿作為皇帝政寢合一的建筑,開始了其最重要建筑的歷程,其后歷代踵行,直至清終。
乾隆時期生產發展,財力雄厚,府藏充盈。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在紫禁城內進行了大量的興建、修繕工程。乾隆皇帝即位后將他的潛邸乾西二所榮升為重華宮,將皇子們居住的西五所改為漱芳齋、建福宮花園等處。在紫禁城東南部建南三所,為皇子居住的宮殿。外西路建壽康宮,改建壽安宮和慈寧宮,將分散在紫禁城東、西兩邊的皇太后、太妃們居住的宮殿,集中于紫禁城西部。外東路建造太上皇宮寧壽宮,并建造了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筑。乾隆時期在基本完善了皇宮建筑體系的同時也破壞了原有的建筑格局。
乾隆之后,紫禁城內很少進行大規模的建造工程,僅有一些小型修繕改造的項目。清代晚期將原本獨立的長春宮和啟祥宮院落打通相連,形成由太極殿、體元殿、長春宮、怡情書史組成的四進院落。又將翊坤宮和儲秀宮相連,組成翊坤宮、體和殿、儲秀宮、麗景軒相連的四進院落。將西六宮變成了西四宮。清末在東六宮之一的延禧宮地址上建造了一座西洋觀賞性質的水晶宮,未完工便爆發了辛亥革命,延禧宮便成了紫禁城里的“爛尾樓”。
清代在明紫禁城基礎上,融合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和建筑形式進行改造,并在長達300年的進程中,不斷地營建、改造,既繼承了明代紫禁城的規制和格局,又在重建和改建過程中使一些建筑群或建筑的形制和布局發生變化或創新。清代在興建工程中,與明代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審美意趣為考量的標準,減弱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中的意義,因而對明初紫禁城的原始規劃多有違背。
紫禁城見證了康乾盛世,也見證了晚清的腐朽與滅亡,在時代的變遷中迎來新生。1924年,溥儀離開紫禁城,1925年,故宮博物院正式宣布成立。紫禁城這座明清時期的皇宮,被完整地保護起來,變身為公共博物館,并對外開放。
壯美的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建筑集大成者,蘊藏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它那疏密相間的空間之美,整齊劃一的對稱之美,虛實對應的布局之美,錯落有致的韻律之美,姚黃魏紫的色彩之美,山節藻棁的局部之美,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技術和藝術。它的營造思想更是延續了幾千年中國宮殿建造的設計理念和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 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象天法地,天人合一。“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從遠古時代開始皇帝宮殿的建造就要遵循“象天立宮”的原則,“夫人君者取象于天”,“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大紫之圓方”。“象天法地”的宮殿規劃理念,其實是與中國人獨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觀緊密相連的,它表現的是“‘天人之際’宇宙模式的空間特點,而這種宇宙模式在以后兩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哲學基礎”。
按照中國天象的星宿排列,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位居中央的是北極星,又稱紫微垣,“天子”的宮殿要對應著天上的“紫宮”,位于天下的中心位置,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就叫紫禁城。承天門,意為承天之意,“奉天”意為奉天命而統治天下,“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無往非奉天也”。“華蓋”以強調明王朝統治天下是應帝星之瑞。城內的金水河則表天河銀漢之意。
宮殿布局中的排列和組合亦都有“象天立宮”的思想體現,“乾清、坤寧法象天地為紫薇正中”,象征帝后猶如天地;乾清宮之左右“日精門”“月華門”,象征日月陪襯于帝后之左右;兩邊的東西六宮,合為十二宮,象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二宮之后的東西七所以表北斗七星,后改為五所,東西六宮加之東西五所,又合于天干地支之數,形成以皇帝皇后為中心、嬪妃皇子們緊密地圍繞在帝后周圍的“眾星拱衛”的建筑布局。
紫禁城在命名和布局上都體現了“象天法地”的設計思想,繼承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宮殿建筑中的表現手法。
禮樂復合,居中為尊。紫禁城的規劃不僅要體現“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宮殿設置還要有一整套規劃理論以符合中國古代的禮制思想。《呂氏春秋》中說,“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紫禁城位于全城的中軸線上,而且置于內城的中心。在規劃上紫禁城突出地顯示了中軸對稱的格局,紫禁城皇帝理政的三大殿及居住的后三宮都坐落在中軸線上,外朝三大殿居中,文華武英左右對稱,后宮乾清坤寧居中,東西六宮、東西五所左右對稱,強調禮序中“居中為尊”的思想,反映了以皇帝為中心的等級禮儀體系。
周禮是中國古老的理想的禮制體系,《周禮·考工記》中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一種理想的王城規劃模式,后人在周禮的基礎上不斷演繹和完善,發展出“三朝五門”“前朝后寢”等制度,成為宮城規劃主體結構的基本形式。
紫禁城前東方置太廟,西方設社稷壇,即是遵循了《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禮儀規制。宮殿設置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乾清門五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符合“三朝五門”之制。紫禁城的三大殿和文華武英殿為朝儀建筑,位于前部,后宮位于后部,則是“前朝后寢”的具體表現。按周禮,“天子后立六宮,……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名章婦順。……夫人雖不分六宮,亦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明代宮殿在歷史上再次建立后妃六宮以此序列的形制,以趨合古代禮制的要求。
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取法于周漢唐宋,繼承了悠久的中國宮殿傳統并加以變通和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合理、最完善的皇家宮殿。
陰陽五行,周易八卦。中國古人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中國古人認為任何的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有正就有負,有上就有下,有奇數就有偶數。《禮記》中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窮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以月為量。”
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屬于陽,內廷屬于陰。外朝宮殿布局多用奇數,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縱向排列三座宮殿,是奇數;三大殿和文華殿、武英殿又形成橫向的三個宮殿群。而內廷屬陰,宮殿多用偶數,明代初建時只有乾清、坤寧兩座宮殿(交泰殿為后來增加的),又有六寢,即東西六宮,均為偶數。
