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樂 張 超
(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巨大的變化,這不僅包括經濟物質方面,還深刻體現在思想變革上??萍紟淼谋姸喔l硎沟萌藗儗茖W技術的態度越來越肯定和支持,但同時科技也帶來了一系列安全、生態及倫理問題,影響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認知。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會影響科學環境的塑造、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的傳播,公民對科學的理解和支持又是國家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了解公民的科學技術態度、認識和看待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作用對于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和促進科學素質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西方國家對科學的態度的研究始于20 世紀50 年代后期,主要是通過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以及對科學的興趣使得學習自然科學的人數增加,進而壯大科學工作者隊伍以及培養高科學素質水平的公民,以期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1]。此后,西方國家一方面將對科學的態度納入到公眾科學素質(scientific literacy,SL) 或者對科學的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 體 系中;另一方面將對科學的態度歸屬于科學教育領域,隨著科學教育的發展而不斷深入[2]。由此劃分為了成人(公眾)對科學的態度研究和青少年對科學的態度研究,鑒于本文的研究目的,這里主要介紹成人(公眾)的研究情況。
1957 年,美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性的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態度調查,此后自1972 年起每兩年進行一次全國性調查,并將之后的調查以“科學與技術:公眾對科學的態度和理解”的章節形式列入《美國科學和工程指標》中。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是歐盟委員會了解民意的一個有效渠道,是制定歐盟相關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從1977 年開始陸續開展包含態度模塊的公眾對科學技術意見的調查,其中包括:1977 年的“科學與歐洲公眾意見”(Science and Europeans Public Opinion);1978 年的“歐洲公眾對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態度”(The European Public’s Attitud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1989年、1992 年、2001 年和2005 年的四次“歐洲人、科學與技術”(Europea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調查。此后,歐盟又圍繞公民相關科技議題(轉基因、氣候變化、核能應用等)的態度開展了一系列調查。日本自1960年就實施了持續了四十余年的以“確認國民的科技知識及其對科學技術之態度”為目的、關于科學技術的輿論調查[3],之后為了便于國際比較,由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于1991 年、2001 年和2011 年開展了三次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和理解調查。另外,加拿大、韓國、印度、巴西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也開展過公眾對科學技術態度的調查,并結合自身的社會背景和調查目標進行了適應性調整。
公民對科學的理解和對科技的態度是公民科學素質研究的兩個主要方向。英國皇家學會的《公眾理解科學報告》和杜蘭特的“缺失模型”等就表達了公眾理解科學的水平與支持科學程度之間的正向相關性,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相關性陸續受到質疑,如美國從19世紀70 年代開始的調查表明,科學知識水平高并不等于對科學支持程度高[4],英國學者馬丁·鮑爾(Martin Bauer)等也指出當科學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隨著科學知識水平的提升,公眾對科技的支持度會逐漸降低。總的來說,各國學者的研究指出,公眾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知識水平)和對科學的態度之間既非單向的正向相關性,也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國際上各個國家對科學素質的測算大都以米勒模型為基礎,主要是公民對科學的理解部分,更多地偏向于對知識的理解,缺乏公眾對科技態度的定量測算。因此,具備科學素質(科學知識)的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在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兩者的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雖然公民對科技的態度和科學素質水平的關系研究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但態度一直以來都是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公民科學素質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2 年至今,中國科協已連續開展11 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態度作為調查的一項重要內容,包括公民對科學技術及其發展的態度、對科技創新的看法和科學技術職業聲望等維度,歷次調查的結果被收錄于《中國科學技術指標》(黃皮書)。2006 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 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提出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的指導方針。公民的科技態度作為公眾對科技的認知和理解的重要反饋,包含了其所處時代的科技發展背景、社會文化背景和科學知識背景,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階段及科學文化氛圍關系密切[5]。對態度的研究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同樣,積極理性的態度也為公民科學素質的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和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本文主要以2001—2020 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數據為基礎,在了解公民對科學技術總體態度的基礎上,進行橫向的國際比較和縱向的歷史比較,了解我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特征、所處階段及發展變化趨勢,并結合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歷程與特征,從態度視角為未來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提供對策建議。
2020 年的調查中,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指標主要包括公民對科學技術、科技創新和科學家的態度。其中,對科學家的態度替換了歷次調查中對科學技術職業的態度,對科學技術和科技創新的態度是對以往調查的延續。
總體來說,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是積極肯定且不乏理性的,對科技創新充滿期望和自信,支持科技事業的發展,了解科學和參與科學的意識較強(見圖1)。

