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穎 薄元愷 張文華
(滄州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河北 滄州 061000)
胃癌為臨床多發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較高病死率,且近年來受膳食結構轉變及不良生活習慣養成等因素影響,疾病發病率持續增高〔1,2〕。早期確診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對胃癌進行治療是保證疾病整體療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及降低疾病病死風險的重要途徑,當前臨床仍主要通過胃鏡進行胃癌診斷,操作簡單,但針對亞臨床癥狀者難以作為普查措施。同時,胃癌發病初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與典型體征,常規胃鏡對胃癌診斷應用價值有限,確診疾病時多已進展至中晚期,喪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3,4〕。此外,常規胃鏡寬波光較難清晰觀察胃黏膜腺體結構與微血管結構,易造成漏診,而窄帶成像技術(NBI)為全新內鏡成像技術,具有電子染色功能,可清晰顯示黏膜淺層毛細血管網及黏膜表層微細結構,利于操作者辨別胃腸道早期腫瘤不規則變化,為疾病診斷提供客觀依據〔5,6〕。臨床研究還發現,胃蛋白酶原(PG)可作為胃癌篩查檢測指標,包含PGⅠ及PGⅡ2種同工酶,其表達水平可準確反映胃黏膜功能及狀態〔7,8〕。
本研究探討PG聯合NBI胃鏡檢查在疾病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滄州市人民醫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胃癌患者83例納入惡性組,另選取同期收治的83例胃良性疾病患者納入良性組、健康體檢者83例納入健康組。惡性組男46例,女37例;平均年齡(54.13±4.39)歲;病理類型:未分化癌2例,腺鱗癌3例,黏液腺癌9例,印戒細胞癌7例,高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46例;臨床分期:Ⅱ期35例,Ⅲ期48例。良性組男49例,女34例;平均年齡(53.66±4.04)歲;疾病類型:慢性萎縮性胃炎24例,慢性淺表性胃炎44例,胃潰瘍15例。健康組男47例,女36例;平均38~70歲(53.91±3.97)歲。3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均衡可比(P>0.05),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選取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惡性組及良性組均經病理檢查確診;②惡性組臨床分期為Ⅱ~Ⅲ期;③惡性組Karonfsky功能狀態(KPS)評分>60分;④均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器官衰竭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重度異常者;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④發生腦轉移者;⑤存在神經系統重度病變,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⑥合并全身性重度感染性疾病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別接受胃鏡檢查及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檢測。
1.3.1胃鏡檢查 設備選取Olympus 260與PENTAX型胃鏡,維持空腹狀態,檢查前5~10 min服用鹽酸達克羅寧膠漿10 ml或奧布卡因膠漿10 ml;常規進鏡至十二指腸降端,退鏡觀察球腔、胃竇、幽門、胃體與胃底等,查看胃黏膜形態改變(包括粗糙不平、凹陷、隆起等)、血管直徑或走行變化、黏膜顏色改變等,普通胃鏡檢查明確病灶后經花灑噴靛胭脂溶液(濃度:0.4%),查看病變位置黏膜表面腺管和微血管結構,隨后切換至NBI模式,觀察病灶(包括邊界、形態等),并觀察分型評價病灶表面黏膜腺管開口及微血管形態等。
1.3.2PG檢測 空腹狀態下抽取4 ml肘靜脈血,室溫條件下靜置,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以全自動時間分辨熒光測定儀(Perkin Elmer公司)經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并計算PGⅠ及PGⅡ比值。
1.4觀察指標 ①統計普通胃鏡和胃鏡NBI檢查時病變輪廓、胃小凹形態及微血管形態清晰度評分,圖像較模糊,較難辨別胃黏膜微細結構及病變輪廓為1分;圖像較模糊,但基本可辨別胃黏膜微細結構與其病變輪廓為2分;圖像較清晰,可輕易辨別胃黏膜微細結構與其病變輪廓為3分;圖像極清晰,可準確辨別胃黏膜微細結構及其病變輪廓為4分〔9〕。②統計分析3組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③統計分析胃鏡NBI檢查及PG對胃癌單獨及聯合診斷情況,并比較其診斷效能(敏感度、特異度與準確度)。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χ2檢驗。
2.1普通胃鏡和胃鏡NBI圖像清晰度評分 胃鏡NBI病變輪廓、胃小凹形態及微血管形態清晰度評分均明顯高于普通胃鏡(P<0.05)。見表1。
2.23組PG水平比較 3組血清PGⅠ/PGⅡ比較:惡性組<良性組<健康組;3組血清PGⅡ比較:健康組<良性組<惡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胃鏡NBI檢查及PG單獨及聯合診斷情況 胃鏡NBI檢查及PG單獨與聯合診斷胃癌情況見表3。

