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現 賀微
(1.長沙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2.長沙師范學院兒童服飾文化與創意設計研發中心,湖南 長沙 410100)
我國作為服裝生產大國,不少成功品牌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運用于服飾設計,如“植木”“gxgkids”“小李寧”“吾名堂”“醒獅”等,運用寓意“吉祥如意平安順遂”的“龍”“鳳”“獅子”等吉祥圖案來闡述中國元素服裝的時代意義和價值。服裝作為一個有價值的“文化符號”,其傳達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文化密不可分。傳統文化符號包羅萬象、新奇趣味,面對童裝市場80、90 后的年輕消費群體,將傳統文化符號元素融入現代童裝時尚設計中,融合服裝的趣味性與創新性,設計既追求功能性又追求審美趣味的服裝。
舊時,由于沒有完善的醫療系統,孩童的存活率極低,民間百姓為祈求神靈庇佑,常在童裝造型、穿著、紋樣上尋求精神慰藉。“有圖必有意,寓意必吉祥”,中國傳統兒童服飾形式多樣,是民間服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與歷史息息相關的民族文化。不同時期的童裝服飾,受各地區思想觀念、民族文化、民俗行為的影響,承載著民俗符號的寓意。其根深蒂固的禮儀習俗,一方面成就了民族服飾的風格化,但過于傳統的題材亦阻礙了其發展與創新[1]。
1.2.1 國內童裝市場現狀 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放開,將形成龐大的兒童消費市場,但即使我國現有童裝企業上萬,卻仍無領導性高端童裝品牌,且市場分布集中度較低。我國童裝品牌主要集中于0—12 歲孩童服裝的研發,缺乏青少年服裝。由于缺乏專業童裝研究機構,對童裝面料研發力度不強,環保面料設計開發的滯后性,都使我國童裝品牌較國外品牌而言缺乏競爭度與知名度。
由于兒童階段生長迅速、服裝周期短的特征,對于童裝材質、款式等要求亦日益提升,時尚新穎的代名詞不僅僅屬于年輕人,藝術渲染與文化歸屬在當今社會家庭中備受關注,因此,我國童裝應注重設計趣味性與藝術性的衍生,從而提高消費者對本國童裝品牌的購買需求。
1.2.2 國外童裝市場優勢 國外童裝品牌牢牢抓住了我國高端童裝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其原因在于我國童裝高端品牌較少,產品缺乏設計,消費吸引力不高,可選擇性較少。國外童裝品牌注重童裝系列感與搭配性,產品涉足年齡層面廣、款式多、種類齊、產品開發系列性較強。
2.1.1 傳統文化符號的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歷史源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子孫在融合與發展過程中歷經代代演變而形成的,是華夏民族精神文明與思想情感的綜合表現,是具有中國地域文化特征與民族色彩的特征[2]。
傳統文化符號為當代各藝術領域提供取之不竭的設計靈感。改革開放后,中國服裝行業發展迅速,并涌現出一批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成為最早將傳統文化符號運用于兒童服裝設計中的人。自此,“中國風”“傳統服飾”“中國民族元素”亮相于國際舞臺,使旗袍、盤扣、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展現中國傳統服飾之美。
2.1.2 傳統文化符號的分類 傳統文化符號往往是“中國風”的代言者,傳統文化符號按特征可分為靜態與動態兩部分。
靜態傳統文化符號以靜態形式呈現具有寓意的符號,主要展示傳統服飾文化的款式、廓形、紋樣、色彩、面料等基本元素。傳統文化的紋樣符號是靜態紋樣主要體現形式,如傳統紋樣“龍紋”代表皇權與地位;民間虎頭帽中“虎紋”寄托健康、平安的吉祥寓意;“牡丹”蘊含著富貴、吉祥的精神表達等。
靜態屬二維或三維的空間符號,而動態符號傳達的是占用空間外的衍生時間,呈現含蓄飄逸之文化意韻,動態傳統文化符號體現在程式化的行為與動作中,如社會文化符號、行為符號、戲劇符號等,通過系列儀式或動作完成符號意義的傳達。
傳統文化符號作為中國立足國際舞臺的創意源泉,隨著時代的更替與發展,若一味地借鑒西方設計元素而缺乏創新性與文化底蘊,將很難在國際舞臺占據一席之地。因此,尋求兒童服裝設計與傳統文化符號的有效契合,不僅能傳遞服裝產品特色,亦能更高效傳播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從而提高知名度。
2.2.1 缺乏二次設計 在“二胎政策”與“優生優育”的推動下,促使童裝行業市場需求量逐年遞增,但童裝品牌發展市場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童裝紋樣在銜接傳統符號時,多采用直接應用手法,將現有紋樣直接應用,極易造成市場同質化與產品低俗化。因此,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應用,應避免設計的復制粘貼,應在民族化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二次設計,提高其視覺多元性。
將傳統文化符號與兒童趣味性童裝結合應用,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嫁接傳統圖案的美好寓意,在智力開發的重要時期,耳濡目染的傳統文化符號既保留兒童可愛天真的個性,亦激發兒童想象力,引導孩童的愛國情懷。
