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有平(石城縣委改革辦)
近年來,“中國白蓮之鄉”石城縣全面推進白蓮產業發展機制改革,延伸產業鏈條,豐富產業內容,蓮里掘寶、蓮外淘金,推進白蓮產業高質量發展,城鄉處處呈現“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喜人景象。石城白蓮被評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作為綠色原料生產基地縣,制定了首個白蓮省級地方標準。
圖為國家4A 景區通天寨下白蓮連片。溫禮明/攝
石城種蓮歷史逾千年,蓮子品質獨特,這得益于石城良好的自然環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大問題逐漸顯現。一方面白蓮腐敗病號稱白蓮“痼疾”,一旦發生難以根治;另一方面白蓮加工靠手工,效率低下,費時耗力。要破局,就要以問題為導向,大膽改革創新。該縣創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采取購買社會服務的辦法,配備了6 名白蓮技術推廣員,全力推廣白蓮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大力普及“太空蓮”系列品種、“建選17 號”“建選35 號”白蓮新品種,推廣“良種+良法”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及白蓮腐敗病預防技術,建立種植示范基地,引導農民運用新型品種和種植技術,逐步提高白蓮產量。
特別是借助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力量,在石城縣大由鄉成立中力專業合作社,選擇、引進優良品種“建蓮31 號”并大力推廣,推行綠肥種植、蓮田養魚、腐敗病防治、綠色食品生產等新技術,建立起“技術專家+蓮技員+生產小組+社員戶”四級品控執行體系,白蓮平均畝產提升至130 斤/畝。
同時,理順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從技術、信息、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生產大戶或發明愛好者針對白蓮生產進行發明創造,對取得發明專利的個人給予一定獎勵。
得益于種植技術的推廣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近年來石城白蓮種植面積逐年穩步提升。目前,全縣白蓮種植面積穩定在10 萬畝,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龍頭產業。
自生自滅,回歸自然,這本是一片荷葉的命運。而今,它的命運正在發生改變。
收集蓮葉再售已成為石城蓮農的普遍行為。石城縣大由鄉濯龍村村民陳林秀介紹,蓮葉曬干后,每斤的價格超過3 元。據了解,荷葉可以加工成荷葉茶,用于制作保健藥,還可以作為菜肴配料。
從廢棄物到搶手貨,荷葉的蝶變是石城放大白蓮產業經濟效益的一個縮影。為開啟美麗經濟“新引擎”,石城出臺綠色食品加工優惠扶持政策,加大白蓮食品龍頭企業的引進力度,加快蓮芯、蓮葉、蓮藕、蓮須、蓮花粉等相關衍生產品開發,充分挖掘白蓮附加值,延長白蓮產業鏈。目前,已引進白蓮加工及配套企業10 余家。
為最大化釋放白蓮效益,該縣還巧用“互聯網+”,拓展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在中國社會扶貧網上設置石城農產品展示館,與浙江格家網絡公司斑馬會員電商平臺合作,借助精準扶貧促進蓮葉、蓮子、蓮芯等系列產品“走出去”。同時,引進淘寶、京東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入駐,培育中國白蓮產業網、石城特色產品O2O 館等龍頭企業,通過“白蓮產業網+白蓮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促進白蓮產業增值增效。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石城縣最熱鬧的季節。不僅僅因為這是旅游的旺季,更因為這是石城一年一度旅游文化節的時候,主題正是石城白蓮。該縣圍繞石城白蓮,開展了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動。
石城立足悠久的白蓮種植歷史,將旅游、休閑等現代新型服務業融入白蓮生產中,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該縣全面改造升級境內206 國道,引導農民沿途種植白蓮,打造百里荷花觀光帶。
同時,依托國家4A 級風景區通天寨、百年古屋南廬屋等特色景點,引進不同種類的觀賞荷花,建成物種蓮觀賞池和石城蓮文化館,形成集荷花觀賞、品鑒、文化交流等于一體的特色景區。還在各鄉鎮打造各具特色的賞荷點,把白蓮生產、加工、觀賞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新興產業鏈。如今,通過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蓮鄉美食節等活動,讓農民在拓展白蓮美麗經濟帶中獲得更多收益。
2020 年石城全縣接待游客8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2.38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55.87%。
隨著生態旅游的日益興旺,該縣順勢舉辦以白蓮為主題的節會,開展詠荷、賞荷、拍荷、畫荷等系列活動,推出以蓮為主題的全荷宴,并先后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宣傳推介石城旅游及石城白蓮,提升了石城白蓮知名度。
圖為農民正在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石城白蓮。邱有平/攝
圖為農民在曬白蓮。邱有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