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成
2013年秋,河南省紀委尹晉華書記通過河南豫劇院讓我創作一部廉政題材的現代戲。創作反腐題材,最常見的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寫紀檢干部堅持原則、突破阻力辦案;一個是寫官員被金錢美女腐蝕,靈魂蛻變。尹晉華書記特意交代,讓我打開思路,不落窠臼。經過反復思考評估,我決定換一個角度,以一個80后女兒的視角,感受一個中國農民家庭兩代人的奮斗、升華與沉淪,在較為廣闊的時代背景中,通過一家人為腐敗墮落所付出的慘痛代價,對物欲、權力和人性嬗變的復雜關系進行文化反思。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英國留學的韓琳琳回國結婚,卻恰逢擔任常務副市長的父親韓英杰因經濟問題被“雙規”帶走。一張三十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引出了韓琳琳的姑姑當年為了弟弟(韓英杰)的前途犧牲學業和生命的往事,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兩代人令人感嘆唏噓的奮斗史。而一個曾經讓女兒驕傲、愛戴的父親,卻在金錢、女人的誘惑下跌入了貪腐的深淵。審查室內,女兒與爸爸愕然相對;彌留之際,父親與兒子痛說悔恨……
這個戲,2014年秋由豫劇三團投排,彩排場觀眾就轟動了。接下來一場一場地熱演,劇場效果和社會反應之強烈,遠遠超過我的預料。在河南各地巡演,場場爆滿,很多地方都要求加演。后來還到山西、成都等地巡演。2017年6月在寧夏青銅峽參加中國戲劇節演出,也應邀格外加演了一場。青銅峽市還要求在當地巡演,因與三團日程沖突,未能實現。
總結《全家福》的創作心得,我覺得要歸結于兩點:誠懇地面對時代生活的復雜與真實,誠懇地面對人性的復雜與真實。
我看了很多紀委辦案的材料,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不少出問題的官員其實原先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他們往往都是苦出身,都是非常優秀的農家子弟,靠著家庭的犧牲和自己的奮斗考入大學,以亮麗的政績一步步被提拔成為領導干部。但他們卻在看似風光無限的仕途上跌入了貪腐的泥坑,最后家破人亡,生不如死,簡直是從天堂落入了地獄。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一個廳級干部,辦案人員來找他談話,要“雙規”帶他走,他還以為是提拔前談話,拿出筆記本準備記錄。曾經的優秀和現在的沉淪,形成了強烈反差,令人震驚,令人慨嘆,更令人反思!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經濟騰飛的年代,也是一個財富涌流、信仰黯淡的物質年代。我曾采訪過河南省交通廳,那任廳長曾是全國復轉干部模范,工作上是出名的“拼命三郎”。我看過他2001年的工作報告,說全年要完成120億高速公路建設投資的任務。為了這120個億,全國許多工程隊都涌到河南來投標攬活。每個月經他的手平均要批出去10個億的錢!他要想成就一個千萬富翁恐怕是舉手之勞的事。這里邊有多大利潤、有多大尋租空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幾年河南的高速公路突飛猛進,從明顯落后于山東到明顯超越山東。但他不久即因嚴重貪腐被拿下。接任的廳長后來也因貪腐罪被拿下。河南省交通廳前后接連四任交通廳廳長落馬,已成為聞名全國的“傳奇故事”。
