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希江
(山東省高密市姚哥莊畜牧獸醫站 2615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豬肉作為我國群眾的主要肉食消費品,需求量在不斷增大。隨著豬飼養技術發展和豬肉產品開發的不斷加深,豬肉向著功能化發展,以豬的各部位進行開發的豬肉制品不斷增大,像豬肉干、豬內臟制品廣受大眾喜愛。我國每年屠宰的豬的數量巨大,在進行動物檢疫時要針對不同品種,不同產地的豬進行屠宰檢疫,這個檢疫工作具有難度。在現在的檢疫程序中,地方檢疫部門一般把檢疫情況上報給當地政府,并對問題生豬采取無害化處理。因為各地政府的數據不相通,各地疫情不同,生豬屠宰調運時難以避免發生檢疫漏洞[1]。本文根據全國的檢疫數據情況進行分析,為檢疫工作提供參考。
試驗數據選取國內10 個大型豬定點屠宰企業的2017~2019年檢疫報告數據。
檢疫人員按照《生豬屠宰檢疫規程》 對生豬進行檢疫,對疫病目錄中的一、二類疫病進行全面檢測,按照疫病處理要求對檢出生豬進行處理。
數據采用spass11.0 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由表1 可知,在檢疫中的100 萬只生豬中,檢出發病率高低順序為非洲豬瘟、口蹄疫、豬瘟、藍耳病、炭疽,非洲豬瘟檢出較口蹄疫、豬瘟、藍耳病、炭疽高58.17%、75.16%、27.34%、15.13%,這說明在眾多疫病中,非洲豬瘟是我們檢出最高的疾病。而且從表1 也可以看出一類疫病在近幾年除了非洲豬瘟都有所下降。
由表2 可知,二類疾病中鏈球菌最多,分別較豬丹毒、豬肺疫、鏈球菌、豬支原體、大腸桿菌高70.02%、45.86%、28.21%、24.84%,5 種疾病在2017~2019 年都出現增加趨勢。
由表3 可知,豬的肺部疾病分別較胴體、腎臟、肝、心高43.32%、39.05%、37.40%、24.31%。2017~2019 年肺部疾病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其他幾個器官的疾病檢出率逐年下降,這說明呼吸系統疾病較多。

表1 生豬一類疾病檢出情況(單位:頭)

表2 生豬二類疾病檢出情況(單位:頭)

表3 生豬不同部位疾病檢出情況
豬的傳染性疾病近幾年較多,但發病率病不高,這主要是我國生豬飼養管理技術不斷提高,對病毒感染源控制較好,沒有出現大范圍傳染。從檢疫數據可以看出,豬的傳染病主要以外來傳染源的輸入為主,本地常見的傳染病都出現減少趨勢。所以,我國傳染病控制應該加大對外來引進豬源疾病的檢測力度,減少種用和肉制品引進帶來的疫病危害[2]。
從發病檢出率可以看出,非洲豬瘟是我國生豬檢疫的重點,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被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非洲豬瘟是通過蜱類寄生蟲接觸患病豬的分泌物、排泄物后污染健康豬的食物發生感染,病毒通過口和呼吸道進入豬體,停留在豬的鼻部、咽部或扁桃體發生感染,復制的病毒迅速蔓延全身淋巴結,被感染的動物細胞發生死亡。非洲豬瘟的典型癥狀是體溫持續升高到41℃,臨床癥狀一般都是體溫下降才顯示出來。發熱期間,豬食欲減退,極度脆弱,孤僻,經常躺在墻角,強行驅趕后病豬表現后肢無力,站立不穩。觸診發現頸動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快。血液檢查白血球數和淋巴細胞減少。癥狀出現僅1~2d 便死亡。作為檢疫人員要熟練掌握非洲豬瘟的癥狀。
從豬的患病癥狀表現部位來看內臟高于胴體,內臟如果有病理表現就不能食用,對內臟的檢測也很重要。內臟病理主要表現為水腫、出血、瘀血、壞死、硬塊、增生、變性、潰瘍、化膿、積液、結節及寄生蟲等病變。豬丹毒可見腸胃黏膜充血、水腫、壞死、潰瘍、回盲腸瓣狀腫外;肺臟可見變性、萎縮、化膿、腫大、出血等癥狀;心臟主要表現心包炎及內膜腫大;腎臟可見瘀血、腫大,稱為“大紅腎”;脾臟充血、腫大,呈桃紅色病變。豬瘟可見回盲口及結腸黏膜上出現突出的圓狀潰瘍灶;腎臟常見貧血、并呈土黃色,表面有針尖樣出血點。口蹄疫可見心肌變性壞死,心肌表面見灰白色、淡黃色斑點或條紋。豬肺疫可見肺大葉性肺炎,肺部出血水腫,肝區有病變;腎臟充血。動物臟器檢疫是屠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生豬內臟的病變檢出率為25%,所以,檢疫人員能否通過觀察內臟的病理特征快速做出相應的檢疫結果至關重要[3]。
從本文檢疫調查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豬的一類疾病逐漸減少,主要的一類疾病是非洲豬瘟,外來疫病的檢測是我們以后的檢測重點。從發病部位可以看出,內臟表現更為突出,在檢測時,檢測人員要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及時通過內臟的癥狀確定患病種類,提高檢疫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