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春
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安徽池州247000
壓瘡主要是指血液在下肢深腔當中無法正常的凝結,導致管腔阻塞,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營養不良,從而形成壞死性的壓力性潰瘍,因為壓力、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潮濕等原因,手術治療后患者發生壓瘡的可能性非常高,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最高發病率在65%以上[1-2]。對于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而言,因為在臨床中接受手術后需要長期臥床,所以股血液流動情況并不是非常理想,導致壓瘡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這也是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質量的關鍵[3-4]。故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的髖關節后置換術患者100例作為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不同護理方案干預在髖關節置換術中預防壓瘡的作用,希望可以為臨床相關工作人員進一步降低壓瘡的形成風險提供理論幫助。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部分髖關節后置換術患者100例作為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②術前沒有壓瘡存在,無影響皮膚觀察的皮膚病;③未合并有其他器官嚴重疾病。排除標準:①有壓瘡病史或糖尿病患者;②并發其他關節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③過敏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病;④精神系統疾病。采用數字法方式分組處理。每組50例,其中實驗組男、女分別28、22例;年齡平均(58.16±5.25)歲。常規組男、女分別27、23例;年齡平均(57.59±4.77)歲。兩組患者的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提供常規護理,主要是根據醫囑提供護理[5],具體措施:①保持床單干燥及清潔。②遵醫囑協助患者更換體位或鍛煉,引導患者正確擺放肢體,防止患者身體過度牽拉。③病情觀察,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切口情況和術后并發癥等,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積極處理并記錄。④記錄用藥情況,包括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等。⑤切口護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觀察切口愈合。
實驗組提供基于壓瘡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危險因素評估。采用WELLS方式實現對患者的壓瘡風險因素的評估。基于評估的結果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②認知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為患者解答關于手術后壓瘡的發生原因、危害,同時解釋預防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與管理意識。同時對于部分肥胖、高齡的患者,需要提供個體化指導,強化后續的股保護等措施。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做好患者的溝通交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緒。強化患者的康復信心,提高患者在術后的自我控制意識,消除消極的面對心態,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④飲食護理。以改善飲食習慣的方式降低壓瘡風險。在飲食方面可以督促患者采取高蛋白與高維生素的食物,同時保持水的攝入量充足,保障大便通暢。⑤術中干預。在手術過程中確保床單干燥、柔軟、平整且無褶皺,在搬運患者期間需要做好多人配合、動作輕柔,借助抬舉方式進行搬運,規避托拉拽的行為,保障患者的舒適性并規避皮膚磨損問題。正確選擇手術體位,對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當采取側臥位,擺放時基于人體力學原理進行擺放,松緊度適宜,不僅需要確保體位的牢固性,還需要規避呼吸運動與回流問題的發生,規避對軟組織和周邊神經的影響,盡可能減輕壓瘡風險。手術期間需要注重保暖處理,手術室溫濕度應當控制在22~25℃,采用棉被對患者的體溫進行保護。在手術單方面需要確保其干燥,手術期間在不影響手術進展的前提下應當及時更換床單,及時吸引影響手術視野的液體,預防外滲導致物品或皮膚污染,規避潮濕導致皮膚破損風險提高。另外,在護理用具方面,原則上用具使用時間不超過連續性4 h,如果手術操作時間達到4 h以上可以在床墊上提供軟墊,并在皮膚局部提供脂質保護膜,預防水分丟失,提升細胞聚集能力,改善微循環的同時強化抗壓能力。⑥術后壓瘡控制。在術后因為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導致壓瘡風險提高。對此,在臨床中一方面需要在安全的情況下要求患者參與到臨床鍛煉中,最初以被動方式活動下肢,由患者家屬做好肢體按摩,預防壓瘡風險。另一方面需要規避操作的負面影響,在采取輸液時應當盡可能保障輸液路徑的計劃性選擇,規避在同一個部位反復地進行穿刺操作,預防壓瘡風險。
回顧性總結患者壓瘡的發生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評價以及負性情緒狀況。干預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確定各組中發生壓瘡的患者例數,統計其壓瘡的發生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住院期間壓瘡確診數為1例,壓瘡發生率2.00%;對照組壓瘡確診數為8例,壓瘡發生率為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護理評價滿意率94.00%;對照組滿意率80.00%,實驗組的護理評價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滿意率對比
兩組干預前情緒指標SAS評分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情緒指標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比[(±s),分]
?
壓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以局部組織的生長壓迫而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發生缺血缺氧、營養不良,從而引發軟組織壞死或糜爛,最終形成壓瘡。導致壓瘡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其最為基礎的原因在于長時間的壓迫,壓瘡普遍發生在股骨突隆位置,因為摩擦力、剪切力的影響,導致患者的皮下組織、肌肉組織以及皮膚發生破損,臨床中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發生壓瘡的可能性非常高。壓瘡屬于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治療后患者長期臥床而導致的一種臨床癥狀,一旦患者出現壓瘡,不僅會導致病程的延長,還會導致患者的治療成本提升,并且部分老年患者還會出現繼發性的感染以及假體感染,從而導致手術失敗,所以行之有效的壓瘡預防措施是確保患者術后合理恢復的關鍵。
基于壓瘡發生風險,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基于預見、預防的思路開展護理,其屬于一種以前瞻性為目標的護理服務模式,其主要是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之前,先對患者做好全面性的評估,早期、及時性地明確患者的風險因素,并基于患者的風險因素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保障患者可以在臨床中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從而降低臨床中的康復風險[6-7]。對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而言,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做好壓瘡風險的準確評估,并在手術中從環境、身體狀況以及手術操作需求等不同角度做好壓瘡的預防控制措施。另外,因為臨床中需要長期臥床,再加上手術之后患者會處于一個麻醉、鎮靜藥物的影響狀態,此時肌肉會喪失一定的收縮功能,結合長期臥床便會導致患者的股血流速度減緩,影響血流速度[7-8]。對此,借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更好地預防壓瘡風險,基于患者的術后康復需求提供多方面的護理幫助,規避因為壓瘡而引發的負面康復成本,達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目的。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住院期間實驗組壓瘡發生率2.00%(1/50)明顯低于常規組16.00%(8/50)(P<0.05);實驗組的護理評價滿意率94.00%顯著高于常規組滿意率80.00%(P<0.05),這與趙小寧等人[6]的研究結果相似。其在研究中發現,采用壓瘡預警體系對患者進行評分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預防術中壓瘡的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為2.54%,明顯低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壓瘡發生率11.01%(P<0.05),且觀察組的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此外該次研究還采用SAS評分和SDS評分檢測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負性情緒的變化,結果發現干預前兩組的情緒指標SAS評分和SDS評分值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則是與陶華奎等[7]人的研究結果相似,他們在探討壓瘡護理管理小組應用價值的研究中發現,相對于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實施壓瘡護理管理小組護理干預的觀察組護理干預后SAS、SDS評分明顯更低。
該研究結果充分證明護理干預措施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壓瘡具備突出的預防控制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預防壓瘡的發生,保障患者的肢體血流穩定性與通暢性,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明顯提升,可廣泛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護理中。既往學者研究[8-11]也可以佐證這一結論;優質的、具有前瞻性的護理干預不僅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壓瘡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還可以減少其他并發癥如靜脈血栓、感染等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臨床價值高。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措施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壓瘡具備突出的預防控制作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明顯提升,屬于一種低成本、高收益的護理服務模式,值得在術后長期臥床患者中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