2.2.2 缺乏原創設計 法國莎娃設計師劉莎說:“缺乏專業設計人才,整體設計水平有待提高,是形成目前童裝市場現狀的主要原因。[3]”國內諸多童裝品牌在銜接傳統文化符號時,缺乏設計內涵,其款式、紋樣設計與品牌文化無聯系,停留在簡單模仿、抄襲與跟風的設計階段。
設計應杜絕缺乏原創性與個性,盲目跟風,拋棄品牌文化。積極響應國家與政府號召,推動文化創意發展,在原創設計中使傳統文化元素多元化、有趣味性,從而發揮出傳統紋樣的藝術價值。傳統文化符號的傳承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當今社會國人的現實要求,兒童的生理發展過程離不開與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交流。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期盼和愿望,將傳統文化符號放在現代兒童服裝中,更是父母對孩子的美好寄托。
傳統文化符號是前人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和審美情趣的美好產物,或是自由想象的某種美好寄托,是一種沉甸甸的文化底蘊。將服裝設計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不僅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底蘊的升華,弘揚與推動傳統文化。快速發展的經濟,突飛猛進的科學,人們在享受物質繁榮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低,而兒童趣味性服飾作為一個比較開放的生活產品,足以吸引年輕人的眼球。
過于盲目地追求空洞的創新或無意義的夸張造型,而失去了服裝品質的靈魂,這樣的服飾設計是缺少意義的。且兒童服飾應該更注重文化的傳承及再創新,結合兒童的需求和特點,合理運用傳統文化符號,做到既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又能將兒童趣味性服飾具備傳統文化底蘊,且更有深度地做兒童趣味性服飾。
孫艷妮[4]提出學齡前兒童處于思想波動期,但已初步具有審美與模仿能力,因此,優秀藝術表達的服裝顯得及其重要;施靜娟[5]提出:經調查現在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喜歡款式潮流、個性化的童裝,總結在童裝設計中不僅需要迎合兒童的審美觀念,亦離不開迎合父母的時尚需求;肖婉[6]提出90 后家長已意識到自己與孩子的服裝審美偏好存在差異,并認為應充分尊重孩子選擇,傾聽孩子意見;蔣韙鮪[7]提出通過設計學齡前兒童喜愛和感興趣的事物,將趣味元素運用到學齡前兒童服裝設計中,不僅可以增強童裝的趣味性,還能滿足兒童的審美需求。
優秀的傳統文化與趣味性設計不僅是促進兒童對于時尚審美認知的培育,更是提高兒童對傳統文化底蘊的培育。研究分析表明,94.79%的家長認為趣味性設計對兒童具有心理調節作用[6],此外,近一半的家長更是提出希望孩子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兒童民族自信心。
藝術是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趣味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根本在于不斷創造新興之美,傳統文化符號給趣味藝術增添了新元素,帶給“趣味”更高的文化價值,這是一種新趣味藝術的出現,也是帶有“中國傳統”標志的趣味藝術走向世界的推動力。
目前,在國內的很多地區已形成具有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產業鏈,然而很多文化產業的結構不夠完整,只能局限于在某個地區或者國內發展,向外延展能力不強,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一種“走出去”的新型中國文化發展模式將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傳統文化符號有著堅固的文化基礎,趣味兒童服飾是趣味藝術的展現方式,以此帶動中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100 周年,以“影動中國 新時代少年”為主題的國際少兒高定周,羋白2021 春夏童裝系列“中國年”(圖1),以中國元素為基礎,巧妙將春節民俗文化元素應用到服裝設計上,表現“中國年”的團圓、喜慶與歡樂的氣氛。在趣味服裝上運用傳統窗紙、蘇繡、勾線打籽、銀絲線繡、珠繡等,在色彩上以黑、白、紅主色調中光影交融,將中國的吉祥色與純潔浪漫完美結合,彰顯孩子蓬勃的生命活力,且使孩童切身實際地體驗傳統文化符號的魅力。
不可否認的是將傳統文化符號融入兒童趣味性服飾設計中,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符號的傳承與發展,增進新時代兒童與傳統文化符號的交流,亦能作為強勁的經濟效益支撐點[8]。

圖1 羋白2021 春夏童裝系列(圖源天天時裝)
傳統文化符號是基于國家與民族文化、社會與民族審美、時代與民族精神的沉淀,其符號精神深刻映射著人們生活。因此,將藝術與浪漫、傳統與創新融為一體,對于兒童而言,充滿趣味性的傳統文化符號比傳統理論教學更具傳達性。
