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立業
上海張江實驗室于2017年9月掛牌成立,位置地處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由上海市和中科院合力打造。建設目標力爭成為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實驗室依托上海高等研究院作為法人主體承建,在管理機制上實行管委會領導下主任負責制,在研究方向上形成以光子科學為主,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兩大攻關研究方向以及二者交叉方向——類腦智能的“1+2+1”領域布局。
2020年7月,浙江印發《關于建設之江實驗室等浙江省實驗室的通知》,決定建設之江、良渚、西湖、湖畔4家實驗室為省實驗室。建設目標立足于打造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預備隊”,隨后4家實驗室在浙江省科技大會上授牌成立。之江實驗室建設主體由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三方共同牽頭,其余三家分別由浙江大學、西湖大學、阿里巴巴牽頭承辦。在研究領域上分別面向 “互聯網+”、生命健康等不同領域展開,在加強基礎研究同時,聚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科技成果應用。
廣東省自2017年起,啟動國家實驗室 “預備隊”建設,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原則,前后共分三批啟動建設10家省實驗室。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主要采取省級統籌指導、地方政府牽頭組建模式,承建法人主體主要依托廣東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等傳統的具有優勢研究基礎的科研單位,由地級以上市政府牽頭,與地方政府協同共建。
先進省份實驗室在管理體制上一般采取不定行政級別、實體化建設、獨立法人運作,實行與現有高校、科研院所不同的新型組織模式機制。管理架構上,理事會(管委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實驗室管理制度及重大決策,實驗室擁有較大自主權。部分實驗室理事長由市長擔任,如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由上海市市長出任、廣東鵬城實驗室理事長由廣州市市長擔任、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理事長由惠州市市長擔任等。實驗室主任一般由院士或知名專家擔任,負責實驗室全面工作,如張江實驗室主任,鵬城實驗室主任均由院士擔任、季華實驗室主任由科技部原副部長擔任。浙江、廣東兩地在組織架構上還設置了學術咨詢委員會,負責把握研究領域、科研目標等學術問題。浙江省實驗室設置了首席科學家,負責研究方向任務總體推進。
實驗室在建設上充分依托本地優勢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平臺,有利于整合重組,組建國家實驗室。如張江實驗室依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作為法人主體承建,將上海光源一期(二期)、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裝置等大科學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相關人、財、物等全部劃轉至實驗室統一管理。廣東省如鵬城實驗室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作為承建單位,同時與深圳市多所優勢高校、院所、企業等協同共建,生物島實驗室依托廣州生物醫藥和健康研究院創新平臺。浙江省4家實驗室依托浙江大學、西湖大學、阿里巴巴達摩院等本地優勢創新平臺承建。
在實驗室具體建設模式上,各省因地制宜采取適合本地實際的特色建設模式。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采取多種模式,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實驗室采用“核心+網絡”模式建設、化學與精細化工實驗室采用 “主體+分中心”模式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實驗室則按 “兩點布局”模式有廣州、深圳兩地共建。張江實驗室采取依托“大科學設施群”建設模式,圍繞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把大科學設施群作為建設實驗室的“基石”。
實驗室采取靈活用人機制,聚焦打造頂尖科研團隊。如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堅持任務導向和追求卓越原則,科研人員面向全球招聘,全職科研人員由實驗室聘任,占科研人員比例一般不低于40%,流動科研人員依據需要,名額不限,合同管理,隨用隨聘,聘期靈活;實驗技術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堅持專業化、職業化,保持相對穩定并納入固定人員管理。廣東省三批省實驗室已匯聚院士169位,引進226個高水平人才團隊。浙江省實驗室人員采取固定流動結合、專職兼聘結合、長期短期結合多種方式,面向全球選聘科研領軍人才,組建國際頂尖團隊。之江實驗室匯聚了1500余名高端人才,湖畔實驗室成功簽約海內外優秀科研人才129位。
在實驗室項目組織上,各省實驗室采取多種科學組織方式,加快項目協同攻關。廣東省實驗室聚焦學科交叉前沿,進行跨學科協同攻關,建立了科學規范的自主立項項目管理機制,經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后視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由實驗室自主管理;圍繞企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采取 “訂單式”“揭榜式”項目組織方式,在兼具科學前沿性和產業承擔度的基礎上,自主設立了科研項目200多項。浙江之江實驗室項目組織突破學科界限,采取“大兵團作戰”,按科研需求組織頂尖科研力量協同攻關。上海張江實驗室試點實驗室平臺化,項目研究上突出交叉融合、協同推進。在項目績效評價上,采用綜合評估+年度抽查+分類評價多種方式相結合;廣東省實驗室采取綜合評估與年度抽查評價二者結合的績效評價長效機制,并組織專家團隊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實驗室開展評估考核;浙江省實驗室探索引入第三方評估、同行評價,按項目開展分類和開放評價。
