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峰
在新中國70年航運發展的星辰大海中,楊懷遠的名字流傳至今。他是原上海海運局所屬沿??洼喩系囊幻諉T,就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崗位上,他用一根小扁擔書寫了“當代雷鋒”的傳奇人生。
結緣“小扁擔”
1960年,楊懷遠從部隊轉業到上海公平路碼頭,進入上海海運局工作。1962年,被派到“民主5號”輪,做了一名客運服務員。
“低人一等”的工作,讓楊懷遠無限惆悵。他心想,跟自己一起轉業的其他戰友,每個人都有理想的工作崗位,最不濟也是客船乘警。自己堂堂七尺男兒,在部隊還當過班長,現在卻干著伺候人的活。
1963年,陽春三月,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
無意之間,楊懷遠把自己跟雷鋒做了個對照,并驚訝地發現,自己和雷鋒有“三個相同”“一個不同”——年齡基本相同,一個年代的;出身基本相同,都是解放前出生的苦孩子;兵種相同,都是工程兵;唯一不同的是,雷鋒是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而自己卻在崗位上患得患失。
在學習雷鋒的大會上,楊懷遠向黨組織表了態,要以雷鋒為終身榜樣,做一個雷鋒式的客運服務員。
心中有榜樣,腳下有力量。雷鋒精神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楊懷遠前行的方向。學雷鋒必須見行動,不然學來學去空對空。楊懷遠想,在自己崗位上見行動,才是學雷鋒!
楊懷遠是個善于觀察分析的人。他發現“民主5號”輪旅客中的老弱婦孺特別多,其中光老人就占了將近一半,甚至很多是70幾歲到90幾歲的老人,有的還是小腳老太太。特別是一些老人大包小包、肩扛手提、一步一挪走下船,下船還要走好幾里路才能到港務局門口,中間還要上臺階、過天橋,有的出港后還要趕汽車趕火車。
每當此時,楊懷遠總是主動上前。他是個一米八幾的大個子,一下子能包攬幾個人的行李。但老人實在多,光憑赤手空拳還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這時,楊懷遠想到從部隊轉業時帶回的小扁擔,決定用扁擔挑,果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上天橋送東西,把老人行李拴在一塊,他10公斤你15公斤,加起來50多公斤,一根扁擔全搞定。
這一挑,便是38年,小扁擔再也沒有離過肩。
從計劃經濟挑到了市場經濟,從風華正茂挑到了兩鬢如霜。他讓普普通通的毛竹小扁擔化身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符號,他用38年的“扁擔生涯”為雷鋒精神加上了時代的注腳。
楊懷遠為旅客挑扁擔的故事傳播開了。很多老人回去后都會講“在客輪上碰到一個好人”。楊懷遠說:“一個共產黨員通過簡單勞動換來了人民的感謝,我感覺很幸福,這個時候,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大吊車、變成拖拉機!”
把“為人民服務”挑在肩上
1966年10月1日,楊懷遠受邀到北京參加國慶17周年觀禮。他和“鐵人”王進喜等勞模一起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站到了毛主席身邊。“小長工登上天安門,小叫花子見到大救星”,楊懷遠感到無比榮耀。
讓他終生難忘的還有周總理對他們這些模范人物的關愛。
國慶觀禮的前一天晚上,毛主席決定讓代表們從西苑旅社搬到中南海住。當晚,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所有代表。宴會結束后不久,楊懷遠又接到通知,作為特別代表,馬上到中南海的小禮堂開座談會,座談會結束已經是凌晨3點。回到中南海后,大家倒頭就睡。但楊懷遠卻因為心情激動,怎么也睡不著。就在這時,他透過虛掩著的寢室門,看見走廊昏黃的燈光下,周總理正往寢室走來。只見他輕輕地走進來,巡視大家的就寢情況,有人睡著時手臂露在外面,他就親自幫著捂上被子。到了楊懷遠的鋪前,楊懷遠想坐起身迎接總理,卻被總理輕輕地按下,順手還幫他蓋上了被子。
“總理日理萬機,到了半夜還抽空前來關心我們這些代表的起居,這實在讓我太感動了!”楊懷遠熱淚濕枕、夜不能寐。
從北京回來后,楊懷遠在扁擔正中寫下“為人民服務”。從此,楊懷遠把這五個字挑在肩上、記在心里。
楊懷遠使用的小扁擔,最開始都是一個尺寸,然而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單一尺寸已經難以應付。小扁擔不夠用了,他奔走多地,均未能找到可以挑起50公斤以上的大扁擔,怎么辦?
