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世俊 凌永輝(興國縣農業農村局)
“今年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堅定初心使命,積極主動投身到長岡村的建設中來……”長岡鄉長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廖明在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全村的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長岡村是原蘇區模范鄉長岡鄉的駐地,毛澤東同志曾在此開展實地調查,并寫下著名的《長岡鄉調查》。在打造紅色名村過程中,長岡村依托紅色文化底蘊,以建設“六好”支部為目標,大力開展“紅色課堂”“經典誦讀”“講紅色故事”等活動,通過政策宣講、技能培訓、典型示范等,不斷提高干部隊伍素質,激活紅色動能。
黨建興則隊伍強,隊伍強則工作實。在建設紅色名村中,興國扎實強隊伍、強班子、強堡壘,推進黨建等各項工作,為建設紅色名村打下堅實基礎。興國充分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將長岡鄉長岡村等8 個紅色名村列為“三化”建設示范點,推動“紅色村”成為基層黨組織黨建模范村,為全縣“三化”建設樹立標桿、打造樣板。同時,優化基層陣地資源整合,全縣60 個村黨支部升格為村黨總支,積極穩妥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一肩挑”工作,8 個紅色名村可全部實現“一肩挑”。興國縣大力實施人才回引工程和實習村干部制度,2020年以來已成功回引人才423 人,儲備村級后備力量1781 人、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533 人。此外,興國積極舉辦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開展新時期黨員干部“十帶頭”活動,培養一批熟悉村情村史、擅講紅色故事的村“兩委”干部和黨員群眾宣講員,充實壯大傳承紅色文化人才隊伍,更好地發掘、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
近年來,興國縣注重挖掘和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名村列入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風廉政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不斷推進黨建與鄉村振興相融共進。
老圩村臘石寨是中央蘇區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也是第五次反圍剿時掩護紅軍主力撤退的地方。為傳承紅色基因,2014 年,興國縣在臘石寨山下修建散葬烈士墓園,安葬興國10782名革命烈士的英魂,老圩村被中組部列為紅色名村試點村。每年清明時節,高興鎮老圩村的烈士墓群園總是人頭攢動,不少學生和黨員來到這里緬懷革命烈士,追尋革命先輩的奮斗足跡,感悟先輩的革命精神。
興國組織黨史專家深入挖掘蘇區革命歷史,先后編印了《“模范興國”的紅軍驕子》《毛澤東作長岡鄉調查》《紅色傳統讀本》《紅土豐碑——興國革命遺址通覽》《紅色記憶——模范興國故事集》等紅色書籍作為黨員干部的鮮活教材,并研發紅色精品課程。同時以蘇區精神為主線,結合高興鎮老圩村的反“圍剿”戰場舊址、烈士墓群和龍口鎮睦埠村的劉啟耀紀念館,打造黨性教育教學點,以“講解+體驗”的模式,推出“講紅色故事”“重走紅軍路”等主題活動,開辟了多條紅色精品線路。
該縣還積極對名人故居、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進行修繕復原,加強革命舊址保護。每年對中共蘇區中央局壩南軍事會議會址、陳奇涵將軍故居等散落在全縣各村的革命遺址進行定期修復維護。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園、長岡鄉調查紀念館、瀲江書院提升工程已完工,“軍工文化”舊址修繕完成,興蓮鄉官田村的官田兵工特色小鎮一期已竣工。修繕一新的紅色陣地成為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就近接受紅色教育的重要場所。
龍口鎮睦埠村變了,從“十三五”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打卡地。“將紅色歷史資源和秀美鄉村‘串起來’,旅游、文化、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帶動了鄉親們致富。這幾年村里人氣越來越旺。”睦埠村黨支部書記鄧秋華說。
睦埠村是江西省蘇維埃主席劉啟耀的出生地。近年來,該村以建設紅色名村為引領,將紅色史館和產業基地有機結合,連片打造成遺址參觀、水果采摘、娛樂游玩的項目群,極大地促進了村級產業發展,有效地增強村級集體創收能力。據悉,2018年10 月以來,睦埠村接待游客3 萬余人次,帶動農副產品和民宿、農家樂消費約100 余萬元。睦埠村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創建樣板村”“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省級AAA級鄉村旅游點”。
打紅色牌、走特色路,發展紅色產業有甜頭更有盼頭。在紅色名村創建過程中,興國縣立足自身實際,將紅色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黏合劑,探索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興國不斷完善各村場館、舊址的布展裝修及周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以黨建、研修研學為主題的紅色鄉村旅游。統籌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融合發展,并結合實際謀劃一批產業項目,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秀美村莊,利用周邊游、鄉村游等發展模式,拓寬發展路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長,輻射帶動周邊村經濟發展,讓“紅色名村”成為“模范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