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癌癥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這主要源于癌細胞的特性。客觀上講,癌細胞本身“無害”,機體對其出現并沒有太大反應。但是,隨著癌細胞數量的急劇增加,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如過度消化機體營養物質(惡病質)、破壞正常組織和器官結構,最終引發功能衰竭而亡。
在腫瘤發生早期,癌細胞增殖較慢,盡管會激活免疫系統來消滅部分癌細胞,但這一過程的強度和特異性不足以被機體感知和區分。另外,由于體積較少,對機體的正常功能幾乎無影響(部分器官還擁有強大的代償功能,甚至個別情況下中晚期時癥狀仍不明顯)。只有當腫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或轉移)時,器官正常功能開始出現異常而使個體有不適感(疾病信號),如食管癌進食不暢等。此時才去就醫,自然大多已是中晚期。
癌癥早期報警信號有哪些 通常情況下,早期癌癥毫無癥狀(屬于早篩階段),絕大多數為“無意”發現,這就意味著毫無經驗的個體單憑身體信號來發現腫瘤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即便醫生判斷也是基于多年臨床經驗、個人病史和相關臨床檢測結果,很多情況下慎重起見還是建議進一步觀察為宜。
但是,癌癥發生過程也并非無跡可尋,當身體出現某些癥狀時還是應高度重視并及時就診,盡早發現以獲取最佳治療效果。比如重度疲勞、體重減輕、吞咽困難、發熱咳嗽、貧血、腹痛、便血和血尿等(嚴格來說,這些信號大多已非早期階段特征),有以上不適感應盡快就醫,通過全面檢查來確定癌癥與否,以便后續針對性治療。
有沒有必要做癌癥早期篩查 癌癥早篩是指早到無癥狀出現前發現癌癥(有癥狀就醫屬于臨床診斷階段),目的在于提升早期癌癥發現幾率。并非所有癌癥都可以實現早篩,當前,乳腺癌、宮頸癌和結直腸癌等早篩較為成熟,肺癌早篩也在逐漸成熟中。就早篩人群而言,目前主要在以下兩種人群中進行:一是高危人群,比如家族史、抽煙、酗酒、職業致癌物暴露等;二是高齡人群,這個高齡指的是特定癌癥高發年齡段(不同癌癥高發年齡存在差異),如結直腸癌早篩建議在50至75歲進行。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