廣東省實驗室制定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在激勵方式上規定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全部留歸自主使用;試點探索開展科技成果權制改革,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可引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社會風險資金設立成果轉化產業基金,自主審批所屬創業投資機構一定限額的財政資金投資決策權(表1)。浙江省實驗室統籌建設銜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化支撐等各環節工作,探索成立“一室一園一基金”模式提供資金支持,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充分融通創新鏈、資本鏈、產業鏈(表2)。
由市級層面對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建設統籌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技術,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天津發展需要,突出戰略性、原創性、基礎性、引領性,發揮天津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優勢主動布局。以“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大科學裝置、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飛騰-麒麟體系等重大創新平臺作為載體,組建國家實驗室“預備隊”,重點面向物質綠色創造、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合成生物、現代中醫藥、細胞生態等天津優勢領域,聚合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建成跨學科、引領型、多功能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加強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借鑒其他省市先進經驗,在體制上,實驗室建設采取不定行政級別、獨立法人、實體化建設。在組織架構上,實行理事會(管委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長可借鑒其他省市由市長擔任,由理事會提名并聘任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充分賦權實驗室享有人事、項目組織、財務薪酬等自主權,在職稱評審上先行探索,實驗室可試點開展職稱自主評審。設置學術咨詢委員會,為基礎科研方向提供學術指導咨詢,在主要研究領域上設置首席科學家,全面負責研究任務總體推進。

表1 廣東省3批10家實驗室布局狀況

表2 浙江省首批4家實驗室布局狀況
在人員聘任上,搭建開放實驗室人事制度,人員聘用采取固定與流動相結合方式。實驗技術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堅持專業化、職業化,保持相對穩定并納入固定人員管理;全職科研人員由實驗室聘任,不少于一定比例,流動科研人員依據科研任務采取合同管理、靈活聘任,面向全球選聘科研人才,組建頂尖科研團隊。在科研項目組織上,圍繞“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制定“訂單式”“揭榜式”項目組織方式,采取跨學科協同攻關;建立科學規范自主立項項目管理機制,實驗室自主立項項目經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后視同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由實驗室自主管理。
在考核評價上,組織專家團隊或引入第三方機構定期對實驗室進行考核、監督,采取年度抽查與整體項目完成后綜合評估相結合的績效評價機制;采取科學的分類評價機制,對難以完成科研目標的項目適時進行靈活調整。實驗室應致力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機制上試點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基金,賦予一定額度財政資金投資決策權;引入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團隊,實現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產業化各環節統籌銜接,加快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建立財政經費穩定支出機制,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充分發揮財政經費支持科研前沿基礎研究主體作用,在實驗室籌建上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同時大力拓展資金多元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實驗室承建單位加大投入,加大市區間、部門間聯動協同推進,積極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尤其是優勢企業資本共同出資參與實驗室建設,集中力量保障支持實驗室建設發展。承建單位應具有較好前期基礎,能保障對實驗室建設的穩定資金投入。在實驗室建設期滿后,市財政對建設單位各目標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給予相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