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英國人進入衛藏考察活動的階段性特點及成因(1840-1875)

2021-05-21 11:42:30肖萍向玉成

肖萍 向玉成

據筆者考察統計,1840-1951年進入中國衛藏(1)本文所論的“衛藏”,包括前后藏、阿里、羌塘,即除開按三大方言區劃分的康區與安多之外的西藏各地(包括藏東南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一帶)。活動的外國人總數為859人(其中英國人404人,占總數的47.03%)(2)以外國人首次進入衛藏時間為準進行統計,未計重復進出衛藏人次及出離衛藏時間等因素,因此,前一階段進入衛藏者下一階段仍留在衛藏的情況未作統計,文中的統計比例僅反映各階段外國人進入衛藏人數的動態變化情況。,并且其活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以“馬嘉里事件”和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為標志,晚清外國人進入衛藏活動明顯可以分成前后兩個階段,而1911年辛亥革命導致清王朝覆滅亦為一重大歷史節點,故近代外國人進入衛藏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40-1875)49人,第二階段(1876-1911)400人,第三階段(1912-1951)410人。至于學術界對近代英國人進入衛藏游歷考察活動的研究,此前更多集中于重要人物、重要群體(如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相關事件以及英國考察者的相關著述等方面,而對其考察活動各階段的史實梳理及其階段性特點尚未見專文探討,故本文擬就第一階段即1840-1875年英國人進入衛藏考察活動的特點及其成因加以探討。

一 外國人進入衛藏考察活動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為便于敘述與分析,筆者先將1840-1875年外國人進入衛藏活動概況列如表1、表2。

表1 1840-1875年外國人進入衛藏活動情況簡表

表2 1840-1875年進入衛藏活動的外國人分類統計表

從表1、表2可以發現,1840-1875年進入衛藏考察的外國人,其國籍分布的不平衡性十分明顯,英印合計34人,占總人數的69.39%。可以說,第一階段主要是英印通過派人潛入或派遣“班智達”等手段向衛藏滲透,同時俄、法、普魯士人等也有進入衛藏活動的圖謀。

在近代外國人進入衛藏活動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值得關注。在第一階段,即1840-1875年間,英國人率先在藏西、藏南兩個方向同時行動(先是藏西劃界、藏南建前進基地,效果不佳之后開始使用“班智達”潛入),并率先在藏南方向建立前進基地和據點,派出“班智達”潛入日喀則等地活動。法國人雖然及早動手,但1846年古伯察和秦神父被押解出衛藏后,其主要戰略轉為先圖謀康區,此后法國謀求從東面進入衛藏的企圖亦未能實現(3)如表1所列1855年后法德格丹的活動,可為例證之一。,故法國在近代對衛藏的圖謀幾乎無所作為。而忙于國內及歐洲事務的俄國,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開始直接派人從藏北進入衛藏,主要派遣有自普熱瓦爾斯基考察隊開始的數支俄國考察隊以及1873年前后進入拉薩哲蚌寺郭芒扎倉修習并在衛藏活動多年的阿旺·洛桑·德爾智。其他國家進入衛藏活動者,大致有普魯士3人(舒拉金威特兄弟)、尼泊爾1人、匈牙利1人、波斯1人(4)1868年出道的波斯銀匠米爾扎(即Mirza Shuja,官方文獻中稱為“The Minza”)受蒙哥馬利訓練和派遣,從巴達克山出發,經由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沿途進行測量考察,主要在帕米爾高原、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邊境及喀什噶爾等地活動。見:魏長洪、何漢民編《外國探險家西域游記》,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338頁。、國籍不明者1人。其中普魯士人在1854-1858年組織了舒拉金威特探險隊,進行了德國歷史上首次喜馬拉雅考察(藏西南、新疆喀什噶爾等地),在1857年取道吉利雅進入葉爾羌、喀什噶爾途中,探險隊三兄弟中的阿道夫·舒拉金威特被叛亂的倭里漢處死(5)詳見:趙光銳《西方有關德國涉藏歷史的研究述評》,《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第113頁。。概言之,在第一階段,英國人在進入衛藏考察活動中處于“獨占鰲頭”的地位。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人進入衛藏考察主要是自己動手。40年代,到衛藏活動過的英國人,主要有理查德·斯特雷奇和亨利·斯特雷奇兄弟、J·E·溫特伯特姆、亞歷山大·坎寧安(6)亞歷山大·坎寧安,與曾任印度外交大臣的威廉·坎寧安爵士(Sir William Cunningham)并非同一人。、湯姆遜、坎貝爾、胡克博士等人,其中在藏西方向活動的主要有理查德·斯特雷奇和亨利·斯特雷奇兄弟、J·E·溫特伯特姆、亞歷山大·坎寧安、湯姆遜等人,在藏南方向活動的主要有坎貝爾和胡克博士等人。至60年代后,英國主要通過培養“班智達”并派其偽裝潛入的手段來達到進入衛藏活動和考察的目的。