如何更好地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符號以趣味性的創意表達融入服裝,是每個設計師值得深究的問題。服裝設計中,“趣味性”涉及設計色彩、紋樣、造型、手工藝等方面,運用人的精神需求,在服裝中注入趣味性,從文化角度滿足兒童的心理與生理需求。
文化作為國家的名片、人民的精神風貌,想要在多元化市場下實現傳統童裝的文化延續,一味地遵循守舊,必將物極必反。提取優秀傳統文化符號,考究童裝造型的趣味性、文化符號的寓意性,引導孩童主動思考、探索與創新精神,實現傳統文化符號在兒童服飾中的創新設計。
多元化的傳統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內涵,其題材豐富,造型多姿多彩且精致傳神,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紋樣呈現著強烈的風格特色,反映當時的美好向往和審美需求,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思想和民俗[9]。而這些文化底蘊,都將在無形之中傳送給兒童,提取寓意吉祥的傳統紋樣運用至童裝設計中,通過趣味創新,提升視覺影響力,傳播傳統紋樣的認同感。
一是傳統文化符號的設計時尚化。傳統紋樣符號大多具有寫實性,譬如青銅器紋樣多以形態逼真、千奇百怪為主,設計師們能從中提取圖案形態與點線面構成,打破常規排列組合進行變化與再創造,增強其在現代服裝中的時尚性。結合傳統的民族手工藝來實現服裝圖案造型效果,形象鮮明,以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實現服裝趣味性。
二是傳統文化符號的工藝現代化。中國傳統技藝多以“自紡自織、絞染、蠟纈”為主,最終呈現自然舒適的印染風格,將傳統織造與現代技術手段結合,保留傳統面料的風格,降低成本并實現產品的批量開發與時尚推廣。
三是傳統文化符號的流行化與商業化。基于少數民族的繡片、虎頭帽、云肩、肚兜等傳統服飾品,從文化符號視角出發,將帶有民族美好寓意的傳統文化符號進行延伸設計,對紋樣、色彩、肌理進行分析與提煉,從而轉化為兒童服飾產品,實現產品流通與文化保護的雙重目標。
中國傳統的設色標準為:“崇尚色彩鮮明純正,善于在對比中求調和,不等值色彩配色,色彩間隔,色彩漸變等。”在色彩感情上,我國傳統喜好溫暖、明快、鮮艷和強烈的積極色,不喜歡弱色與間色。在這些標準中,當代設計師需根據服飾設計風格來調整,從而使服飾達到既不失現代風情,又蘊含傳統格調。同時在色彩創作時,對傳統色彩本身的研究是設計師把握中國色彩情感的前提。
對色彩的感受是兒童對世界認知最明顯的感知力,足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每一種色彩包含不同寓意與特點,而設計師們恰巧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符號色彩創新系列設計元素。如紅色是中國的傳統顏色,代表喜慶,在童裝上一般用于寶寶周歲。新生嬰兒是稚嫩且純潔的,善用純潔的素色,天真無邪簡潔大方。綠色代表新生,在兒童服飾中設計師可選用傳統色彩與自然色彩,傳遞朝氣蓬勃。
同時,兒童通過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主動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寓意,滿足孩童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4]。
傳統造型元素對現代設計的發展影響極大,但因審美差異化,設計師應杜絕直接搬運傳統造型,而應結合創意處理衍生出更多形式多樣且語言豐富的兒童趣味性服飾。
中國古人對松柏、菊花等植物的喜愛,對紅黑、黑白色彩搭配的選擇等方面都傳達古人的審美標準,將這些與現代服裝時尚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開展服裝創新工作[7]。如局部傳統造型元素,在中國傳統造型元素中,諸多造型精美且特點鮮明的物件,都直白傳遞著民族文化情感,都能作為童裝設計中的點睛之筆。例如旗袍元素在現代兒童服裝中的運用,為保證兒童穿著舒適性,通過簡化領口、袖口裝飾,將簡潔的立領結構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傳遞旗袍文化美感。
服裝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而中國文化作為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與服裝內涵的延續,寄托人們美好的寓意與期望,二者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探究傳統文化符號在兒童趣味性服裝中的應用,調研童裝服裝市場,分析其紋樣、色彩、造型,注重“意”的傳達,將中西方設計元素融會貫通,在視覺藝術中促進文化符號與兒童服飾的多元化交流。
在二孩政策背景下,遞進兒童成長過程中傳統知識和創新理念的傳遞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文化童裝開發對推動兒童服裝行業發展將尤為關鍵。著力將國家民族文化與設計緊密聯系,激發設計師創作潛力,不斷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符號的優勢與魅力。將傳統文化符號在兒童服飾設計中時尚化、現代化、流行化與商業化,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符號,塑造一條帶有“中國傳統”標志的藝術文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