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若辰
隨著媒體融合的速度、深度、廣度不斷提升,“新華社”不只出現在報紙上、新聞節目里,還出現在B站、熱搜榜、聽歌平臺、時代廣場大屏等。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新華社!”
這樣含著欣喜與贊許的網友留言,一度常常出現在新華社的短視頻、微電影、手繪漫畫等新媒體報道的評論區。
新華社在廣大受眾心目中的畫像,也從一位正襟危坐、不茍言笑、永遠“偉光正”的大叔,正在轉變為親切活潑、多才多藝、能當良師益友的鄰家小哥哥、小姐姐。什么是這畫像之變背后的“神筆馬良”?
筆者不揣孤陋粗淺,提出一點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以期與大家交流共鑒。
無論是新聞理念、寫作文風,還是報道形式、技術手段,新華社一直走在媒體改革創新的前列。近來,乘著媒體融合的東風,新華社的融媒報道亮點頻出,真有目不暇接、好戲連連之感。許多部門齊發力、齊上手,融媒報道全面開花,報道形式包括直播、微電影、動畫片、舞臺秀、情景劇、RPG(角色扮演游戲)、MV等,“花色”齊全,滿園春意鬧。
《“鬼”先生和最后的女獵人》是將新華社一篇千字通訊、一條4分半鐘短視頻“改造”而成的RPG創意互動視頻,訪問量迅速突破1.1億次;用全國唯一一套Cine Magic Revolution鏡頭系統打造動畫片《尋味房游記》,賦予袁隆平等農學院士全新的Q版形象,“新華皮克斯”就此開張“營業”;兩會期間推出創意舞臺秀《舞動“十四五”》,讓受眾用欣賞一支舞的時間,看懂“高大上”的數據;組建寶藏青年工作室,一群名副其實、能文能武的“寶藏青年”在“嬉笑怒罵”間解讀硬新聞,被學界稱為“開創了新聞情景劇先河”;媒體創意工場、5G富媒體實驗室助力新產品,推出類綜藝直播《紅色追尋》、B站知名up主擔任主講人的MR視頻節目《改變你我命運的那些瞬間》、衛星新聞系列報道;等等。
創意策劃新機制“揭榜掛帥”,助力來自基層一線的創意充分涌動,孵化出攝影部邢廣利工作室提出的《尋找似曾相識的你》、新華網提出的《數你不易,其實你很牛》、音視頻部提出的《幸福是_出來的》、國內部提出的《遇見5年后的你》等系列創意互動融媒報道;全媒編輯中心重磅打造“聲在中國”音頻欄目,從快閃音樂會到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匯”,從聲音紀錄片到聲音博物館,從騰訊音樂熱榜到B站置頂頭條,一“網”打盡,2020年總瀏覽量達120億次;全媒編輯中心還拍攝制作具有電影質感的系列微紀錄片《第一書記》,引無數網友競“追劇”,奪得“光年杯”;等等。
國內部“作為新華社最傳統的部門”,在今年兩會報道中實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翻轉”——新媒體稿和傳統通稿的發稿比例超過2:1。其中,“上頭”神曲《十四五@十四億》在騰訊平臺瀏覽量迅速突破3億,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1.4億。音視頻部攜手26個分社、100多位記者,在跨年之際帶來24小時“形散神聚、劇情起伏”的全媒體直播《大國小村的那些脫貧故事》。新媒體中心奉上開年大戲《2021,送你一張船票》,以H5游戲方式帶領網友重溫中共百年歷程,一上線“發售量”即刻破1000萬。國際部聯合多部門多分社打造“全球連線”欄目,充分利用新華社遍布全球的報道力量,將“點多面廣,我在現場”大寫在一篇篇融媒報道中。創意短片、Vlog、動漫層出不窮,一次次帶來堪稱驚喜的閱讀體驗……
《新華每日電訊》改版后開設“新華融媒”專版,以二維碼為媒介,讓新聞紙變得立體、可聽、可視,并且抖音號粉絲已突破1700萬;《參考消息》推出“說書新聞”,竹板那么一打,新聞評論就嘮明白了;《半月談》保持并擴大自己在新媒體端的優勢,還通過直播帶貨,玩轉自我營銷;《中國證券報》在財經短視頻、直播方面積極發力,效果顯著……
當新華社“忙著”拍電影、寫新歌、編游戲,它還在忠實于國家通訊社的職責使命嗎?