我力圖在一個廣闊的時代背景中表現這個家庭命運的變遷。三十年滄桑巨變,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兩代人的犧牲奮斗,走出來了一個市長,但是他在事業的頂峰又跌入深淵。正因為他曾經優秀,他的蛻變、他的沉淪才更令人痛心,令人反思。這一點,通過他父親韓長路和他女兒韓琳琳,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第五場韓琳琳與韓英杰在審查室見面的戲,曾經讓我非常糾結、躊躇。
韓英杰從人生頂峰跌落深淵,在審查期間不吃飯、不吃藥,想自殺、一了百了。專案組安排韓琳琳到審查室做爸爸的工作。在這種場合,女兒如何與犯罪的爸爸見面?他們見面應該說些什么?在革命文學的習慣思維中,為了政治正確,女兒要與父親劃清界限,要壓抑真情,要說一些正確的教育父親的話……但我覺得我無法這樣寫。犯了罪的貪官也是人,也是父親。這一代人都是獨生子女,一個父親與自己的獨生女兒那是什么關系?什么感情?當女兒看到曾經意氣風發、愛女如寶的爸爸,轉眼變得滿頭白發、精神崩潰、痛不欲生,她會是什么表現?……
我決定打破過去革命文學固有的模式,就按真實的人性、人情來寫。韓琳琳看見爸爸頭發白了,精神垮了,好像老了幾十歲,她一下子哭著沖動地撲過去抱住了爸爸。爸爸痛心疾首向女兒道歉,韓琳琳說:“爸,您別再說連累全家這樣的話了,在您的問題上,我和媽媽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說這是一場與貪念的搏斗,那么失敗的、倒下的不是您一個人,是我們全家。所以應該承受、應該檢討的也是我們全家!”當爸爸感情失控,表示了輕生的念頭時,韓琳琳唱道:“勸爸爸您切不要悲觀喪氣,聽女兒訴一訴心底衷曲。爸爸的養育恩女兒永記,爸爸的愛是女兒心中永遠的慰藉。爸爸的人生輝煌是女兒的寶貴記憶,爸爸的慘痛教訓女兒同樣痛惜。爸當官兒是您的親親女,爸坐牢父女情不變如一。判了刑爸也要好好活下去,女兒我情愿為爸爸祈福祝壽、送飯送衣。刑期滿兒接你回家去,女兒我養活你、孝敬你,父女相依。上天讓我們做父女,功與罪、禍與福割不斷命相倚。爸有病痛兒心難適意,爸有愁苦兒心難安息。只有爸健康平安每日里,女兒我人生中才能有陽光明麗。”
接下來韓英杰思想回轉,韓琳琳親手喂韓英杰吃餃子。舞臺上小提琴深情獨奏,柔和的燈光營造父女親情氛圍,構成了一幅非常有意境的感人畫面。
每演到這一段戲,全場觀眾都是感嘆唏噓,掌聲雷動,成了全劇的一個亮點。有人說,從這個戲里看到了一個80后的大孝女。然而,戲劇界對此卻有不同意見。有專家提出,韓英杰是貪官、是罪犯,韓琳琳不能這樣跟韓英杰訴說父女之情,這樣有同情貪官之嫌。我認為韓英杰犯再重的罪,哪怕要槍斃了,他也是韓琳琳的爸爸,這是人性,是人倫之情。我們共產黨難道就不講人性、不講人倫嗎?而且韓琳琳勸爸爸的一番話既情真意切,也通情達理,內容上并無不當。這場戲在給我們省紀委書記、省委書記和所有領導干部,包括北京中央黨校和中直機關干部演出時,不但劇場效果超好,而且都得到了高度肯定。
2017年7月,《全家福》在中國戲劇節上演出,劇場反應強烈。許多評委說這個戲是本屆戲劇節非常感動人、非常好的戲之一,也是近年來全國戲劇中的上乘之作。關于這場父女相見的戲也同樣得到了專家評委的肯定。評委王評章說:“這種描寫表現了我們黨的文化的進步。”姚欣說:“這反映了我們黨挽救干部的一片深情。”這兩句評語讓我茅塞頓開。對人性、人倫的尊重是文明的進步。歐美國家在法律上都不要求大義滅親,就是法律對人倫、人性的尊重和保護。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文化在與時俱進,我們的戲劇作品要深刻表現當代生活,就不能再重復過去那種去人性化的套路和模式。
作為一個劇作者,你的思想認識,你的人道情懷,還有更重要的,你對生活的真誠,你對生活和藝術的獨立思考與發現,這是一部劇作能否成功、能否出新、能否突破的關鍵。越是任務戲,越需要你的獨立思考與發現,這樣才可能在創作中不迷失方向,堅守藝術的維度,超越“任務”之上,實現藝術上的突破和攀登,創作出吸引人、感動人、啟迪人的好戲來。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