圖1 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2020 年)
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所期望,對科學的未來抱有信心。77.7%的公民贊成“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將有助于治療艾滋病和癌癥等疾病”;76.7%的公民贊成“科學技術既給我們帶來好處也帶來壞處,但是好處多于壞處”;75.6%的公民贊成“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使一些職業消失,但同時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69.4%的公民贊成“科幻作品能有效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如《流浪地球》的熱映等”。
中國公民也對科學技術持有保留態度。對于科技發展和自然資源的關系,公民的態度更加分散,有39.4%的公民贊成 “持續不斷的技術應用,最終會毀掉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反對比例為23.5%,表明公民對科學技術持樂觀態度時又更加理性。
隨著我國科技創新在各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中國公民積極支持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并對國家科技發展前景充滿自信。82.7%的公民贊成“盡管不能馬上產生效益,但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應該支持”;81.4%的公民相信“到2050 年,中國將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僅有1.9%的公民反對這一觀點。可見中國的科技發展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公民支持政府對科學研究的投入。
同時,贊成 “公眾對科技創新的理解和支持,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礎”和“政府應該通過舉辦聽證會等多種途徑,讓公眾更有效地參與科技決策”的公民比例均在80%左右,贊成“科技創新是科學家的事,與一般公眾關系不大”的比例為35.7%。公民參與科學的意識較強,認識到科學對個人的重要性,愿意支持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并期望參與其中,這也是公民意識的增強。
2018 年調查顯示,科學技術職業聲望較高(見圖2)。其中,教師、醫生、科學家和工程師等科學技術類職業均排在職業聲望和職業期望的前五位。科學家的職業聲望明顯高于其職業期望,雖然科學家這一職業在社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但認知和意愿之間出現差異。因此,夯實國家科技發展和科學文化的人力基礎不僅在于涵養公眾理解和支持科學的態度氛圍,也包括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導,例如加強相關人才制度的建設。

圖2 公民對科學技術職業的聲望和期望的態度(2018 年)
通過對2001—2020 年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態度部分進行整理,選取部分題項,分別從三個特征來探究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的變化趨勢。
3.1.1 對科學技術的支持態度一直保持較高水平
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支持態度近二十年來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在某些年份有所波動(見圖3)。
對于“現代科學技術將給我們的后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的贊成比例在2003 年達到最高點(88.3%),并在波動后維持在83% 左右。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將有助于治療艾滋病和癌癥等疾病”的贊成比例,從2007 年的78.7% 逐漸下降到2018 年的73.9%,之后上升到2020 年的77.7%。對于“科學技術既給我們帶來好處也帶來壞處,但是好處多于壞處”的贊成比例,在2007 年出現了極大幅度的波動,之后趨向穩定。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使一些職業消失,但同時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的贊成比例,在2010 年達到高點后,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總的來說,2005—2010 年,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肯定態度有所波動,2010年以后趨向穩定。