令人折服之處就在這里。新華社做如許不設限、無禁區的探索與實踐,核心都是在做新聞。
新華社出品的歌曲,是將政論文章寫成歌詞,將真實畫面做成MV。即使用動漫表達,也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堅決不輸出不真實、不嚴謹的信息。
譬如,《十四五@十四億》的原版MV有一幀月壤上綻放向日葵的畫面,經記者采訪專家后作了修改,因為專家論證月壤里無法開出向日葵。
新華社出品的紀錄片,可以美如電影,但絕不經“導演”而來。據筆者接觸過的團隊,常有為制作一條幾分鐘的視頻,而拍攝了幾十個小時素材的情況。原因無他,只因“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只能在旁真實記錄,不能插手塑造事實”。
新華社制作的游戲,以稿庫里的報道為原型;將袁隆平打造成動畫片主角,也要以他的閱讀偏好設計書架,以他喜愛拉小提琴這一“真實愛好”推動故事情節……
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這是融媒時代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的職責使命。面向青年,面向網絡,面向海外,成為新的“指揮棒”。主戰場在哪兒,最廣大受眾在哪兒,網絡的脈搏跳在哪兒,年輕人喜歡的點在哪兒,新華社的報道就要出現在哪兒,還要有吸引人去關注、去點贊、去轉發的魅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融媒時代做新聞,要善于將新聞包裝進各式各樣的“軟殼”之中,從“刷抖音”“看綜藝”“追劇”那里“爭奪”受眾的注意和興趣。同時,始終不渝以新聞報道和信息輸出為“硬核”,使我們的產品不向“娛樂臺”“文藝節目”跑偏。
一言以蔽之,堅守新聞“硬核”是為“守正”,打造形式“軟殼”致力“創新”。

另外,如果說傳統媒體時代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相對靜態的時代,那么現在這個融媒時代,各家媒體渾身解數各顯神通,就是一個“身處酒巷,家家酒香”的時代。如何使自家酒香脫穎而出,招徠顧客埋單,還能一再光顧?這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問題。
解放和發展融媒報道生產力,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融媒思維。
隨著融媒實踐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媒體人認識到,簡單相加不是相融,給文字報道配張圖、加段視頻,并不等于一篇融媒報道。
圖文音視,都是“形式”,甚至媒介本身也是形式,新聞信息、報道本身才是“內容”。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現在技術條件好了、能實現的形式多了,應找到最適合內容、最能突出新聞點的表現形式,而不能因形式廢內容,或為形式而形式。
如果一味為了體現“我們啥都有”,就很容易出現一眼看去“長安回望繡成堆”,然而“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情況,看似熱熱鬧鬧,卻讓人看了個寂寞,反而降低了信息獲取效率。
融媒思維是一種受眾思維,要從受眾的腦袋出發思考要做什么新聞,從受眾的眼睛出發思考什么樣的新聞易于接受。從“守門人思維”到“受眾思維”,是姿態高低之變,也是供求關系之變。過去對大政方針的報道,常見“解讀”“分析”,背后邏輯是記者為專業的“供給方”,讀者為天然的“需求方”,我說你聽,我怎么說你怎么聽;而現在,以今年的兩會報道為例,高姿態、明晃晃的“解讀稿”少了,化大政方針為與你我息息相關的身邊事、寓政策解讀于日常生活的融媒報道多了,且報道形式活潑多樣,漫畫、情景劇、數據動圖不一而足,接受門檻低。