要之,在第一階段外國人進入衛藏考察活動中,英國人占絕對優勢。其考察內容,主要是地理科考和情報收集。其進入衛藏地區的方向和線路,主要是藏南、藏西兩路,即從其兩個前進基地大吉嶺-亞東北上和從拉達克進入藏西阿里地區,矛頭直指衛藏腹地,但均很難成功穿越到達拉薩。其參與考察的人員,先主要是直接派英國人潛入,后主要是通過訓練“班智達”并派其偽裝潛入。

二 藏西方向的考察活動

19世紀40年代,英國控制了印度及道格拉王國后,拉達克地區(首府列城)逐漸成為其從藏西進入衛藏考察的一個“前進基地”。

1845年前后,亨利·斯特雷奇與理查德·斯特雷奇兄弟均在拉達克地區軍界任職。隸屬于孟加拉地方兵團第66軍團的亨利·斯特雷奇中尉,或許是跟隨摩爾克羅夫特對西藏西部進行探險的最著名的一名英國軍官。摩爾克羅夫特因為在河床干涸的干旱期抵達瑪法木錯與蘭嘎錯(今譯瑪旁雍錯與拉昂錯)兩湖,所以錯誤地認為蘭嘎錯是薩特累季河的真正源頭。而亨利·斯特雷奇則認為,在大部分時間里,兩湖的水位升高,可以形成在兩湖間流淌的河,因為他曾親眼目睹了“一條一百英尺寬,三英尺深的河流從東向西迅速地穿過了業已確定范圍的河床”。1845年,在J·E·溫特伯特姆的陪同下,理查德·斯特雷奇前去解決在瑪法木錯與蘭嘎錯之間是否有一條水路這一在其兄弟與摩爾克羅夫特之間的地形學爭端。經他考察,確證了他兄弟亨利·斯特雷奇中尉的發現是正確的,從而糾正了摩爾克羅夫特的錯誤。亨利·斯特雷奇還同旁遮普(Punjab)喜馬拉雅特別官員亞歷山大·坎寧安少校密切合作,視察了英國控制區域查謨(Jammu)與道格拉頭人古拉卜·辛格(Gulab Singh)統治區之間的邊界。正是在這些探險中,亨利·斯特雷奇在喀喇昆侖山中發現了塞欽河(Siachen)。除此之外,他對積累大量的地形學資料做出了極有價值的貢獻,印度測量局的克什米爾分部就以此為依據(7)約翰·麥格雷格《西藏探險》,向紅笳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223頁。。在1847年森巴戰爭(英錫戰爭)之后,英國扶植錫克封臣古拉卜·辛格,建立了由英國保護的查謨與克什米爾王國,英印總督哈定委派亞歷山大·坎寧安少校、亨利·斯特雷奇中尉和湯姆遜(8)湯姆遜著有Travels in Western Himalaya and Tibet etc.in 1847-1848(London,1852)一書,對阿里及其以西地帶的交通路線情況記載較多。參見:柳陞祺《拉薩舊事(1944-1949)》,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第2版,第112頁。另外,湯姆遜Western Himalayas and Tibet: A Narrative on Ladakh and Mountains Northern India(New Delhi: Cosmo Pub.,1987),共 501頁,疑為上書再版。三人組成劃界委員會,他們進入阿里西部地區,從事非法的邊界劃定工作(9)詳參:周偉洲《19世紀前后西藏與拉達克的關系及劃界問題》,《中國藏學》1991年第1期,第65頁。。后來成為印度測量局首批“班智達”成員的馬尼·辛格與其堂兄弟南·辛格,在此次行動中被聘為翻譯,這為幾年后開始的英印“班智達”大規模入藏計劃打下了基礎。19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完全控制印度,并將其勢力深入到錫金、不丹和尼泊爾等南亞小國,英國殖民當局還培養了一批印度測量局的“班智達”測量者,派他們潛入西藏阿里地區進行地理考察和情報活動,繪出了大量較為詳細的阿里地圖,掀起了阿里地理考察的小高潮(10)房建昌《清代西藏行政區劃及歷史地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第72頁。。到清朝末年,外國人對阿里自然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已經超越清廷。