圖3 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支持態度的變化趨勢

圖4 中國公民對科學與信仰的態度的變化趨勢
對于科學與信仰題項的問答一直保持較好連續性(見圖4),贊成比例從2003 年的23.8% 逐漸下降到2007 年的15.5%,而后大幅上升到2015 年的38.5%,之后保持穩定;中立比例從2003 年的19%上升到2007 年的32.7%,之后下降到2010 年的24.9%,之后保持穩定;反對比例從2003 年的34.4%下降到2018 年的20%左右,其間在2010 年出現較大幅度波動,達到33.8%。中國公民對于科學并不是盲目崇拜,總體來看,持“贊成”的比例較高,隨著時間推移,態度逐漸分化,對科學發展有了更多的批判和理性。
對于科學與自然題項,贊成比 例 從2003 年 的13.4% 穩步上升到2020 年的39.4%;中立比例總體穩定在10%到20%之間;反對比例逐年下降,從2003 年 的45.2% 下 降 到2020年的23.5%??梢娭袊駥Υ匀坏膽B度趨向理性,并逐漸認識到技術對環境的影響,整體來說,中國公民對科學與自然的態度在20 年間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變化趨勢,并在2010—2015 年之間贊成比例開始超過反對和不知道比例,之后分化逐漸變大(見圖5)。
3.1.2 對政府支持和公眾參與科學的態度意識逐漸增強
“盡管不能馬上產生效益,但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應該支持”的贊成比例從2001 年 的89.7% 下 降 到2007年的74.2%,其中2005—2007年出現了大幅下降,之后穩步上升到2020 年的82.7%,而公眾理解科學和參與科技決策題項的贊成比例也均在波動中上升??偟膩碚f,公民理解科學和參與科技決策的意識增強,對政府支持科學的贊同態度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見圖6)。
3.1.3 科學家的職業聲望高于其職業期望
公民對科學技術職業的看法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從歷年調查中可看出,科學家的職業聲望和期望的變化趨勢總體穩定,但職業聲望一直高于其職業期望(見圖7)。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科學家等科學技術職業的地位和待遇,為科技創新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科學家的職業聲望和期望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圖5 中國公民對科技與自然的態度的變化趨勢

圖6 中國公民對政府支持和公眾參與科學的態度的變化趨勢

圖7 中國公民對科學家職業聲望和期望的態度的變化趨勢
3.1.4 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的變化趨勢特征
基于調查數據來看,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總體保持穩定,各維度在穩定中有所波動,其中2005 年至2015 年之間波動相對較大,2015 年后趨向穩定,另外,理性態度大幅提升,對政府支持和參與科學的態度穩步提升??梢哉f,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變化趨勢自2006 年起呈現兩個階段性的變化特征,即“普遍支持”和“理性提升”階段。2006—2015 年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特征是普遍維持相對較高的支持率,存在相關態度選項波動的情況,2015 年之后,中國公民態度趨向穩定發展,基本保持了積極且不乏理性的總態勢。
2006 年,國務院出臺了《科學素質綱要》,明確定義了 “了解科學技術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以及利用以上四方面處理實際問題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的科學素質概念,對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標志著我國科普事業從傳統科學普及轉向了以提升人的科學素質為中心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雖然學者們對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歷程的劃分不盡相同,但2006 年和2015 年均是重要的時間節點。如趙立新等認為1999—2006年是頂層發動期,2006—2014 年是政府推動期,2014 年后進入社會啟動期[6]。王娜等同樣認同1999—2006 年是科學素質建設的頂層設計時期,2007 年后科學素質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7]。任福君則認為2016 年后科普事業全民戰略升級[8]。從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各時期給公民態度變化帶來的影響及態度特征,本文傾向于將其分為三個時期(見表1)。