對新華社而言,融媒思維還包括從2B到2C的思維之變。過去,我們主要生產通稿,用戶是其他媒體,“KPI”是稿件被多少家媒體采用;現在,我們有了豐富全面的傳播矩陣、自有終端,直接面向受眾,“KPI”變為閱讀量、轉贊評、熱搜數。
從“批發”到“零售”,從“出廠”到“快遞上門”,也要求我們有“定制化思維”,不能固守某一種或某幾種套路化、模式化寫法,而要根據目標受眾及報道內容,不斷創新表達方式,時時更新自己的“武器庫”。
解放和發展融媒報道生產力,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2020年底開始,新華社總編室按照社領導要求推出“揭榜掛帥”創意征集活動,將選題策劃由自上而下的單向輸出,變為自下而上的多邊切磋,讓處在任何崗位職工的“靈光一閃”,都有機會被打磨成“珍珠”,并能指揮調遣全社的報道資源。
據粗略統計,前3期“揭榜掛帥”中,全社有約200人提交創意策劃,有數百人參與相關報道。報道發布環節,全社各平臺進行矩陣式傳播,梯度合作,再加上社外傳播推廣資源,“揭榜掛帥”相關報道數據亮眼,取得了相應的鎮版刷屏之效。
另外,社內個人工作室、項目制模式日漸成熟。個人工作室大都定位明確,在受眾中有良好的影響力基礎,工作室機制可以強有力地保障高質量且穩定的內容輸出,為個人IP更添虎翼。項目制則兼有制度化的穩定和以項目為中心的靈活,“用完即走”,不新增成本,適合用于推進融媒報道。
對融媒機制的要素加以總結,即小、快、散。船小好調頭,機制傳導快、反應快,單兵即可作戰,整支隊伍又兵種齊全。這樣的機制,恰好對應互聯網的特性,能夠適應“移動優先”的融媒報道策略。
新華社名記者張嚴平說,記者的工作與人心有關、與生活有關,記者的眼睛必須盯著人心、盯著生活。有豐富的人生體驗,泡在有苦有樂的生活中,記者才能深刻,才能宏闊。
在融媒時代,記者或許是媒體“內容生產者”的代稱。在筆者看來,張嚴平的這番話,可以視為內容生產者所應具備的自我修養。
作為內容生產者,應該有著豐富的生活,接受廣泛的視聽刺激,不能了無愛好,或是生活單一;應該過真實的生活,認真扮演各種社會角色,不能過“懸浮的生活”,心無沉淀。換句話說,就是要把自己的心耕耘成各種奇葩都能夠生根發芽的土壤,讓生活能夠成為工作的滋養和源頭活水。
說到底,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力、理解力、表達力等“底層能力”磨得鋒利。攝影記者的文字之所以獨特、有畫面感,二戰時期美國之所以讓對節奏敏感的軍樂手參與破譯電碼,筆者認為道理在此相通。
很多時候,文字的靈感來源可能是一幅畫,拍攝視頻的“神來之筆”可能源自一首歌,跑步時冒出的念頭可能是日后報道策劃的由頭……
作為內容生產者,尤其要避免一味輸出,而缺乏輸入的源頭和途徑。“四力”就是“輸入”的好源頭,多走多看,勤思勤練,保持敏捷的學習力、敏感的心和敏銳的洞察力。
另外,關于受眾思維,筆者認為還可以往前更進一步、再破一層壁——不是“我要有受眾思維”,而是“我就是受眾”。
從高于受眾,到和受眾站在一起,暗含的邏輯是記者依然自外于受眾。而記者也是人,也有和路人甲、隔壁父母、鄰家小妹一樣的關切、煩惱和社會角色。我有哪些好奇?我有哪些疑惑?我想知道什么?我還想看什么?記者從貼近生活的“七情六欲”出發,一定能和受眾的脈搏躍動到一起。而記者的生命體驗越豐富、思考越深刻,就越能和更多受眾“同頻共振”。
2021年,新華社將迎來90歲生日。這90年來,新華社始終立在時代的潮頭,為歷史留住今日,也向未來吹響號角。如今,新舊媒體加速融合,這對新華社不是“時代不友好的變革”,而是全面升級的契機、釋放更大影響力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