1852年,亨利·斯特雷奇獲得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金質獎章(貢獻獎)(11)妥超群《漢藏交界地帶的徘徊者——近現代在安多(Amdo)的西方人及其旅行書寫》,蘭州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34-35頁。,并于1854年在倫敦出版了《西部西藏的自然地理》一書。由于該書難以獲取,筆者從學界的研究中了解到該書的一些內容和情況。據黃博研究,該書是作者運用近代地理學知識對阿里及西部西藏的山川湖泊進行實地調查的調查報告。該書作者對阿里地區的三條大河都有較清楚的認識,認為當卻藏布(Tachok Tsangspo)即馬泉河(Horse River),是構成雅魯藏布江上游的主干,森格藏布(Senge Tsangspo)即獅泉河(Lion River),可以肯定就是印度河的主源,而朗欽藏布(Langchen Tsangspo)就是有名的象泉河(Elephant River);該書作者還認為,班公湖(Pangong) 是這一地區所有湖泊中最大的,湖盆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110英里,面積達6500英里;該書作者還發現,班公湖是一個大鹽湖。亨利·斯特雷奇的考察報告,提供了阿里地區自然地理的詳細情況和大量數據,較之清朝政府概念性的阿里地理知識有了實質性的進步(12)黃博《清代中外西藏阿里的自然地理知識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25卷第3期,第70頁。。另據列昂節夫的研究成果,亨利·斯特雷奇通過考察,還制成了一幅包括藏西大部分地區在內的地圖(13)列昂節夫《外國在西藏的擴張(1888-1919)》,張方廉譯,民族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頁。。此外,亨利·斯特雷奇與湯姆遜還曾奉英印政府之命,從西姆拉出發前往葉爾羌、和闐等地考察,探察了帕郎河、努布拉和喀喇昆侖山,搜集了很多很有價值的植物標本(14)魏長洪、何漢民編《外國探險家西域游記》,第336頁。。

對于英國所謂的地理勘測與劃界的實質,亨利·斯特雷奇在其撰文中承認,香扎、拉不底地區本屬于西藏,但他在制圖時卻故意篡改傳統習慣邊界線,把邊界推至這一地區以北的分水嶺上。房建昌先生曾引證亨利·斯特雷奇的話——“在這部分將會看到,我使英國的疆界把以往測量者所沒有勘探過或忽略了的許多地方包括了進去:拉不底谷地對阿里方面來說要比對爪爾或帕因康達開闊和容易進入得多,這樣,說它不屬于拉薩似乎是值得懷疑的。但我卻抓住它的水流入帕因康達這點來確定它在邊界地圖上的位置,以便英國的邊界推進到波爾奇山山脊和通往沙爾沙爾的低的山口”——之后指出:“這段記載毫不掩飾地說明了英國的官員和‘探險家’如何任意篡改中印傳統習慣線,把中國的領土劃入印度。”(15)參見:Strachey, “Not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p of the British Himalayan frontier in Kumaon and Garhwal,” Journal of the Asiatie Society of Bengal 11, no.4 (1848);房建昌《近代中印中段邊界史初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1期,第87頁。