表1 公民對科技的態度的變化階段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各時期的對應關系
3.2.1 公民對科技的態度雖有波動但普遍積極支持階段
基于調查數據,2006—2015 年公民對科學技術呈持續積極支持的態度。這一階段處于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府全面推動”時期,大力的政策導向、各地各部門的大協作大聯合、快速的社會發展,公民接觸的有關科技的信息渠道多樣化、信息量爆炸式增長,從各方面影響改變公民行為,導致態度選項發生了較大幅度的波動。
一方面,政府全面推動。2006 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后,中國的科技投入增加,科學技術體制深化改革,涌現出了一大批矚目的科技成果和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并迅速應用到生產生活中,中國公民深受科技普惠。同年,《科學素質綱要》頒布,旨在全面推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樹立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在政策引領下,各地方各部門層層落實,扎實推進,形成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新局面。這些重大舉措在全社會營造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崇尚科學的積極氛圍,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支持態度有了肥沃土壤。另外,隨著中國公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公民普遍對科學具有更積極的態度。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實現了公民態度保持在高度積極的狀態。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發生了較大變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9],截至2015 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歷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也顯示,通過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從2005 年的6.4%(第七位),大幅提升到了2010 年的26.6%(第四位)和2015年的53.4%(第二位),互聯網的自由化、多元化和碎片化等特征,決定了公民對科學的態度不再是單一的,在面對全球變暖、核能危機、科學倫理等問題時,公民對科學的態度增添了批判意識、思考的多元化,對科學的態度選項也開始出現波動。
3.2.2 公民對科技的態度進入理性提升階段
2015 年以后,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趨向穩定發展,基本保持了積極肯定且不乏理性的態度特征。這一時期,進入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社會自發推動”時期,社會性力量開始大規模進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領域,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供給端和需求端發生變化,內容更豐富,傳播更多樣,針對性更明確。尤其是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普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升公民科學素質進一步在全社會范圍內被認可。在經歷了近十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后,公民對科技的態度從總體積極支持變化為理性支持,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吸收,參與科學意愿上升,奠定了公民了解科學、參與科學的態度基礎。穩定積極的科技態度的形成是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期實施的成果,同時也是進一步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有力支撐,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和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影響了中國公民的科技態度的變化趨勢,我們可以透過我國公民對科技的態度的發展趨勢,來探討未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發展方向。
公民的科技態度的未來變化趨勢可以從國際比較中得到一些借鑒,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對科學技術持肯定積極的態度(見圖8)。對比中國(2018 年),美國人在對科學技術的未來期望上持有更高的比例,92%的美國人贊成“現代科學技術將給我們的后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NSB 2020)[10],韓國2008年該項的比例為84%,也略高于中國(NSB 2012)[11]。根據2013 年歐洲晴雨表和2014 年加拿大關于科學文化的調查,分別有75%[12]和74%[13]的受訪者贊成。

圖8 對科學技術持積極態度的國際比較
據美國科工指標,美國2018 年關于“現代科學技術將給我們的后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的贊成比例相對于2012 年、2014 年和2016 年略微有所增長,與2006—2010 年的比例保持一致,從1985 年的76%穩步提升到了2018 年的92%(見圖9)??梢姡袊駥茖W技術的支持態度變化呈現出了和美國等大多數國家相同的穩步提升的發展趨勢,且目前在國際中處于較高水平。
對于政府支持科學研究的態度,美國人的贊成比例在最近幾年變化不大,且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中國公民對此題項的贊成比例僅次于美國,高于加拿大(2013 年)[13]和瑞士( 2019 年)[14]以及歐洲(2010 年)[15]的水平(見圖10)。中國公民對政府支持科學研究的支持度在國際上處于前列,為我國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公民基礎。
由上可知,中國公民當前對科學技術的積極態度呈現出了和美國等大多數國家相同的發展特征,且目前在國際上處于較高支持的水平。對比其他國家,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肯定和支持態度在未來20 年內會繼續保持穩定趨勢,對科技的認知和態度也會更加理性。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持穩定變化的同時,將公民的積極情緒有效地轉化為參與科學行動、培養科學行為,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和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圖9 美國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及對政府支持科學研究的態度的變化趨勢