五行說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的,對應著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和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還有五音、五味、五氣等。同時它們還代表著生、長、化、收、藏這種生化過程。五種元素之間還有著相生相克的辯證關系。
紫禁城建筑布局上運用了五行的學說,東方是木,屬于萬木生發的過程,太子視事之所的文華殿以及清代建造的皇子們居住的南三所都位于紫禁城的東部。西方是金,生化過程是屬于收,人生的老年、暮年,太后、太妃們居住的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就位于紫禁城的西邊。供奉北方之神的欽安殿位于紫禁城的最北端。
五行學說在建筑色彩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紫禁城位于城市的中央,黃色為中央之色,《易經》中又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黃色自古以來就當作是居中的正統顏色,為中和之色,居于諸色之上,被認為是最美的顏色,為等級最尊的顏色,為皇帝之色,皇帝穿的皇袍是黃色的,皇家的屋頂也應是黃色琉璃瓦為主。東邊的顏色是木葉萌芽的青色,象征溫和之春,文華殿在明朝初期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清代皇子們居住的南三所,屋頂也覆蓋綠色琉璃瓦。紫禁城中的文淵閣是宮內的藏書樓,它是仿照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天一生水”,“天一”者,寓水之意,水可滅火,而藏書最怕火災,所以名曰天一閣,水又屬于“黑”色,屋頂覆蓋黑色琉璃瓦,意在避火保平安。
五行學說體現在紫禁城建筑各個方面,金水河之水是從北京西部的玉泉山引入的,又從紫禁城西北墻下進入,西方在五行中屬金,“金生麗水”,所以命名“金水河”。位于紫禁城中軸線最北的御花園中欽安殿,在中國文化中,北方屬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因此將欽安殿的南門命名為“天一門”,欽安殿的石雕上雕刻了六條龍,暗合“地六成之”。
風水理論是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重要因素,是注重地形地貌、風水日照等自然環境的設計思想。紫禁城將太液池的水從西北引入,蜿蜒盤旋,從東南方向流出。又將護城河中挖出的土方運至宮后的御苑,堆成了高達四十九米的萬歲山(今景山),對應中國傳統風水中背山面水的理論。
紫禁城吸取歷代都城規制,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融匯中國傳統各家經典學說,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它將“天人之際”“禮樂復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且體現出強烈的民族融合、西學東漸的文化特質,是中國“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紫禁城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延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血脈,體現了中國文化渾厚的底蘊。人們來到紫禁城,欣賞建筑藝術的同時,看到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領略中國文化的精深和博大,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也讓中華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
注釋:
[1]王劍英著:《明中都》,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7頁。
[2]孟凡人著:《明朝都城》,南京出版社2013 版,第111頁。
[3][12][19][20][23][27]孟凡人著:《明代宮廷建筑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頁、377頁、228頁、228頁、343頁、102頁。
[4]賈大泉、陳世松主編:《四川通史 卷五 元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頁。
[5][6][7][8][9][10]于倬云主編:《紫禁城建筑研究與保護 故宮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回顧》,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頁、46頁、46頁、46頁、46頁、47頁。
[11]劉峰著:《故宮 北京名勝實用導游》,中國旅游出版社1982年版,第5頁。
[13][14][15][21][22][清]于敏中等編篡:《日下舊聞考(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頁、92頁、92頁、127頁、第230頁。
[16]章乃煒等編纂:《清宮述聞》,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329頁。
[17]陳永發、馮林英、張劍編著:《紫禁城百題》,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8頁。
[18]晉宏逵著:《故宮營建六百年》,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10頁;楊文概:《北京故宮乾清宮東西五所原為七所辨證》,中國紫禁城學會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 第一輯》,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版。
[24]張淑嫻著:《紫禁書系 明清文人園林藝術》,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頁。
[25]任繼愈主編,[清]王先謙編:《中華傳世文選 駢文類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68頁。
[26]王毅著:《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頁。
[28][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徐小蠻標點:《 呂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99頁。
[29]明代的三朝五門制,學界亦有不同的認識,一則認為五門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一則認為五門為“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乾清門”。
[30][31]潘谷西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 元、明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頁、104頁。
[32]南懷瑾著:《易經雜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頁。
[33]顧志興著:文瀾閣《四庫全書》史,杭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