楊懷遠想起有個老家在宜興的戰友,那地方毛竹多,他立刻打電話聯系。戰友很快便做好一大捆長長短短25根扁擔,通過火車托運到上海。再后來,慢慢又有了規格迥異、性能多樣、用途更全面的小扁擔。
從1991年到1997年,楊懷遠在滬港客輪工作期間,平均一個航次挑63擔,6年多挑了12 000多擔,磨破了至少5件以上的確良工作服。楊懷遠的肩膀上有兩塊厚厚的肉疙瘩,凸得像兩個饅頭,這是小扁擔經年累月打磨出來的老繭,讓人看了不禁眼眶潮潤。
“說一千道一萬,為人民出大勁流大汗,值!”
楊懷遠賦予小扁擔高貴的生命,小扁擔成為楊懷遠品格的圖騰。
“全能型”服務員
學習,貫穿了楊懷遠38年的“扁擔生涯”。
他善于在實際工作中摸索服務工作的規律,經常在休息的時候琢磨旅客到底缺什么、要什么,琢磨著自己如何“對癥下藥”。
他總結出“7個方面觀察旅客”的經驗:一看年齡體質,二聽講啥方言,三看服裝打扮,四看攜帶物品,五看同行旅伴,六看精神狀態,七看活動情況。透過這些現象,更能為旅客提供精準服務,把關愛送到旅客的心坎上。
“一個人的經驗再豐富也只是局部的,如果把別人的經驗也變成自己的,這個人的本事就大了?!倍嗄陙?,楊懷遠一直向書本、向旅客、向社會“偷師學藝”,看到報刊上有介紹先進服務經驗的,都收集起來,厚厚地訂了一本。
語言是交流感情和提高服務質量的工具,語言不通,事事不行。他開始自學方言、啞語、手語,還有英語。幾十年下來,楊懷遠掌握了英語基本會話,掌握了航海、地理、氣象、民俗、醫藥、烹飪等各種知識,并獨創了一套語言服務和心理服務學,還出版了一本20多萬字的《講點服務學》。
上世紀80年代是客輪行業的鼎盛時期。僅上海十六鋪碼頭就擁有20多條航線,每天客運量超過4萬人次。楊懷遠在小扁擔的基礎上,又自制出120多種便民用具,制作了方便旅客的“百寶箱”。有了這個“百寶箱”,旅客遇到困難,基本都能解決了。
回望38年間的每一天,楊懷遠身居條件最差的五等客艙,為旅客修鞋子、修拉鏈、修小車、蒸饅頭、送飯,幫病患洗瘡口,給幼兒洗尿布、制作小搖籃,為半大的孩子制作母子鋪,獨創了“楊氏服務學”,打破了時間界限,跨越了服務界限,連接了情感界限。
“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聾子的耳朵”“啞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護士”……旅客送給楊懷遠無數稱號。
“戇大”老楊
海輪行千里,好事做滿艙。做好事是要付出巨大犧牲的。對于這樣的犧牲,普通人難以理解。
“楊懷遠真是個戇大(傻子)啊?!币恍┤吮澈蟾`竊私語。
“戇大”來自楊懷遠“三個不要、兩個不顧”。
哪三個“不要”?