圖10 對政府支持科學研究態度的國際比較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2020 年到21 世紀中葉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明確指出在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高素質創新大軍,離不開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科學素質綱要》在2020 年已經圓滿完成使命,下一個十五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要緊密融入新時代的發展趨勢,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于黨和國家科教事業的大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要結合我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特征和發展趨勢,為未來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供對策建議。
一是優化調整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內容和方式。公民對科技的態度總體保持穩定支持,到逐漸呈現理性化和多元化,對科技信息的關注和興趣更豐富化和個性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已滿足不了公民多樣化的科普需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內容方式需要優化調整。
從目標來說,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論斷,但實際發展中二者存在較大差距,科學普及和科學素質建設缺乏話語權,在實際工作中存在重科研、輕科普的現象,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理論架構、實踐探索欠缺,未能有力支撐整個戰略框架。因此,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于國家的創新發展,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步發展,是面向2035 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發展愿景。
從內容來看,豐富“四科兩能力”的內涵,側重點由普及科學知識逐漸轉移到促進公民參與科學,培養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從器物層面逐漸上升到價值觀層面,真正地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精神的環境氛圍,也只能通過科學精神的塑造,才能使知識的普及轉化為創新氛圍的營造。
從方法來看,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已經形成了“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格局,這里的全民包括政府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產業界。未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設計應該將社會公眾納入,公眾已經不是單純的受眾,日益增長的對新知識的需求、對科技事件和國家科技事業的關注,致使自上而下的傳統科普形式已轉化為群眾性的自發參與,公眾既是接受者,亦是傳播者,因此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渠道流向應是多方向的。
二是充分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大力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引導社會力量的自發推動?;ヂ摼W已成為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主要從科學教育、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三條路徑開展,相互比較獨立,而互聯網能夠將三者有機融合,因此重視“互聯網+科普”工程,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科學素質發展的必由之路。以“科普中國”為例,政府通過打造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的權威平臺,建立資源庫,豐富科學內容,創新科普方式,集眾家之長,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而公眾根據自身的需求主動搜索和獲取信息,并將獲得的信息進行符合自身價值體系的再加工加以理解運用,這種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公眾的主動性,也極大地擴大了科普范圍,由此以信息化的方式創新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服務模式。另外,大眾媒體等社會力量的進入,在市場化的驅動下,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會更加效率化、個性化和精準化,更加注重用戶導向,實現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精準配置,構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良性生態循環。最后,科普信息化建設也需要科學家等權威人士及社會各界的進入,打造權威和信任品牌,并從單純的知識普及向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引導,提升對科學與社會等方面的理解,才能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對科學精神的弘揚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推進精準化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需要細分對象,挖掘不同人群的多層次需求點,開展精準化服務。我國公民對科技的態度積極度普遍偏高,并不具備典型的消極態度群體,但細分到人群,還是會有所差異。歷年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男性、受教育程度較高群體和具備科學素質公民對科學技術持更加積極的態度,對科技的發展、科技與自然的關系的態度更趨理性。任磊等也指出態度的人群特征較強,我國年齡較大、學歷較低、農村群體呈現出類似的態度特征,受教育程度較高、具備科學素質的群體呈現出另一種態度特征[16]。雖然沒有對這種群體態度特征進行明確描述,但可以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進行人群的態度畫像,并據此采取合適的科學素質建設措施,分類施策、精準對接。比如,對于態度積極且科學素質水平高的群體,應該為其創造開放包容的政策與環境,增加其參與科學和參與科學決策的機會,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主人翁責任感,促進態度和能力向行動轉變,服務于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對于態度積極但是科學素質水平較低的群體,應該充分利用其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愛,通過科學素質建設的精準施策,為其提供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提高科學能力的渠道和途徑;對于態度稍顯不足的群體,可先培養其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認可,充分感受科技普惠,為科學素質的提升創造良好的認知基礎。
公民對科技的態度既有普遍的發展規律,也受區域經濟社會的影響,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和地域、不同群體的公民對科技的態度有明顯的差異。穩定的態度是認知和行為的主要導向,是形成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基礎,穩定的科技態度是建設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國社會特有科學精神和文化的前提。找準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特征和關鍵點,采取適當舉措,從普及科學知識、營造科學氛圍開始,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完善面向2035 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培養中國公民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進而塑造中華民族所需的科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