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整理
人體中有65%~70%是水分,科學合理地飲水可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維護體內各大器官功能正常運轉,有利于身體健康。那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科學飲水呢?
一、飲水量要控制好
我們常聽說“一天喝八杯水”有益身體健康。其實“八杯水”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要具體施行,還需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個健康成年人每天應補充1200~1500毫升的水。如果工作環境在戶外、天氣炎熱、出汗量大,可適當增加飲水量,但每天的總飲水量也應控制在2000~3000毫升。同時,要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飲水,建議人們少量多次飲水。因為如果人們一次性飲水量超過200毫升,就會起到利尿的作用,不但身體吸收不了水分,還會增加體內水分的丟失。建議每次飲水量控制在100~200毫升。
二、飲水時間要合理
對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有幾個飲水黃金時間段,主要如下:
1.早上起床后。早上起床后,人體易處于缺水狀態。此時飲水,既能補充睡眠時機體代謝所失去的水分,促進排便,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體血液黏稠度,減少心肌梗死、血栓等的發病率。
2.飯前半小時。飯前半小時胃部很空,胃酸濃度較高,人們的饑餓感較強。此時適量飲水既能稀釋胃酸,緩解饑餓感,也能讓胃腸道為消化食物做好準備。
3.午睡后。午睡時人體體溫升高,導致體內一部分水分變成汗液蒸發,再加上腸胃消化午餐也消耗了人體的水分。因此,午睡后人們容易感到口渴,此時建議補充200毫升左右的水。
4.下午四時左右。人們此時已經工作或學習了一段時間,往往會感到疲憊。如果此時適量飲水,不僅有助于人們保持頭腦清醒,還能促進體內代謝產物的排出,減少人體贅肉的產生。
5.晚上睡前一小時。睡覺時人體內的水分會不斷流失,血液黏稠度會上升到高峰值。因此,在睡前1小時補充200毫升左右的水,有助于稀釋血液黏稠度,利于身體健康。
6.起夜時。不少人有起夜的習慣,特別是中老年人有時會有夜尿頻繁的癥狀。建議起夜之后補充100毫升左右的水,此時補水能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發病風險。
7.洗澡前后。洗澡前先飲水,可防止因洗浴時出汗較多、血液黏稠、血壓升高所致的意外發生;洗完澡后飲水則是補充人體丟失的水分。
8.特殊時期。人們感冒發熱時,飲水能幫助清除呼吸道上的黏液,利于身體康復;嘔吐腹瀉時,飲水能避免人體脫水;便秘時,飲水能刺激胃腸蠕動,從而促進排便。
三、水溫要適宜
口腔最適合的水溫是35℃,從口腔到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承受60℃的水溫,否則會造成燙傷。因此,日常飲用水的溫度宜控制在18~45℃。飲用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水均會刺激胃、腸黏膜血管急劇收縮,造成腸胃不適,同時還會損傷牙齒。
四、要對癥飲水
一些患者有特定的補水要求,如泌尿系統結石、痛風、高脂血癥等患者,每天攝水量應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心臟、腎臟功能欠佳的患者,每天攝水量不能超過3000毫升,否則會加重身體負荷,不利于穩定病情。此外,對于運動量大、出汗多的人而言,需要及時飲水保持體液平衡:運動前半小時,先喝300~500毫升水;運動中最好每隔15分鐘補充200毫升的水;運動后應該持續每隔15分鐘飲水100~200毫升,一直到尿液不再是特別黃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