表1 普通胃鏡和胃鏡NBI圖像清晰度評分比較分)

表2 3組PG水平比較

表3 胃鏡NBI檢查及胃蛋白酶原單獨及聯合診斷情況(n=249,n)
2.4胃鏡NBI檢查及PG診斷效能 聯合診斷敏感度(97.59%)、準確度(97.59%)均明顯高于胃鏡NBI檢查(83.13%、93.17%)及PG(81.93%、92.37%)單獨診斷(P<0.05),聯合診斷特異度(97.59%)與胃鏡NBI檢查(98.19%)、PG(97.59%)單獨診斷間無顯著差異(P>0.05)。
胃癌具有較高發病率,且疾病早期因無明顯癥狀而極易被忽視,出現癥狀確診時疾病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經根治性手術難以取得良好效果,且臨床多項研究均指出,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較進展期胃癌患者顯著增高,因此及早確診胃癌并采取有針對性治療措施極為重要〔10,11〕。
胃癌病變部位不僅會發生黏膜形態改變,且微血管形態也會出現一定變化,而病變處微血管密度改變可為胃癌及早診斷提供理論依據。纖維胃鏡是當前診斷胃癌的最有效措施,其通過直接觀察胃黏膜改變明確可疑病變位置,綜合超聲、染色等技術確定病變部位,但由于普通胃鏡經寬波光呈現胃內黏膜原本色澤,受光源波段等因素影響,較難有效展現黏膜表面組織形態和黏膜上微血管狀況,會不同程度增加病變部位良惡程度評估難度〔12,13〕。而NBI為新型內鏡技術,其主要是通過濾光器將傳統胃鏡所應用寬帶廣譜予以濾過,僅采取紅色、綠色及藍色窄帶光波實施檢測,可清晰呈現病灶周邊黏膜微血管結構,并可結合放大內鏡,有效觀察病變位置改變情況,且具備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勢〔14,15〕。同時,圖像增強情況下,利于NBI及早發現胃癌病變,參照鏡下黏膜改變狀況選擇性實施活檢,可提高標本陽性率,而經放大模式則可清晰辨別黏膜微細形態及毛細血管形態,為病變性質的判斷提供客觀依據〔16~18〕。本研究結果表明NBI檢查可為胃癌診斷提供清晰圖像,且具有較高敏感度、準確度等,分析其原因在于:①NBI檢查可清晰呈現鏡下平坦型病變、微小病變,利于操作者精準查看腺體形態,依據其分析判斷病變性質;②經NBI檢查可清晰展現黏膜血管,利于劃分微血管類型,協助醫師預測癌組織學結構,并能通過清晰圖像畫面避免醫生個體差異因素影響診斷結果。PG在胃癌及早診斷中也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其是經胃主細胞所分泌及合成的PG類型,屬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包含兩種亞群,即PGⅠ與PGⅡ,PG合成后經胃酸作用可轉為胃蛋白酶,且僅1%左右PG可透過胃黏膜毛細血管到達血液中〔19,20〕。此外,PGⅠ主要經胃主細胞及黏液頸細胞所分泌,而PGⅡ則主要來源于幽門腺、賁門腺和十二指腸上段Brunner腺,若胃黏膜腺體發生萎縮等后,則PGⅠ分泌量異常減少,而待胃黏膜腺體發生腸上皮化或假幽門腺化生后,則會造成PGⅡ分泌量顯著增高,因此通過測定PG含量可準確評估胃黏膜功能及形態〔21~23〕。本研究結果顯示,惡性組、良性組及健康組PGⅠ、PGⅡ水平及PGⅠ/PGⅡ值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惡性組各指標變化更加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胃癌發生后主要以胃黏膜癌變為主,致使胃底主細胞及頸黏液性失去產生PGⅠ的能力,且癌細胞更新胃黏膜結構可造成PGⅠ生成量持續性降低,而PGⅡ則經成熟腺細胞代償性分泌,因此惡性組及良性組PGⅠ及PGⅠ/PGⅡ值顯著降低,PGⅡ水平明顯增高,且惡性組改變幅度更明顯。本研究結果提示NBI胃鏡檢查和PG檢測均在胃癌篩查診斷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而聯合兩者進行綜合診斷利于減少漏診,避免延誤患者最佳治療時機。
綜上,NBI胃鏡檢查可清晰呈現胃癌病灶具體狀況,且患者PG水平出現異常,聯合NBI胃鏡檢查及PG檢測可有效提高疾病診斷敏感度與準確度,降低漏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