對于藏西 “劃界”問題,英國高度重視,多次派人非法潛入。據記載,1863年,英國測繪師高德文·奧斯騰曾到衛藏班公湖地區探察(16)Sven Hedin, “Discoveries in Southern Tibet,” Geographical Journal 33, no.4 (April 1909): 415-416.。1865年8月,英國皇家燧發槍團上校阿迪拉·本尼特由一名向導引路,經尼提關口到達衛藏達巴宗考察,沿途狩獵,在衛藏境內逗留了一個月,后返回印度西姆拉,并且撰文對沿途景觀、動植物、民風民俗作了描述,對于所經歷山口及達巴宗氣候嚴寒、風大、無雪(雖然克什米爾地區地勢低的很多地方都有雪,但沿途所經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山口反而無雪)等情況作了較詳細的記載。作者說,達巴宗距離噶大克(Gartok)約100英里,距離薩特累季河(Sutlej)即象泉河9-10英里,是當時西藏唯一對歐洲人開放的地方,西藏的漢官對此地管理很嚴格;作者在文中還提到,湯洛普亦到過達巴宗(17)Adrian Bennett, “Rough notes of a visit to daba in Tibet, in August, 1865,” Proceeding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10, no.4 (1865—1866): 165-169.。

1864-1865年,英印測繪局官員約翰遜對喀喇昆侖山口以北地區進行考察后,經阿克賽欽回到印度。1867年,約翰遜從列城出發,前往喀喇喀什河、和闐等地區測繪,他還曾遠行到克里雅,返回時取道桑珠到沙都拉,他用平面測量儀沿途進行測量,返回時帶回了許多有價值的地理資料(18)魏長洪、何漢民編《外國探險家西域游記》,第337頁。1867年,約翰遜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雜志》上發表考察報告,主張把阿克賽欽地區劃進印度版圖,并將中印西段邊界線劃在喀喇昆侖山一側,此即所謂的“約翰遜線”。但是,“約翰遜線”也遭到部分英國人的反對。如1868-1869年考察過新疆的羅伯特·沙敖,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我們近來出版的地圖……卻把并不屬于他(筆者按:指英屬印度)的那塊地方劃入了他的疆域之內,而這地方的全部居民都是另一個國家的臣民。”(19)Rober Shaw, Visits to High Tartary, Yarkand and Kashgar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07. 轉引自:張世均《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英國構建“印度安全”戰略與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源起》,《思想戰線》2015年第1期,第126頁。英國著名學者蘭姆(Alastair Lamb)也認為:“W·H·約翰遜在1864年和1865年的作品和所標出的邊界顯然是荒謬的。”(20)轉引自:阿拉斯泰爾·藍姆《中印邊境》,民通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6年版,第43-44頁。又見:周衛平《百年中印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頁。1892年,清政府派出官員踏勘了新疆南部邊界,并在喀喇昆侖山山口樹立了界碑。顯然,英國人并沒有把擅自劃定的中印邊界西段線“約翰遜線”告知清政府,歷代中國政府更談不上承認所謂的“約翰遜線”(21)張世均《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英國構建“印度安全”戰略與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源起》,《思想戰線》2015年第1期,第125-126頁。。