第一是不要當官。1966年5月,由于工作業績突出,客船公司破格提拔楊懷遠當上了船舶政委,并作為基層代表加入局黨委的五人核心領導小組。升了官的楊懷遠卻樂不起來。繁雜的管理性工作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時間,他無法投入過多精力貼近旅客搞服務。思前想后,楊懷遠毅然向上海海運局黨委申請,把自己身上的職務一免到底,并明確提出“一不要資二不要產,就要一條小扁擔;一不要錢二不要權,永遠當一個服務員?!贝蛄巳螆蟾?,最終獲批。
第二是不要小費。38年間,楊懷遠服務過的旅客不可勝數。有旅客感動之余,掏出錢來硬塞給他,老楊一次也沒收過。
第三是不要房子。單位曾經獎勵他一套房子,楊懷遠想,共產黨員就應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于是他對組織表示感謝,但房子鑰匙卻沒有接。
“兩個不顧”又是什么?第一是不顧家,第二是不顧身體。他對于自己的時間有一套衡量方式,他把每天的時間換算成了為旅客做好事的件數,下船休假一次,就少做了100多件好事,不劃算。
為人民服務,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楊懷遠有自己的工作節奏:少睡覺,快吃飯,走路帶跑搶時間;抓重點,“彈鋼琴”,周密思考巧安排。他就是這樣“把時間擴大再擴大”,每天累得骨頭像散了架,有35年沒在家過春節。
楊懷遠臨退休前,公司給他算了筆賬,看看還有多少假期掛著。七除八除的還有1 336個休息日沒休息過。那時候海運局規定,每名海員每年休假52天。這么算下來,楊懷遠相當于25年沒休過禮拜天。
“小扁擔精神”永不過時
2004年12月2日凌晨,十六鋪客運碼頭停止營業。楊懷遠與自己引以為傲的客輪服務員崗位依依惜別,38年的“扁擔生涯”圓滿結束。
從24歲挑到62歲,楊懷遠用過了47根扁擔。
曾有人問楊懷遠,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他挑了38年扁擔?楊懷遠說,為人民服務讓他入了迷、上了癮,當一名人民的“挑夫”,是他一輩子最幸福的選擇。
黨和人民給了楊懷遠很高的榮譽: 198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1987年當選為黨的十三大代表,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9年,楊懷遠被評為“最美奮斗者”。
如今,楊懷遠老了。但他“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閃耀一刻也沒有停歇。
退休后,他成為上?!鞍倮系掠v師團”成員,應邀到機關、企業、街道、學校,作了600多場報告。“我現在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滿滿的”,楊懷遠笑道,“搞教育搞匯報,我為雷鋒做廣告!”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國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一日達千里,天塹變通途。小扁擔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
面對新時代、新航程,我們如何讀懂楊懷遠和他的“扁擔生涯”?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從小扁擔上的字里行間,能夠破譯什么樣的“精神密碼”?
“天下萬物何所求?只求為人民服務到白頭”,楊懷遠的這句話也許就是答案。
(作者系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工作部宣傳室、企業文化室主任)
編者心語》》
編輯完《小扁擔傳奇》一文后,文中字節不時躍動在我的眼前。在當年的條件下,楊懷遠挑著小扁擔、擔著行李貨物,下樓梯、穿涵洞、過天橋,曾經給多少人解決了燃眉之急,又曾經溫暖了多少漂泊的心。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38年間,楊懷遠制備120多種便民用具,肩挑小扁擔,穿梭于旅客之中,為旅客排憂解難,被旅客譽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聾子的耳朵”“啞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護士”……38年間,楊懷遠始終以雷鋒為榜樣,甘當人民的“挑夫”,用一根小扁擔書寫了“當代雷鋒”的傳奇人生。
透過楊懷遠的“小扁擔精神”,我看到了“雷鋒精神”的延續,并想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作為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體現,“為人民服務”像一根紅線貫穿我們黨的百年歷史,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而楊懷遠的一根根飽浸汗水、淚水和雨水的小扁擔,正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圖騰。楊懷遠的“為人民服務”,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他用一生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承諾,他用滿腔熱情塑造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人格。
為人民服務,是楊懷遠的精神底色,也必是全體共產黨人的奮斗坐標。