1869年7月,英國人福賽斯率領使團自拉達克出發,經張承謨路到達沙都拉,使團成員有羅伯特·沙敖、亨德森、米爾扎、雅庫布罕和英國駐拉達克專員凱利等人。1873年7月,福賽斯又率領一支由131人組成的使團前往喀什噶爾,他們從列城出發,途經沙塞爾山口、沙都拉、葉爾羌、克孜勒到達喀什噶爾,沿途進行考察測量,帶回去大量地理資料。這是英國對列城到喀什噶爾探察最為成功的一次,使團各成員都發表了探險經歷和觀察報告。這兩次大規模使團中有不少人對藏西進行了考察。其中,凱利曾于1868年到過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喀什河等地進行考察,1869年加入福賽斯使團,但他走到張承謨路后就與該使團分手,之后他經由喀喇喀什河南部去到該河上游,最后到達克孜勒峽。1873年7月,羅伯特·沙敖隨第二次福賽斯使團從列城出發,取道喀喇昆侖山、蘇格特、桑珠、哈爾噶里克到達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對喀喇昆侖山及其南北兩麓進行了考察,著有《韃靼高地、葉爾羌、喀什噶爾(原中國的韃靼)游記——以及翻越喀喇昆侖山口的回程》一書,因此獲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獎章;比達爾夫上尉從列城啟程之后,則帶領了一支測量隊前往阿克蘇、克孜勒、葉爾羌河等地探測;楚特上尉隨第二次福賽斯使團考察的主要任務是地理測量,他曾派出一名當地人前往索爾哈克金礦,在返回時他又越過喀喇昆侖山經西藏、諾城回到列城,從而完成了三角測量任務,并于1878年獲皇家地理學會頒發的獎章(22)魏長洪、何漢民編《外國探險家西域游記》,第338-340頁。。此外,戈登上校作為第二次福賽斯使團的成員,隨團從列城出發,并中途離團潛入藏西考察,企圖到拉薩,但未成功,著有《世界屋脊》(TheRoofoftheWorld)一書(23)Francis Younghusband, “Geographical Results of the Tibet Mission,” Geographical Journal 25, no.5 (May 1905): 494.。

三 藏南方向的考察活動

19世紀40年代,英國在藏南建立前進基地后,不斷派人到通往西藏的一些山口進行探索。在40年代末至70年代期間,從南線進入衛藏的英國人,主要有胡克、坎貝爾、查默爾、布蘭福德、伊爾威斯、安德魯·威爾遜、埃德加、拉勒等人。

據記載,1848年,剛從南極探險歸來的青年自然科學家約瑟夫·胡克博士,到印度拜訪布萊恩·霍奇森(24)布萊恩·霍奇森(B. Hodgson)生于1800年,16歲時在倫敦受雇于東印度公司,作為科室人員兩年后被派往尼泊爾,1820年成為首任常駐加德滿都外交代表的秘書,并于1833年被任命為常駐外交代表。霍奇森從1816年開始前后共在尼泊爾居住了25年,他熱衷于收藏和生物采集,1843年返回英國并結婚,1844年再返回喜馬拉雅山地區,在大吉嶺附近又居住了14年,1858年返回英國。。他們兩個人在一起度過了數周的光陰,共同采集植物標本和比較他們的日記。他們還計劃赴西藏從事一次探險,以便從那里帶回動植物標本。但由于霍奇森病倒,胡克只好與坎貝爾一起出發對錫金一帶的喜馬拉雅山麓進行了考察,他們只進入到離西藏邊界不遠的地方,未到達雅魯藏布江以北的地區。胡克在其后的一部經典性著作《喜馬拉雅山日記》中對此作了敘述(25)米歇爾·泰勒《發現西藏》,耿昇譯,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40頁。。1849年11月13日,胡克在寫給其父威廉·胡克(Willian J. Hooke)的一封名為《拉沖河,西藏邊境》(“Lachoong River, Thibet Frontier”)的信中,說自己打算翻越“喜馬拉雅東部的冬卡拉”(the Donkiah Lah, in the East Himalayan Chain)(26)J. D. Hooker, “A Fourth Excursion to the Passes into Thibet by the Donkiah Lah,”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 (1850): 49-52.。胡克曾到達中國西藏綽拉姆湖、錯姆哲林河谷、定結(Tingkey)縣、崗巴縣、亞東縣一帶(27)克來門茨·R·馬克姆編著《叩響雪域高原的門扉》,張皓、姚樂野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2頁。。1848-1851年間,胡克偵察了哲孟雄與西藏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一帶的地形、道路等,并繪制了詳細的地圖。他是第一個記述從印度到西藏拉薩最近的通道——春丕(Chumbi)地區的英國間諜(28)周偉洲《唐代吐蕃與近代西藏史論稿》,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頁。。

此后至60年代中期,英國人的主要精力放在藏西方向,從藏南方向進入衛藏者甚少。直到60年代中期后,英國人主要是通過派遣“班智達”進入衛藏(后面專論)。

1870年春,查默爾上尉考察過唐基亞山口。1871年秋,印度地理勘測研究室的W·T·布蘭福德,在伊爾威斯上尉的陪同下,沿著胡克的足跡探索了蒂斯達河河谷上游,采集了鳥類標本,研究分布在蒂斯達河上游支流地區的動物情況;他們到達了唐基亞山口,弄清了另一個從未在任何地圖上標注過的山口的位置,發現了地圖上沒有的3個湖泊,采集了不錯的鳥類標本;布蘭福特還探索了通向錯姆折林河谷的幾個山口(29)克來門茨·R·馬克姆編著《叩響雪域高原的門扉》,第82-83頁。。1873年,安德魯·威爾遜曾進入中國西藏札達縣一帶考察,并著有《雪原》一書。此外,據沈福偉的研究,1873年,埃德加考察了錫金與藏邊交通;拉勒也在1875-1876年間往返于大吉嶺與日喀則之間(30)沈福偉《外國人在中國西藏的地理考察(1845-1945)》,《中國科技史料》1997年第2期,第10頁。。但是,由于不具備合法性,英國人進入衛藏只能是偷偷摸摸,難以深入衛藏腹地,更別說去到拉薩了。

四 “班智達”群體的考察活動

如前所述,由于在當時的情況下難以深入衛藏腹地乃至到達拉薩,19世紀60年代后,完全控制了印度并將其勢力深入到錫金、不丹和尼泊爾等西藏鄰邦的英國人,開始急不可耐地改變策略,即通過印度測量局訓練并派遣“班智達”潛入衛藏從事大規模間諜性考察活動,掀起了衛藏考察的一輪高潮。據筆者統計,英印派出潛入衛藏考察的“班智達”人數為25人,其中第一階段1865-1875年為12人(印度10人、波斯1人、國籍不明者1人),第二階段1876-1884年為13人(印度10人、錫金1人、巴基斯坦2人)。

印度測量局是印度重要的工程學機構,主要負責繪制地圖和測量。它成立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目的是鞏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領土。印度測量局作為印度政府最古老的工程學部門之一,因其在威廉·蘭普頓(William Lambton)和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領導下實行大三角法測量(Great Trigonometric Survey)而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此后,隸屬于印度測量局的皇家工程協會官員托馬斯·喬治·蒙哥馬利,受命對克什米爾進行勘察。

19世紀60年代,印度測量局已將中國的新疆和西藏列入測繪計劃,由印度北部和克什米爾伸展到西藏。到1864年底,其對尼泊爾西部邊界的勘察業已完成。然而,西藏對英國人來說卻仍然是一個謎:“年復一年,西藏仍是一個地圖繪制者無法涉足的地區。因而,在所有的地圖上它一片空白。”1862年,蒙哥馬利想出了一個極好的解決方案:“為何不精選一些聰明、足智多謀,又秘密地受過測繪技術訓練的當地探險家去呢?”他的這一方案頗為“高明”:相對于西方人而言,當地人在接受特殊專門訓練后,以行販商人或虔誠朝圣者等身份偽裝潛入衛藏,既能夠完成各種秘密任務,又具有不易被察覺的優勢。蒙哥馬利吸收的第一個成員,是一名年輕的印度穆斯林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此人曾受過簡單的測繪訓練。1863年,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從英國勢力范圍的最后基地拉達克出發,穿過喀喇昆侖山口朝著新疆的葉爾羌而去,隨身攜帶的測量儀器都是印度測量局工廠特別設計和制造的最小規格的儀器,在葉爾羌呆了六個月后,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與同伴一起返回拉達克,但二人在穿越險峻的喀喇昆侖山口時,因過于饑餓勞累而染病身亡,但他們精心保存的筆記卻被送到了蒙哥馬利手中(31)彼得·霍普柯克《闖入世界屋脊的人》,向紅笳、尹建新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頁。。這一成果,促使蒙哥馬利及其頂頭上司詹姆斯·沃克爾上校(Major J. T. Walker)開始派遣經過訓練的當地人偽裝進入衛藏,從事秘密的偵查和測繪活動。

在沃克爾的密切配合下,蒙哥馬利著手創辦了一所特殊學校(實為間諜學校),旨在訓練當地的探險家從事秘密測量與情報工作。為了掩人耳目,這些探險家亦被稱為“班智達”(32)“班智達”(Pandita),為梵文音譯,原意為博學的、智慧的大學者。。他們計劃讓這些天資聰穎的間諜,在訓練期滿后,成為喜馬拉雅山一側帝國的耳目。1863年,蒙哥馬利挑選了第一批學生,即兩名具有英國國籍并且會講藏語的山民,33歲的菩提亞人南·辛格和馬尼·辛格,他們各自的父親伯·辛格(Bir Singh)、德布·辛格〔Devi(or Deb) Singh〕曾于1812年在摩爾克羅夫特(Moorcroft)到庫馬洪(Kumaon)的探險中給予蒙哥馬利極大幫助(33)約翰·麥格雷格《西藏探險》,第220、225頁。。他們在西姆拉附近的臺拉登避暑地(即英國情報機構設在西姆拉的秘密訓練基地)開始接受秘密訓練課程。由于他們的使命是保密的,所以教授也以保密方式進行。他們的訓練時間長達兩年之久,訓練的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學習使用六分儀和羅盤、接受天文導航及海拔高度測量技術的訓練等;他們的隨身行李都有秘密夾層,衣服都有暗袋,嘛呢輪里裝滿了可以記錄晦澀難解筆記的一卷卷白紙;他們學會了把筆記轉寫成韻文的技能,這樣他們就可以邊行走邊背誦經文一樣地將其背誦下來;他們用念珠充當計數器,撥過一粒珠子代替旅程中多少步,他們的步子要保持不變的均勻跨度,這樣就可以測量出距離;他們經受了嚴格的訓練,以適應其行販商人或虔誠朝圣者的身份偽裝,真正的身份則隱而不露,談到他們的時候也要使用化名,蒙哥馬利通常用他們名字的兩個起首字母作為他們的化名(34)梁俊艷《英國與中國西藏(1774-1904)》,蘭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頁。。此后,英印政府精心培養的這批間諜“班智達”,多次潛入西藏刺探信息。

南·辛格曾任職于位于喜馬拉雅山11000英尺的米拉姆鄉村學校校長,他與其堂兄馬尼·辛格都是經驗豐富的山地旅行者,他們曾在幾年前陪同過一個普魯士考察隊(即舒拉金威特考察隊)。他們在臺拉登接受了兩年系統訓練,包括線路勘查和測繪,學會了使用六分儀、指南針、沸點測高儀和辨別星辰并利用星星來確定方位。經過反復訓練后,他們無論在山上、山下和平地行走步伐都能夠保持每步33英寸,用100粒的念珠串計錄步數和距離,每走100步撥1顆珠子,念珠循環1遍為1萬步即5英里,念珠串上的輔助細繩上的10粒小珠用于記錄念珠循環的次數。他們學習了偽裝術,具備了隨機應變地編造令人信服謊言的本領,同時還被要求忘記自己的本名而用編號。在測繪局檔案中,南·辛格為“一號班智達”(在測量局的官方文件中直接稱其為“The Pandit”),其堂兄馬尼·辛格為“二號班智達”(代號“G-M”)。在成書于19世紀70年代的《叩響雪域高原的門扉》一書中,為了保密,南·辛格、馬尼·辛格、喀里安·辛格(Kalian Singh,又譯卡連·辛格,代號“G-K”,系南·辛格的親兄弟)(35)參見:伍昆明《伍昆明藏學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頁。分別被稱為“甲學者”、“乙學者”、“丙學者”(36)克來門茨·R·馬克姆編著《叩響雪域高原的門扉》,第90-93頁。。他們裝備有經過特制的嘛呢輪,內有隱秘的拉手,中空,可藏入筆記、情報和紙卷、指南針,六分儀藏在特制旅行箱的夾層里,衣服上有秘密的口袋,測高儀裝在特制的棍棒中,地平儀及水銀藏在一個密封的貝殼里,使用時倒在朝圣用的碗里。1865年,他們動身潛入西藏,目的地為拉薩,全程1200英里,目標為秘密打探拉薩詳情并進行沿途測繪,包括從拉薩到甘托克的商路情況以及藏布江路線等,報酬為每月20盧比,成功后還能得到更多的酬金(37)彼得·霍普柯克《闖入世界屋脊的人》,第21-22頁。。

印度測量局專門培訓的英印間諜,在衛藏考察中發揮了別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西藏探險編年史》一書作者約翰·麥格雷格(John Macgregor)所說,他們“都是英國人使用的長距離探險間諜中的佼佼者。但絕不是獨一無二的。印度測量局不斷完善的技術與班智達們的技巧及不可思議的耐力相結合,產生了西藏高原迄今為止尚未繪制成圖之荒原的大量材料”(38)約翰·麥格雷格《西藏探險》,第234頁。。這些英印間諜,不僅測繪能力強,而且具備超常耐力,能夠做到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完成測量局交給的測量任務的“忠誠”,對英國政府可謂“忠心耿耿”。“班智達”們繪制成的西藏各地地圖,成了日后英軍入侵西藏的第一手參考資料。

五 英國人進入衛藏考察“獨占鰲頭”之成因

自古以來,西方人就對神秘的中國藏區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各種原因,西方人進入藏區又是十分困難之事。清廷自1745-1746年在藏區禁教、1793年正式頒布實施《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直至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之前,外國人進入藏區活動雖然沒有明確被視為非法,但遭到了當地僧俗人士的強烈抵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何英國人能夠在第一階段進入衛藏考察活動中“獨占鰲頭”呢?筆者以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其一,經過長期經營后,英國在藏南、藏西兩個方向擁有了進入衛藏的“前進基地”,并且后來采用了派遣自己培訓的印度等地“班智達”潛入的辦法以減小進入的阻力,并使用他們的考察成果來填補地圖上的大量空白,因而具備了其他西方國家難以比擬的進入衛藏優勢,進入到其他國家所難以進入的衛藏地區,達到了其他國家和其他辦法難以企及的效果(39)Kenneth Mason, “Kishen Singh and the Indian Explorers,” Geographical Journal 62, no.6 (Decwmber 1923): 429-430.。

其二,法國進入衛藏考察的活動因法國傳教士古伯察和秦噶嗶于1846年被押解出藏而作罷,之后法國將努力的重點轉向了徐圖康區。

其三,1857年普魯士人阿道夫·舒拉金威特在考察途中被叛亂的倭里漢處死,普魯士人的行動因此受到打擊而作罷。

其四,受制于19世紀50年代末以后新疆一帶局勢動蕩,加上專注于俄國國內和歐洲事務,盡管英國人在衛藏的活動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俄國人的焦慮,但第一階段俄國人進入衛藏的行動在時間和規模上皆總體落后于英國人,直到70年代以后,以普熱瓦爾斯基等為代表的俄國探險考察家才不斷從藏北方向進入衛藏,開啟了俄國人在中國衛藏地區與英國勢力展開實質性競爭的步伐。

總之,19世紀40至70年代,依仗在藏西、藏南兩個方向擁有的前進基地,英國開啟了從藏西、藏南進入衛藏考察活動的步伐,成為近代外國人進入衛藏活動中的急先鋒,但因諸多因素影響,卻很難進入衛藏腹地。鑒于進入衛藏極難奏功,英國轉而采取了選用當地人培訓成“班智達”以偽裝潛入衛藏的策略,從而取得了其他國家和其他方式難以企及的成效,為日后英軍侵略衛藏準備了地圖、地理知識等第一手參考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三级成人|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色爽网免费视频|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1久久精品国产|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91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男人天堂|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91|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黄色免费看|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最黄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91爱| 五月婷婷综合色|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综合色亚洲| 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区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毛片网站在线看| 色国产视频| 天天综合亚洲|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精品成|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天堂区|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专区|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国产爽妇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